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LASIK矫治远视的临床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LASIK矫治远视的临床研究

陈建卓
赵莲
赵莺
朱卓颖
奚继马
赖小青

摘要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及稳定性。

方法 应用美国BauschLomb公司的Technolas217Z型准分子激光机,Zylink远视程序对屈光度在+2.50+6.00之间的28(50)单纯远视患者行Lasik矫治远视。术中用Hansatome 板层角膜刀做直径8.59.5 mm
厚度130160μm 角膜瓣。术后分别于13612月进行复查和随访。

结果 术后所有眼的近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远视力逐渐提高。术后随访1 年,裸眼远视力0.41.2,平均0.8 ±0.69。其中≥0.547眼占94%,≥0.8 34眼占68%,≥1.0 28眼占56%;裸眼近视力全部≥0.539眼(78%)≥1.0。术后所有患者感觉阅读舒适,阅读时间超过1 h。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

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矫治远视安全稳定,是目前手术治疗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远视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目前屈光手术治疗近视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其疗效也已经得到眼科医师及患者的充分肯定[12]。而远视眼的手术治疗方式虽多,如六边形角膜周边切开、板层角膜切除术、角膜热成形术、PRK等,但稳定性、预测性差,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Lasik在治疗中高度近视中的良好效果及普遍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应用Lasik治疗中高度远视,并证实其疗效显著。我院在2003年至2005期间对28例(50眼)单纯远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随访1年以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远视28(50),男19(34),女9(16);年龄1847岁,平均(32.3±4.8) 岁。术前托品卡胺散瞳检影验光,远视度数为+2.50D+6.00D , 平均为( +5.26 ±1.47)D , 远视散光度为+0.50D+1.50D ,平均( +0.96 ±0.28) D。术前裸眼远视力0.11.0,平均0.40±0.12,裸眼近视力0.10.6,平均0.31 ±0.18,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0.31.0,平均0.72±0.25。患者屈光度均稳定2 年以上。

1.2 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排除圆锥角膜、青光眼、干眼症、眼前段炎症、全身结缔组织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瘢痕体质等眼内外疾患。进行远近视力、矫正视力检查,眼前段、眼底检查,泪膜测试、非接触式眼压计测眼压,电脑验光加散瞳检影验光,测角膜厚度、眼轴以及角膜地形图等。

1.3 手术方法

应用美国BauschLomb公司的Technolas217Z型准分子激光机,Zylink远视程序。术前0.4%奥布卡因滴眼2次,常规消毒铺巾,开睑器开睑,嘱患者注视机内闪烁的指示灯,颞侧角膜上皮划痕作角膜瓣定位标记,放置直径9.5 mm的负压吸引环固定眼球,使眼压达65mmHg(1mmHg = 0.133 kPa),用Hansatome 旋转式微型角膜板层刀做厚度130160μm的带蒂角膜瓣,蒂位于上方,蒂的宽度约30°。翻转角膜瓣,根据之前输入电脑的术眼参数,确定眼球注视不动后开启准分子激光在基质层行激光切削,光学切削直径参数5.56.5mm , 实际切削范围直径约8.0mm , 切削厚度74166μm, 平均(128 ±21.6)μm。激光切削后将角膜瓣复位,以BSS 在瓣下冲洗,清除杂质,然后将角膜瓣仔细对位、吸干。去除开睑器,让患者眨眼,检查确认角膜瓣无移位,滴0.3%氧氟沙星滴眼液及0.1%氟米龙滴眼液,透明透气眼罩护眼。

1.4 术后处理

术后0.3%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连续1周;0.1%氟米龙滴眼液滴眼,第1 周每日4 次,以后每周递减1次,共滴4 周停药。分别于术后1天、1 周、13612 月复查,包括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散瞳检影验光) 、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式眼压计、角膜地形图等检查。


2 结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

术后第1天,2例(2眼)有轻微异物感,24 小时内自行消失,1例(1眼)结膜下小片状出血,无自觉症状。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角膜瓣透明或轻度水肿,角膜瓣对位良好,无层间异物,术后眼压均未超出术前基础值达5mmHg 以上。

2.2  术后视力

术后1 年,裸眼远视力0.41.2,平均0.8 ±0.69。其中≥0.547眼占94%,≥0.8 34眼占68%,≥1.0 28眼占56%;裸眼近视力全部≥0.539眼(78%)≥1.0。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

2.3  术后屈光度

术后早期,大多数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过矫,其中143岁女患者早期过矫-2.00 D。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早期过矫逐渐降低,远视力提高。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相对稳定。随访1 年患者屈光度-1.00+0.50 D, 平均(-0.33±0.43D40 岁以上患者平均屈光度为-0.57D ±0.51 D

2.4   并发症

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 年,角膜中央没有发现混浊,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例患者诉轻度干眼
症状,1例患者诉晚间有眩光。无角膜上皮植入、感染性角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大家都知道,远视眼与调节密切相关,除了看远时要用调节矫正其屈光缺陷外,在看近时还要增加一部分调节力,因而远视眼的视觉及自觉干扰症状,往往在视近物时首先表现出来。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下降,视觉紧张及视觉疲劳症状进一步加重,如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3]。不能耐受戴框架镜及角膜接触镜的患者有手术矫治的要求。

Lasik是在PRK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将板层角膜屈光手术与准分子激光切削相结合,利用特制的微型角膜板层刀作一个带蒂的等厚角膜瓣,保留角膜中央区的上皮和前弹力层,避免或减少了PRK术后反应重,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角膜上皮过度增生、屈光回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使用准分子激光在角膜实质层内自周边向中央切削约7 mm 直径角膜组织,新形成的角膜光学区的前表面曲率半径较术前缩小,屈光力增强,以达到矫正远视的效果。


1、
安全性:通常用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下降2行及以上的眼数所占比例来反应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本组病例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一例下降〉1行以上者,且有18%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一行以上,结果与国内外报道一致[4],表明Lasik治疗单纯远视是安全的。跟PRK相比,消除了角膜混浊或眼压升高等影响视功能的危险。Lasik较其他屈光手术对术者操作技能要求高,术中“卡刀”、角膜瓣制作不良等直接影响手术结果。因此要求手术医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娴熟的技能。本组病例术中未出现角膜瓣过薄、破损、离断、偏中心等并发症。有一例患者术中发生角膜瓣边缘出血,在出血部位放置吸血海绵片,避免出血进入角膜周边部激光切削区而影响切削质量。在随访期间未见haze及眼压较术前基础值升高〉5mmHg者。

2、
可预测性及稳定性:术后随访1年,患者屈光度-1.00+0.50 D, 平均(-0.33±0.43D,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了5.59D。有文献报道Lasik治疗近视及远视均有屈光度矫正不足、回退现象,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远视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球镜度数的切削量,切削量增加幅度为15-25%,形成早期过矫,经过1-3月的回退,屈光度逐渐正常。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调节能力降低,看远看近都要动用调节,因此对40岁以上及需要长时近距离工作的患者,重点解决阅读舒适问题,切削量增加幅度可达30%。结果表明,术后1年患者的远近视力均能达到预计效果。所以Lasik治疗中高度远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是目前手术治疗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SalahT , Waring GO , , EL Maghraby A ,et al. 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under a corneal flap for myopia of 2 to 20 diopters. Am J Ophthalmol ,1996 ,121143

[2]KnorzMC,Wiesinger B,Liermann A,et al.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oderate andhigh myopia and myopic astigmatism. Ophthalmology , 1998 ,105932

[3]李凤鸣,主编. 眼科全书. 1 (下册)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5582564

[4]陈跃国,朱秀安,刘卫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远视疗效观察. 中华眼科杂志,1999 ,35456

2# 沙发
发表于 2013-5-29 12:42 | 只看该作者
准分子治疗远视,主要的问题就是,40岁以后出现晶体调节力下降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4 22: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