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转载】学好中医要认清三个问题+中医教会了我什么+怎么才能学好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学好中医要认清三个问题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在目前现代医学试图追求“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证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而且,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中医入门之道:学习中医必须有良好的古文化基础,因为它与哲学、地理、天文等学科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文化修养,特别是学好古文,才能读懂古代典籍原文。做到“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知人事”,才能明了中医理论。


       中药的入门读物有《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诊断的入门读物有《医学三字经》、王叔和的《脉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方剂的入门读物有《汤图歌诀》、《时方歌括》;内科的入门读物有《时方妙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临床的入门读物有《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新书》《温病条辨》、《内经知要》等。


       中医四大经典是必须要了解和读熟的。以前,四大经典是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读的四大经典变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主要为叶天士和吴鞠通的温病著作)。要熟读、深读原著,掌握精神实质,才能进一步融会贯通;并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于临床。


       学中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无论多高深的理论必须运用于临床才是有用的理论,而临床反过来又可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不断临床实践,才能学好中医。


       同时,我们要纠正几个错误的观点:一是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不但是经验医学,而且是理论医学,因为中医临床需要有理论指导才能奏效。二是中医越老越吃香。年纪大了反应就慢,用药就果断,但是相对年轻时会比较不沉稳,经验不够丰富,疗效欠佳。老医生、年轻医生各有优点。三是中医专治慢性病、重调理。中医是能够治急症的,有时效果还比西医好得多。


       中医治病的秘诀。中医治病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为必须辨证论治,坚持理法方药一致,并且最终的核心和落脚点为用方。辨证论治,因证选方,因方施治,方证合拍。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必须背诵方剂,并灵活加减;二是必须会抓主证,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灵活性为必须三因治宜。只有因时、因地、因人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除了以上观点,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要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搞好中医研究。比如,当前全国各地在经方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就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方面同样硕果累累。
中医教会了我什么  

大学几年的中医学习,收获的其实是对中医的逐渐认知,同时也是对生命的逐渐认知。记得在大三时,当我有意识在尝试比较中西医时,通过《黄帝内经》,了解了中医的思路框架,对**等有了感受后,我发现自己打开了好大一个世界,生命相通的统一规律第一次才被我领略到,每个个体生命,从来不是孤单的,它与整个所有自然万物都是同呼吸共命运,就好像春天一来,万物欣欣向荣,我似乎体会到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又广西三年学习生活,接触道家的武当宗脉,佛家的佛我真意,以及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等等,改变了我以前知识积累的认知,并且对宇宙生命、对中医又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它是一种对生命的体悟启迪,能够打开生命本有的宝藏。没有这些,我或许依然觉得生活迷茫,生命无所依靠。所以,我感谢中医。它不单单是一门技艺,它对生命规律的认知可以提升到“道”,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它并不简单。然而,它又是最朴素的,因为每个人时时刻刻生活在“道”中,只要留心,都可体会到,中医就是如此。


在《黄帝内经》中,首篇《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养生。也就是说,健康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好多疾病与人们暴饮暴食、饮冷过度、过量饮酒、夜生活丰富等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当我们自认为是在享受生活时,其实带给身体的是伤害。当疾病来给我们提个醒时,我们却只想着让它赶快离开,理所当然地把疾病交给医生处理,却没有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临床上遇到不少年轻女孩有月经病,追踪病因多与平时吃冷穿单有关,尤其若月经期贪吃冷食、弄冷水等,造成寒入血脉,病便难治。高血压为什么在现代这么常见?有报道说高血压与现代人的暴饮暴食、日夜颠倒、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临床见到这么个病例:三十二岁男子通过体检刚发现有高血压,且是低压偏高,询问病因时发现他常年夜班工作,吃降压药效果欠佳,建议改变工作方式,一月后,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降至正常。依靠药物有时仅是对结果进行干预,并非最佳措施,治病若从产生疾病的远因去防止,单从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治愈好多疾病。所以说自己便是自己的第一个医生,这是丝毫不为过分的。如此看来疾病并不是件坏事,它的出现暴露了我们身体潜在的问题,应该及时调整思维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健康。所以有人解释“中医”是“身体中的医生”,中医治病是帮助身体中的医生发挥作用。


中医讲气,讲天人合一,讲整体观念,讲精气神,讲**,讲经络脏腑,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调和阴阳、顺势利导、扶正驱邪等治病法则。这些大家会觉得看不见摸不着,不如西医那么直观。但听听我们平时一些老百姓话吧:人活一口气、气色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老先老腿、这病是从气上得的、身上血气不和、受寒了就发发汗等等,这些恰恰是每个中国人可以意会到的。所以对比西医的实验室化验和仪器检测,中医讲的是每个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最自然朴素的,人体可以说是最灵敏最高级的仪器了。而且,这个仪器可以自动调节自动修理。平时哪个人吃东西不卫生,结果会泻肚,这个泻肚需要治疗吗?不需要!泻肚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治疗措施。可见身体有自我调节的自愈的能力,医生的作用不过是帮助这个自愈能力充分发挥,不过前提我们得弄懂读懂身体的规律。人们都知道不小心受凉会感冒,中医的治法是因势利导,用辛温解表的方药把体表的寒气发散出去,于是烧也就退了。过去大人们见小孩受凉发烧,都会熬点“生姜红糖水”让发发汗,在民间,老百姓都用这个方法。但崇尚科学的西医凡事要拿证据来,因为仪器检测不出风寒,只检测到细菌病毒,所以治疗上唯细菌病毒是罪,不讲人体的正气,不分人体表里寒热,不分药物的寒热属性,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结果或许是暂时发烧咳嗽控制,但表寒或许变成里寒,这人以后会容易反复感冒。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寒不因为检测不到就不存在,中医是站在人体正气的角度,顺势利导,帮助机体排除病邪,它承认尊重人体的自愈能力,这是中西医不同之处。


西医是一种逻辑科学和实验室科学,有太多人为设置的条件,它来源于机械主义,多做的是尸体解剖和实验室化验,它是死的、局部的、干扰的。中医则是来源于自然的亲身验证及几千年实践观察,是活的、整体的、不干扰的。临床上一个子宫脱垂的女病人同时伴有“气短、乏力、泄泻”若就医于妇科西医,缺乏整体观的医生或许只在妇科上打圈圈,想到的只是怎么治子宫脱垂,又怎么会从整体上考虑应该补气摄纳呢?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机器。机器是由若干零件人工组装起来,是“1加1等于2”;而所有自然个体生命都来源于一粒种子或一个受精卵,它的最源头是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生命的整体性是与生俱来的。病是在一个人身体上的,必然需要全面考虑,不同于机器哪个零件坏了就修这个零件。身体经亿万年进化,它是造化主的产物,在得病上符合道的规律,不由得我们人为取舍。临床西医分科是人为的,因为缺乏一种整体观念和气的对应概念,所以有时会把握不住疾病的实质。


中西医还有一大区别,就是在对待情绪致病的问题上。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临床上遇到这些情况:因为生气,有些人会头痛目昏或两胁胀痛;有些人会气逆打嗝;有些人会觉得脖子紧,有东西堵着;有些人背心一处疼痛,想叫别人捶捶才舒服些;有些人胃里堵塞,吃不下饭;有些人会一下子拉肚子;有些人会胸闷;有些人会失眠;有些人会全身乏力;……,碰到这些,细心的病人知道是从气上得的,于是高明的人会调节情绪,和冲突者尽量化解矛盾,把心结打开,一下身上病也无影无踪,这是最好也是最根本的治病方法了。有些人明知也是闷气,但就拗不过,就自己买些开胸顺气丸或逍遥丸,吃吃也管用,这是从身体上的气机去理顺。有些人却因病的长时间发作,已经忘了当初病因,找到西医大夫,或只有吃消炎止痛片或镇静药来求一时缓解,这是一种掩盖式的做法,因为西医只讲血管神经,不讲气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无形生有形”,看来,心情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的能量。又有人问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痛则不通,除了吃药,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理顺这股气?”问得好!心结打不开,那么身体上的结堵在了哪里?通过什么还可以打开?为什么同样的生气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表现?前面提到经络,经络就像一个城市的马路通道,它的主要干道在人体体表,里面连着着脏腑,外面和自然节气呼应。身体不舒服了,我们通过**经络,促进它的主动性来帮助身体提高正气,打扫垃圾,恢复整洁和健康。如此看来,医生的作用其实还是帮助身体发挥它的主动性来理顺气机,恢复健康的,第一药物还是身体本有的自愈能力。想感受身体的气机或者经络,第一步是尽量让身心安静放松下来。放松就是让全身气机尽量舒畅,有些人一旦学会放松,可以立刻觉得值不得生气怨人,心结打开,痛苦消失或者很快入睡。有些人想放松但不能放松,身体总是紧张,这时得借助外力。或者到野外散步,感受下自然的舒展气机,跑跑步发泄下身体积聚过多的能量,也能放松下来;或者就是我们专门的经络按压了。这需要了解下经络常识,就好像到某个城市得现买张地图一样。有些人胸闷,平常容易失眠睡不好觉,可以按压膻中穴(两**连线中间位置),许多人会觉得这里按着痛,没关系,轻轻揉按它,再顺此方向上下揉按,哪里痛点就多按揉会,一般可按三四分钟,身体敏感人或许能听到肚子里咕喽咕喽响动声,这是好事情。按完膻中穴,再寻找胳膊内侧中线的心包经(通过中指尖和掌心),尤其在上臂内侧中线这段,寻找指下疼痛点,按揉它们。有心绞痛的病人发作时会感到左臂内痛,这是反射在经络的堵塞现象,我们通过**心包经也就是在帮助心脏疏通道路。一般按压两侧心包经需要各二十分钟,就这样慢慢放松心情,和自己的身体悄悄对话交流,不自觉胸闷减轻,入睡不再成问题。平时有胆囊炎或消化功能不太好的人,可以拍拍大腿的外侧,这是胆经循行部位,对消化和睡眠都会有帮助。这里仅是举简单的使用经络治病的例子,有兴趣者不妨试试,我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探寻或许就可以从此开始,当我们体会到身体里面有个天然的宝贝时,我们对生命仿佛有了新生一般的感觉:踏实、自信、恬然……


以上谈到中医的养生防病、自愈能力、整体观念、心性致病及经络等相关话题,这些大家都可以有个认知和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造物主赋予的神妙身体。


                                                                    2009年12月
怎么才能学好中医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在目前现代医学试图追求“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证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而且,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中医入门之道:学习中医必须有良好的古文化基础,因为它与哲学、地理、天文等学科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文化修养,特别是学好古文,才能读懂古代典籍原文。做到“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知人事”,才能明了中医理论。


       中药的入门读物有《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诊断的入门读物有《医学三字经》、王叔和的《脉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方剂的入门读物有《汤图歌诀》、《时方歌括》;内科的入门读物有《时方妙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临床的入门读物有《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新书》《温病条辨》、《内经知要》等。


       中医四大经典是必须要了解和读熟的。以前,四大经典是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读的四大经典变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主要为叶天士和吴鞠通的温病著作)。要熟读、深读原著,掌握精神实质,才能进一步融会贯通;并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于临床。


       学中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无论多高深的理论必须运用于临床才是有用的理论,而临床反过来又可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不断临床实践,才能学好中医。


       同时,我们要纠正几个错误的观点:一是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不但是经验医学,而且是理论医学,因为中医临床需要有理论指导才能奏效。二是中医越老越吃香。年纪大了反应就慢,用药就果断,但是相对年轻时会比较不沉稳,经验不够丰富,疗效欠佳。老医生、年轻医生各有优点。三是中医专治慢性病、重调理。中医是能够治急症的,有时效果还比西医好得多。


       中医治病的秘诀。中医治病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为必须辨证论治,坚持理法方药一致,并且最终的核心和落脚点为用方。辨证论治,因证选方,因方施治,方证合拍。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必须背诵方剂,并灵活加减;二是必须会抓主证,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灵活性为必须三因治宜。只有因时、因地、因人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除了以上观点,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要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搞好中医研究。比如,当前全国各地在经方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就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方面同样硕果累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1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