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38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怎样学习医古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9 1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怎样学习医古文

文意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沟通思想的过程。韩愈曾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就是说,对于记事之文,则循章归旨,着力把握其宗旨纲要,领会其撰述意图;对于说理之论,要意会神摄,着力探明其内涵底蕴,领悟其言下之意和未言之旨。提要钩玄,是理解传统医药文献文意的基本方法。提要是对文句篇章旨意、脉络的总体把握,主要运用辐合思维方法;钩玄是从深度和广度上认识句意章旨的含义,主要运用发散思维方法。此外,文章背景、文章体裁、上下文语言环境、前人注释等都有助于理解文意。

1 据文揣意  

古人喜用譬喻暗示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意图。因此,理解古医籍文意要在“感悟”二字上下功夫。感,是感受文句的形象意境;悟,是领悟其中的真情实意。也就是说,要由表及里、由正及反、由此及彼地发掘出文句的深层义、象征义、比喻义、哲理义、言外义等言下之意,要“读文见髓”。

1.1 揣摩字面义,推求言下意
由于措辞表意方式的不尽相同,一些在古人看来很直白、并不难懂的话,我们今天却不容易理解透彻。对此,要从揣摩字面义入手,细心体察其语意所在。对于古人形象化的表述,要注意体会其情景意象的特点,并联系上下文,把形象感悟转换为理性认识。
医道难矣!医道大矣!是诚神圣之首传,民命之先务矣!吾子其毋以草木相渺,必期进于精神相贯之区、玄冥相通之际,照终始之后先,会结果之根蒂,斯于斯道也,庶乎为有得矣。(张介宾《景岳全书•医非小道记》)
文中“精神相贯”等于现在说“思想相通”,指与前贤沟通思想,能领会医书旨意;“玄冥”通常用来形容深奥微妙不可直观之事物,“玄冥相通”指通晓深奥微妙的医理;“照终始之后先”谓明了由首至尾、由源至流的全过程,即对医理融会贯通。“会结果之根蒂”言领会事情的原由,此指刨根问底,知其所以然。逐句理解后,便知“必期进于精神相贯之区、玄冥相通之际,照终始之后先,会结果之根蒂”几句,实际上是张介宾自己的治学方法,也是他对学医者的要求。

1.2 抓住关键词,体会言下意
相传孔子撰《春秋》,以巧妙的措辞暗寓褒贬。古人行文,言下之意也会从片言只字中透露。细品这些关键语句,有助于读出作者言下之意。
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何者?各擅风流,递相矛盾。(《外台秘要•序》)这段话究竟婉言批评什么?理解的关键在“擅”和“风流”二词。“擅”谓随意挥洒。“风流”本谓有才而不拘礼法的气派、风度,此指个人不拘一格的才华。其言下之意可以向两个方向理解:一是不守基本法度而肆行妄为,二是没有兼收众家之长而囿于自家之经验心得。考虑到作者对诸家方书的评价是“未尽善”,这句话又是为《外台秘要》博收众家、取长舍短的编撰方法做铺垫,故当取后一种理解。

1.3 明写作意图,领悟言下意
有时候作者不便、不忍、不愿或不曾把意思直说出来,了解其写作意图有助于领会其言下之意。
兹当大事,将卜所宜,为之铭以待。(《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这是一篇为刻碑而写的墓志铭,可知所谓“大事”是“去世”的讳辞,“所宜”是暗指墓地,所“待”之事自然是立碑了。

1.4 由此而及彼,推知未言意
古人行文,有时只言其所当然,而未言其所以然,只说得一面,而未说得三面。所以阅读时应该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通过因此悟彼、比类推求等方法,推知作者文中蕴含的未言之意。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百,遂不发动。(《丹溪翁传》)
上文虽然没有交代丹溪翁对癞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但从“可疗”的条件“无厚味”、“无欲”中,可以推知此病禁忌肥甘、**。厚味积滞,易伤脾胃而致郁热;房劳伤肾,易劫**而动元阳。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丹溪翁认为该病病机是阴虚内热,厚味房劳是发病的诱因、助邪之外物。我们从中可以领悟丹溪翁“葆精毓神”的医学思想。

2 融会贯通

一句话,一段议论,一篇文章,总有其背景,大至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医学理论体系,小至作者个人的师承渊源、学术倾向、性格爱好以及句、段、章、篇、书的内部语言环境,这些都可以统称为语句的背境。语境能传递信息,帮助正确理解语句的真义要旨,消除语句的歧意。要理解文意,就必须审查语境,融会贯通上下文及相关的事理和知识。

2.1 贯通上下文,理解文意
贯通上下文,是推敲和理解文意的重要方法。
县吏尹世苦四支烦,口中干,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 即作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华佗传》)
这个医案中,“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二句不好理解。细审上文:“四支烦”是四肢失濡养所致;“口中干”是因津液不布;“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为肾气虚衰、上不充耳下不气化之象。以上诸症,显示中焦脾、下焦肾的水津生化输布功能失常。肺为水之上源,外主皮毛汗液,内主通调三焦水道,华佗“试作热食”(热粥)取汗,目的是据汗与不汗,测肺气之存亡。热食后不汗出,说明肺气已绝,这就是“脏气已绝于内”的含义。三焦水液输布均失常,主司三焦气机的肺气又衰竭,了无生机,故断之曰“当啼泣而绝”。肺主悲,“啼泣而绝”,不过是“肺气绝而死”的形象表述罢了。

2.2 联系医药文史知识,读出内涵底蕴
要理解古医籍文句的内涵底蕴,必须联系相关的医药、文史知识,充分认识古人言论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
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诚知非雅,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类经•序》)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直言驳正前人讹误是不雅?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了解古人的礼教道德观念。古人有“为尊者讳”的礼教,指责前辈尊者过失,就是失礼。在言论方面,“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贾谊《新书•道术》)。言辞得体,说话符合身份场合,就是正确高尚,文明有礼,就是“雅”;否则,就是鄙陋。张介宾行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先自责“非雅”,恰恰突出了“载思而不敢避”的胆识。
古代医药文史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非一日之功,阅读时勤查工具书或参考注释及有关书籍,可以弥补知识面窄的缺陷。但要了解得深入一些,就要看古代哲学思想史一类著作。至于要理解古人行文中所用的暗典、数的文化内涵等,就要靠平日的留意和积累了。所以胡适的经验是“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读书与治学•读书》)。

3 把握逻辑

逻辑关系是把语句、段落组织成篇章,把例证、理据、观点贯穿成义理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前后文的逻辑联系,对于理解文意、系统掌握文章内容十分重要。对于事理复杂、论证迂回的段落和篇章,尤要注意遵循作者行文思路,抓住中心,通过梳理关系,来把握全文脉络。
相彼良玉,胡然而终藏?∥尔有文德,恶用乎珪璋?/ 相彼梁木,胡然而先拨?∥尔有令名,恶用乎黄髪?(《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
文中四个问句,不是并列平铺四事,而是两句一组,分为前后两组(文中用 / 区分),评说两件事:一是江民莹怀才未仕,二是江民莹英年早逝。每一组前后两个问句(文中用∥区分),均是前惜后慰,两个问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了解各句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深入体会本段的思想感情。

4 提要撮旨

句、段、篇章的要旨,可以通过找出共性、依据意图、抓住要点来提取。

4.1 找出共性,撮取旨意
古人行文常常排比铺陈,旁征博引,对此,要运用聚合性思维,找出共性,归拢文句的旨意。
迨其苏也,双目运眩,耳中作秋蝉鸣,神思恍惚,若孑孑然离群而***,若御惊飙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太空,若乘不系之舟以簸荡于三峡四溟之间,殊不能自禁。(《赠贾思诚序》)
“若孑孑然离群而***”,“若御惊飙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太空”,“若乘不系之舟以簸荡于三峡四溟之间”,三个比喻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身心虚浮无靠之状。形容思虑伤神、血少精亏、虚风内动所致的虚浮晕动感,也是文中“神思恍惚”、“殊不能自禁”的形象描述。

4.2 依据意图,提取旨意
古人行文常常夹叙夹议,阅读时要根据写作意图,有选择地对部分关键语句进行信息处理,从中提取旨意。
素来扰亏根本,不特病者自嫌,即操医师之术者,亦跋前疐后之时也。值风木适旺之候,病目且黄,已而遗精淋浊,少间则又膝胫肿痛不能行。及来诊时,脉象左弦数,右搏而长,面沉紫,而时时作呕。静思其故,从前纷纷之病,同一邪也,均为三病,次第缠绵耳。由上而下,由下而至极下,因根本久拨之体,复蒸而上为胃病,是肾胃相关之故也。倘不稍为戢除一二,但取回阳返本,窃恐剑关苦拒,而阴平非复汉有也。谨拟一法,略效丹溪,未识如何。(《医案六则》)
古代医案大都不是流水帐般记录诊治过程的各个方面,而是有选择地强调与其撰写意图有关的事,抓住作者行文的侧重点,就能领会其宗旨。本案有三处议论(见划线处):一是感慨虚实夹杂证辨证施治之难,二是分析此案各个见症的关系,三是指出不能一味治本。究竟本案的主旨是强调此类病证复杂,必须“审谛覃思”,还是着重介绍此类病证的辨证经验?抑或强调此类病证必须“急则治其标”,并介绍方治经验?从上述三段议论看:文首的议论只是引子;文中记录病程、症状的篇幅虽然较多,但作者只侧重于分析各症的主次先后和相互关系,目的是辨明标本缓急,为下文强调不能一味治本打基础;文末“倘不稍为戢除一二,但取回阳返本,窃恐剑关苦拒,而阴平非复汉有也”一句,语气颇重,意在警醒读者,正是全案旨意所在。

4.3 抓住要点,归纳旨意
对于行文层次清楚的篇章,可以抓住各层次的要点,从中归纳或提炼全文的旨意。对于“曲碎论之”者,可以先采用缩略的方法,排除芜杂,突出要点,然后梳理分类,归纳宗旨。
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之计耳。/ 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雅,披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 凡病情之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 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竟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 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 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 若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相反,以通儒毕世不能工之事,乃以全无文理之人欲顷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丧而枉死者遍天下也。(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医非人人可学论》)
这篇论文由引言、论述、结束语组成(文中以“/”区分)。论述包含论证与结论两个部分(文中以“//”区分)。论证部分明显地分为五个层次(文中以“///”区分),各层的中心观点是:一、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二、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三、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四、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结论部分归结为四个方面:资质,学识,心志,师传。全文的旨意就是:学医者必须有聪明灵变善记的资质、勤奋专注的心志、渊博通达精鉴确识的学识,还要有所师承。

5 探本穷末

中国传统哲理以直觉、顿悟和启示性见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拓展性和丰富的联想余地。在以**学说为理论框架的中医理论和临床著作中,同样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拓展性和丰富的联想余地,它主要表现在读者对文句所表达内容的审视、思考、联想和发现上,表现在对前代医家诊断治疗的依据、思维方法和处方用药意图的理解和领悟上。古往今来,不少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方剂,就是来自对原有理论、方法的创造性理解。因此,读古医籍要在明了原作者语意的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综合多方信息详加思考,从深度和广度上理解原文的意义,发掘、演绎、延伸、深化原作者的思想,使所获得的信息增值,在理解中读出新意。这是更深入、更广泛意义上的文意理解,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意合”,朱熹所说的“涵泳”,《易经》所说的“见仁见智”,刘勰所说的“探本穷末”。

5.1 读取信息,领悟意义
疏通文句是手段,读出信息才是目的。中医著作以生活经验和临床医疗实践为基础,吸取了大量的古代科学文化知识,阅读时要注意联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去发掘领悟其中的学术见解、学术特色和科学内核。只有了解表面上浅白的文句所蕴涵的学术信息和科学意义,才算真正读懂古医书。
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华佗传》)
本案很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哺乳期妊娠而导致乳儿营养性腹泻医案。文中以“阳气内养”表达母体营养精微的再分配,以“虚冷”表达营养成分的不足,说明中医“阳气”、“虚寒”等概念内涵之丰富。因此,读古医书要善于透过古人原始古朴模糊的表述,窥见其蕴含的科学信息。

5.2 深入理解,触类旁通
读古医籍要善于把原文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发掘、深化原作者的思想,并使之明晰化;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人称之为“发扬旨意”。
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王冰注)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对于《素问》病机十九条中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王冰注从精神活动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来解释,这是一种创造性理解。张介宾注从热邪微甚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来解释,这是另一个角度的创造性理解。今人认识到王冰注蕴藏的科学意义,并据此进一步领悟到痛感与血脉均为心所主,二者理应相关,而且临床上疼痛亦确能引起血管舒缩反应,因此选用指端血管容积脉搏波作为测量针麻镇痛过程中经络气血活动状态的指标。这是现代化的创造性理解。
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得益于阅读前人著作时的创造性理解,也常常表现为对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创造性理解。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王夫之《四书训义》亦说:“学愈博则思愈远。”平日里积累学识和经验,养成思考习惯,阅读时留心体察和纵横联想,才能读出信息,读以致用,甚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是阅读理解的最终目的。
文意理解需要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医药文史等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一点联想和推理的悟性,任何一个方面有错失,都可能造成误解。误解文意主要表现为误注、误读、误译,因此,常见的致误原因亦与注释、句读、语译大体相同,有失于校勘、不明逻辑、不明行文体例、知识欠缺、脱离宗旨等。本节主要剖析因知识欠缺、脱离宗旨所致的似是而非的文意误解。1 知识欠缺   由于古医籍内容涉及面广,加上古今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语言和表达习惯等的差异,今人对古医书文句的意思不易一目了然。如果读书时懒于查检工具书,只靠想当然,就时常会造成误解。对于初学者来说,缺乏相关的文史医药背景知识更是误解文意最常见的原因。
(1) 例 一:
死生契阔,不可问天,赖有经方,仅得存者。(《外台秘要•序》)
误解:“不可问天”的言下之意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不可预料。
此例的失误在于不明古人的思想和心态。在封建宗法制度下,臣子的身家性命都是君主的,被贬之人即便是感慨“命运不可预料”,也有怨艾之嫌。王焘为了强调经方的作用,说明编撰《外台秘要》的原因背景,难免要提及所受的颠连之苦,但又怕罹获“怨上”之罪,故插入此句,谓死生离合之苦是自己本该受的惩罚,不能责怪上天(暗指皇上)。文中的“问”应理解为“责问”,而不是“询问”;此句旨在表白心迹,而不是感叹命运。
(2) 例 二:
食之使人偃蹇壅郁,泄火生风,戟喉痒肺,幽关不聪,心烦喜怒,肝举气刚,不能和平,故君子慎焉。(柳宗元《河东先生集•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
误解:“泄火生风”意思是“泻下热毒和患风痹证”。
此例错在缺乏医学知识,不明中医“泄火”和“泻火”的差别,亦不明此段医理所在。火有正邪虚实之分,元阳之火要内守固护,邪热之火才能清泻泄散。“泄火”可指泄散热邪,也可指元阳外泄;而“泻火”只能是指清泻热邪。石钟乳性温,晋唐人误用作日常服用的壮阳保健之药。劣质石钟乳为害更甚,作为养生药长期误服,使人神疲力乏、热壅气郁,“泄火生风”,产生种种症状:“戟喉痒肺”是灼伤肺阴而干咳;“幽关不聪”、“心烦”是心精被劫、心阳浮越而致心智不聪、烦躁不宁;“喜怒”、“肝举气刚”是肝火亢盛、肝阳上逆。一派**受伤、阳气浮越外泄之象。由此可见,“泄火生风”是指耗散元阳,产生虚风。
(3) 例 三:
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皇甫谧传》)
误解:贫贱是读书人和道家共有的常事,能同时成为士人和道家,终生都没有忧患。
此例主要错在不熟悉老庄学说,不了解“贱者道之实”的含义。庄子曾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这些平凡卑微之物,来说明“道”的“无所不在”;用“监市履狶——每下愈况”的经验,说明越是具体、微末之处,越具有普遍意义,越能反应事物的本质。从而阐明了“道越高,越平凡”的哲理。皇甫谧“贱者道之实”一语,即本乎此。全句的意思是:贫穷是读书人的常事,平凡微贱是“道”的本质,我身处贫贱而得“道”之真谛,终生无忧。皇甫谧以此理由婉拒“修名广交”,证明“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

2 脱离宗旨

孤立地看,一些语句、文段的理解似乎合乎情理,但置于上下文意当中,或置于全段、全篇的宗旨以及相关的理论系统的统辖下,就显得突兀、不协调或不合理。这是犯了脱离宗旨、断章取义的错误。
(1) 例 一: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素问〉注文四则》)误解:“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的意思是:只要扶助心阳,里寒就会通行消散;只要滋补肾阴,内热就可以消退。
孤立地看,以上理解似乎可通,但联系上文来看则有问题。本段的宗旨是“治心(火)之病不必全都用热药,治肾(水)之病不必全都用寒药”,所以接着说:只要是助心阳,寒药亦能用;只要是益肾阴,热药也可用。这一句上承宗旨,下启“治热以热,治寒以寒”,全段贯穿同一旨意,讲阴阳水火寒热之证的用药问题。若理解为“只要扶助心阳,里寒就会通行消散;只要滋补肾阴,内热就可以消退”,就变成强调助心阳补肾阴的效果,偏离了用药寒热这个主题,使益心阳强肾阴的用药原则没有着落。此外,把“通行”、“犹可”理解为消散、消退,亦嫌牵强。
(2) 例 二:
在实际阅读当中,导致误解文意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
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类经•序》)
误解:五脏畅通,三焦就正常了。
此例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细审行文体例。张介宾在介绍《类经》各类内容的分类方法和编排原由时,都是先强调其事重要,然后说如果能做到怎样,便可怎样。例如此句的上文“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下文“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同样,“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是说如果对五脏透彻了解,三焦也就和顺了。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主藏精而贵固摄,“五脏畅通”的说法易致误解。

3 文意理解实例分析

本节采用按语或图解方式,分析文意理解实例,演示阅读过程中归纳提炼文句旨意,发掘领悟文句义理和内涵的思维过程。
(1) 例 一: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问:如何救治百姓之病患)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答:人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懂得万物生存生长之理,生活起居顺应四时阴阳,便能得到天地之气的供养而健康无恙)。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人相应,正常人体的阴阳二气随天地阴阳的消长虚实而有规律地循环变化)。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懂得顺天时养生、明白阴阳消长之理的人是最明智的)。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因为能通晓四时气候常与变的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就能洞察病患并灵活处治。按:《内经》中五运六气太过不及与流行病常见病关系的理论,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等用药原则,以及后世张元素的四时阴阳用药理论,都是这一认识的体现)。”(《宝命全形论》)
黄帝问如何救治百姓之病患,岐伯的回答却似乎迂阔不着边际。但留意体会岐伯话语的言下之意和逻辑联系,就会发现岐伯是由远至近、层层深入地回答了黄帝的问题。理解了岐伯的语意,就不难明白岐伯实际上告诉黄帝三个基本方法:一是顺应四时养生,使自己成为自然之子,亦即未病先防。二是在“呿吟至微”之时便察知病兆,亦即有病早治。三是把四时阴阳与人体阴阳互参,知常达变,从中推求患者的阴阳虚实,灵活处理,亦即整体考察,辨证施治。
(2) 例 二:
《秋燥论》是一篇富有创见的医学论文。该文驳正《内经》的误文,发挥《内经》病机理论内涵,补充《内经》方治的欠缺,说理迂回周密,交替使用正论、反说、引证、驳论,且喜用反问句,因此,梳理其论证的逻辑、思路、层次,归纳其要点,对于理解全文义理犹为重要。以下为该文阐发《内经》病机十九条纠正 “秋伤于湿”之说的论证过程的简要图示:
结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言。
“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乃燥病之纲领。
“秋伤于湿”为误传。
文意理解是知识、技能和悟性的综合运用,需要大量阅读积累和长期着意的练习,真积力久方能游刃自如。《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是治学的基本方法,同样也是文意理解的基本方法。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理解能力亦会提高,对同一句段、同一篇章也就有新的理解和领悟,所以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旨自知。”

[ 本帖最后由 锵锵音乐坊 于 2008-3-19 19:55 编辑 ]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鼠小弟 + 1 呵呵,芳姐的文笔不错啊,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8-3-19 20:47 | 只看该作者
言之甚是,有时需要用一生去读。
边用边读,边读边用。
3# 板凳
发表于 2008-3-20 16:36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甚是!
4
发表于 2008-3-21 08:17 | 只看该作者
解释一篇古文,可能很容易,到处搜集一些旁证即可。
应用一篇古文,到临床上,就难的多了,十有六七会用不上的,等用上了,再读,懂了。
此懂与彼懂,有着天壤之别!:lol: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5
发表于 2008-3-22 05:49 | 只看该作者
古文里的每段话,字与字拆开大都认得,合起来看,深涩难懂是一回事,可恨的是,唉...看古文反不如看英文流利...:(
这也算是一种悲哀吧?!
最好是能翻译成白话,这样大家也都受惠了...:)
6
发表于 2008-3-22 1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es2007 于 2008-3-22 05:49 发表
古文里的每段话,字与字拆开大都认得,合起来看,深涩难懂是一回事,可恨的是,唉...看古文反不如看英文流利...:(
这也算是一种悲哀吧?!
最好是能翻译成白话,这样大家也都受惠了...:)



还是要把古文根基打好,直接学习古文知识比较好。不然中国传统文化真的会消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