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原创】自拟新加清上散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父亲,从医三十年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 本帖最后由 李艾虹 于 2006-12-10 23:3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白术散 + 1 给0分会员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2-10 14:14 | 只看该作者
把它贴出来便于大家阅读

自拟新加清上散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
李 仲 全
(阆中市中医院,四川  阆中  637400)

[关键词]   新加清上散;  外感热病;  临床应用

清上散方载《顾氏医镜》,由银花菊花薄荷石膏黄芩黑豆松罗茶7味药物组成。针对现代温热病初起常见卫气同病的特点[1],笔者在临床上常将本方进行加减运用:方中银花菊花薄荷辛凉透表,清利头目,石膏辛寒泻火,清热除烦,黄芩苦寒,燥湿清热,黑豆松罗茶实为药引,且临证时不易调配齐全,因而舍去不用。加青黛咸寒清气,泻火解毒,夏枯草祛风清火,泄热散结,甘草清热安中,调和药味。诸药相伍,具有辛凉宣透,疏散风热,清气泻火,表里双解的作用。原方加减后更名为新加清上散。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治疗外感热病效果颇佳,现举例介绍如下。
例1:秦某某,男,17岁,学生。2003年3月4日初诊。发热、微恶风寒,头昏3天,经服中西药治疗(用药情况不详)无好转,头昏加重,近2天来已无法坚持上课,干咳,流黄浓涕,口渴心烦,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体温38℃,咽部发红,扁桃腺不肿大。血液常规分析:白细胞7.6×109/L,淋巴细胞4×109/L。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辩证属感受风热,卫气同病,治宜辛凉宣散,清气泄热,方拟新加清上散加味。银花10g,菊花10g,薄荷10g,石膏30g,黄芩10g,青黛10g(包煎),夏枯草15g,珍珠母20g,苍耳10g,辛荑10g,杏仁10g,甘草6g,每日1剂。2003年3月7日复诊,服前方2剂后,已能上课学习,头昏,口渴,心烦基本消失,精神明显好转,现感口干,时流少量浓涕,脉浮数,体温36.5℃。方药对症,效不更方,再服2剂痊愈。
按:本证系感受风热,卫气同病,邪热上扰,升降失调,因此,在疏风宣散,清气泄热,双解表里的同时,酌加珍珠母潜阳降逆,使内外宣通,邪热清解,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则诸证消失。
例2:苟某某,女,27岁,城镇居民。2003年10月29日初诊。咽喉疼痛,吞咽困难4天,既往有化脓性扁桃腺炎病史,每因感冒复发。4天前不慎受寒,始觉发热恶寒,头昏乏力,随后出现咽喉疼痛,经服中药2剂,静脉滴注“青霉素”、“清开灵”、“甲硝唑”3天,咽痛有所减轻,停药后仍感发热,头昏,疲乏无力,咽干隐痛,吞咽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8.5℃,双侧扁桃体肿大,上覆脓性分泌物,咽部充血红肿,两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血白细胞12.4×109/L,粒细胞8.6×109/L。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辩为卫气同病,热毒壅结,治以宣散透邪,清热解毒,方拟新加清上散合余氏清心凉膈散加减。银花20g,菊花10g,薄荷10g,黄芩10g,石膏40g,青黛10g(包煎),夏枯草30g,栀子10g,连翘30g,桔梗20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珍珠母30g,甘草6g,每日1剂,4剂。2003年11月3日复诊,发热恶风寒,头昏明显减轻,咽痛消失,现感咽干口燥,脉数,双侧扁桃腺仍肿大但无脓性分泌物。热毒虽已衰退,但余热未尽,阴液被灼,治宜养阴清热,消肿散结,方用新加清上散合玄麦甘桔汤加减。银花15g,薄荷10g,黄芩10g,石膏30g,青黛10g(包煎),夏枯草30g,僵蚕10g,玄参20g,麦冬20g,桔梗15g,石斛10g,甘草6g,再服5剂诸证消失。
按:乳蛾初起,卫分证侯一般短暂,尤其是复发病例,起病后迅速发生咽喉肿痛,火热毒邪搏结极易酿毒成脓。因此,发病之初即应以清热利咽,泻火解毒为主,酌加宣透之品,既可直折火势,又能透邪外达。脓成又当清热泻火,解毒排脓。后期则应养阴清热,消肿散结,巩固疗效,以防再发。
例3:龚某某,男,7岁。2004年7月3日初诊。双侧耳下腮部肿痛,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头昏痛,厌食,乏力,舌质红,苔白,脉浮数。体温39℃,两侧腮腺肿大压痛,颈部活动灵活,无项强及抵抗感。血白细胞7.2×109/L,粒细胞6×109/L,淋巴细胞4.7×109/L。诊为流行性腮腺炎,辩证属感受温热时邪,热毒壅滞,治宜宣散清解,泄热和胃,方用新加清上散合二陈汤加减。银花10g,薄荷6g,黄芩6g,石膏15g,青黛5g(包煎),夏枯草10g,陈皮6g,半夏5g,茯苓6g,藿香6g,板蓝根10g,贯众6g,连翘10g,甘草3g,每日1剂,3剂。2004年7月6日复诊,寒热症状减轻,恶心呕吐停止,食欲渐增,仍感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头昏、乏力,体温37.8℃,舌质红,苔白干燥,脉浮数。胃气渐和,但热毒尚存,腮肿未消,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药:银花10g,菊花6g,薄荷6g,黄芩5g,石膏15g,青黛5g(包煎),夏枯草10g,僵蚕6g,牡蛎10g,连翘10g,板蓝根10g,贯众6g,藿香6g,海藻6g,每日1剂,3剂。2004年7月9日3诊,腮肿逐渐消散,头昏减轻,现感口干,夜间汗出较多,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体温36.3℃。热毒既清,但气阴不足,治宜益气养阴,兼清余热。处方:太子参6g,麦冬10g,五味子5g,石斛6g,白芍6g,牡蛎10g,银花10g,连翘10g,夏枯草10g,板蓝根10g,僵蚕6g,甘草3g,再进4剂而愈。
按:痄腮系感受温热毒邪所致的时毒疾患,初起尽管卫表证侯居多,气分证侯尚不显著,此时治疗仍当辛凉宣散与清气泄热并举,将其透散清解外达,阻断病情进展,一旦邪毒由气入营或深入下焦,则变生他病。
参考文献
1  史大卓,谢仁明,王永炎。现代温热病卫气营血辩证的重新思考。中医杂志,2005,46(2):86。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2-10 22: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3 15: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