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拿] 椎病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6-4 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其椎间盘、椎周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
衡失调,挤压颈部血管、交感神经、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
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是一种中年以上年龄的慢性疾病。
(解剖生理)
1.正常人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包括颈7与胸1椎体之间的椎间盘)、8对颈
神经和一部分胸神经。
2.枕、环和环、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和椎间孔。第1、2对颈神经根不受椎间孔的保
护,易受直接外伤。
3.颈椎的横突与棘突:颈椎横突有孔,由维持生命和脑力活动的重要血管—椎动脉
、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并受其保护。颈椎横突较小,与颈部肌肉的不发达相一致,有利
于颈部的灵活运动。颈椎棘突分叉、由项韧带附着。
4.颈椎的关节
(1)颈椎的关节突间关节 颈2以上关节面近乎水平位,颈2以下关节面与水平面
呈四十度的前后斜坡。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不利的一面是稳定性较差,当颈部突然受
到挥鞭式扭转外力时,易产生脱位,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出现临床症状。
(2)钩椎关节 位于椎体两侧偏后(椎间孔的前壁),由下位颈椎向上凸起的钩突
与上位颈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体关节,即为钩椎关节。此关节从左右增强了颈
椎的稳定性,防止颈椎间盘从侧方突出。当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薄时,该关节间隙变狭窄
,上、下椎体缘易发生触撞或磨损而增生,致椎间孔呈哑铃形改变,挤压该处神经根及侧
方椎动脉,产生临床症状。
5.椎间孔 颈椎的椎间孔正常为卵圆形,其纵径大于前后径,神经根仅占椎间孔的
一半。任何因素使椎间孔前后径变狭窄,均可产生神经根受挤压症状。如椎体移位、钩椎
关节增生、关节囊和神经根鞘水肿等。
6.椎管 颈椎的椎管是由颈椎体的后缘、椎弓根的内缘与椎板前内缘组成的一个纵
形骨性孔道,内有后纵韧带和弓间韧带连结。椎管的前后径为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后
、侧屈及旋转活动中可发生2毫米的改变;其长度亦发生改变,颈段脊柱完全前屈时,椎
管前缘被拉长一点五厘米,后缘拉长5厘米,其内的脊髓被拉长、变细,而且紧张;后伸
时,椎管缩短,脊髓松弛而变粗,易受挤压。脊髓的第一个膨大处位于颈椎2至胸椎2水
平处,颈5、6最明显。
7.颈椎活动特点 枕环运动,低头十度,抬仰二十五度;环枢椎的旋转活动幅度最
大,前屈以下颈段为主,后伸以3、4、5颈椎为中心,侧屈及旋转活动,是全部颈椎的
协同动作,第5项颈椎是承受旋转、扭曲最大的一个椎体。正常颈部的活动幅度(以中立
位0度法计算),前屈三十五度,后伸三十五度,侧屈四十五度,旋转四十五度。
8.颈椎先天性变异
(1)移行椎 包括枕骨椎化和环椎枕化,临床均不多见。但后者易伴环枢关节脱位
(或半脱位)和环枢韧带发育不良。
(2)齿状骨 为第2颈椎椎体与上方的齿状突不发生骨性连接,临床亦少见。
(3)融椎 为两个颈椎椎体的先天性连接,多见于颈2、3或颈3、4椎。但前期
一般无临床症状。
(4)颈肋 临床较多见,多在成年以后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
(病因病理) 反复扭挫伤,风寒湿外邪侵袭、长期慢性劳损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颈椎的各种先天性畸形这个特殊的潜在性内
因,因为颈椎解剖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内平衡的失调和运动点的转移,而增加了损伤的
机会。本病的常见病理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颈椎移位 由于颈椎关节突间关节面近乎水平位,一旦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隙
即变窄,关节囊及韧带松弛,加上颈部活动时重力的影响,即可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速颈
椎退变和不稳,导致颈椎关节发生移位,使椎间孔变狭,椎管径发生改变,压迫神经根或
脊髓,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2.椎体缘、关节突、钩椎关节骨赘形成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其后果必然导致颈椎
生理曲线的改变,破坏了椎体间的平衡。久之,机体为了抵抗疼痛,使神经免受**,建
立新的平衡,而产生代偿性骨赘,来稳定脊柱。当然骨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损伤,
骨赘的形态及部位与损伤的性质等有关,骨赘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成
正比。若骨赘发生于椎间孔或椎管附近,可产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压症状。
3.椎间盘与椎间韧带的退变 椎间盘的退变是发生颈椎病的基础既是产生本病的内
因,又是其较为普遍的病理改变。如颈部的长期过度伸、屈活动可使弓间韧带(发生相应
的改变)变厚、弹力减弱,甚至发生钙化或骨化,直接压迫脊髓。长期过伸,可损伤前纵
韧带,突然的猛力后伸活动,可造成前纵韧带与椎体前缘附着处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后
纵韧带损伤或与椎体后缘附着处的撕裂。由于椎间盘的退变,首先出现韧带松弛,继而发
生肥厚、钙化或骨化反应。韧带钙化部位与椎间盘受损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项韧带的钙
化是普遍的,可在颈后触及条索状物。
4.脊髓和神经根的变化 因脊髓长期受压,可出现脊髓变性软化,甚至出现脊髓空
洞,而导致难以恢复的损伤。其原因主要有血运障碍,椎管纵径缩短,骨赘或椎间盘组织
等混合突出物的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根因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反应,出现肢体麻木及运动
障碍。
5.颈椎骨折 由于颈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肿,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间孔或椎
管,直接压迫颈神经根或颈脊髓。骨痴的形成,使椎管、椎间孔发生狭窄性改变,产生脊
髓、神经根的受压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
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最常见。病人往往因颈部过劳、扭伤或寒冷**使症状加剧猴诱发
。临床症状的产生随病变在颈椎的平面及范围而有差异、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类
型。
1.颈型 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导致颈肩背酸胀、疼痛、僵硬,不能做
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斜颈姿势。病人回头时,颈部与躯干共同旋转。
2.神经根型 颈丛和臂丛神经受压,造成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
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病人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3.脊髓型 颈脊髓因受压而缺血、变性,导致脊髓传导障碍。造成四肢无力,走路
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4.椎动脉型 钩椎关节退变,增生而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
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
清醒、并可起来走路)。颈部侧弯及后伸到一定位置,则出现头晕加重,甚至猝倒。
5.交感神经型 颈交感神经受压,造成心律异常,假性心绞痛、胸闷、顽固性头痛
、眼痛、视物模糊、眼窝发胀、流泪、肢体发凉、指端红肿、出汗障碍等综合征(即霍纳
尔氏征)。
6.混合型 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
型”颈椎病。
(临床检查) 病人以坐势为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颈项活动幅度是否正常。术者立于病人背后,一手安抚病人肩部,另手扶其
头部,将头颈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注意其活动在何角度出现肢体放射痛,或
沿何神经分布区放射。并注意其它症状的出现,有助于确定颈椎病的类型。
2.触诊时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拇指由上而下逐个触摸颈椎棘突
,可发现:一、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二、患椎后方项韧带剥离、钝厚、压痛或有
索条状硬物;三、多数病人向棘突偏歪侧转头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开一
横指处可有压痛,并沿一定的神经分布区放射至伤侧上肢。
3.注意伤侧肢体有无发凉、肌萎缩与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4.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闭气缩肛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对神经根型
和推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5.神经协同检查应注意颈神经分布区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无改变,肱二头肌、
三头肌腱反射有否减弱或消失,并注意下肢腱反射情况及有无病理反射。
6.X线检查,在治疗前,为了协助或明确诊断,一般须拍照正、侧、斜位片。重点
观察颈椎生理曲线、钩椎关节、关节突间关节、椎间开、椎间隙、棘突顺列、椎体缘等变
化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断层照相,或脊髓、椎间盘、椎动脉造影等。
其它辅助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等。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的提示和其它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难
做出诊断。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颈段脊髓肿瘤 病人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
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软瘫),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硬瘫)。症状逐渐发展
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布郎
筛跨氏综合征的表现(在脊髓半侧损害时,伤部以下对侧痛觉、温觉消失),逐渐加重,
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现象。鉴别点:1.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扩大,椎体或椎弓破
坏;2.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脊椎穿刺奎氏试验阴性;3.在
完全梗阻的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当其侵犯皮层脊髓运动
束时,表现为双侧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浅反射显示,多为其它硬化症的前驱症状。
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腰穿奎氏试验通畅;3.脊髓造影无梗阻现象。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为脑运
动核、皮层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害的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人的颈膨大部,起病缓
慢。主要症状是:1.上肢肌肉萎缩性瘫痪,小肌肉受累尤著,手呈鹰爪形。这是因为脊
髓前角细胞受累所致;2.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腱反射活跃或亢进;3.病变发展到脑干
时,可发生延髓麻痹而死亡。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
2.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风湿病 (包括关节炎与肌肉筋膜炎)有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及手部麻木等
现象。鉴别点:1.有多发部位疼痛史;2.无放射性疼痛;3.腱反射无改变;4.麻
木区不按脊神经阶段分布。5.服用抗风湿类药物后症状可以明显减轻。
(2)颈肋综合征 为肩部下垂时,前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的症
状。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侧手指发麻。鉴别点:1.有血管症状,如手部发凉
、发白或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X线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颈肋或第7颈椎
横突过长。
(3)心绞痛 颈椎病有左上肢或双侧上肢尺侧疼痛,同时合并有右侧胸大肌筋膜炎
时,应与心绞痛鉴别,前者在压痛区局部封闭后可以止痛,后者则无肌肉的压痛点,发作
时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心电图如有变化,服用硝酸甘油酯可以立即止痛。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美尼尔氏症 又称发作性眩晕,是由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
收障碍,引起内耳迷路积水,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升高,致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
变性所致。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等
。鉴别点:发病与大脑机能失调(包括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被动)有关,而不是由
于颈部的活动所诱发。
(2)内听动脉栓塞 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而且持续不减。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
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颈脊神经根**体征。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酸甘油
类药物时、症状可以缓解或者减轻。
(治疗)
(一)**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
衡。
2.施术部位 颈肩部及是累肢体。
3.取穴 风府、风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小海
穴下二寸处)、手三里、颈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点揉、弹拨、理筋、牵引旋转、推滚。
5.时间与**量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1到2日1次。**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
6.手法操作 常规手法(分四个步骤)
(1)推摩滚揉项部法 病人取座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推、摩
项部数遍;而后,用小鱼际部滚、多指揉颈项部数分钟,同时活动头颈部。
(2)**经络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头颈前屈,将颈部充分显露(体虚者可取卧位
)。术者立其后方,先用双受手大鱼际部推抚颈肩部数遍。继之,拇指沿督脉的风府、
哑门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胀点反复点揉;拇、食、中三指或双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
柱一段的酸痛区或结索状硬物上点揉、弹拨(轻快柔和)数遍;拇指揉压小肠经的肩中俞
、肩外俞、天宗等穴。
(3)拨伸摇颈理筋法 紧接上法。术者双手托包病人头部向前上方拨伸,在轻度牵
引下先向健侧、后向伤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再转回中立位,将头颈前屈后伸数次;继之,
用一手扶病人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
颈侧部肌肉)左右各1次;双拇指相对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挤颈夹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
法数遍。
(4)疏通伤滞拿肩法 拇指压伤侧天鼎、缺盆,中指弹腋部大筋;小鱼际或掌指关
节滚上肢症状区数遍,拇指拨手三里,中指拨尺三里,双手握伤肢手腕部牵引、抖动数次
;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结束。
除常规手法外,尚有复位手法:
(1)旋转扳提顶推法 用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神经根症状典型者用之。椎动
脉或脊髓症状明显者应慎用。以棘突向后偏歪为例,病人坐于约距地面40厘米高的低登
输送术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右肘窝部夹住病人下颌部、手掌托扶
健侧头部,使颈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后将头颈部向右侧后上方旋转扳提,同时左手拇指
用力顶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时,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响声(多为复位成功)。头颈部恢
复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结束。做此手法,动作应轻柔,严紧暴力。对于椎体缘增生已形成
骨桥,或椎间孔因增生明显狭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者,均慎用此手法复位。有颈
椎骨质破坏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术。
(2)仰卧拨伸旋转法 病人仰卧于治疗床施。术者坐于床头低凳上,用双膝抵紧病
人两肩部固定;两手分别托其枕颌部,用力向上拨伸并缓稳的左、右旋转数次,恢复中立
位放松牵引。继之,一手把病人头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颈部筋肉数遍。
(3)枕颌布带牵引法 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病人可采用坐位或卧位两姿势(具
体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牵引1次,每次牵引20到30分钟为宜,牵引重量应根据
病人的伤情、体质、耐受力酌情而定。牵引目的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平衡。牵引
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冲椎间盘向周缘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纤维环
组织复位;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压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关节囊之粘连得以松
懈;使水肿的神经根制动休息,促使水肿吸收,改善钩椎关节与神经根间的位置关系,对
神经根起减压作用;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整复小关节移位;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
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将椎管纵轴拉长,颈脊髓伸展,改善脑脊液循环和颈脊髓的血液循环
;紧张纵韧带,有利于椎间盘组织复位。
(二)药物治疗
1.疼痛严重者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如水杨酸钠、抗炎灵,消炎痛、硫酸软骨素,强
筋送等。或以0.5%盐酸普鲁卡因作痛点封闭。维生素B族药物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2.中药治疗可用宜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成药有:木瓜丸、稀桐丸
、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方剂有:四物止痛汤,独活寄生汤、伸筋活血汤等。
(预后与预防)
1.预后 颈椎病预后的好坏与临床类型有密切关系,临床分型是否正确是判断预后
的关键。一般地说,颈型颈椎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次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预后不良。
若不积极治疗,多导致终身残废。早期诊治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2.预防
(1)平时应避免颈部过劳,防止受凉。
(2)适宜的枕头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十分有益,应提倡低枕,不宜“高枕无忧”(
高枕易使关节囊及韧带紧张,血管纡曲,血流不畅,气管前屈、呼吸不畅)。一般地说,
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宜稍高。要注意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以防止病情复发和加重。
(3)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可提倡
颈臂功练习。颈部功能锻炼,可预防椎病的发生,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及疗效的巩固。
2# 沙发
发表于 2010-6-19 20:3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
3# 板凳
发表于 2010-6-20 09:28 | 只看该作者
适合给写这个题目的楼主扫盲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19 10: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