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6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祛湿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湿剂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外感湿邪,多伤肌表经络
    内湿:内生湿邪,多致脾失健运
                      外湿与内湿常相因为见
湿邪:
      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祛湿剂中为什么经常配伍行气药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概述·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分述·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12g)。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方解
君: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紫苏、白芷——发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陈皮
                           ——行气化湿,畅中除湿
        桔梗——宣肺利膈,利于解表与化湿
佐使:草、姜、枣——诸诸药,和营卫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
   舌苔白腻
使用注意:
   湿热霍乱忌用;
   作汤剂时,须武火急煎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加香薷或重用紫苏叶;
兼食滞去甘草、大枣,加神曲、莱菔子;
偏湿重者易白术为苍术;
气滞甚者加木香、延胡索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
都用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皆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均能治疗湿邪困阻中焦的病证。
平胃散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作用,
主治湿困中焦,脾胃不和之病证,
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之效,
主治外有风寒、内有湿滞之证。??
分述·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内盛,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药为主
配伍宣畅三焦药、寒性泻下药、理气药、
   补气养血药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枚(9g),大黄二两(6g)。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
黄疸的发生、消退与小便通利与否密切相关
方解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栀子——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出
如果患者无腹满、便秘,
            是否可以用大黄
证治要点: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苔黄腻,脉沉数。
使用注意:
大黄宜剂量稍大且后下;
不宜久服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加减变化:
兼少阳证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
胁痛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黄疸重者可加板蓝根、黄芩、虎杖、郁金;
热毒内陷者可加牛黄、丹皮、羚羊角;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车前子、瞿麦、萹扁蓄、滑石、栀子、炙甘草、木通、熟大黄各一斤(各9g)。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
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邪热内蕴化毒,挟湿热上蒸,津液被灼
方解
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
                    ——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栀子——清泻三焦湿热
大黄——泄热降火
灯芯草——导热下行
甘草——和药缓急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加减变化:
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腰痛可加牛膝;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以清利湿热为主,无补益之功,
适用于湿热内蕴膀胱之热淋
分述·利水渗湿
适应证:
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
配伍用药:
利水渗湿药
+健脾药+温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半两(6g)。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b.水湿内停证;c.痰饮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气化不利:渴欲饮水
水气上逆: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脐下动悸、
          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方解
泽泻(君)
猪苓、茯苓(臣)——利水渗湿
白术(佐)——健脾燥湿
桂枝(佐)——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证治要点:脾虚不运,气不化水证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使用注意:
津液耗伤的口渴或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温热者不宜用
本方不宜长服
随证加减:
兼腹胀者加陈皮、枳实;
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木通;
水肿甚者可合五皮散;
水肿兼表证可合越婢汤
后世衍化方:
     四苓散(去桂枝)
     茵陈五苓散(加茵陈)
     春泽汤(加党参)
     胃苓汤(合平胃散)
分述·温化水湿
适应证:
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
所致之痰饮、水肿等证
配伍用药:
温阳药和利湿药为主,
配健脾补肾药、理气药
分述·祛风胜湿
适应证:
湿浊不化之白浊、带下等证
配伍用药:
祛湿药配除湿化浊药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三两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生地各二两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独活寄生汤证病机分析
      素体不足,风寒湿邪内侵;
      风寒湿邪痹着日久,邪气深入,着于筋骨,致肝肾不足,气血两虚
方解
独活(君)——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防风、秦艽、细辛——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人参、茯苓——补气健脾,以生化气血
当归、川芎、生地、芍药——养血活血
桂心——温通血脉
甘草——和中调药
证治要点: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使用注意:
    湿热痹证不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6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