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资源] 常用抗真菌药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5 0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前者的发生部位在指(趾)甲、皮肤、**和口腔等部位,容易观察;后者发生部位以肺、脑等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为主 [1] ,不易观察和确诊。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治疗某些疾病,如器官移植,不得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致使真菌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多,且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这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抗真菌药物的特异性不强,毒副作用也相当大,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去寻找更有效的真菌治疗药物及改善治疗方法。浅部真菌感染容易诊断,治疗效果也好判断,但深部真菌感染则较难诊断,治疗效果也不易判断。深部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患者往往伴有许多其他病,其真菌感染的症状一般多被掩盖,患者生前被诊断为真菌感染的仅占实际患者的很小一部分。可见,对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和治疗对策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


  1 抗真菌药现状


  1.1 抗生素类
   
  1.1.1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属多烯类抗深部真菌药,对多种真菌如新性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等均有强大的抑菌作用,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两性霉素B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提高真菌细胞膜通透性,进而导致真菌死亡。两性霉素B口服和肌肉注射吸收均困难,故常采用静脉给药。在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因两性霉素B较难透过血脑屏障,故小剂量鞘内注射,但需密切观察是否有毒副作用发生[2] 。两性霉素B肾毒性发生率高,对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具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酯类制剂的肝、肾毒性相对减小 [3] ,但较昂贵的价格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1.1.2 制霉菌素(nystatin) 也是多烯类抗真菌药,对深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吸收后毒性大,故主要用于治疗口腔、**和皮肤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4] 。
   
  1.1.3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主要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的防止,对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其抑菌机制为竞争性抑制嘌呤进入DNA分子,通过干扰真菌核酸合成而抑制其正常代谢 [5] 。以口服为主,治疗头治愈率可达90%。灰黄霉素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常见。
   
  1.2 咪唑类 该类抗真菌药为人工合成,抗菌谱较广。其抗菌机制与抑制真菌细胞的类固醇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有关,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14DM-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所介导,而哺乳动物P45014DM与本类药物结合的敏感性则很差 [6] 。
   
  1.2.1 克霉唑(clotrimazole,三苯甲咪唑) 对真菌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均有效,但对深部真菌的疗效不及两性霉素B。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脑脊液中药物可达有效浓度,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皮癣、甲癣及耳道、**霉菌感染,但对头癣疗效较差。针对深部感染,如隐球菌脑膜炎、肺部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败血症、曲霉菌病 [7] 等,疗程较长,用药一般需2周以上。不良反应少见,偶见皮肤过敏。
   
  1.2.2 咪康唑(miconazole,二氯苯咪唑) 对浅、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效,治疗皮肤癣菌的效果优于克霉唑和制霉菌素 [8] 。对深部真菌感染,多用作两性霉素B的替代药。口服吸性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T 1/2约24h,故多通过静脉给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但需注意静脉给药可致血栓性静脉炎。不良反应主要在静脉给药中发生,以过敏反应为主。


  1.2.3 酮康唑(ketoconazole) 对真菌具有抑菌和杀菌活性。口服制剂易吸收,服药后1~2h即达最大血药浓度,但该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浅表真菌感染、慢性黏膜念珠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 [9] 。由于没有静脉注射剂型,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酮康唑具有肝损害作用,长期应用可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衡。
   
  1.2.4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抗菌能力较酮康唑更强。口服制剂吸收迅速,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随尿及胆汁排泄。主要用于各种浅表真菌感染及全身性真菌病如隐球菌脑膜炎等 [10] 。其副作用较酮康唑小。


  1.2.5 氟康唑(fluconazole) 作用强度与伊曲康唑类似 [11] 。口服吸收好,服药后0.5~1.5h血药浓度达峰值,大部分经肾以原形排出。氟康唑是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对真菌性脑膜炎有较好的疗效,主要用于治疗隐球菌病、全身性念球菌病、黏膜念珠菌病、急性或复发性**念珠菌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预防真菌感染。不良反应较少,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偶见肝、肾及造血功能异常。


  1.3 其它类
   
  1.3.1 特比萘芬(terbinafine) 属丙烯胺类口服抗真菌药,抗菌谱广,对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特比萘芬可选择性抑制真菌膜的角鲨烯环化酶,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真菌死亡。口服后主要分布于皮肤角质并可长期留存,用于体癣、股癣、手足癣及甲癣病 [12] 。不良反应较少,偶见消化道反应、暂时性肝酶升高等。
   
  1.3.2 氟胞嘧啶(flucytosine) 口服吸收快且完全,分布广,脑脊液中浓度高 [13] 。抑菌机制为其转变为氟尿嘧啶后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和隐球菌病,其疗效较两性霉素B稍差,但两药合用时,疗效增加。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常见,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1.3.3 大蒜素(allitride) 为大蒜中挥发性杀菌成分,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原虫有抑菌杀灭作用。深部真菌如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对该药有一定敏感性,临床用于治疗肺部或消化系统的真菌感染 [14]。不良反应主要为静脉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红肿。


  2 治疗对策
     
  真菌感染的检查手段目前相对较局限 [15] ,血培养和无菌组织活检用于真菌感染确诊均有一定的假阴性。对于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下降或缺失,以及经抗细菌治疗而感染症状未消失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可能,即使临床检查未有阳性结果,也可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 [16] 。
      
  在用药方案上,有人主张抗真菌药联用。有实验表明,抗真菌药的联合应用不但可加强疗效,减少单种药物剂量,还可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氟康唑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真菌性脑膜炎即是较成功的例子 [17] 。联合用药机制可能与各药作用于真菌细胞不同部位,从而发生协同作用有关。因真菌感染的患者免疫力普遍下降,应用免疫增强剂等辅助治疗者,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此外,有人发现有些药物可增加抗真菌作用,如双氢克尿噻可提高氟康唑的疗效,西米替丁可提高特比萘芬的疗效,但其具体机制不清。
2# 沙发
发表于 2005-7-15 01:1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较为实用
3# 板凳
发表于 2008-3-8 10:52 | 只看该作者
实用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0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