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可引起肾损害的药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或庆大霉素等) 抗生素中此类药物肾毒性最大,是诱发药源性肾损害的最常见原因,发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严重时出现少尿、无尿或急性肾衰竭。此类药物毒性与用药持续时间和剂量等有关。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这两种药物可引起Ⅳ型变态反应,导致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肾毒性较大,第二代头孢菌素次之,而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几乎无肾毒性。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 此类药物易产生肾内结晶,从而引起梗阻性肾病,临床可表现为血尿、肾绞痛或急性肾衰竭。

  其他抗生素 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红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拉米夫定和干扰素等)亦可引起肾脏损伤。

  解热镇痛药

  此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胺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塞来昔布和保泰松等。这类药物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临床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病变、偏头痛痛经等慢性疾病。解热镇痛药使肾内血管收缩导致肾损伤,表现为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快速下降、尿沉渣形成和钠排泄分数下降,严重者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此外,此类药物也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长期服用则易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实质坏死。值得重视的是,多种感冒药(如安乃近、克感敏、百服宁、泰诺和康泰克等)都含有上述药物成分,切不可滥用。

  降压药

  利尿剂(**和氢**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等)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氯沙坦和厄贝沙坦等)都可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此外,ACEI和ARB类药物可引起肾脏出球小动脉的相对扩张,使肾小球内滤过压下降,肾脏低灌注,导致肾前性急性肾损伤。目前在临床上,ACEI和ARB是很多肾脏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长期服用有助于保护心肾功能,但仅适用于轻或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访肾功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剂量。而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及双肾动脉狭窄者,ACEI和ARB可在短期内引起肾功能恶化及其他不良反应,应避免使用。

  造影剂

  近年,增强CT、静脉肾盂造影和心血管造影等各类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日渐广泛,由此引发的造影剂肾病也越发常见。造影剂不仅可引起肾内血管收缩致肾损伤,还可**活性氧产生,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故在使用造影剂前,应全面评估患者风险,对于既往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和高龄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使用等渗、低黏度、非离子型造影剂,并尽量减小剂量,避免短期内重复使用。有资料显示,造影剂使用前后12小时内采取水化或碱化等措施,可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

  中草药

  在许多人眼中,中草药是安全、无毒的,其实不然。许多中草药服用不当或超量都可损害肝、肾及消化道等器官。

  常见的可损伤肾的单味中药包括:①植物类中药有关木通、木防己、汉防己、马兜铃、厚朴、天仙藤、青木香、苦丁茶、朱砂莲、细辛、雷公藤、山慈菇、马桑果、牵牛子、苍耳子、**、草乌、天麻、腊梅根、使君子、益母草、白花丹、胖大海、补骨脂、巴豆、夹竹桃、大青叶、泽泻、甘遂和土牛膝等;②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马、蜈蚣和蛇毒等;③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和雄黄等)、含汞类(朱砂和升贡等)、含铅类(铅丹)及明矾等;④复方中成药包括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合丸、甘露消毒丹、妇科分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导赤散、排石汤、口炎宁、六神丸、朱砂安神丸和中华跌打丸等。

  其他

  如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顺铂、卡铂、长春新碱和丝裂霉素等)、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等)、金属制剂(汞、铜、铋和铁剂等)及抗结核药物(利福平等)也可诱发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衰竭,大剂量或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可产生严重而持久的肾毒性,须密切随访肾功能。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bbmc04+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9 09: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