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解表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
具有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作用,
主要治疗表证的方剂,
统称为解表剂
         (属八法中之“汗”法)
风寒表证——辛温解表剂
风热表证——辛凉解表剂
表证+正虚——扶正解表剂
(1)表里同病者,
   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不宜久煎;
(3)温覆;全身微汗出为佳;
(4)温服,避风寒;
(5)表邪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
   虚证水肿、吐泻失水者,禁用。
分述·辛温解表
适应证:
外感风寒表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
口不渴,无汗或汗出恶风,
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七十个(6g) 炙甘草一两(3g)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风寒重证)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一: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
二:营阴郁滞:头身疼痛,脉紧
三:肺气不宣:咳喘
方解: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止痛
              麻、桂相配,有峻汗之功
佐:杏仁——降肺平喘
佐使:甘草——调和药性,
                        缓麻、桂峻烈之性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使用注意:
    非表实无汗禁用;
    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随证加减: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者,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荑;
夹湿兼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
兼里热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3g)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风寒轻证)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一:卫阳浮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二:营阴泄弱:汗出,脉缓
三:肺胃不和:鼻鸣,干呕
方解:
君:桂枝——解肌散寒,扶助卫阳
臣:白芍——敛营养阴
    桂、芍相配, 散中寓收,调和营卫
佐:生姜——助桂枝发汗,温胃止呕
       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姜、枣升腾脾胃之气,助桂、芍调和营卫
佐使: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
                        合白芍酸甘化阴
证治要点:
    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
随证加减:
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体质素虚者,加黄芪;
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使用注意:
a. 微火煮取;药后啜热稀粥以助酿汗;
    温覆以助汗出
b. 桂、芍用量相等
(桂、芍1:1,意在平调营卫或平调阴阳)
c. 表实无汗、表寒里热而无汗烦躁者,以及
 温病初起或中焦湿热禁用;
d. 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本方证中已有汗出,
                         为何还用桂枝汤发汗?
如何区别“病汗”和“药汗”?
如何理解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附方:
方剂比较:
麻黄汤与桂枝汤
   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
     有何异同?
一组成:麻黄汤             桂枝、甘草 ,麻黄、杏仁
桂枝汤                  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二:辛温解表: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
桂枝汤:发汗散寒力弱,重在调和营卫
三: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不喘,脉浮缓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组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 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白芷一两(6g)
 生地黄一两(6g) 黄芩一两(6g)
   甘草一两(6g)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表里同病)
     恶寒发热,头痛肢楚,
   无汗,口苦微渴,
   苔白或黄,脉浮
功效: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证病机分析:
一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脉浮
二:风寒夹湿证:肢体酸楚疼痛               三:里有蕴热: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方解:
君: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臣:防风、苍术——祛风散寒除湿
佐: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
       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
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随证加减: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痹痛甚剧,加独活、威灵仙、姜黄;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内热不著,减生地、黄芩用量;
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
 干姜三两(6g)炙甘草三两(6g)桂枝三两(9g)
 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9g)
功效:
    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
    风寒束表,寒饮伏肺(表里同病) 
方解:
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利水消肿,桂枝化气利水
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佐:芍药——敛阴,防过汗伤正
  五味子——敛肺气,防肺气耗散
  半夏——燥湿化痰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清稀,
苔白滑,脉浮
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随证加减:
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热象者,酌加石膏、黄芩;
喉中痰鸣,酌加杏仁、射干、冬花;
鼻塞涕多,酌加辛荑、苍耳子;
兼水肿者,酌加茯苓、猪苓
分述·辛凉解表
适应证:
  外感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
  有汗,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
  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一两(15g)金银花一两(15g)苦桔梗六钱(6g)
 薄菏六钱(6g)竹叶四钱(4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4g)淡豆豉五钱(5g)牛蒡子六钱(6g)
 鲜芦根适量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主治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一:温邪犯卫: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脉浮数
二:热蕴成毒:咽痛
三:邪犯肺系:咳嗽                         四:邪热伤津:口渴                     
五:表热趋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方解:
君: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臣: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荆芥、淡豆豉——辛温开腠散邪
佐:桔梗——宣肺利咽止咳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佐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a.清疏并用,重在辛散;
  b.辛凉中配以少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
  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证治要点:“辛凉平剂”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随证加减:
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热毒较重,加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去荆芥、淡豆豉,
                     加白茅根、侧柏叶、栀子;
肺气上逆,加杏仁;
兼挟秽浊,加藿香、郁金
使用注意:
1)不宜久煎
2)外感风寒及湿温病初起禁用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薄菏八分(2.5g )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苇根二钱(6g )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
主证病机分析:
表热轻证,邪伤肺络一:风热轻浅:身热不甚,脉浮数
二:邪伤肺络:咳嗽
三:邪热伤津:口微渴
方解:
君:桑叶、菊花——疏散上焦风热
臣:薄荷——疏散风热
  桔梗、杏仁——助君药祛邪,宣肺止咳
佐:连翘——透邪清热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使:甘草——调和诸药 
证治要点: “辛凉轻剂”
咳嗽,发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使用注意:
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不宜久煎
随证加减:
气分热甚,加石膏、知母;
咳嗽较频,加黄芩;
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
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
津伤渴甚,加天花粉;
热毒咽痛,加玄参、板蓝根
桑菊饮与银翘散
   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
    有何异同点?
(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为“辛凉轻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四两(9g)  杏仁五十个(9g)
 炙甘草二两(6g) 石膏半斤(18g)
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肺热壅盛证
(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
方解:
君:麻黄——宣肺平喘,兼散表邪(“火郁发之”)
臣:石膏——清泻肺热,兼透热生津
   麻黄、石膏相伍(石膏用量倍于麻黄)
      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
佐:杏仁——降肺平喘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组成特点:
 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二方区别? 
证治要点:
    发热喘急,口渴引饮,
 有汗或无汗,苔薄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风寒实喘、虚证喘逆者,禁用本方
随证加减:
肺热盛,重用石膏,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
痰稠胸闷,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分述·扶正解表
适应证:
体虚又感外邪之表证
配伍用药:
扶正: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阴虚——滋阴;阳虚——温阳
解表:疏散风寒(湿)或风热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柴胡去苗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一两(各30g)
 甘草半两(15g )
功效: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气虚外感风寒湿邪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
                        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气虚——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方解:
君:羌活、独活——发散全身风寒湿邪,
                               通络止痛
臣:川芎、柴胡——散邪止痛
佐:枳壳、桔梗、前胡、茯苓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人参——扶正祛邪;散中有补;防邪复犯
  生姜、薄荷——解表散邪
佐使: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 肢体酸楚疼痛,无汗,
  脉浮重按无力
逆流挽舟:
出自喻昌之《寓意草》
用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
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
使用注意:
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以及
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禁用
随证加减:
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
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加黄芪;
湿邪较甚,酸痛较重,
            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咳嗽较甚,加杏仁、白前;
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
2# 沙发
发表于 2011-1-5 09: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6 04: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