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助理笔试资源] 中医类实践技能考试复习精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2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类实践技能考试复习精要






感冒

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苔薄白,脉浮紧

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参苏饮

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舌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葳蕤汤

咳嗽


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桑菊饮

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
小数

桑杏汤


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苔白腻,脉濡滑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沙参麦冬汤

哮病

发作期

寒(冷)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热化痰

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

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苔厚腻,脉滑实

三子养亲汤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舌淡,脉沈细

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

舌红少苔,脉细数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


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苔白厚腻,脉滑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

苔薄,脉弦

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

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舌红少津,脉细数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胀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舌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
滑数

涤痰汤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舌胖黯,苔白滑,脉沈细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舌淡或黯紫,脉沈细数无力或结代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痨

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月华丸

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

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

舌光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

***汤、参苓白朮散

阴阳虚损

滋阴补阳

舌光淡隐紫少津,苔黄而剥,脉微细
而数或虚大无力

补天大造丸

胸痹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沈涩

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舌胖大有齿痕,苔浊腻,脉滑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苔白,脉沈细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舌红少津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促代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舌淡胖或紫黯,脉沈细迟

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

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舌淡红,脉细弱

归脾汤

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沈细无力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

温阳利水,宁心安神

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沈细而滑

苓桂朮甘汤

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桃仁红花煎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黄连温胆汤

胃痛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苔厚腻,脉滑

保和丸

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苔多薄白,脉沈弦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中汤

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舌黯,脉涩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舌红少津,脉细数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黄蓍建中汤






泄泻


寒湿内盛

散寒化湿

苔白腻,脉濡缓

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

清热利湿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保和丸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舌淡苔白,脉细弱

参苓白朮散

肾阳虚衰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舌淡苔白,脉沈细

四神丸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舌淡红,脉弦

痛泻要方

痢疾

湿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苔黄腻,脉滑数

芍药汤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湿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苔白腻,脉濡缓

不换金正气散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舌淡,苔薄白,脉沈细而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连理汤

腹痛

寒邪内阻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苔白腻,脉沈紧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苔黄腻,脉濡数

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苔腻,脉滑实

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苔薄,脉弦

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舌淡,苔白,脉沈细

小建中汤

胁痛

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

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舌紫黯,脉沈涩

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龙胆泻肝汤

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一贯煎

黄疸


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舌红,苔厚腻微黄,脉濡缓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舌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千金》犀角散


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舌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茵陈朮附汤

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舌淡,苔薄,脉濡细

黄蓍建中汤


消退后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

苔腻,脉濡数

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苔薄白,脉细弦

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

鼓胀

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苔薄白腻,脉弦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水湿困脾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苔白腻,脉缓

实脾饮

水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瘀结水留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调营饮

阳虚水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舌胖紫,苔淡白,脉沈细无力

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

阳虚水停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舌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积聚

聚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苔薄,脉弦

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

食滞痰阻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苔腻,脉弦滑

六磨汤

积证

气滞血瘀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苔薄,脉弦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舌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八珍汤合化积丸

水肿

阳水

风水相搏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舌红,苔薄白,脉浮滑数或浮滑或紧

越婢加朮汤

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苔白腻,脉沈缓

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

舌红,苔黄腻,脉沈数或濡数

疏凿饮子

阴水

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利水

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沈缓或沈弱

实脾饮

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舌淡胖,苔白,脉沈迟无力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舌紫黯,苔白,脉沈细涩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淋证


清热利湿通淋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八正散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石苇散加
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

舌淡有齿痕,脉细弱,或
舌红,少苔,脉细数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苔薄白,脉弦

沈香散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小蓟饮子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程氏萆薢分清饮


健脾益肾

舌淡,脉虚弱

无比山药丸






消渴


肺热津伤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消渴方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苔黄,脉滑实有力

玉女煎加黄连、栀子

气阴亏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舌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七味白朮散


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

舌红,少苔,脉沈细数

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舌淡,苔白,脉沈细无力

金匮肾气丸

瘿病

气郁痰阻

理气疏郁,化痰消瘿

苔薄白,脉弦

四海舒郁丸

痰结血瘀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舌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海藻玉壶汤

肝火旺盛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心肝阴虚

滋阴降火,定心柔肝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天王补心丹、一贯煎

眩晕

肾精不足

滋补肝肾,益精填髓

舌淡苔白,脉弱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左归丸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归脾汤

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半夏白朮天麻汤

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舌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通窍活血汤

头痛


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芎芷石膏汤

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熄风

舌红少苔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数

天麻钩藤饮

血虚头痛

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舌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加味四物汤

肾虚头痛

补肾填精

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细数

大补元煎

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半夏白朮天麻汤

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舌暗红,边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
脉弦细或细涩

通窍活血汤

中风

中经络

风痰入络

祛风化痰通络

苔薄白,脉浮数

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天麻钩藤饮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舌暗红或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或
弦细数

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闭证

痰热腑实

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舌暗红或黯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苔黄腻,脉弦滑数

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痹阻

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舌暗淡,苔白腻,脉沈滑或沈缓

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

阴竭阳亡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舌紫黯,苔白腻,脉沈缓或沈微

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

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解语丹

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

舌红或淡红,脉细或沈细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痹证

风寒湿痹

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防风汤

痛痹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舌淡,苔白,脉弦紧

乌头汤

着痹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舌淡,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薏苡仁汤

风湿热痹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痰瘀痹阻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涩

双合汤

肝肾两虚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舌淡红,苔薄白少津,脉多沈虚而缓

补血荣筋丸

不寐

肝火扰心

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归脾汤

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舌淡,脉弦细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郁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苔薄腻,脉弦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舌红,苔黄,脉弦数

丹栀逍遥散

痰气郁结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厚朴汤

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归脾汤

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

舌红少津,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呕吐


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苔白腻,脉濡数

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苔厚腻,脉滑实

保和丸

痰饮内阻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苔白腻,脉滑

小半夏汤合苓桂朮甘汤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四七汤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苔白滑,脉虚弦

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舌淡,脉濡弱

理中汤

胃阴不足

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舌红少津,脉细数

麦门冬汤






血证


热邪犯肺

清泻肺热,凉血止血

舌红,苔薄,脉数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舌红,苔黄,脉数

玉女煎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舌红,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

补气摄血

舌淡,脉细无力

归脾汤

齿

胃火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舌红,苔黄,脉洪数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舌红,苔少,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桑杏汤

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舌红,脉细数

百合固金汤


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舌红绛,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

便

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舌淡,脉细

归脾汤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舌淡,脉细

黄土汤

尿

下焦湿热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舌红,脉数

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舌红,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

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舌淡,脉沈弱

无比山药丸


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舌红,苔黄,脉弦数

十灰散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舌红,苔少,脉细数

茜根散

气不摄血

补气摄血

舌淡,脉细弱

归脾汤

便秘



泄热导滞,润肠通便

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麻子仁丸


顺气导滞

苔薄腻,脉弦

六磨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苔白腻,脉弦紧

温脾汤合半硫丸


益气润肠

舌淡嫩,苔薄,脉弱

黄蓍汤

养血润燥

舌淡,苔白,脉细涩

润肠丸

滋阴通便

舌红,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

温阳通便

舌淡,苔白,脉沈迟

济川煎

腰痛

寒湿腰痛

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舌淡,苔白腻,脉沈而迟

甘姜苓朮汤

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四妙丸

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舌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身痛逐瘀汤

肾虚腰痛

补肾壮阳,温煦筋脉

阳虚:舌淡,脉沈细

右归丸

滋阴补肾,濡养筋脉

阴虚: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左归丸

虚劳


补益肺气

平素易感冒,面白

补肺汤

益气养心

心悸,气短、自汗

七福饮

健脾益气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加味四君子汤

益气补肾

腰膝酸软,舌淡,脉弱

大补元煎


养血宁心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养心汤

补血养肝

头晕目眩,惊惕肉润

四物汤


养阴润肺

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

沙参麦冬汤

滋阴养心

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口舌生疮

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

养阴和胃

口干唇燥,大便燥结,面色潮红

益胃汤

滋养肝阴

头痛眩晕,耳鸣畏光,急躁易怒

补肝汤

滋补肾阴

舌红少津,脉沈细

左归丸


益气温阳

心悸自汗,形寒肢冷,心胸憋闷疼痛

保元汤

温中健脾

便溏,肠鸣腹痛,食少形寒

附子理中汤

温补肾阳

舌淡胖,有齿痕

右归丸

有机磷中毒

毒邪犯脑肝风痰浊

熄风涤痰,镇惊解毒

苔黄腻,脉滑缓

涤痰汤

毒热炽盛肌肤失养

清热凉血解毒

舌红,苔薄黄,脉濡

银黄解毒汤

肝肾阴虚

滋肾养肝解毒

舌红,脉细

杞菊地黄丸

脾胃气虚

益气健脾和胃

舌淡,脉细

参苓白朮散

肠痈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舌红,苔腻,脉弦紧

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

湿

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复方大柴胡汤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舌红绛,苔黄糙,脉弦数或洪数

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颈椎病

风寒湿证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苔薄白,脉弦紧

桂枝附子汤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舌暗,脉弦

舒筋汤

痰湿阻络

除湿化瘀,温通经络

苔厚腻,脉弦滑

温胆汤

肝肾不足

补益肝肾,平肝潜阳

舌红少津,脉弦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

舌淡,少苔,脉细弱

归脾汤






痄腮

常证

邪犯少阳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柴胡葛根汤

热毒壅盛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普济消毒饮

变证

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瘟败毒饮

毒窜睪腹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舌红,苔黄,脉数

龙胆泻肝汤

急惊风

风热动风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

气营两燔

清气凉营,熄风开窍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

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舌红,苔黄腻,脉数

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

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

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琥珀抱龙丸

小儿泄泻

常证

消食化积

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指纹色紫

保和丸

疏风散寒

舌淡红,苔白腻,指纹色紫红

藿香正气散

湿

清热利湿

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

葛根芩连汤

健脾益气

舌淡,苔白,脉细

参苓白朮散

脾肾阳虚

补脾温肾

舌淡,苔白,脉沈细

附子理中汤

变证

酸甘敛阴

舌红少津或起芒刺,少或无苔,脉细数

连梅汤

温阳救逆

舌淡,苔白,脉沈微

参附龙牡汤

疳证

常证


调脾健运

舌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资生健脾丸


消积理脾

舌淡,苔腻,脉沈细而滑

肥儿丸


补益气血

舌淡嫩,少苔,脉细弱

八珍汤

兼证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泻心导赤散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舌淡嫩,苔薄白,脉沈迟无力

防己黄蓍汤合五苓散

崩漏

脾虚证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沈弱

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肾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舌淡,苔白润,脉沈弱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沈细无力

右归丸

滋水益阴,固冲止血

舌偏红,少苔,脉细数

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上下相资汤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舌紫黯,苔薄白,脉涩

逐瘀止血汤

绝经前后诸证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舌红,少苔,脉细数

左归丸合二至丸

温肾扶阳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沈细弱

右归丸

肾阴阳俱虚

阴阳双补

舌淡,苔薄,脉沈弱

二仙汤合二至丸

中医检查基本操作


1〉望诊的内容、方法:
1)内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2)方法:1 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
2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 熟悉各部位组织和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
4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2〉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方
法:家长抱小儿面光,医生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数
次,力度适中,使指纹显露(适于三岁以内小儿)。
2)临床意义: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1 正常:指纹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其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

2 异常 纹位:a 小儿指纹由风关 命关 气关,为病邪加重。
指纹直达指端为“透关射甲”,属预后不良,病属凶险。
纹色:a 鲜红 外感表证、寒证。
紫红 里热证。
青色 疼痛、惊风。
紫黑 血络瘀闭、病危。
晃白 脾虚、疳积。
3〉望神的内容:
1)反应在目光、色泽、神情、体态,其重点在观察两目。
2)分类 1 得神(有
神):精气充盛,体健神旺,属健康或病轻。
2 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属虚证或恢复期病人。
3 失神(无
神):A 精亏神衰 精气大伤,机能衰退,属慢性病、久病、重病。
邪盛神乱 急性,属邪实病人。
4 假神:病属危重。
5 神乱:A 焦虑恐惧 虚证、脏躁。
狂躁不安 阳证、狂病。
淡漠痴呆 阴证、癫病。
猝然昏倒 痫病。
4〉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
1)常
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


1 主色:人生来就有。
2 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的正常变化。
2)病
色:为晦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

1 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
2 恶色:为面色枯槁晦暗。
3)五色主病 1 赤色:属热证。
2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3 黄色:属脾虚、湿证。

4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5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5〉五轮的内容: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1)瞳仁:属肾,为水轮。
2)黑睛:属肝,为风轮。
3)两眦:属心,为血轮。
4)白睛:属肺,为气轮。
5)眼睑:属脾,为肉轮。
6〉望头面的内容:
1)小儿囟门 1 正常:小儿前囟门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在24个月闭合。


2 异常:A 囟填(隆起)→ 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脑水肿。
囟陷(凹陷)→ 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亏损、脑髓失充。
解颅(迟闭)→ 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兼五迟、五软。
      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
2)头形改变:头颅增大(智力低下),头颅狭小(智力低下),方颅(佝偻病),头摇不自主。
3)头发异常:和肾气、精血有关;发黄为精血不足,片状脱发为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为肾虚或血热化燥,青年白发为肾虚或
劳神伤血。
7〉望咽喉的正常和异常表现:
1)正常:其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2)异常 1 红肿:A 乳蛾 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去,为肺胃火毒熏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喉痈 红肿高突,吞咽困难。

2 成脓。

3 溃烂。

4 伪膜:白喉,其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易复生,为外感疫邪。
8〉望颈项的内容:
1)外形 1
病:颈前喉结处,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为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所致。

2
疠:颈侧颌下,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引起。
2)动态 1
强: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或温病火邪上攻。

2
软:佝偻病或脏腑精气衰竭。

3 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4 颈脉怒张:心血瘀阻或水气凌心。
9〉望皮肤的主要内容:
1)色泽形态:


1
毒:患部皮肤焮红热肿,边缘清楚,发于上部为风热化火,发于下部为湿热化火或外伤染毒;发于头面为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足部为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为赤游丹。

2
疸:A 阳黄 其色鲜黄如橘皮,为湿热蕴结。
阴黄 其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
急黄 其色鲜黄如金,为湿热疫毒。

3 皮肤干枯: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

4 肌肤甲错:为血瘀日久或肌肤失养。

5 肌肤肿胀:为水肿,阳水先由头面先肿,继而全身;阴水由下肢先肿,继而全身。
2)皮肤病证:

1
疹:A 其色红,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表面,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消退后无脱屑。
其色红,形小如粟,高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消退后有脱屑,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所致
,疹为太阴风热。

2
疱:A
有晶瘖、枯瘖(湿温病)。

为外感时邪或内蕴湿热。
       为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湿
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3
疡:A 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为疫毒、疔毒或火毒之邪。
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
10〉望舌的方法:
患者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者右侧或正前方,在光线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让患者张口,将舌自然伸出口外,
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舌体放松,但伸舌时间不宜过长,观察顺序由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再看其舌质的舌色、舌形
、舌态及舌下络脉;在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等。
11〉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饮食与药物的影响 1 使舌苔厚薄、润燥改变。

2 染苔:A 牛奶、豆浆可使舌苔变白、变厚。
花生、瓜子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与腐腻苔相混。
酸梅与吸烟能形成灰苔或黑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1 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


2
牙:形成齿痕。
12〉用刮舌与揩舌方法鉴别有根苔、无根苔、染苔,并演示刮舌与揩舌的方法:
1)刮舌:用消毒的压舌板,以压舌板的边缘,用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刮之不去或刮后留有污质
多为有根苔;若刮之即去,舌体明镜光滑多为无根苔。
2)揩舌:用消毒的纱布卷在右手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纱布上沾有颜色即为染苔,反
之则否。
13〉剥落苔与黄腻苔的临床意义:
1)剥落苔 1 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或胃气将绝,属阴虚重证。

2 地图舌:属气阴两伤。

3 类剥苔:属久病,气血不续。

4 花剥苔:属胃之气阴两伤。
2)黄腻苔:属湿热、痰热、食积化腐。
14〉如何诊舌下络脉,其内容及临床意义:
1)方法:让病人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过用力,使舌体自然放松,让舌下脉络充分显露。
2)顺序:先看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或弯曲等异常改变;在看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等有无
异常。
3)正常:其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联机的五分之三,呈暗红色,络脉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等,排列有序,且大多
数为单支。
4)异常:1 舌下络脉短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2 舌下络脉粗胀、青紫、红绛、紫绛、紫黑等,或舌下细小络脉成暗红或紫***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状结
节为血瘀。
15〉望舌质、舌苔的临床意义:
1)舌质 1
色:A 淡红舌 正常,属病轻。
淡白舌 气血两虚、阳虚(寒证)。

属热证。

属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气血不畅。

2
形:A 老、嫩 老舌为实证,嫩舌为虚证。
胖、瘦 舌胖大为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瘦薄为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为脏腑热极,血分热盛。

为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齿
为脾虚、湿盛。

3
态:A
属气血两虚、伤阴。

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中风先兆)。

中风、中风先兆、暗痱。

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属心脾有热。

属病重。

4 舌下络脉。
2)舌苔 1
质:A
反应邪正盛衰及邪气深浅。

反应体内津液盈亏输布。

腐为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为湿浊、痰饮、食积。

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偏为邪聚脏腑、邪气停聚;全为邪气散漫,痰湿阻滞。

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反应。

2
色:A
正常,表证、寒证、湿证;特例(热证:积粉苔、白砂苔)。

属里证、热证。
灰黑苔 属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16〉问诊检查的注意事项:
1)听声音:要排除周围环境的噪音干扰,包括声音(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蹇)、语言、呼吸、咳嗽、胃肠异常
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
2)嗅气味:注意区分病体气味与病室气味。

1 病体气味:如有机磷中毒的蒜臭味,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臭等。

2 病室气味:病气充斥病室(病情危重),病室臭气触人(瘟疫病),病室有血腥气(失血证),病室散有腐臭气(溃腐疮疡)
,病室有尸臭气(脏腑衰败),有尿臊气(水肿病晚期),有烂苹果味(消渴重证)。
17〉如何诊脉:
1)体
位:让病人呈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同一水平,手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脉枕。
2)指
1 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左手按右手脉,右手按左手脉,先以中指定关脉,再以食指定寸脉,无名指定
尺脉;三指指头平齐呈弓形,以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要和病人身长相适应,小儿用拇指来“一指
定三关”。

2 运指:分为总按、单按、举法(浮取)、按法(沈取)、寻法(中取)。

3 调息:以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的脉搏次数。
3)常
脉:脉数为一息四至五至,节律一致;脉形为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为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4)特 脉:1 斜飞脉 脉体从尺部斜向手背,不属于病脉。
2 反关脉 脉**于寸口背侧,不属于病脉。
5)常脉的生理变异:可因地理环境、季节、性别、年龄、形体、情志、劳逸、饮食、解剖而有所差异;妇女脉象比男子濡弱而
略快,妊娠期脉象滑数而冲和,临产脉象可在中指中节或本节触及跳动。
18〉按诊的方法:
1)方
法:在充足的自然光下或日光灯下进行,诊前需先选择好适当**,充分暴露按诊的部位,病人呈坐位时,医生面对
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脑穴的治疗。
病人呈卧位时,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置于身旁,医生站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脑、腹等某
些部位进行按诊,也可让患者曲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作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2)手
法:可分为触法、摸法、按法、扣法。
3)按 肤:是以手指或手掌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分析对
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4)按 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下稍内侧;诊虚里时病人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位于患者
右侧,用右手手掌或指腹平贴于虚里部,并调节力度,诊其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的强度和节律、频
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疾病的虚实、预后的吉凶,尤其当危重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具有重要的诊断
价值。

西医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方法:
1)让受检者安静;水银汞柱位于起始标志处0的位置。
2)受检者取坐位或正卧位,露出右上臂,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高度,血压计也置于心脏同一水平高度。
3)袖带适宜系于上臂下缘距肘窝23公分,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上,不可塞进袖带。
4)缓慢充气,动脉音消失后再充气升高2030Hg,缓慢放气(下降速度2Hg/s),开始音为收缩压,终末音为舒张压;正常血压收缩压在90140Hg,舒张压在6090Hg,测量两次以上要取平均值。
5)血压计倾斜45度,关闭血压计。
2〉眼球运动检查:观察受检者有无眼球运动障碍、斜视、眼球震颤等。
1)方
法:医生置目标物(手指)于受检者前方3040公分处,受检者固定头位,嘱受检者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
2)顺
序:左 左上 左下 右上 右下,六个方向顺序进行。
3〉瞳孔:观察受检者眼睛大小、是否对称、等圆、形态等。
1)直接对光反射: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观察反应,正常人受到光线**,两侧瞳孔立即缩小,离开光源后恢复正常。
2)间接对光反射:用手隔开两眼,用光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反应,正常人一侧瞳孔受**,对侧瞳孔也立即缩小。
临床意义为昏迷患者可出现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4〉调节、辐辏(聚合)反射:正常双眼内聚 瞳孔缩小,动眼神经受损时,反射消失。
1)调节反射:受检者注视一米外的目标(手指),迅速将目标移至距病人眼球10公分处。
2)辐辏(聚合)反射:受检者注视一米外的目标(手指),缓慢将目标移至距病人眼球10公分处。
5〉浅表淋巴结检查:观察淋巴结部位、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1)顺
序:耳前 耳后 乳突区→
枕骨下区 颈后三角→颈前三角→下颌→下骸→锁骨上窝 腋窝 肱骨滑车上缘 腹股沟 腘窝。
6〉甲状腺检查:观察甲状腺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是否对称、有无震颤、血管杂音。
1)甲状腺肿大分三度:1 Ⅰ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2 Ⅱ度 能看出肿大且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3 Ⅲ度 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2)双手检查法:1 医者站受检者后面。

2 检查左叶时,右手食指、中指在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左轻推甲状腺右叶。

3 让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吞咽时甲状腺上下移动,左手食、中、无名指进行滑动触摸。
4 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3)单手检查法:医者右手拇指置于环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将甲状腺轻推向右侧,右手食、中、无名指进行滑动触摸,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7〉气管检查:观察有无移位,其临床意义
1)向健侧推移:大量胸腔积液、气胸。
2)向患侧移动:肺不张、胸膜粘连。
8〉周围血管证: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脉压增大)。
1)毛细血管搏动征:观察毛细血管见到红白交替,且与受检者心搏一致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为阳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
全、重症贫血、甲亢等。
2)水冲脉:观察受检者有无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可高举受检者上肢,并紧握其手腕掌面,则水冲脉更易触及,多见于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

( 3 ) 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听诊器体件放在浅表大动脉(肱或股)听到Ta Ta音,再将体件加压,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压非连续性双重杂音,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
9〉肺部触诊:触觉语颤
1)方
法:医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两侧胸壁对称处,让受检者用相同强度反复发出“一”的长音,而后由胸部从上
到下,从内到外,比较语颤有无增强或减弱。
3)临床意义:1 减弱或消失 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
2
肺栓塞、空洞性肺结核、肺脓肿。
4)胸膜摩擦感:急性胸膜炎时,部分掌缘放于受检者胸廓前下侧,位于腋中线第57肋间,病人吸气或呼气时,均能感觉到
皮革样摩擦感。
10〉肺部叩诊:叩诊顺序应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对比叩诊声音的变化。
1)肺 界:自斜方肌前缘中央开始叩诊为清音,逐渐叩向外侧,清音变浊音,即为肺上界外侧终点。再由斜方肌前缘中央叩向内侧,清音变浊音时,即为肺上界内侧终点。同样方法叩诊对侧。
该清音带即肺尖宽度,正常右侧3~5cm,左侧4~6cm
2)肺 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其临床意义,肺下界降低为
肺气肿;上升为肺不张。
3)肺下界移动度:正常范围在68公分,一般作肩胛在线,需要时可以作腋中在线。
平静呼吸时,叩出肺下界位置,让受检者作深吸气后摒住呼吸,同时继续往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肺下界最低点;受检者恢复平静呼吸时,重复叩出肺下界,再嘱咐深呼气并摒住呼吸,再由上往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肺下界最高点。同样方法叩诊对侧。
临床意义:当移动度降低时,可能为肺不张、肺气肿或肺部纤维化。
11〉肺部听诊:
1)方
法:受检者取坐位或卧位,顺序从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背部上下、左右、内外对称比较。
12〉心脏触诊:视、触诊内容为检查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等。
1)方
法:医者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逐渐缩小至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腹触诊。
     心尖搏动处: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0.51.0公分处,直径2.02.5公分。
2)震
颤: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之一,用手掌触诊时可感觉到一种细小震动,此震动与猫在安逸时产生的呼吸震颤相
似,又称猫喘,其临床意义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或狭窄性瓣膜病变。
13〉心脏叩诊: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1)顺
序:1 左界 从心尖搏动处最强点外23公分开始(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向上逐一肋间进行,到第2
间由外向内,当清音变为浊音时标记。
2 右界 先叩出肝上界,在其上肋间开始,通常为第4肋间,从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到第2肋间(用尺测量
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2)手
法:1 患者坐位时 医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
2 患者仰卧时 医者站于受检者右侧,则左手叩诊板指与肋间水平。

右(公分)


左(公分)

2 3

2 3

2 3

3.5 4.5

3 4

5 6

7 9


         左锁骨中线距离胸骨中线为8 ~ 10cm
14〉心脏听诊:听其心律、心律、心音、有无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1)听 区:1 二尖瓣区 心尖处,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
2 肺动脉瓣区 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
3 主动脉瓣区 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收缩期较明显)。
4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舒张期较明显)。
5 三尖瓣区 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2)顺
序:1 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三尖瓣区。
2 心尖区 主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肺动脉瓣区 三尖瓣区。
15〉腹部触诊:
1)方
法: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浅后深,或先健侧后患侧进行。

1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垫一低枕,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膝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

2 医者站于患者右侧,面对受检者,前臂应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嘱受检者缓慢作腹式呼吸,检查时手要温暖,
以手掌置于腹壁进行检查,手掌移动时完前离开腹壁。
2)压痛、反跳痛:压痛是由浅而深按压时,有疼痛发生;反跳痛为检查有压痛时,突然移去手指,病人疼痛加剧,提示炎症已波及腹壁脏层。其临床意义
1 上腹压痛:见于肝、胆、胃、十二指肠、胰和横结肠病变,其它部位的病变有时通过牵涉痛的原理也可在上腹部出现,如
急性阑尾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下部炎症或肋间神经痛。

2 脐部压痛:见于小肠、肠系膜、横结肠或输尿管病变,也可见于各种肠寄生虫病等。

3 下腹压痛:常见于膀胱疾病、阑尾炎或女性生殖器官疾病。
3)液波震颤:1 受检者呈仰卧位,双膝屈曲使腹壁松弛,医者一手掌面贴于受检者一侧腹壁,另请助手将一伸直手掌尺侧压于
受检者脐部正中线,医者以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若有液体波动冲击感即为液波震颤阳
性。

2 腹水检查时,3000 4000ml以上液体量才能查出。
4)急性阑尾炎:1 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联机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2 体温在37.5 38.5,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征阳性、闭孔内肌征阳性。
16〉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中等量以上腹水时可出现,超过1000ml以上腹水。
1)方
法:仰卧位从腹中线往侧面叩诊,腹中部呈鼓音,两侧腹呈浊音,医者手放于浊音处,然后让受检者侧卧位,从叩诊浊音处开始继续叩击,上侧部为鼓音,下侧部为浊音(侧卧腹水积于下部,肠区上浮)。
17〉肝脏触诊:
1)方
法:受检者呈仰卧位,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让受检者两膝屈曲使腹壁松弛,作较深的腹式呼吸运动,使肝脏上下移
动。医者左手托住受检者右腰部,拇指放于右季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抬起,限制右下胸吸气时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幅度,右手四指并拢,与肋缘垂直放在右上腹部,随受检者呼气时,手指压向深部,吸气时,手指不离开腹壁,手指向上向前滑动,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触及肋缘或肝缘;肝下缘如能在剑突下触及,一般在35公分以内,肋下缘下一般触及不到,如触及应测量肋下缘与肝下缘距离。
18〉肝脏叩诊:受检者呈仰卧位(前面)或侧卧位(后面),一般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进行。
1)肝上界:又称相对浊音界,沿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背部右肩胛角线第10肋间,侧部腋中线第7肋间等,由上往下叩诊,
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此处即为肝上界。
2)肝下界:再向下轻叩12肋间,浊音变为实音处称肝绝对浊音界(右肺下界),继续往下叩,由实音变为鼓音处为肝下界。

(肝上下界距离911cm)
19〉胆囊触诊:正常胆囊隐藏于肝脏之后,不能触及。
1)胆 点: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
2)方
法:医者左手平放在受检者右肋下部,以左手拇指按压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交界处(胆囊点),让受检者缓慢深
吸气,如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停止,则为莫菲氏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20〉脾脏触诊:左季肋区,相当于第911肋的深面,不露出肋弓缘,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
1)方
法:1 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两膝屈曲,医者左手掌置于受检者左腰部第710肋处,手指并拢将
脾从后托起。

2 医者将右手掌平放于腹部,与肋弓呈垂直方向,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受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

3 脾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可让受检者改用右侧卧位,受检者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使脾脏较接近腹壁,此时用双手触诊较容易触及。
2)脾肿大分三度:1 轻度 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公分者。
2 中度 3公分处至脐水平线。
3 高度 巨脾,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3)脾肿大的测量:1 轻度肿大 做甲乙线(第一线)测量,即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厘米表示。
2 明显肿大 加测甲丙线(第二线)和丁戊线(第三线)。
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丁戊线: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3 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超过前正中线,以
“+”表示。
21〉脾脏叩诊: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在左腋中在线第6肋间开始,由上向下进行,正常时在左腋中线911肋间能叩到脾浊音,长度约47公分,前方不超过腋前线;有时胀满食物的胃或充满粪便的结肠可使脾浊音区扩大。
22〉肾脏触诊:正常触及不到,若触及时,应注意纪录其大小、形状、硬度、表面形态、敏感性和移动度。
1)方
法:受检者取立位或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触诊右肾时,让受检者两膝屈曲并作深呼吸,以左手掌托住受检者后腰向上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右上腹,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受检者吸气时双手挟触肾;触诊左肾,左手越过受检者前方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受检者左上腹,手法与右肾相同。
2)临床意义:肾脏肿大多见于肾盂积水(质地柔软,富有弹性,有时有波动感)、肾肿瘤(表面不平,质地坚硬)、多囊肾等。
3)压 点:1 肾盂肾炎、肾脓肿或肾结核等常出现压痛
肋脊点:脊柱与第12肋间所成的夹角顶点。
肋腰点:在第12肋间,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
2 输尿管结石、结核或化脓性炎症时出现压痛
上输尿管点:脐水平在线腹直肌外缘。
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联机与通过耻骨结节所做垂直线的相交点。
23〉肾脏叩诊:正常无疼痛发生,需注意有无叩击痛。
1)方
法:受检者呈坐位,医者位于受检者背后右侧,医者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的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中等
的力度往左手背进行叩击,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临床意义: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
25〉腹部听诊:从左下腹开始,由左至右、由下往上、左右部位对称,对比进行。
1)肠 音:脐部听的最清楚,正常大约45/分,其临床意义

1 肠鸣音活跃:超过10/分,音调不特别高亢,多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出血,或服用泻药后。

2 肠鸣音亢进:超过10/分以上,且音调响亮、高亢或呈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因肠腔梗阻,使积气增多,肠壁涨
大变薄而极度紧张)。

3 肠鸣音减弱:1/35分,见于老年性便秘、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4 肠鸣音消失:35分钟仍未听及,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2)幽门梗阻: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震水音,则胃内有液体潴留。

1
法: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听诊器置于上腹部,用稍弯曲的手指连续、迅速冲击受检者上腹部。

2

音:可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出的声音,正常如饮入大量液体后可出现。
3)血管杂音:正常无血管杂音。

1 动脉性杂音:A 上腹部两侧 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肾动脉狭窄。


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
下腹部两侧 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髂动脉狭窄。

2 静脉性杂音:常出现于脐周或上腹部,尤其是腹壁静脉曲张严重处,可出现连续性嗡鸣声或“潺潺”声,无收缩期和舒张
期性质之分,临床意义提示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26〉脊椎压痛与叩击痛:
1)压
痛:医者以右手拇指自上往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进行检查。
2)叩 痛:1 直接 以手指指端或叩诊槌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多用于检查脊椎胸、腰段。
2 间接 受检者取端坐位,医者用左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部,以右手半握拳用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手背。
3)临床意义:1 脊柱两旁肌肉压痛 急性腰背肌劳损。
2 压痛或叩击痛 脊椎结核、棘间韧带损伤、骨折、肿瘤、椎间盘脱出等。
27〉浅 射:
1)腹壁反射:
1 正常反应:局部的腹肌收缩。
2
法: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两膝稍微屈曲使腹壁放松,用钝尖物按上(肋缘下)、中(脐水平线)
、下(腹股沟上)部位,由外向内轻划皮肤,注意双侧同一水平对比。

3 临床意义:A 上部反射消失 胸髓78节病损
两侧消失 昏迷、急腹症。
中部反射消失 胸髓910节病损
下部反射消失 胸髓1112节病损
一侧消失 同侧椎体束病损。
2)角膜反射:

1 正常反应:A 直接角膜反射 患者眼睑迅速闭合。
间接角膜反射 **一侧,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

2
法:让受检者向内上方注视,医者以沾湿的细棉纤毛由角膜外缘轻触受检者角膜。


3 临床意义:A 直、间接反射消失 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 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角膜反射完全消失 深昏迷。
28〉深 射:
1)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肌皮神经)。

1
法:

2# 沙发
发表于 2010-4-16 18:57 | 只看该作者
请问今年的中医助理技能考试在南宁的是什么时候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10-4-16 18:59 | 只看该作者
请问今年的中医助理技能考试在南宁的技能培训时间是什么时候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