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科交流] 【原创】各家重点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1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各家》
1、        中医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标志:《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出现。
2、        流传至今被众所公认的理论著作,当属《黄帝内经》。
3、        《内经》首先提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又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4、        医学流派形成,最早提出清代纪晓岚,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5、        医学流派的产生时代,大致有三说,一为战国以前,二为汉代以前,三为金元时期,形成了学术上的争鸣。
6、        学派划分为五个:伤寒、温病(外感)河间、易水(内伤)、汇通
7、        研究学术流派的意义:1通过学派的研究,可以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总结学术成就取得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后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2通过学派研究,可以更深入研究每一位具体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分清其中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哪些是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今日中医学术发展发挥作用。
伤寒学派
1、《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机所著。
2、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①王叔和,字熙,晋,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其所整理的《伤寒论》传本为十卷22篇。②孙思邈,唐代,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创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三方:麻黄、青龙、伤寒。③韩祇和,北宋医家,著《伤寒微旨论》④朱肱,北宋,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人之足六经为病,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⑤庞安时,北宋,著《伤寒总病论》⑥许叔微,字知可,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⑦郭雍,字子和,著《伤寒补亡论》⑧成无己,金,著《注解伤寒论》,是注解《伤》的第一家。
3、明清伤寒三派:(1)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的观点。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韩愈,清初一家三大家(张璐吴谦)之一,《尚论篇》。[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洛、程应施,章楠,周扬俊,黄元御。(2)维护旧论派:张遂辰,著《伤寒论参著》,他认为王叔和所编次的《伤寒论》虽卷数略有出入,而内容仍是长沙之旧,成无己依旧本全文加以注释,其“引经析义,诸家莫能胜之”。张志聪,著《伤寒论宗印》《伤寒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3)辨证论治派:①以方类证:柯琴,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往来苏集》徐大椿《伤寒论类方》②以法类证:尤怡③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
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刘完素,字守真,主火论,寒凉派的开山。
刘完素→荆山浮屠→罗知悌→戴思恭、王履、汪机、王纶、虞抟
      →张从正
易水学派
金元时期,河北易州张元素探索脏腑辩证,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
形成: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王好古《阴证略例》罗天益《卫生宝鉴》
发展:温补学派: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温病学派(明清时期):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派。
1、奠基阶段:刘完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之说,并创立六气皆从火化的病机学说及辛凉甘寒解表的治疗原则,同时还创制了防风通圣散、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寒凉发表攻里的资料方法,标志着外感温热病的理法法要诸发面开始自成体系,温热学说初具规模。
2、形成阶段:明代末年,吴有性著《瘟疫论》3、发展:叶桂(字天士)薛己、王士雄、张仲景、余师愚
汇通学派:汇通,汇指汇聚,通指沟通、贯通。汇通学派,指从事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汇聚而相互沟通间就工作的医家构成的医学流派。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国初期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孙思邈的养生观及临床经验:隋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全面总结了唐代以前中医医学发展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他采用的“方证同条”和提出的“三方正治”的观点均属首创。1、论医德2、论养生①养性:“十二少”: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②食治:食宜、食养、食疗③养老:陶冶性情、生活有常、饮食有节、调身**。3、脏腑辩证体系:以五脏六腑为纲,以寒热虚实为目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在每脏或腑系统中,先叙述该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次叙其脉色诊断要点,在分述其寒热虚实病证与方药治疗。
钱乙儿科学的成就:宋代,《小儿药证直诀》1、儿科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面未壮”“脏腑柔弱”病理:“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初生不久,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虽然五脏六腑均已形成,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要较成人脆弱,夜正由于此,脏腑的气血尚未充盛,功能活动能力亦不如成人,因此感受邪气之后,易位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易损正气,又易使小儿气血受损而转成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未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变化迅速。2、小儿五脏辩证:提出“五脏所主”,提出五脏的主证,并辨别其寒热虚实,“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欠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3、儿科诊断方法:(1)切脉:“脉乱不治,气不**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2)望诊:注重面部和眼睛的望诊,提出“面上证”(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和“目内证”(赤者为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淡黄者虚,黄者脾热,无精者肾虚)的望诊经验。4、调剂制方特色:①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②善于化裁古方③创制简便成药。
陈子明对妇科外科的贡献:南宋,著《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妊娠用药宜清凉,不可轻用桂枝、半夏、桃仁、朴硝等类。凡用药,病稍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疮疡外科:痈疽治则:①重视脾胃②治疗无失先后次第③辨证论治,内外合一。
刘完素的火热轮及杂病证治经验:宋金,《素问玄机原病式》《桓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1、火热论:⑴火热为病的广泛性:补充了十九条中所缺的燥邪病机1条,所属病证2种即“诸涩枯⑵六气皆能化火说①风与火热:五行(风属木,而木能生火),病理(风又因火热过甚而生),自然现象(风与火相互化生风能化热,热极生风,而且多相兼为病)。②湿:湿邪郁滞,不得布化,营卫受阻,容易化热生火,“积湿成热”。火热也能化生土湿。湿与火热既可相互化生,又可相兼为病③燥:互化,兼化的关系④寒:虽互化无相兼同病的关系⑶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⑷火热病的治疗:三阳证为热在表,三阴证为热在里。“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认识,亦将外感火热病的治疗分为表里两个方面,并确定了“内者下之 ,外者发之”的治疗***。⑴表证:外感初起-辛凉、甘寒解表法。阳热郁遏于表--石膏、滑石、甘草、葱白、豆豉等以开发其郁结,但必须从脉象上细心分辩。夏季暑热当令—甘草、滑石、葱、豉等寒药发散最妙,亦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栀子、茵陈等。表证兼有内热—表里双解法-防风通圣散、双解散⑵里证:里证当用下法。①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攻下里热—大承气汤或自制三一承气汤②热毒极深—清热解毒-承气汤攻下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③热极矢下,残阴欲绝—阳阴退阳-黄连解毒汤合凉膈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2、亢害承制论:五运六气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失去制约给自然界带来的影响,即相互承制则生物,过亢失制则害物。承制的关系存在,运气正常行令,气候不致太过或不及,万物生化不息,脏气也一样。“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另外,由于五运之气偏亢过度,而出现的“胜己之化”的假象“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木”核心: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3、杂病证治的经验:泄痢:伤于风者宿泻。症见不饮水而谷完出,治疗先以宣风散导之,后服苍术防风汤。伤于湿者为水泄治宜白术芍药汤。伤于热者,轻则为宿泄,症见身热、脉洪,治宜黄芩芍药汤;重则为下痢、症见脓血稠粘,治宜大黄汤。凡下痢皆由脾胃受湿,治宜调胃去湿,以白术、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上部血-黄芩,中部血-黄连,下部血-地榆。若四时下痢,则在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如里急后重,脓血稠粘,虽在隆冬,亦于湿药内加大黄。消渴:刘完素著 《三消论》
张元素的脏腑辩证说与遣药制方论,易水学派的开创者,宋金,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珍珠囊》1、脏腑辩证说2、遣药制方论①药物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说: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为原则,将药物份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创立了类分药物的新方法②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或,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太阳小肠与膀胱经,在上为羌活,在下则为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在上为升麻、白芷,在下则为石膏;少阳胆与三焦经,在上为柴胡,在下则为青皮;太阴脾经与肺经,为白芍药;少阴心与肾经,为知母;厥阴肝与心包络,在上为青皮,在下则为柴胡。六经头痛的引经药“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③制方***3、养正除积的治疗经验①养正积自除:强调即使有实邪,亦当扶养正气,惟正气强盛,气血调畅,才能使积滞自消,病邪自祛。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一两,白术用量重于枳实,意在令人胃气强实。②养正以胃气为本。③养生除积临证举隅。
张从正的攻邪论和情志疗法,著《儒门事亲》1、病由邪生,攻邪已病:①病由邪生②治病首当攻邪③损有余即补不足④攻邪应就近而祛之⑤反对滥用补法2、攻邪三法:汗吐下3、情志疗法(本书唯一提出情志疗法)源于《内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根据五行的道理:悲可以治怒,以伧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 亵浪猥狎之言娱之;恐可以胜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李杲,自明之,晚号东 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成就:①为脾胃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②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因之而成为补土派的师祖、易水学派的中坚、金元四大名医之一。1、脾胃的生理:①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②脾胃为升降枢纽2、脾胃内伤的病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3、脾胃内伤的病机:①气火失调:元气充沛,则阴或戢敛,而敛藏之阴火,又可化生元气,从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虚损的状态下就会失调。阴火、君相之火称之“元气之贼”②升降失常: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4、脾胃内伤的治疗: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气虚,清阳不升—益气泻火、升清降浊。⑴益气泻火:①益气泻火并重:补脾胃泻阴火 升阳汤(李氏第一张处方)方中以黄芪补气升阳,炙甘草、苍术、人参益气健脾,柴胡、升麻、羌活升举清阳之气,更用黄芩、黄连、石膏以潜降阴火,“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②益气升阳为主:脾胃内伤,气火失调,阴火内盛,始得之时。—补中益气汤③泻火降火为主:对于脾胃内伤,阴火枭张,热盛为主的病症—朱砂安神丸⑵升清降浊:认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可导致降而不升,或升而不降两种病变,故其在使用升清降浊时,又有或升清,或降浊,或升清降浊并用等不同方法。
2# 沙发
发表于 2006-5-26 18:34 | 只看该作者
加入了爱爱家,每天都希望给爱爱家的朋友们提供些有帮助的东西。
呵呵~~今天翻了半天,发现了当初上学时整理的笔记。
难得啊,都工作两年了一直保留着!
为了得到爱爱家斑主的鼓励,突破零的积分,一直再不懈的努力!
诚心可见啊!~~
希望明天上***又有新短消息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08-3-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顶一下
4
发表于 2008-6-28 16:2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5
发表于 2008-10-11 11:39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这么多啊。。不过还是先谢谢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4 01: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