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92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认识中医之 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五行学说
  如果说阴阳学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古代版,那么五行学说则是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集中体现,阴阳学说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哲学思想,而五行学说则是在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
  五行学说最早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可以肯定其完善与战国时期。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在第十一卷中记述了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土传皆其生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传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传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穑,传种曰稼敛、曰穑土可以种、可以敛。润下作咸,传水卤所生;炎上作苦,传焦气之味;曲直作酸,传木实之性;从革作辛,传金之气;稼穑作甘,传甘味生于百谷。”在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完成了对五行属性的划分。“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书中没有提及五行的出处,但处处体现了对五行的敬畏,似乎是将五行作为一种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来看待,如果违背必将遭到天谴。《尚书》虽为四书五经之一,但极具争议,有人提出它是汉代的作品,笔者实在没有能力进行考证,所以我们还是看看战国时期争议较小的书吧。
  对后世五行学说影响比较大的书有《孙子兵法》和《左传》。《左传》中除了五行还有一个五材的概念,书中记载:“天生五材(注金、木、水、火、土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从这两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待五行学说,古人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的。 有人指出五材观念是五行学说的前身,五行学说是在五材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有人则以早于《左传》的《尚书》中没有五材的提法为由予以否认。但无论如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五行和五材理论是并存的,而且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随着五行学说的发展,五材的概念逐步被淘汰,甚至被人们所遗忘,而五行理论则被发扬光大,尤其在中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人发明五行学说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欧洲和印度都在同一时期发明了四元素学说,五行学说和四元素学说就像是孪生兄弟一样。也有人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四元素学说已经遭到淘汰,五行学说在中国却受到推崇这是中国科技落后的表现。其实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都没有真正了解五行学说和五材学说的区别,和四元素学说是孪生兄弟的是五材学说,而非五行。五材就是根据物质的不同表现将它们分成五类,这是建立在古代人对事物本质认识不清的基础上的,其实质和现代的按物理性质将物质分成: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理分类法;按化学性质分成有机类和无机类的化学分类法一样。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古代的分类方法逐步被证实是错误的(至少火是现象而非物质),所以四元素学说遭到了摒弃。其实在中国,尤其是中医早就摒弃了这一观点,因此五材学说在春秋战国后便很少有人再提了。
2# 沙发
发表于 2010-8-11 17:37 | 只看该作者
  但是五材学说并非像欧洲四元素学说那样完全被摒弃,它成为了五行学说的一部分继续生存着,这大概是因为对自然科学认识不够,或者***不彻底吧。后世往往将五行错当五材,在宋朝一个就叫程大昌的人撰写了一本叫《易原》的书,书中写到“五行之既为五材也”。
  现代当人们提到五行时就会想到金、木、水、火、土这五样东西,而且许多人都会饶有兴致地讨论新生事物的五行属性。例如塑料啊、电池啊之类,上学时笔者也曾经加入到这方面的讨论,无非是按照五材的属性来划分,按照这些属性将新生事物进行划分,其实是这只是在讨论五材的范畴,因为五材理论随着科学的进步,已经不再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所以这方面的讨论毫无价值,也偏离了五行学说的航道。

  那么五行学说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一个行字,“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人之步趋也”即走的意思,郑玄(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他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自身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那么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材料又是靠什么持续地运动起来的呢?这就是五行学说真正的精髓所在——相生和相克。
  在孙武的时代相生相克的关系尚未完全确定,所以兵圣称“五行无常胜”,但已经表示出与五材不同的意义。前面提到过的余云岫老先生也曾经问过:如果用巨木槌击锡块是谁克谁?还有昨天的回帖:“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生出的是水。所以说既是“火生水”又是“水克火”,五行彻底乱了!”其实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兵圣,问题的实质是人们无法彻底摆脱五材的束缚,因为在五类物质中总会找到个例来否定其中的生克规律。直到战国晚期人们开始摆脱了五材的束缚,胜(克)、生的次序才得以固定下来。例如木和水与土的关系,大家知道木的生长离不开水和土,但只能有一行是木之母,于是土就成了被克的对象。这样就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并进一步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综上五行学说起源于五材学说,但又必须摆脱五材的束缚,才能得以确立和发展。五材只不过成为五种象征,而逐步失去了它们本身的意义,你即可以将它们称为金木水火土,也可以把它们称为甲乙丙丁戊、**DE或是12345等等。也正是因为如此,五行学说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四元素学说被淘汰后还能生存,并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那么什么又是相生和相克呢?
3# 板凳
发表于 2010-8-11 17:38 | 只看该作者
  相生,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使得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例如“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相生与相克反映出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相互抑制和相互促进的自然规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循环不已,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4
发表于 2010-8-11 17:38 | 只看该作者
  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五行不是四行或六行呢?我告诉他: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为了确保这一关系,就必须是五行而非四或六行。但是有许多人还是不明白,说几行都可以,例如四行组成一个矩形,顺时针相生逆时针相克不就行了!例如前面讲过的木和土的关系,木生土,反过来土克木,似乎也说得通吗!出现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没有掌握相生的概念,与相生相反的关系只能是被生,而不是被克。如果顺时针相生逆时针相克成立,五行则可以简化成三行(四行或六行等双数,因为中间存在对角线,不能组成闭多边形所以肯定不行),但这样无法充分反映出自然界的多样性。甲生乙、乙克甲,这样乙也太没有人性了!开个玩笑,事实上这样肯定不行,因为乙需要甲的供养,如果它反而还克制甲,则必然会导致甲的伤害,这个链就会变得很脆弱,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一点缓冲都没有,这个链就会完全崩溃,所以古人采用了相生和相克两套系统,子对于母而言只能是被生,而不是相克。至于土生木,木克土似乎也解释得通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没有摆脱五材学说束缚的结果。那么再复杂一些行吗?七行可不可以,肯定行,但是太复杂,要在相生和相克之外再另外建立一套其他的相X或相Y的系统,许多人连五行都搞不清楚,七行就更难了,以笔者的智商是很难理清的。所以为了满足相生和相克这两套关系,就只能是五行。
5
发表于 2010-8-11 17:39 | 只看该作者
  一些人提出:可是杯水车薪的时候,水会被反克。其实这个观点是没有真正了解五行中相克的概念。因为在五行中,一行与另一行生或克关系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即使是杯水车薪也不行!这种情况叫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受克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过于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许多外国人都说中国人聪明,确实聪明,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有多少枭雄昨天还是耕种锄刨的农民,而转瞬间却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有的读过几天书,有的甚至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所表现出的才华,则够那些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所谓专家们研究一辈子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接受过某种教育的结果吗?我们自问,从小是否接受过这条路走不通换一条走试试的教育?我们又会不会继续这样教育我们的子女呢?五行学说则告诉我们要到达目的有四条路可以走,即相生、相克、被生和被克,其实质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逆向思维方式!

  如果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废话。我们就来看看五行学说是否可以广泛地被运用吧!首先五行学说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到了广泛的运用,后面几天就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大家也轻松一下。
6
发表于 2010-8-11 17:40 | 只看该作者
  相克
  相克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相克不仅仅是倚强凌弱,还包括以弱克强,以己之长克彼之短,这才是相克的最高境界。宋金交战史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战争之初,金国采用铁浮屠加拐子马的战术,屡败宋军。“铁浮屠”又称铁塔兵,士兵、马匹都披着重甲,并配备最精良的***。作战方法是每三匹马用铁链相连,后面紧跟着拒马子,士兵每前进一步,就将拒马子往前移一步,以示一往无前,决不后退。很像评书《说岳全传》中,岳飞大破的铁甲连环马。“铁浮屠”在重甲骑兵的基础上,还要在马匹之间拴上铁链,这样机动性很差,全速前进可能超过乌龟爬的速度。所以铁浮屠只能用于防守,不像《说岳全传》中那样还能用于进攻。其实金兵真正的杀招是藏在阵后的精锐骑兵——“拐子马”。“铁浮屠”的防御能力极强,在和对手相持一段时间后,“拐子马”突然从左右两翼冲杀出来,对手如果没有足够的预备队迅速投入战场,则必然吃亏。宋金交战之初,这种战术屡次取得关键战役的胜利,甚至有只要有一万金兵,宋兵再多也无法抵抗之说。如果我们是宋军的主帅又该那么办呢?又能想什么办法克制金军,p***“铁浮屠”加“拐子马”的战术呢?。
  事实上宋军很快就找到了克制敌军的办法,在十几年后发生的颍昌之战、顺昌和郾城之战、柘皋之战这三大战役,都是以宋军的胜利而告终。无独有偶这三大战役宋军都是面对数倍于己的金军主力,甚至都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有些外国学者称宋军的胜利纯属偶然,其实偶然中存在必然。首先,“铁浮屠”是一种遭到淘汰的兵种,这一兵种使骑兵完全丧失了机动性,从而丧失了部分对步兵的优势,而且花费又高,所以在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淘汰。宋军在经历了开始的不适应后,迅速找到了p***的办法,所以获胜是必然的。例如将***改为锤、鞭、锏等重兵器,通过重力的传导来打击敌人,而在顺昌之战中的刘锜做得更绝,他早晨讨战,中午才出兵,“铁浮屠”们早已人困马乏,很快就一败涂地;在郾城、颍昌之战时,岳家军就针对金兵每人配备了麻扎刀、提刀和大斧三样兵器,入敌阵之后“手拽厮劈”,上砍敌人,下砍马足;柘皋之战中杨存中对付“拐子马”时,让万余步兵,手持盾牌、长斧,象一堵墙一样推进,上挡弓箭,下砍马腿。轻骑兵的速度很快,如果战马突然倒地,则骑士不死也带伤。(前不久多哈亚运会上,韩国骑手金亨七就是在跨越障碍时,从马上跌落,不治身亡的。)金兵的王牌部队就这样被宋军打得大败,这一战宋军损失将士九百人,而金兵战死的以万计,在冷兵器时期,取得这样的战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宋军因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所以在三次战役中都能以弱克强,从而遏制了金国的南侵,如果遇到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王师北定中原日也不是什么痴心妄想。历史就让它过去吧,我们还是回来继续讲五行。
7
发表于 2010-8-11 17:41 | 只看该作者
 相生
  当无法用相克的方法解决敌人的时候,我们想想相生的方法行不行呢?相生就是将对敌人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的东西消灭,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断粮道。曹操在官渡想尽一切办法也不能克制袁绍的军队,于是他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乌巢劫粮。计毒莫过断粮,袁绍的军队再厉害没有粮食吃也是无法打胜仗的,曹操就是靠着相生的方法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需要指出,就像相克不一定非要以强克弱一样,相生也不一定是对待强敌,对待弱小的敌人依然是不错的选择。在安史之乱时,张巡死守宋州,最后就是因为城中粮绝而最终城池失守以身殉国的。

  被生和被克
  被生和被克相对复杂一些,其实也并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两个方法。战争初期,以刘邦的实力是无法和项羽相抗衡的,于是他便全力支持彭越在项羽的背后打游击战。彭越虽然是游击战的专家,但如果没有外援,早晚要被项羽消灭,正像是被项羽所克的一样。刘邦对彭越是要钱给钱、要枪给枪、要人给人,总之一句话只要能拖住项羽要什么给什么。刘邦就是利用项羽被彭越拖住的大好时机,将项羽所分封的小国一一歼灭,这些被项羽所生的国家全部并入了汉朝的版图,使强弱发生了逆转,为最后垓下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广泛运用的五行学说,相信在自然科学上也能够被广泛运用。数学大概是笔者接触到的最抽象的学科了,我们想想五行学说是否可以运用在解题的过程中呢?我们对应用题进行列式计算像不像在运用相克的办法;解证明题时常常会用因为如何,所以如何,像不像是在用相生的方法;而不好解时就要用反证法,假设命题成立,再看合理不合理,像不像在运用被生的方法,毕竟不是搞数学的,暂时还没有想到被克的方法,希望大家也帮我想想。

  讲了这么多,五行学说是否在医学上能够广泛运用呢?
  提到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大家自然会想到中医的五脏配五行,什么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些无非是通过五行的属性,将五脏划归其中之一的结果,但在前面讲过,根据属性划归事物不过是五材的范畴,相生和相克才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那么中医有没有运用相生相克的原理呢?有,中医根据相生理论创立了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根据相克理论创立了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但这些理论还是不能摆脱五材理论的束缚,它们依然有根据五材的属性进行强拉硬配之嫌,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是很有效,即使一、两个是有效的,也往往是建立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的。
8
发表于 2010-8-11 17:41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如果这一理论真的具有普遍性,就应该是确立二十种方法,甚至是更多种的方法,而不应该仅仅是七种。相生理论缺少了木生火一项,相克理论缺少了土克水、火克金两项。而细究上面七法,又会发现: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养肝阴的方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补脾阳的方法;培土生金法是健脾气补肺气的方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滋阴、有的温阳、有的补气,如果是普遍真理,就应该在某两个脏器之间滋阴、温阳和补气这三种方法同时可以运用,但事实上肯定是行不通的。再看相克,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实际上是相侮的范畴,金克木、水克火,如果运用相克理论的话,应该是平金、泻北才对,但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都是在限制被克的一方,而限制所克一方的仅有抑木扶土法一条。在缺少这么多项目的情况下,恐怕很难将这一理论作为普遍真理。

  其次,在谈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时,许多中医都会十分自豪地举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例子,即抑木扶土法,临床上这一条也被广泛运用。早在《难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之后又被医圣张仲景再次强调。现代人们对生理和解剖已经搞得很清楚了,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里脾只是消化系统的代名词,实脾实际上就是保护消化系统,肝脏有毛病会影响到本系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显然没有必要绕到五材理论上去解释。抑木扶土法显然是建立在对解剖和生理错误认识的基础上的,中医的先贤们在汉朝提出这样的理论,在当时应该被称为伟大,而在今天还这样认为则应该被称为□□(作者自删两字)!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科技却证实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正确,许多肝脏的疾病例如肝硬化、肝癌等都会造成脾脏的肿大,现代医学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脾静脉的血液要通过门静脉(流入肝脏的静脉)回到心脏,如果肝脏有病,会造成门静脉高压,脾内的血液无法回流,导致脾淤血肿大,脾功能亢进,但此时恐怕不但不能实脾,反而要切除它。
  以肺感染为例,西医自然也会先想到相克的方法,使用青霉素,青霉素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杀死细菌,可以说青霉素克细菌。但是不是所有的感染或都适合使用青霉素,当相克的方法不管用时怎么办?运用相生的方法试试,例如磺胺类药物,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不同,不能直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蝶啶,在细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的活化型是一碳单位的传递体,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所以氨苯甲酸(PABA)就是细菌的被生,是细菌之母。磺胺药的结构和PABA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障碍二氢叶酸的合成,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细菌无法繁殖,最终必将被消灭,病应该好了吧,但因为身体弱总是反复怎么办?要用被克的方法,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被细菌克制,所以不能起到作用,于是我们应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解决这个问题。得病总是会不好受的,因为细菌会释放出许多毒素,使人发热、疼痛,我们就应该怎对此采用被生的方法,使用解热镇痛的药物来解决这些细菌产生的“孩子”。

  其实相生相克、被生被克也运用在令人谈虎色变的肿瘤身上,一些手术、放化疗的药物就是相克的方法;而一些最新的手术方式是切断肿瘤细胞的血液{MOD},就像是相生的方法;对于肿瘤患者提高免疫力就像是被克的方法而对于肿瘤产生的疼痛采用镇痛药物就像是被生的方法。还有许多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西医现代还没能系统的认识和总结这些方法,如果他们进行系统总结后,相信会解决更多的不治之症!
9
发表于 2010-8-11 17:4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许多人一听到五行就十分反感,认为它是唯心的、迷信的东西,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别人,五行学说确实被许多唯心人士所利用,作为他们敛财的工具。现代许多人是在取名字时认识五行的,什么你命里缺水、缺金,所以取名字时要把这些补齐。上面讲过这些其实是五材的范畴,是我们古人早已经淘汰掉的东西。这些**先生有时也会运用一下相生相克的原理,例如一个金命的人即缺水、又缺土、还缺木,一个名字很难把这些都补齐,怎么办?于是他们会告诉你金生水,所以缺水不怕,补上木和土就可以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他们并未彻底摆脱对五材学说的依赖,这也就成为了唯心和唯物的分水岭。

  总之,中国人发明了五行学说,他是对阴阳学说的补充,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利用的关系,并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质就像是一个复杂的逆向思维理论,教给我们变通行事。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我们中医才会最先提出免疫学的概念,既然治不好,又躲不过,就干脆让人得个轻的。但现代中国人却还是没有完全将五行学说和五材学说完全剥离,甚至将已经被淘汰的东西强拉硬配到中医基础理论之中,包括《中基》在内仍然受到五材理论的束缚,没能发挥五行学说的真正潜能,而西医正在不自觉地利用这一理论,只是未能系统总结。如果我们能够彻底摆脱五材理论的束缚,加紧努力,相信还是能够迎头赶上,甚至领先一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