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10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中医汗症的症状学鉴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汗症的症状学鉴别★

1★无汗★
★[概念]★
★无汗★,指当汗出而汗不出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阳有余则无

汗而寒"的记载。大凡正常人春夏阳气疏泄,气血趋向于表,故有汗出;秋冬阳气匿藏,气血趋向于里,故

少汗或无汗,此乃自然之势。倘或外邪入侵肌表,腠理开阖失司,则当汗出而汗不出者,是为病态。本节

所讨论的是后者。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表实无汗■:全身无汗,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喉痒咳嗽,舌苔薄白,脉象

浮紧。
■表寒里热无汗■:全身无汗,发热恶寒,肢体烦疼,鼻塞声重,烦躁口渴咽痛,咳嗽痰黄,溲赤便秘,

苔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寒湿束表无汗■:全身无汗,头胀如裹,肢体沉重,骨节烦疼,畏寒微热,尤以日晡为甚,舌苔白腻,

脉浮紧或迟。
★鉴别分析★
■风寒表实无汗与表寒里热无汗■:二者同为风寒表实无汗证,然风寒表实无汗纯是风寒所致,而表寒里

热无
兼有里热证候。风寒表实无汗,由于风寒侵袭,束于肌表,寒为阴邪,其性凝闭,最易伤阳,卫阳被郁,

故全身无汗。《伤寒明理论》:"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其辩证要点是:除无汗症外,

尚有其它风寒束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的临床表现。治宜辛温解表发汗,方选麻

黄汤。表寒里热无汗,由于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则形成外寒里热证,俗

称"寒包火"。如《重订通俗伤寒论》:"凡温病伏暑将发,适受风寒搏束者,此为外寒束内热,一名客寒包

火。"亦有伤寒表邪未解,外邪已有入里化热之势者,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中风脉

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其辩证要点是:除了风寒束表(无汗、恶寒发热、身

疼)的症状以外,还兼有里热(身烦口渴咽痛、苔薄黄)等征象。治宜疏散风寒,兼清里热,方选葱豉桔梗

汤,如风寒偏重者,可用大青龙汤。寒湿束表无汗:恙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阴冷之地,或伤于雾露之

气,寒湿郁于肌表。寒主收引,湿性粘滞,阳气被郁,腠理闭塞,故汗不得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

证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其辩

证要点:无汗,兼有寒湿郁表(头胀如裹、肢体沉重、畏寒、发热日晡加剧)的症状。治疗以散寒祛湿为大

法,方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羌活胜湿汤。无汗一症,表证、里证皆可出现,宜从寒热虚实中辨析,不

可徒用发汗,致正气妄泄,误犯虚虚之戒。
★[文献别录]★
《伤寒明理论》卷一:"无汗之由,又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畜,与亡阳久虚,皆令

无汗;其伤寒无汗,则腠理致密也;风中于卫,则腠理开而自汗,寒中于荣,则无汗,谓腠理闭也;经所谓

太阳病,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繁,无汗发热,及不汗出而烦躁,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

,手足厥,苦头痛鼻干不得汗,脉浮无汗而喘,与其刚痉无汗,是数者,皆寒邪在表而无汗者也;……阳

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以久虚故也,皆阳虚而无汗者也。如是者,理之常也,又焉得异

哉?"《瘟疫论》上卷:"昔人以夺血无汗,今以夺液无汗,血液虽殊,枯燥则一也。"

2 ★战汗★
★[概念]★
战即振栗,又称寒栗、寒战。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振栗而后旋即汗出者称战汗,为邪正相争的表现。战

汗与"寒战"不同,"寒战"是自觉全身发冷而振栗,战汗是指寒战与汗出同时出现的症状而言。
★[鉴别]★
★常见证候★
太阳伤寒欲解战汗:发热,恶寒,肢节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数按之无力。若欲解,可振栗汗出,身静,

脉和病愈而安。疫留气分欲解战汗:发热甚而不恶寒,或反恶热,烦渴或欲饮水,舌苔黄,脉洪大。若先

振栗,随即全身汗出,继而脉静身凉,此为欲解病除之象。
★鉴别分析★
太阳伤寒欲解战汗与疫留气分欲解战汗:同属外感热病,在病程进行中,均可出现先振栗而后即汗出的战

汗症状,战汗之后其诸症悉解,其病自愈。前者为寒伤太阳肌表,故出现太阳表证的症状(恶寒、发热、

无汗、脉浮),风寒之邪与正气交争郁于太阳经表,正邪交争正不胜邪故振栗;旋即正气盛邪气衰,一鼓作

汗,驱邪外出,故身静脉和其表病自安,可不药而愈。但若虽战汗而汗出不畅,表证仍在者,此可复发战

汗而愈,或予以调荣卫、解肌表之剂,可服桂枝汤。后者乃瘟疫之邪由表传里,疫邪稽留气分,表现有气

分症状(高热、不恶寒、烦渴、脉洪大等),若正气尚盛,亦可化战汗驱邪由肌表而出,战汗之后脉静身凉,

烦渴顿除,其病自愈。若战汗之后,"身热未除,脉近浮,此邪气拂郁于经,表未解也,当得汗解。如未

得汗,以柴胡清燥汤和之"(《瘟疫论补注》);若但战不汗,四肢厥逆,"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

者死。以正气脱,不胜其邪也。"(《瘟疫论补注》)是疾病向恶化方面发展的表现。
战汗一症,是正邪交争的一种临床表现,其转归不外两途,正胜邪则病自愈,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其病
恶化。当战汗之时,"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瘟疫论补注。)是临床应当注意的。
★[文献别录]★
《世医得效方.伤寒遗事》:"厥阴逆至第七日,脉得微缓微浮,为有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

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3.★自汗★
★[概念]★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然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而言。本症首见《伤寒

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谓之"自汗出"。《三因方》载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本

症只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及"绝汗"均另立专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营卫不和自汗■::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
■:风湿伤表自汗■::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肢体重着麻木,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脉浮缓或

濡滑。
■:热炽阳明自汗■::自汗频出,汗量较多,高热面赤,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暑伤气阴自汗■::自汗频繁,汗量较多,烦渴引饮,胸膈痞闷,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无力。
■:气虚自汗■:,自汗常作,动则益甚,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左白右光)白,平时不耐

风寒,
极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阳虚自汗■::自汗动则加重,形寒肢冷,纳少腹胀,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

,脉象
虚弱。
★鉴别分析★
■:营卫不和自汗■::由于素体表虚,卫气不固,腠理失密;再因营阴不足,易感风邪,致使阴阳失调,开

阖失司
,故汗出后恶风明显,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

汤。
■:风湿伤表自汗■::多见感冒挟湿以及痹证等。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指出:"若失风湿相搏,时自汗

出,恶
风自汗"。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或素体虚弱,复感风湿外邪,肌表受损,导致腠理时开始

阖,所以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脉浮缓;风湿痹阻经络,经隧失于通畅,则出现肢体重着麻木
,脉濡滑;湿邪易致三焦失畅,牓胱不利而小便短少;舌苔薄白,为风湿侵袭肌表而无热象。治宜祛风胜湿

,益气固表,方选防己黄耆汤加减。
热炽阳明自汗与暑伤气阴自汗:二者皆为热证自汗,病机也有类似之处,但发病的季节,所感之邪不同。

前者为伤寒邪传阳明之症,发病不拘于夏季;后者为伤暑气阴亏耗之症,发生于夏季。热炽阳明自汗的辩

★证要点是★:大汗出而热仍不解,兼有高热烦渴、脉洪大有力等症,治疗宜清热泻火,白虎汤之类;暑伤

气阴

■:自汗的辩证要点是■::既有暑热(发热汗出)之征,又有气阴不足(口渴舌红,脉虽洪而无力)的症状,

治宜清
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
■:气虚自汗与阳虚自汗■::皆为虚证自汗,但病因病机也不一样.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因心主汗液

,肺主
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辩证要点为:自

汗,稍动即出,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色(左白右光)白,脉缓滑

无力。治宜补气,固表止汗,方选补中益气汤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

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若脾肾

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其辩证要点是:除自汗外,尚有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腰膝酸软等脾肾
阳虚的见证。治疗宜温阳敛阴,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
自汗一症,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均可出现,正如《伤寒明理论》指出:"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
得谓自汗必属阳虚"。因此,自汗在临床上,首先要辨明外感时病与内伤杂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实证

,后者多属虚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挟难之证,应辨别标本,权衡主次,辨证论治。
★[文献别录]★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

,汗出
于脾"。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

,故阴
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胜所致也。"
"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张氏医通.杂门》■::"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

卫外而
为固,则自汗出"。
4.★盗汗★
★[概念]★
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而言。《伤寒明理论》:"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
本症,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寝汗",后来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方称"盗汗"。

从此,在各种医籍中多称盗汗。《景岳全书.汗证》说:"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盗汗者,

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血不足盗汗■::盗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
■:阴虚内热盗汗■::盗汗频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虚湿阻盗汗■::盗汗常作,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邪阻半表半里盗汗■::盗汗,病程较短,寒热往来,两胁满闷,口苦,欲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滑或弦
数。
★鉴别分析★
■:心血不足盗汗与阴虚内热盗汗■::两者皆属虚证,但后者虚热之象明显。心血不足盗汗,由于劳伤血

亏,心
血过耗,汗为心液,心血不足,则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故盗汗常作,心悸少寐;气血不足则面色
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脉虚亦为血虚之征。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选归脾汤加龙骨、牡蛎、五味子。阴
虚内热盗汗,由于亡血失精,或肺痨久咳,导致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虚火盛而阴液不能敛藏则盗汗频
作,午后潮热,两颧发红,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女子月经不调;阴虚相火妄动则男子梦遗滑精;**衰
少,则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宜滋阴降火敛汗,方选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

小麦。
脾虚湿阻盗汗与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同属实证。脾虚湿阻盗汗,多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失时,

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阻遏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盗汗常作,兼有头痛如裹,肢体困倦,纳

呆口腻,舌苔薄白腻,舌淡,脉濡缓等症。治宜化湿和中,宣通气机,方选藿朴夏苓汤去杏仁、猪苓、淡

豆豉、泽泻,加糯稻桹、苍朮、陈皮。邪阻半表半里盗汗,多见热性病的初中期阶段。多由外邪侵袭,表

邪失于疏解,循传少阳,阻于半表半里,欲达不出,正邪交争,逼津于外,故见目合则汗,兼有寒热往来

,两胁满闷,口苦,欲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去党参、大枣,加黄

连、碧桃干。盗汗一症的辩证,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中说:"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

属阴虚也"。因此,在临床上,要辨明盗汗的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的不同性质。前者多属虚证,后者多属

实证,但以虚证为多见,也有虚实夹杂、气阴两虚之证。应注意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文献别录]★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甚则寝汗出,憎风。"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盗汗者‥…‥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瘠,心气不足,亡

津液故
也。"
■:《严氏济生方.自汗论治》■::"睡着而而汗自出,亦由心虚所致。"
■:《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盗汗宜

补阴降
火"。
■:《类证治裁.汗症》■::"盗汗乃睡中自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
■:《张氏医通.杂门》■::"包络之火郁发也,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
5 ★绝汗★
★[概念]★绝汗,即病变危重阶段出现的大量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
本症在《素问.举痛论》和《灵枢.五禁》等篇中,称"汗大泄"、"绝汗"、"漏汗"、"脱汗"、"汗出不

可";宋《类证活人书》有"虚汗不止"记载;元《世医得效力》也有"汗不止"的描述;清《杂病源流犀烛》又

称"汗大泄"。这些名称的临床意义颇相一致。
★[鉴别]★
★常见证候★
■气阴欲脱绝汗■:主要症状为大汗不止,热而粘稠,或汗出如油,身热,手足温,渴喜冷饮,呼吸气粗

,体
倦神疲,唇舌干红,脉虚数或细数无力。
■阳气欲越绝汗■: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清稀而凉,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

苍白
,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舌润,脉微欲绝或浮数而芤。
■鉴别分析■
■气阴欲脱之绝汗与阳气欲越之绝汗■:皆为虚脱的危急证候。由于重证的高热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

或久
病耗阴,造成阴液严重亏损,导致阴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液无以化生而告竭,所以出现气
阴欲脱和阳气欲越之危证,但两证常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辩证要点:除了原发疾病的
各种危重症状外,还有气阴欲脱和阳气欲越的独特症状。气阴欲脱之绝汗,《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

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指出人体的阴阳偏盛偏

衰,特别是心的阴阳偏盛偏衰,以及营卫不调都可使腠理开泄而汗出不止。《灵枢.决气》篇也指出:"津

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这种汗出,病势颇重,亦即"亡阴"现象,多具有汗出不止,汗液热而稠粘,或

汗出如油,身热,手足温,唇舌干红,脉虚数或细数无力等特点。治宜益气固脱,育阴生津,方选生脉散

加山萸肉等。阳气欲越之绝汗,《灵枢,经脉》篇说:"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

出",这在久病重病中,阳气过耗,特别是心阳过耗,不能敛阴,导致阴阳离决,阳气奔散于外,所以汗

液大泄。这种大汗出,病势危急,称为"亡阳"现象。其特点是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萎倦卧,脉微欲绝

等。治宜补阳固脱,回阳救逆,方选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绝汗一症,气阴欲脱和阳气欲越等证均可出

现,但应随时掌握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一旦虚脱缓解,亦应根据具体证候辨证施治。
■[文献别录]■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类证治裁》卷**■:"嘉言喻氏又分上脱、下脱、上下俱脱。今详斯症,总由阴阳枢纽不固。如上脱

者,
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即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交合频,精大泄,即
脱阴也。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脱之者,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

脱"。

6.★黄汗★
[★概念]★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
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后世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身目发黄的黄疸,如《证因脉
治.黄疸论》说:"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医学心悟》进一步肯定说:"出
汗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也。"肯定黄汗是阳黄的一种。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黄汗可以
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仅汗出染衣而黄如柏汁,而身目并不发黄。本文所述的黄汗
主要指后者,至于黄汗且又身目发黄的黄疸,另见专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营卫壅闭黄汗■:汗出如黄柏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沉。
■湿热蕴积黄汗■:汗出色黄,发热,身微肿,胁痛,纳呆,口苦,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营卫壅闭黄汗■:多由身热汗出,卫虚营郁,热与水搏;或遇雨淋,或以冷水洗浴,使肌肤闭郁,营卫为

之壅
遏。故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水气内停,则气不化湿,津不上承而口渴,膀胱气化失司,
则小便不利。治宜宣通郁滞,调和营卫,方用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湿热蕴积黄汗: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因内湿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积,熏蒸脾胃,故见汗出而黄、发
热、口苦、胁痛、纳呆、溲赤、苔黄、脉弦滑等湿热表现,即《医宗金鉴》所谓:"黄汗微肿皆湿热"。治
宜清热利湿,方用加味玉屏风散加减。
以上二证,一为汗出入水,营卫壅闭所致,一为湿热内蕴,熏蒸脾胃而成。一在肌肤之表,一缘脾湿内蕴
,前者宜调营卫以祛表湿,后者宜清湿热,营卫通,湿热除,则黄汗自愈。但临床上亦有仅汗出染衣而黄
,别无他症者,可选用蔓菁散治疗。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
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
轻者,久久必身(润去水加目),(润字去水加目)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
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证因脉治.黄疸论》:"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7.■汗出偏沮■
★[概念]★
汗出偏沮,是指左或右半身出汗的现象而言。
本症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症多发生于中风或某些脏腑机能
衰退的疾病。
本节所论系人体半侧汗出,至于上半身或下半身汗出,不在此例,另参见有关条目。
■[鉴别]■
■常见证候■
气血亏虚汗出偏沮:汗出偏于半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目眩,手足发麻,舌淡苔

白,脉象细弱。
寒湿痹阻汗出偏沮:汗出偏于半侧,筋脉挛痛,手足屈伸不利,肢体沉重,甚则难以转侧,舌苔白腻,脉
濡或迟。
营卫不和汗出偏泛:汗出偏于半侧,发热,头痛,恶风,舌苔白润,脉见缓弱。
鉴别分析
气血亏虚汗出偏沮:多由劳伤过度,久病失养,或者失血过多等原因,造成气血亏损不足,不能周行全身
,汗出时往往偏于半侧。《中医临证备要》:"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固。"辩证要点:除汗出半
侧以外,尚有面色无华、倦怠乏力、手足发麻、胍细弱等气血不足的症状。治疗宜气血双补,方选人参养

荣汤等。寒湿痹阻汗出偏沮:多由寒湿入侵,痹阻一侧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腠理开阖失调,患侧汗出偏

沮,其辩

■证要点■:半身汗出,筋脉挛急疼痛,手足屈伸不利,肢体重着,舌苔白腻。治疗宜温散寒湿,活血通

络,
方选(左益右蜀)痹汤加细辛、制川乌等,或小活络丹吞服。
营卫不和汗出偏沮:本证或因感受风邪,或因劳倦内伤,气血逆调,导致营卫失和,自汗出。以前者较多
见。临床辩证:外感所致者兼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证;内伤所致者,未必有发热,但汗出半侧,全身筋脉不舒
,活动不利。治疗原则是调和营卫,桂枝汤为代表方。
汗出偏沮一症,总因人体两侧气血运行偏颇使然,病机是或由邪阻,或由气血不足。上述三证,从病机特
点、临床表现是可以鉴别的。必须指出的是,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患者见半侧汗出,需及时治疗,避免
感受风邪,注意劳逸适当,以防中风的发生。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汗出,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
参养荣、大建中辈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耆汤加川
芎以散其湿。此证虽属血虚,慎不可用四物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8★ ■头汗■★
★[概念]★
头汗,指仅头面部汗出而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头汗一症,常人也可以出现。如进餐时或小儿睡眠时头部汗出、但无任何症状,俗称"蒸笼头",此不应视
为病变征象。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熏蒸头汗■:头面汗出,小便不利,身目发黄,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阳气不足头汗■:头面多汗,面色(左白右光)白或苍白,四肢不温,气短,畏寒,神疲乏力,舌淡嫩,

脉虚弱。
■鉴别分析■
■湿热熏蒸头汗■:由于湿邪侵袭,郁阻化热,湿热熏蒸,不得四散,只能循经上越,迫其津液外泄,所

以头
面汗出;湿阻膀胱,分利失常,则小便不利;湿热熏蒸肝胆,胆汗外溢肌肤,随病情轻重,可贝身目发黄;
湿热内阻,欲达不出,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皆盛的征象。治宜清利湿热,
方选茵陈五苓散。
■阳气不足头汗■,此属虚证。多由病后,产后或老人阳气不足,腠理不固,津液外泄,故见头面汗出较

多;
阳气不足,阴血也随之虚弱,不能上荣于面,因而面色(左白右光)白或苍白;阳气虚弱,不能敷布于外,
则四肢不温,畏寒;气短、神疲乏力、舌淡嫩、脉虚弱,均属阳气不足所致。治宜温阳益气,固表敛汗,
方选耆附汤加红参、龙骨、牡蛎。
头汗一症,实证、虚证均可出现,但实证多以湿热所致,虚证多以阳气不足所致。在临床上还可在关格、
水结胸、少阳病中见到,老人气喘以及重病阳脱之时而兼有头汗,应引起高度重视。
★[文献别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

鞭,
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
■《类证治裁.汗症》■:"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

,头
汗剂颈而还,属少阳"。
9.★心胸汗出★
★[概念]★
心胸汗出,又称"心汗",指心胸部多汗而言。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所载:"当心一片,津津自汗,名心
汗。"也有称"胸汗出"者。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脾气虚心胸汗出■:心胸汗出,面色(左白右光)白,气短乏力,心悸健忘,纳呆,便溏,舌质淡嫩,

脉象
虚弱.
■心肾阴虚心胸汗出■:心胸汗出.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多梦遗精,

骨蒸
潮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鉴别分析★
心脾气虚心胸汗出与心肾阴虚心胸汗出:皆为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心脾气虚心胸汗出,系由思虑过度
,饥饱劳倦,损伤心脾之气,致胸阳不振,卫气失固,津液走泄所致,同时兼有面色(左白右光)白,气短
乏力,心悸健忘,纳少,便溏,舌质淡嫩,脉象虚弱等症状。治宜补益心脾,固表止汗,方选归脾汤加龙
骨、牡蛎。心肾阴虚心胸汗出,由于素体阴虚血少,或久病伤阴,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致心肾阴虚
,不能敛阳,同时又因虚热内扰,津液被迫外泄而成,多兼见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舌燥
,腰酸膝软,多梦遗精,骨蒸潮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治宜补益心肾,方选补心丹、
六味地黄丸加减。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杂门■》:"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倍黄

耆。
"
■《类证治裁.汗症》■:"当心汗,为思虑伤脾。"
10★ 手足汗出★
★[概念]★
■手足汗出见于《伤寒明理论■》,并指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但热病中肠中燥屎内

结所
导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阳明腑证的主症,故不拟在本节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

滑。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手足汗出,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淡苔白,

脉象
虚弱。
■脾胃阴虚手足汗出■:手足汗出,咽燥口干,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或干呕作呃,大便不调

,舌
红少苔,脉象细数。
★鉴别分析★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胃主受纳,脾主四肢又主运化,转输精微物质和运化水湿。由于劳倦伤脾,失其

健运
,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所以《
伤寒明理论》说:"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傍达也。"湿邪阻中,运化失常,则胸脘痞闷,不
思饮食,身重体困;湿热内蕴,累及膀胱,则见小便短赤,熏蒸于上则见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宜清热燥湿和中,方选连朴饮、胃苓汤加减治疗。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与脾胃阴虚手足汗出:皆为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脾胃气虚手足汗出,多因饥饱、劳
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转失司,津液旁注于手足而致;脾胃气虚,则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脾主四肢,
手足为诸阳之本,气虚日久,导致脾阳虚衰,阳虚不能温煦于外则四肢欠温,面色萎黄;脾气虚弱,受纳
、腐熟不健,运化失司,因而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淡,脉象虚弱。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朮散加
减。脾胃阴虚手足汗出,多因热病伤阴,或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热自内生,扰动阴液,迫其津
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脾胃阴亏,虚热内扰,因而咽燥口干,睡后明显,同时腐熟受纳功能受到影
响,故饥不欲食,或干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脾胃阴虚、虚热偏旺的征象。治宜滋
养胃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手足汗出一症,既有湿热征象,又有气阴两虚证候,但以虚证为多见。若日久不愈,出现气血俱虚者,宜
调补气血为宜。
★[文献别录]★
■《伤寒明理论》■:"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
■《张氏医通.杂门》■:"手足汗,……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

补去
芎加五味子。"
11 ★腋汗★
★[概念]★
腋汗,是指两腋乃至胁下局部汗出津津。
本症见于《医林绳墨》,《张氏医通》、K类证治裁》等医籍中又称"胁汗"。两者名称有异,实质相同。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虚内热腋汗■:腋下汗出而不臭,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

,口
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肝胆湿热腋汗■:腋下汗出而有臭气,胸闷纳呆,口苦粘腻,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小便短少色黄,舌

苔黄
腻,脉弦数。
★鉴别分析★
■肝虚内热腋汗与肝胆湿热腋汗■:两者皆有热象,但虚实各异。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

,其
经脉循于胁,故腋汗循经脉而泄,主要责于肝胆。又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阴血亏虚,或湿热内蕴,
以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汗循腋下经脉而出,故《杂病派流犀烛.诸汗源流》:"邪在表,腠理不闭,而
汗从经络出".肝虚内热腋汗,多由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而出现腋
汗。其辨证要点:腋中汗出而不臭,并见肝虚内热之象(如多梦易惊、虚烦不眠、或五心发热、口干咽燥)
。治宜滋阴柔肝清热,方选六味地黄丸和一贯煎加减,外用牡矾丹揉擦腋下。肝胆湿热腋汗,多由湿热内
侵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湿热循经而引起。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所载:"有两腋
汗‥‥…久不愈者,此湿热流注也o"其辩证要点:腋中汗出而有臭气,并见湿热蕴结肝胆(胸闷纳呆、口苦
粘腻、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小便黄赤短少、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治宜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
汤加减治疗,外用牡矾丹揉擦出汗处。
腋汗一症,虚证、实证均可出现,但在临床上,腋臭也常有腋汗多而臊臭,其病因由于湿热蕴结或遗传所
致,亦可按肝胆湿热腋汗辨证施治,或手术治疗。
★[文献别录]★
■《类证治裁.汗症》■"少阳挟热‥…‥或腋汗、胁汗。须知从阴阳交互时,及阴阳交互处发泄者,皆

阴阳
不和半表半里症,小柴胡汤,逍遥散皆合剂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由肝虚而汗,则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汤"。"汗出于肝,宜枣仁、山药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8-8 22:0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MOD}.:handshake
3# 板凳
发表于 2007-8-9 07:5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经验分析!
4
发表于 2007-8-9 09:12 | 只看该作者
谢喜两位楼上的大力支持.:handshake :handshake
5
发表于 2007-8-9 12:1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学习学习。:handshake
6
发表于 2008-2-29 09:1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3 06: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