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在岗培训教材:刺灸法及拔罐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刺灸法及拔罐法
刘东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毫**法的进针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出针法
2. 掌握灸法、拔罐法、刺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熟悉刮痧疗法、电针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4. 了解毫针的构造及**准备
内容介绍
1. 毫针的构造及**准备
2. 毫**法
3. 灸法
4. 拔罐法
5. 刺血疗法
6. 刮痧疗法
7. 电针法
T_e
一、毫针的构造及**准备
B_e
(一) 基本构造
毫针主要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及针尾几部分构成。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粗细和长度区分,粗细(0.26-0.45mm)长度(0.5-4.5寸),临床以粗细(0.32-0.38mm)和长度(1-3寸)最为常用。
(二) **准备
1. 毫针的选择
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 消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等的消毒。
针具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或放入不锈钢容器中,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医者的双手:在**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赶紧,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病人的施术部位:在要**的穴位皮肤上直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擦拭时应从穴位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诊疗床、被服等物品的按时更换,有条件者可一人一套,室内可紫外线灯定期消毒。
3.**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对于针灸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有: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用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位(适宜于头、颈、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我的笔记】
二、毫**法
B_e
(一)进针法
1.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2.**的角度和深度
角度: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肤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
深度:每个腧穴的深度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二)行针手法
1.提插法:是将**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使用该手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角度、方向。
2.捻转法:即将**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使用该手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三)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四)留针法
将**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一般留针20分钟左右,具体视患者及病情而定。
(五)出针法
又称起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我的笔记】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
1.晕针
是在**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等,即可恢复。若仍有意识不清,呼吸细微,脉细弱等,可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预防:如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灸。医生在**过程中,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
2.滞针
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刮柄、弹柄法,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
3.弯针
是指进针时或将**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医者进行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注意保护**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4.断针
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关键要进行仔细的针具检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时更不应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出。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
是指**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即皮肤呈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出针时立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我的笔记】
三、灸法
B_e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止疾病目的一种方法。
(一) 艾灸
1. 艾炷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等。
2. 艾条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多用于治疗慢性病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然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适用于急性病。
3. 温针灸
是**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将**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二)使用注意事项
施灸要有前后顺序,先上部、后下部,先阳部、后**,先少后多,先小后大;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灸;对颜面、五官及有大血管、关节活动部位,不灸;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灸。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龙胆紫即可。另外,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
【我的笔记】
四、拔罐法
B_e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止疾病目的方法。
(一)罐的吸附方法
1.闪火法
将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
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容易烫伤皮肤,适用于侧面横拔。
(二)拔罐方法
1.留罐法
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附留置该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常用,一般疾病均可。
2.走罐法
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石蜡油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
3.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留针拔罐法
即在**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三)起罐的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不可用力猛拔。
(四)注意事项
选择适当的**和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我的笔记】
五、刺血疗法
B_e
刺血疗法常用有三棱针及皮肤针。
(一)三棱针
操作方法:右手拇、食二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深浅度,**时左手捏住指部或夹持皮肤,右手持三棱针,有:
1.点刺法
先推按所选择的部位或穴区,使它充血,消毒后,以左手夹持被刺穴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0.l~0.2厘米,迅速刺入,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本法应用面较为广泛。
2.丛刺法
用三棱针在一个较小的部位反复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血。常与拔罐法结合,即前面所提到的刺络拔罐法。丛刺法多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3.散刺法
散刺法和丛刺法相似,但刺络皮肤面积较大,点刺的距离也较大。根据病灶大小,点刺10~20下不等。多用于丹毒神经性皮炎等面积较大的病灶。
刺络法适用于中暑、中风昏迷、休克、急性肠胃炎、急性结膜炎头痛、神经性皮炎、急性扁桃体炎、腰肌劳损、丹毒、疖肿等。刺络法要注意严格消毒,对有血液病的病人不可使用,对体弱、贫血以及孕妇等病人要慎用。每次出血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我的笔记】
六、刮痧疗法
B_e
刮痧疗法是在人体相应的部位涂抹刮痧油,用特制的刮痧板进行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反复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瘀血斑块的现象,以达到调整人体机能、防止疾病目的外治法。操作一般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用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固定,利用腕力进行刮拭,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呈45度夹角,不宜角度过大或使用削铲之法。
(一)操作方法
1. 补法
适用于体弱多病、久病体虚、疼痛敏感者,一般刮痧时,按压力度小,刮拭速度慢(30次/分以下),刮拭时间长(5~10分钟)。
2. 泻法
适用于初病、骨关节痛、体壮或实证患者,一般刮痧时,按压力度大,刮拭速度快(30次/分以上),刮拭时间短(3~5分钟)。
3. 平补平泻法
适用于虚实夹杂的患者,尤其适合亚健康人群,刮痧板按压的力度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时间可长可短,因人而异,速度比较慢。
(二)注意事项
刮痧时注意室内保暖,用力要均匀,手法由轻到重,不宜出痧者不可强出痧,起痧后不宜即刻食生冷,出痧后30分钟忌冷水澡,前一次痧斑未退,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需间隔3—6天,刮痧时患者出现不适时,要立即停止。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忌,有出血倾向者忌,皮肤过敏、溃烂者忌,不配合的患者忌,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忌。
【我的笔记】
七、电针法
B_e
电针法:是将**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相结合,以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操作方法
选取相应腧穴,同侧肢体1—3对为宜,**得气后,将输出电位归零,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的,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选好波形,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以病人耐受力为度,通电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
波形的选择:
1. 疏密波
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交替持续时间各约1.5秒,能增加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等。
2. 断续波
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型,断时,在1.5秒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1.5秒内连续工作,该波型动力作用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
也叫可调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快的叫密波(高频连续波),频率慢叫疏波(低频连续波),可用旋钮任意选择。高频连续波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低频连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二)注意事项
1.电流不宜过大,防止晕针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
3.使用时防止触电。
4.毫针的针柄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
5.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电针,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时,电流要小,孕妇禁用。
6.使用前必须检查电针仪器是否完好。
【我的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3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