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资源] 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教材:推拿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推拿手法
张振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领
2. 熟悉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手法的使用范围
3. 了解推拿手法的定义
内容介绍
1. 推拿手法的定义
2. 摆动类手法
3. 摩擦类手法
4. 振动类手法
5. 挤压类手法
6. 叩击类手法
7. 运动关节类手法
T_e
一、定义
B_e
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在医生的意念支配下,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体表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进而对治疗部位产生有效功力的方法,称推拿手法。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多归纳成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我的笔记】
二、摆动类手法
B_e
(一)一指禅推法
1.操作方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盖住拳眼,即使拇指位于食指第二指节处,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桡侧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
2.使用范围
本法接触面积较小,但深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临床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3.操作要领
(1)操作时,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2)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二)滚法
1.操作方法
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伸屈腕关节是以第二到第四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的;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因此滚法的吸定点是上述两轴的交点,即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2.使用范围
滚法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3.操作要领
(1)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3)动作注意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
(三)揉法
揉法分掌揉、指揉、肘揉法三种。因本法轻柔缓和,**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和穴位。
1.掌揉法
是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全掌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小幅度的轻柔缓和的揉动。临床运用可分为大鱼际揉、小鱼际揉、掌根揉、全掌揉、双掌叠揉等。
2.指揉法:是用手指端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小幅度的轻柔缓和的摆动。临床运用可分为:单指揉:如拇指揉、中指揉,可用于全身各部,尤其多用于穴位。双指揉:如拇食指捏揉、拇中指捏揉,可用于头面、颈项两侧、脊柱两侧及四肢关节等。三指揉:食、中、无名指,可用于胸腹及小儿。屈指揉:以拇指或中指指间关节突起部为着力部,多用于太阳穴及臀部、下肢、腰部的穴位或压痛点。掌指叠揉:左手掌根置于右手拇指指端背侧加力进行揉动,**量较大,慢性损伤常用。
3.肘揉法
医者以肘后尺骨鹰嘴突起部为着力部,以肩部带动肘部作轻重均匀的小幅度的环旋揉动。适于健壮之人的腰骶部、背部、臀部及大腿部肌肉厚实之处。
操作要领:
(1)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2)揉动的幅度要小,以免过分牵张皮肤引起疼痛加重;
(3)揉动时一定要紧贴治疗部位,并要带动吸定部位的皮下组织一起作回旋动作。操作时医生与患者皮肤之间不可有摩擦。
【我的笔记】
三、摩擦类手法
B_e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等。摩法分掌摩和指摩两种。
(一)摩法
1.掌摩法
是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
2.指摩法
是用食、中、环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本法**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
操作要领:
(1)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
(2)用力要平稳、均匀,不急,不重,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织;
(3)摩法的速度可快可慢,频率每分钟50~120次左右。一般要连续操作5~10分钟。
(二)擦法
1.操作方法
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擦法操作时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摩擦。
2.使用范围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掌擦法多用于胸胁及腹部;小鱼际擦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鱼际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运用。
3.操作要领
(1)用力要平稳,须直线往返摩擦,防止擦伤皮肤;
(2)摩擦距离可长些,动作要均匀,无间歇停顿。如果距离太短,容易擦伤皮肤;
(3)压力要均匀适中,压力不宜太大,以擦时不使皮肤出现皱褶为宜。
(三)推法
1.操作方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2.操作要领
(1)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不能滑动,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2)肘推时,切勿用骨突部硬压患者腰背部的棘突、骨突等,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因直接在皮肤上操作,一般在皮肤上涂少许润滑剂使皮肤保持一定润滑度,以防止推破皮肤。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增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四)搓法
1.操作方法
用双手掌面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
2.使用范围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一般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3.操作要领
(1)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2)操作时动作要连续,不能跳跃。
【我的笔记】
四、振动类手法
B_e
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一)抖法
1.分类
(1)上肢平抖法
患者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于其外侧,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或一手扶患肩一手握患肢腕部,慢慢将患肢外展一定角度,然后稍加用力作连续不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肘、肩有松动感。
(2)上肢提抖法
患者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于其外侧,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或一手扶患肩一手握患肢腕部,慢慢将患肢上提,并同时作左右快速抖动,使肩臂有松动感。
(3)下肢牵抖法
患者仰卧,下肢放松。医者站于其足后,用双手分别握住两踝部,将其抬起,离床面约30㎝左右,然后逐渐用力牵拉,并同时作下肢内旋位的上下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感。
(4)腰部牵抖法
患者仰卧,下肢放松。医者站于其足后,用双手分别握住两踝部,将下肢和骨盆抬起,然后逐渐用力牵拉,并同时作下肢上下抖动,使大腿及腰部有舒松感。或患者俯卧,将下肢和腹部抬起,作抖法。
2.使用范围
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临床上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3.操作要领
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操作时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下肢因较重,幅度可稍大,频率可稍慢。
(二)振法
1.操作方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将力量与意念集中于掌指,使之产生连续不断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方法,称为振法。用手指着力称指振法,用手掌着力称掌振法。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稍重。
2.使用范围
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3.操作要点
(1)操作时着力稍重,振动的幅度小而频率快,使施治局部有振颤感,轻松感和微热感;
(2)本法是以力以气施振,要求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医者手不可离开施治部位,否则与叩击法无异。手法难度极大,必须苦练。
【我的笔记】
五、挤压类手法
B_e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称挤压类手法。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等。
(一) 按法
1.操作方法
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2.使用范围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和腹部。
3.操作要点
(1)按法操作时,按压的方向要垂直向下,力点不可滑移,用力要由轻而重,逐渐深压,稳而持续,使压力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并保留片刻,即“按而留之”。待患者出现明显的“得气感”后方可逐渐放松,反复操作。
(2)用力大小以患者感觉有酸、麻、胀、走窜之“得气感”,且能忍受为佳,切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以免产生不良反应,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二)点法
1.操作方法
有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拇指点是用拇指端点压体表。屈指点是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体表,或屈食指,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
2操作注意事项
本法**很强,使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操作部位酌情用力。
(三)捏法
1.操作方法
三指捏是用大拇指与食、中两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五指捏是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在作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
2.使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颈项部、四肢。
3.操作要点
(1)捏动时指力应透达肌肉深层,手法要柔和轻巧,切忌指力表浅,将皮肤捏起而致疼痛加重和皮肤损伤
(2)捏动速度可快可慢,快者每分钟100~200次,慢者每分钟30~60次。
(四)拿法
1.操作方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2.使用范围
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
3.操作要领
(1)本法**较强,但在应用时,其力度要因人、因病而异,同时要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的反应,以防意外。
(2)指力要深透至肌肉深层,拿取部位或穴位要准确。注意用力方向,不可将皮肤拿起,以免损伤皮表。
(五)捻法
1.操作方法
用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灵活、快速的搓揉动作。
2.使用范围
本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3.操作要点
操作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医者之手和患部皮肤之间不要有摩擦。
【我的笔记】
六、叩击类手法
B_e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等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等。
(一)拍法
1.操作方法
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用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称拍法。
2.使用范围
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3.操作要点
(1)拍打肩背时,应嘱患者张口呼吸;
(2)操作中切忌用暴力,特别是老年人及小儿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此法;
(3)肾区禁用拍法。
(二) 击法
1.分类
(1)拳背击法
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用拳背平击体表。击打时手臂挥动的幅度不要太大,一般一个部位击打3~5次即可。常用于大椎、腰骶部。临床常作为治疗结束手法。如拳击大椎穴可振奋精神,调和阴阳。
(2)掌根击法
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部叩击体表。击打时手臂挥动的幅度可较拳击法大些,一般一个部位击3~5次即可。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及关节部。
(3)侧击法
又称小鱼际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交替击打体表。常用于肩背、腰骶及四肢部。
(4)合掌击法
医者双手合掌,五指尽量自然分开,用小指的尺侧面快速而有节奏的击打患部或穴位,击打是常发出“啪啪”响声。主要用于头顶及肩背。
(5)指尖击法
五手指半屈,用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双手可交替动作。可持续操作1~3分钟。常用于头面、胸腹部。
2.操作要点
击法用劲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在叩击体表时不能有拖抽动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我的笔记】
七、运动关节类手法
B_e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拔伸法等。
(一)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称摇法。
1. 颈项部摇法
(1)双手摇颈法: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其侧,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双手向相反方向用力,缓缓使头颈作左右环转摇动。左右各数次。
(2)单手摇颈法: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其侧,用一手置于颈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前额,单手用力进行左右环转摇动。左右各数次。
(3)肩关节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然后作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缓缓摇动,使肩关节作小幅度的旋转活动。一般可各摇5~10次。
2. 腰部摇法
(1)俯卧过伸摇腰法:患者俯卧位,腰部放松。医者站其侧方,一手按住腰骶部疼痛处,另一手托住膝关节上部上抬,在腰椎过伸位,将腰作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
(2)仰卧双腿屈膝屈髋摇腰法:患者仰卧位,腰部放松,医者使患者双下肢尽量屈膝屈髋,医者一手按住双膝上部,用力下压,使患者臀部抬离床面,另一手扶住双踝部,两手协调动作,使腰作大幅度的左右环转摇动,左右各3~5次。操作过程中,可同时作双膝左右各角度的下压动作,使腰椎尽量伸展,如此动作,既摇动了腰椎,整复了小关节紊乱,又充分拉长了腰肌,缓解了腰肌痉挛。
3.髋关节摇法
亦称仰卧单腿屈膝屈髋摇髋法。患者仰卧位,单侧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踝,另一手扶住膝部,作髋关节环转摇动。
4.踝关节摇法
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大拇趾部,作踝关节环转摇动。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腰部等。对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
操作要点:
(1)摇动时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
(2)摇动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适可而止,不可勉强,摇动方向及幅度一定要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切忌动作粗暴或作违反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动,以免产生在损伤,甚至发生意外。
(3)摇法对年老体弱者禁用。
(4)对关节的先、后天畸形,骨关节病变所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以及先天骨发育不良者,一律禁用。
(二)扳法
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称为扳法。
1.颈项部扳法
(1)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生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
(2)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医生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向右扳则用右手,向左扳则用左手),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部的手用力,先作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作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作扳法。
2.胸背部扳法
(1)按压复位法:患者俯卧硬板床上,医生两手握拳,置于病变胸椎两侧,令患者背部放松,不可屏气,然后医生两手在患处胸椎上用力向下按之,当闻及胸椎“咯咯”声响后,手法成功,疼痛消失。最后可轻轻按揉患部。亦可在牵引状态下进行操作。此法一般适于上段胸椎棘突偏歪。
(2)膝顶复位法:患者端坐位,双手交叉置于颈后,医生立其后,以膝部抵住偏歪胸椎处,令患者放松,不可屏气,医生两手分别拖住患者两肘,用力对抗复位,当闻及“咯咯”声响后,复位成功,局部按揉之。此法一般适于下段胸椎棘突偏歪。
3.腰部扳法
(1)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用一手的手掌或肘部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的手掌或肘部抵住臀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2)直腰旋转扳法:患者端坐,挺胸抬头,双腿并拢,医者面对患者站立,用双腿夹住患者双膝,固定腰部,医者两手分别扳住患者双肩,左右各扳动一次即可。
腰部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医生一手托住患者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压在腰部患处,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4.肩关节扳法
(1)背后屈肘上扳法:医者一手扶肩,一手将患肢后伸旋内,即屈肘置于背后,并使手臂沿脊柱向上抬。注意上抬动作必须稳而缓和,幅度逐渐加大,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引起剧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亦可接上式作肩关节后伸旋内扳法:医生站在患者健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健侧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倾,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一放一紧,逐渐用力加大范围。此法适用于肩关节内旋障碍明显者。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内收扳肩法:医者立于患者背后,用腹部紧贴患者背部以稳住身体,然后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肘向健侧肩部扳动。亦可接着握腕使患肢绕过头顶经颈后回复原位。肩(3)关节后伸扳法:医生站在患侧外前方,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另一手扶住健侧肩部,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向后扳动,尽可能使之后伸,幅度可逐渐加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肩关节外展上举扳法:患者坐位,医者一手扶健肩,另一手握腕部使患肢慢慢外展、上举、牵拉,并内外旋。
操作要领:扳法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三)拔伸法
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称为拔伸法。
1.头颈部拔伸法
患者正坐。医生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2.肩关节拔伸法
患者坐位,医生用一手按住患肩以固定患者上半身,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逐渐用力牵拉。常与抖法一起使用组成 “牵抖”的复合手法。
3.腕关节拔伸法
医生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部,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逐渐牵拉。常与摇法一起使用。
4.指间关节拔伸法
用一手捏住被拔伸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捏住其远侧端,两手同时作反方向用力牵引。常与摇法一起使用。
本法常用于关节错位、伤筋等。对扭错的肌腱和移位的关节有整复作用。
【我的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7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