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古代头晕名词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代头晕名词汇集

昏眩。晕迷。眩晕。昏腾。旋晕。头昏脑胀。头昏脑眩。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外·卷一·中风》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丹溪心法·头眩》:“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

《医学从众录·眩晕》:“眩,昏乱旋转也。”

伤寒明理论·头眩》:“眩为眼黑。”

《证治汇补·眩晕章》:“眩者言视物皆黑。”《医宗金鉴·内治杂证法·眩晕》:“伤损之症,头目眩晕,有因服克伐之剂太过,中气受伤,以致眩晕者。”眩晕,《内经》中有目眩、眩仆、眩冒、掉眩、眩转等不同称谓,且在证候病机方面有丰富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内经》关于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代张仲景虽未立眩晕专篇,但有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如《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金匮要略》中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补充与发挥,《千金要方》中专立“风眩”门,《全生指迷方》中述及眩晕有“发则欲呕,心下温温”、“目瞑不能开”等症,《严氏济生方》则谓“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也”,“目眩运转,如在舟车之上”。自古以来,医家著作均对其论述颇多,经典的包括《内经》及《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内经》称眩晕为“眩冒”。发病原因为肝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与运气有关所致。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了由于各种风症而发生眩,都属于肝经。《灵枢.大惑论》又言:“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论述了风邪入脑,则发生脑转头晕,眼目眩晕。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论述了气虚则清阳不展而至眩。后世张仲景对其并未有专论,仅有“眩”“目眩”“头眩”等描述,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中。其病因为外邪侵袭太阳,阳气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阳,上干空窍,或肠中燥屎,浊气攻冲于上,或胃阳虚,清阳不升等方面所致。拟治了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等经典方药,为后世治疗眩晕奠定了基础。

《素问》有“头眩、掉眩、徇蒙招尤”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最早提出“眩晕”一词者为宋代陈无择。《素问》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 海论》也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景岳全书》:“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治标”。甚至称“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扁鹊心书》:此证因冷痰聚于脑,又感风寒,故积而不散,令人头旋眼晕,呕吐痰涎,老年人宜服附子半夏汤,少壮人宜服半夏生姜汤。若用凉剂则临时有效,痰愈凝而愈固,难以速效矣。此即所谓头风证,故有冷痰聚脑,又感风寒之说,若头晕则纯属于虚,盖肝虚则血不上荣,肺虚则清阳不运,肾虚则厥成颠疾,心虚则火炎浮越。风虚痰火,间或有之,至于头风虚证不少,不可不知。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 沙发
发表于 2013-5-30 15:08 | 只看该作者
古代头晕名词:昏眩、晕迷、眩晕、昏腾、旋晕、头昏脑胀、头昏脑眩,哈哈今天都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3# 板凳
发表于 2013-6-29 09: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楼主分享  这中医的学问可大着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6 04: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