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七章 急性胃粘膜病变《脑血管病临床指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脑卒中急性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就是急性胃粘膜病变,脑内大量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干受损者最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见于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当病变累及丘脑下部、脑干时更为突出。是脑卒中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出血的病变主要为急性溃疡、胃粘膜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少数为慢性溃疡急性发作。出血部位主要在胃、十二指肠,少数可累及食管。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但通常认为是胃、十二指肠出现了应激性糜烂和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者死亡率明显升高(>80%)。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呕血、黑便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征象,并常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大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也有的发生在2小时内,但亦可在第2周发生。出血部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少数可累及食道。内镜下可发现出血性胃炎、胃黏膜糜烂、胃溃疡等。
    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若脑卒中患者意识障碍加深,体温持续升高,心律加快,血压下降,血象升高,眼球浮动或震颤等,提示病灶已波及到下丘脑及脑干,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尽早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做便潜血或抽取胃液做潜血试验,有利于早期诊断及处理。确定有消化道出血后,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失血量估计。失血量为400~600ml时可无全身症状;出血量为800~1200ml时可出现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心律可达100次/分左右,收缩压可下降至90~100mmHg;失血量1200~1600ml则可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冰凉,心律100~120次/分;失血量为1600~2000ml则患者神志淡漠甚至昏迷,脉搏不清,心律120~140次/分。此外,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根据Hb、RBC计数及HCT测定亦可粗略估计失血程度。
二、治疗
    1、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
    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后即刻禁食至少2~3日,并静脉输入5%~10%葡萄糖盐水或低钠糖盐水,必要时可输血或血浆代用品,避免单纯依靠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监测血压、脉搏、心律、末梢循环、尿量等以判断血容量是否补足。
    2、止血措施
    (1)冰盐水洗胃,收缩胃内血管:冰盐水洗胃可使胃内降温,从而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达到止血目的,对急性胃黏膜损害效果满意。可用0~4℃冰盐水100~200ml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8mg注入胃内,停留30分钟后再抽出,可反复灌洗,直至出血停止。亦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生理盐水100ml分次口服。
    (2)保护胃黏膜:为了防止胃的自身消化和保护胃黏膜,可及时插入胃管并注入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等,同时可注入组胺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使胃液酸度降低,减少氢离子对胃肠黏膜的破坏作用。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信号,病死率在80%以上,应积极抢救。
    1、治疗原则:一方面积极治疗脑卒中,监护各主要器官防止多器官衰竭;另一方面是防止胃肠道出血,保护胃肠粘膜,降低和中和胃酸,止血及预防再出血。值得注意的是胃酸降低后,胃内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可导致继发性感染,尤其是当H2受体拮抗剂与抗酸剂联合应用时。
    2、防止胃肠道出血的具体措施:
    (1)尽早插胃管,下管动作要缓慢、轻柔,将胃内积血抽出来后:1)将含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盐水灌入。2)亦可将云南白药等中药灌入。3)甲氰咪胍及凝血酶灌注,并可用甲氰咪胍静点。4)给予硫糖铝。5)雷尼替丁(H2受体阻断剂)每日2次鼻饲,或每日1次静点,亦可用法莫替丁,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比雷尼替丁强7倍。
    (2)如不能进食或鼻饲,则肌注或静点止血、制酸药,也可用立止血肌肉注射或静点。
    (3)消化道出血时,抗凝剂、激素等药应停用。
    (4)不要忽视全身支持疗法。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防止并发感染。
    (5)失血过多要适量输血,失血严重且内科治疗难以止血者,应紧急外科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
    反复呕血或出血后迅速出现休克,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8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