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53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药经验] 麻黄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10-12-18 20:57 编辑

何绍奇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 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七十多岁,亦感冒风寒,因有高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姜5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
  1975年农忙季节,我所在的医疗队曾广信医生4岁的女儿高烧,用西药解热药、中药银翘散,**、输液,高热不退或退而复炽,已经3天,想送县城,又逢连日倾盆大雨,焦急万分之际,乃转求当地夏耀光老中医,夏老说无汗而热,乃伤寒表实证,即投以麻黄汤,一服即汗出热退。其时我因事返城,回到医疗队后,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曾医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医治急症疗效也这么好!”如今,这位小姑娘已经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了。
  这件事正好与近代名医恽铁樵的一段往事相映成趣:恽的第二、三两个儿子都因伤寒热病而死,当时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者有年。这时,他的四儿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疏方不过栀子、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之类,服药后,热不退,喘益甚。恽先生着急了。“终夜不寝,绕室踌躇”,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云:“吾二儿、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药煎服,药后,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进之,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为何公度文,姜佐景节录于《经方实验录》中者。
  麻黄用于风寒表证,并不受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的约束,曹颖甫先生曾治一人,患感证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曹氏诊之,麻黄汤证仍在,乃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我在廿多年前读研究生时,病房有一人始为麻黄汤证,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发热不退。乃请赵锡武先生会诊。赵老见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不呕,清便自可,面红,身痒,投以桂麻各半汤,亦一剂而愈。
  前不久见到一位老前辈对他的学生的谈话,说“麻黄不可以用于外感热病,屡用屡败。”反复思之,竟同梦呓,不知其依据何在。
  外感风寒当用麻黄,温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黄呢?这在清代温热学家是视为禁例的。但风温初起,往往挟风寒,证见发热而渴,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痛,虽初起就可能有里热,但同时有风寒束表的表证。吴鞠通也承认有这种情况,他的解释是“春初余寒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微发于不发”之议,而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汤,颇遭物议,今日视之,也确实欠妥。而银翘散方,虽然用了荆芥,但对风寒外束之表证,就嫌发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张用葱豉汤,何廉臣、孙纯一就认为不妨加麻黄数分,使病在表者仍从表而解。至于春温、冬温,初起既见表卫为风寒所束而又见里热,俗称“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汤就更是的当之方了。
  因此,说麻黄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2 咳喘圣药
  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
  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黄一般用3~5g,杏仁10g,甘草3g,三拗汤原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黄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黄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
  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方,即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3g),我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背寒,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用此方三剂,即因事入狱,一年后获释,来向我致谢,说多亏了那三服药,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
  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
  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黄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黄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黄者。患者肺气虚寒,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黄。50、60年代何时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时,对慢性咳喘曾拟过一张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龙汤、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合方。或谓这样的处方,不是嫌太杂乱了么?不知病情复杂,用药也不得不复杂,虚不得不补,实也不得不泻,那么又何妨补泻同用甚至补泻寒热同用呢?我过去在农村工作时,也曾经这样用药,姜春华老师见了居然大加赞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人体脏腑有此脏寒而彼脏热者,有此脏虚而彼脏实者,何妨此脏温之,他脏寒之,此脏补之,他脏泻之,寒热补泻同用,各不相妨。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这样的方法,以其病情远不止一端也。同时也不能株守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框框,两步可以并作一步,标本兼治,不过在具体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关于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我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但就是这样的剂量,也常常被药师把处方打回来,或者要医生签字。这种情况,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在成都行医时,不得把麻黄研成粉,赠给病人,说是老家带来的“药引子”。犹记60年代中期,农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很多,又无力就医,我采用当时杂志上报道的“麻味甘”散,即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价既廉,效果也不错,用了上百例。调回城里工作后,县医院有位西医叶医生正当盛年,为哮喘所苦,百药不效,连民间单方尿泡鸡蛋都吃过几十个了,也不效。我据她的病情,开了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另用麻味甘散。药取回去后,她的母亲误将小青龙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汤药。我闻讯后即赶忙去看望,因为麻黄用量是30g!而叶医生喘息顿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觉,有些出汗而已。此所谓“歪打正着”,可见在病情需要之时,麻黄也可以用较大剂量的,唯须注意观察,老人、小儿、虚弱人尤应慎重,不可贸然便投以大剂量。

[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07-10-1 17:39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7-2-13 22:12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麻黄用的好,真是效如桴鼓!
3# 板凳
发表于 2007-2-13 22:16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我曾经治过一病人,患哮喘多年,人又很肥胖,用麻黄20克、茯苓60克、甘草10克,二剂后咳喘数年未犯。现在最多12克,做医师难啊,尤其是中医。
4
发表于 2007-2-13 22:32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文章真好,期待进1步精彩!!!!!

[ 本帖最后由 北方赤脚医生 于 2007-2-13 22:35 编辑 ]
5
发表于 2007-2-26 16:35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这些内容绍奇谈医里都有。
6
发表于 2007-2-26 17:41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麻黄30克.真是胆大心细
7
发表于 2007-7-12 12:31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7-12 12:38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原帖由 北方赤脚医生 于 2007-2-13 22:32 发表
文章真好,期待进1步精彩!!!!!


麻黃,見脈緊就用,不必顧慮。小緊就小量用,明顯的緊就放膽用。
9
发表于 2007-7-12 17:20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呵呵,学习了,以前不敢用麻黄,以为麻黄乃北方用药,咱地处热带,怕用之不慎而出意外,所以尽量不用,偶尔用之也是三克六克的用,用后仍战战兢兢,药格里的麻黄便很少动弹,近段时间多用小青龙汤治咳嗽,效果奇佳,麻黄从三克到十五克,也没发觉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感觉麻黄量用小了效果还不好,仍在摸索~~~~~~~~~~~
10
发表于 2007-7-25 19:40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师承:疗外感,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11
发表于 2007-10-6 12:06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原帖由 vitamin 于 2007-7-25 19:40 发表
师承:疗外感,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之说,早已有之,它应该指的是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学者不可不知。一般情况下,胆小不敢用麻黄汤者,不妨依曹颖甫先生之法,桂枝汤加浮萍可也。但较重的麻黄汤证,却非桂枝汤加浮萍可以解决的。
12
发表于 2010-12-17 19:54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的应用

回复 1# 山村中医


    经方妙用,大家风范!
13
发表于 2015-1-30 18:32 | 只看该作者
名家名方,对症极效。
14
发表于 2016-4-16 21:15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问问无汗是指不吃退烧药得情况下无汗吗??一般退烧药吃完后都有点汗~再说高烧都没有汗啊?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5
发表于 2016-4-16 22:00 | 只看该作者
说那个感冒下的喉咙痛,?(可兼有发烧)下分?有汗、无汗。
请问:有汗说的是一直有汗,还是偶尔有汗,还是盖着厚被子有汗?运动、比如打羽毛球出汗算不算有汗?
另外,秋季,人感冒,不是气候比较凉嘛,我看到有中医说,人表面上秋天不出汗,实际上毛细血孔一直往外排汗,这里说的有汗无汗,到底是指什么来区别?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6
发表于 2016-10-17 15:38 | 只看该作者
麻黄用的好,真是效如桴鼓
17
发表于 2016-10-23 18:48 | 只看该作者
何老师的倾囊相赠之经验。感谢先生对我们后辈的悉心指教。希望大家多多传承先生的学术心得。
18
发表于 2016-10-26 18:2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貌似看不见麻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8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