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健] 输液有隐患但无需夸大微粒风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静脉输液微粒是在药物制造、药物存放、医疗器械、配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医学上早已肯定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性,操作中可以规避风险,无需夸大报道。只是对患者而言,输液毕竟存在隐患,无创伤的治疗才是首选。

  近日,关于孩子常常输液导致血管有很多玻璃残渣的消息耸人听闻。事实上,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的玻璃渣,而是静脉输液微粒中的一种。静脉输液微粒是在药物制造、药物存放、医疗器械、配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医学上早已肯定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性,但可以规避,无需夸大风险。

  输液微粒有潜在风险,已经在医学上得到证实

  输液(IV fluid)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目的是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在任何国家,输液都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抗生素为例,虽然医生会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尽量换用口服药,但输液在很多时候确实是治疗之初的首选。在英国,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有40%通过输液方式给药。关于输液微粒带来的安全隐患早已获得医学上的肯定,它是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会积蓄在心、肝、肺、肾等脏器上,依附在皮肤及血管壁上,长期堆积,便会引起局部和组织供血不足,诱发缺氧、水肿、过敏等炎症。肉芽肿的形成便是输液微粒随着输液进入人体,被细胞吞噬而形成的。例如,静脉炎、动脉炎、肉芽肿、栓塞等疾病都是输液微粒可诱发的潜在疾病,只是这些危害都不是一时就能直观的显现出来。同时,这些疾病又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例如致癌的风险。有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输液微粒的潜在危害已经得到医学上的证实。

  输液微粒中的“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玻璃渣,非肉眼所能见

  新闻报道中所说的“血管玻璃残渣”一词容易引起恐慌,事实上,输液微粒中的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的玻璃渣,只是输液微粒中极少见的一种。由于输液通常包装在材质为玻璃或塑料的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从生产到为患者注射的过程中会出现例如穿刺胶塞产生的橡胶微粒;药物包装塑料微粒;安瓿开启玻璃微粒;药物置放和配伍出现的结晶体微粒、室内环境和输液器自污产生的纤维素微粒和毛絮、尘埃微粒;药物生产过程产生的碳黑微粒;脂肪乳剂乳化不完全出现的脂肪微粒等等。

  其实,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对于微粒的控制,医学上有严格的要求。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输液微粒非人的肉眼所能看见,因为人的肉眼只能看见50μm以上的微粒。

  医学上可规避输液微粒风险,但对患者而言,无创伤治疗才是首选

  由于输液是大剂量并且直接进入血液,出现问题常常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2009年,发生一起因输液导致死亡的案件。事发当时,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前往医院就医,分别在医生的处方下注射了刺五加注射液。共七人在输液后不久产生身体不适,七人中有三人因为身体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另外四人均病情严重,送入急救。事件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计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这批刺五加注射液进行了检查,结果证实,部分刺五加注射液遭到了细菌的感染

  此外,护理工作的技术性也是输液微粒产生的重要途径。即使是使用国家安全标准的输液,如果在输液管道、护士操作等环节出现疏忽,便有可能将看不到的微粒随液体输入人体。《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对于英国医院中输液失误率的荟萃分析显示,从发药、配制药品到护士操作的整个过程,出现至少一个差错的概率在54%到90%之间(置信度为95%)。当然,这些差错可以在审核中被规避和纠正,关键在于医护人员尽可能减少工作中的差错。

  对于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现在医学是完全可以规避的。例如,通过维护空气净化系统,药剂师注意药物配伍的严格审方等等。配置人员正确的操作以及药物的现配现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可对输液微粒进行有效的控制。但延伸到患者身上,就是要控制静脉滴注的滥用,虽然输液微粒没有报道中所说的那么夸大,但输液毕竟存在隐患,无创伤的治疗才是首选。
2# 沙发
发表于 2012-12-11 17:59 | 只看该作者
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微粒大于微血管径时形成微循环障碍

  成人毛细血管为6~8微米,婴儿毛细血管仅为3微米。在儿科,由于婴幼儿的血管比正常人要细,自身免疫功能也低,微粒对他们的危害和反应也更明显和严重。老年患者、肿瘤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通常都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病变、微粒对其影响比普通患者要严重。

  输液微粒引起的远期反应

  不容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损伤,称为梗塞。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别指望肾脏对血液的清洗能力,我们的一双肾脏主管清洗血液中的废物,同时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大约50分钟,它们就把人体内全部的血液清洗一次,每天清洗约1700升血液。它一旦损害,就得用透淅器来代替工作。而我们的肾脏无论如何无法洗掉2微米以上不容性微粒。

  当一只针头扎进血管,除了药液,同时进来的还有许许多多杂质,它们都属于不溶性微粒。随着血液的肺循环进入体循环里的微循环。给人带来近期和远期的伤害难以估量。我们体内的终末动脉,即微动脉是直接受害的一部分。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粒可以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元沉积,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这种微栓不会变成固定的血栓,但会造成一过性栓塞。又因为机体有一种防疫措施:纤维溶解反应,可以将微栓清理。于是白血球解体,不溶性微粒继续游动。

  动脉系统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有文献报告:微粒在体内的潜伏期可达几十年!它们不能在体内代谢。较大微粒宰相横的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或组织缺氧,静脉炎、水肿、肉芽肿,形成肿瘤等种种输液反应,又常和患者已有的疾病或其它疾病区别不开。因此而被人们忽略。  

  在人体循环系统中,原本是找不到任何微粒的。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后最终都以溶解和载体状态被吸收,其余杂质从消化道排出体外。只有在胆道和泌尿系统的酸碱度不平衡时,会使矿物质产生结晶,形成结石。但结石不会进入循环系统。所以只有输、注疗法才会给我们体内带来不溶性微粒。
3# 板凳
发表于 2012-12-11 18:00 | 只看该作者
微粒的来源
A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容性胶体微粒。

  B 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

  C 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临床治疗常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加药后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剂溶解不完全;由于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大量实验表明:一次添加的药物越多;添加药物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量也不同。)

  D 环境产生微粒污染: 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和细菌,输液时,这些微粒会通过输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

  E 药物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产生污染: 药物的理化性能不同,或粉剂或水针,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存储条件的变化,都会产生结晶和沉淀。(温度、湿度、光强的变化都会影响药物中微粒的形成,比如温度对甘露醇的影响会使其产生大量雪花状结晶。)  

  F 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瓿内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玻璃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
4
发表于 2012-12-11 18:01 | 只看该作者
微粒的危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众多学者报告了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并对微粒在人体内的发病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一再证实,输液造成的临床反应是由于向血管输注药液的同时,输入了有害微粒。  

  二十世纪的六十到七十年代,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现象,已被先进国家医药界普遍接受。研究人员为其定出正式名称--不溶性微粒。这些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从各种途径进入药液的,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会导致急性、亚急性、慢性输液污染病。  

  对不同的情况来讲,输液不良反应可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反应是立时可见的,输液时大量微粒进入血管,一些人会在输液时或输液后,出现过敏反应,红疹、瘙痒、肿胀;有的堵塞微循环发生肌细胞坏死;或出现热源样反应;常解释成药物**而被视为正常现象。远期反应:过敏症状在几天后才出现,也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还有潜藏在血管里的微粒,使人几年或几十年后才出现中风、栓塞等疾病。他们都是输液污染病。

  目前我们对橡胶微粒、塑料微粒、玻璃碎屑、结晶体、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碳黑和中草药大量的胶体微粒有了较多的认识。还有一些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液后使患者肢体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血管产生的输液反应。
5
发表于 2012-12-11 19:0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版主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0 05: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