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水凝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手报到
性别:
学历: 大专
所在地: 河南新乡
是否是医务人员:
如何知道爱爱医: 朋友推荐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言】
    浩瀚医林,茫茫书海,现代网络,各种关于各种疾病中医的养生保健治疗偏方,可谓林林总总,参差不齐,多失偏颇,疾病体质症状因人而异,一方一药怎能百病可瘥。鄙人不才,滥竽杏林数十载,愿以中医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全面精髓来论作,由于才疏学浅阅历有限,错谬之处在所难免,写作之意也不在自夸其说,旨在抛砖引玉,在此请广大同仁高士海涵指教,来共同研讨现代疾病中医药学术新风格。
  【简介】
     发热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比较比较常见的症状,本文在这里着重介绍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热,不明原因大致范围是医院现代西医科学仪器和设备化验没有明显异常和不能确诊病因的,低热指体温不超过38℃多在37℃左右。中医学常归纳为虚热范围,治疗以滋阴清虚热等方,青蒿鳖甲汤,柴胡清骨散,知柏地黄丸等为主对长期低烧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低热病因比较复杂,气血阴阳亏虚,外感内伤不愈,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阻,虚实寒热兼并或等等,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难以治愈。西药抗生素消炎退烧激素等药滥用,副作用较大,长期效果不好,抗药性严重,导致很多长期低烧患者心理怀疑,负担加重,体质免疫体温系统更加紊乱,笔者从事中医十余载,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方药】

1·营卫不和

症状,表虚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肢酸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伤寒论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气虚易感,虚寒不固加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2·风热内温

症状,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表郁内热严重可加柴胡,浮萍,退热发表。口干头晕可加葛根,菊花升阳平肝。

3·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加益母草活血调经。

4·血瘀发热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元胡活血散肿定痛。

5·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本方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的功效。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苡仁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理气燥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共奏宣化畅中,利湿清热之效。

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柴胡、黄芩清解少阳。

6·气虚发热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本方既能益气升陷,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挟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7·血虚发热

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本方补益心脾,益气生血,为常用的补血方剂,方中以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使全方补而不滞。

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等止血。

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本方具有养阴清热,退热除蒸的功效。方中以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调和诸药。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滋养**;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9·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觥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气,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转归预后】

在低烧发热的病程中,由于病机的发展变化,或治疗用药等影响,发热的一些证候可以转化或兼夹出现。对兼夹两种多种证候者,应分清主次,适当兼顾。

低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据临床观察,大部分低烧发热,经过适当的中医药治疗及调理,均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效。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则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预防与调理】

恰当的调摄护理对促进低烧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患者应注意休息,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患者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结语】

低烧发热症因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内伤,外感一般出现在低烧早期阶段,内伤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引起的,气滞、血瘀、湿停,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发热,是的两类病机。前者属实,后者属虚,或者虚实夹杂。在治疗上,表邪宜散,实邪宜泻,虚热宜补,并应根据证候的不同而采用解表散邪,调和营卫,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利湿清热、甘温除蒸、益气养血、滋阴清热、引火归元等治法,对虚实兼夹出现者,当攻补兼施,分清主次,适当兼顾。                                                      

                                                                                                                                                                                                            2014 年9 月 6 日  刘开舟
                                                                                       
                                                                                                     电话15516551567   QQ 10364244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3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