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0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假期将过,家中读书偶有小感,记于下飨读者,个人管见,抛砖引玉,以期高明!
1关于经络、穴位
       书中一致认为“经脉”是古人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笔者认为这里面不乏政治原因,认为偶尔发现某个穴位是有可能的,但这不可能形成缜密的经络理论,试想如果真是那样,怎么偶然又发现络脉、孙络、浮络呢?并且怎么会有机的互相联系呢?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长口疮或是牙疼,总是反复老在一个地方发病,老百姓俗称“火走惯了”,笔者认为,这就是孙络或浮络的作用,邪气在浮络满而溢于孙络,满而溢于络脉,满而溢于经脉,再比如有时按体表的一个地方会突然感到内脏有感应,甚至有导电感;阑尾炎(肠痈)按阑尾穴有明显压痛;内脏有病时体表有结节,反应点等等,这些都是经络的作用,经云,有诸内必行诸于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经络所表现体外标志来判断和治疗内脏疾病,针灸临床中,“阿是穴”非常好用,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只是我们不知这些小的络脉而已。
   笔者在扎针时有时会出现书中“针游于巷”、“如鱼吞饵”的针感,此时患者都会出现“酸麻胀”感,称为得气,《说文解字》云“穴,土室也”就是说穴位就像一个土房子,用土围起的一个空间,故有“针游于巷”之感。如果你把这个房子拆了,围起的空间也就没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穴位了,再打个比方,经脉就象一个山谷,象墙上的一条缝,穴位就象山谷中的山洞,象缝的周转处,等你挖开以后,它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现在的方法找经络的实质是没法找到的。
   2 关于中西医
       笔者看完《名老中医之路》,感触颇深,笔者喜好中医,对西医颇有微词,但在书中绝大多数老中医非但不反对西医,反提倡多学西医,笔者想,也许真正精于西医者也应该是此感。《伤寒论序》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包身长全,但竞逐荣势。。。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现在那些中医不通,西医不精之人却在断章取义,未见豹之一斑就大放厥词,沽名钓誉,混淆是非,而世人多不识,致使中西医地位相差甚殊,“医者病道少”能治好病管他中西之分!两片云只有在同一高度上才能结合成雨,中西医的结合也是如此,清朝后期是中西医结合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张锡纯等名家涌现,那时中西医地位相差不大,故能如此吧。然近世中西医差距似有拉大现象,要中西医真正结合,我们任重道远。《名老中医之路》老中医之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阳明与神志
        伤寒中少阴,阳明病与神志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其中之联系环节在脑。盖脑为髓海,少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心主神志,此两者与脑息息相关,然不可忘阳明胃与大肠之厉害,胃家实(胃与大肠)多有谵语,神志不清之证 ,君不见解剖学中,胃与肠是否是一倒置之脑?取象比类,此说待证,以待高明。
   4中焦如沤
        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分清泌浊,是否如农家之积粪池,杂物在池中发酵,犹如脾胃腐熟水谷,发酵之杂物如同人之粪便,池中沼气犹如人之矢气,酵后是庄稼最好的肥料呢?(用化肥不好可能与此有关吧)。冬瓜子在积粪池中腐而不烂,来年照样开花结子,(在肠胃中亦如此),故用冬瓜子此抗腐之性治肺痈、肠痈之千金苇茎汤、金匮大黄牡丹汤用此也不足为怪了。虽有些不雅,但笔者认为甚是恰当。
   5关于夏伏冬九
       有人问我为什么夏伏为十天,冬九却九天?笔者认为冬至一阳生,阳数最大为九。夏至一音生,阴数最大为十,故由此一说。(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冬至后即交九)
  6冬病夏治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季易患之病,如感冒,鼻渊等多因冬季阳气为蓄积状态,收藏于内而表现为卫外之阳气不足,夏季收藏之阳气发散,如在此时补充阳气,使冬天阳气蓄积有源,则冬季易患之病不治自愈。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意!盖春夏阳气散发,补之以供秋冬收藏之用,反之亦然。夏病冬治亦然。
  7太阳病下之变证
       太阳病,下之,或结胸,或成痞,或利或无大碍,仍解表,何也?盖下之有力大,力小,正气有强有弱,下之力大  则正气衰甚,故变证重;下之有力小,则变证轻,人之正气强,即使下之,尚未可传;正气弱,即使不下,亦可传也。如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下之未见传变,知仍在肺与皮毛,与上方。(正气即本经经气)

[ 本帖最后由 荆山人 于 2007-9-23 10:45 编辑 ]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oak+5很好,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白术散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5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8-27 08:36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仔细读过,很好。
假期中亦能如此用功,想君以后,必有一番成就。
看标题,有“要求加分”,愚以为不是很好,写作是为了快乐,以享受的态度来对待,不亦乐乎;同时写作是为了提高自己,其它的都不是主要的,吾亦不太关注这些,顺其自然。加分与否,不太重要。个人愚见,若有不妥,见谅。大家共同进步。。。。
3# 板凳
发表于 2007-8-27 10:54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呵呵,小小年级就称山人了?后生可畏!不过那些感悟有值得商榷之处,等你多几年之后,再回想当年的看法,自己再感悟吧。
4
发表于 2007-8-27 16:58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因为想学习更多知识,但权限不够,所以有些私心,请君见谅!再说此乃吾读书所得,用心所在,此要求亦未尝不可!

[ 本帖最后由 荆山人 于 2007-8-27 17:07 编辑 ]
5
发表于 2007-8-27 17:03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谢斑竹,谨记汝训!的确,每过一定时间见解就会不同,象书法一样,随着阅历增加,心境提高,笔力自然不同. 更正一下,因家在荆山之后,故有此名也,非吾狂妄之语!
6
发表于 2007-8-27 21:20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原帖由 荆山人 于 2007-8-27 16:58 发表
因为想学习更多知识,但权限不够,所以有些私心,请君见谅!再说此乃吾读书所得,用心所在,此要求亦未尝不可!

有此要求,没说不可,当然可以,并且这也不是私心!
只是怕以此耽搁宝贵的光阴。有时这山望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反觉得还不如这山。不断向医学的纵深挺进,是为止要,其它都是次要的。。。。。
7
发表于 2007-8-27 22:39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读书时的灵感,如雾如电,楼主是有心人,将其付诸文字,在下佩服的要紧啊!呵呵.
8
发表于 2007-8-28 12:45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受教了,越来越感到中医之神奇和博大精深,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得窥一斑:'(
9
发表于 2007-9-13 18:17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楼主真乃是饱学思辨之人呀,将来有变成中医牛人的潜质,好好努力,中医就靠你和你们了。
10
发表于 2007-9-13 19:29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医道贵在自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中医更是先做人,后做医;见微知著,君在爱医上要求加分,但愿在诊疗中无过分要求。
11
发表于 2007-9-13 20:54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笔者看完《名老中医之路》,感触颇深,笔者喜好中医,对西医颇有微词,但在书中绝大多数老中医非但不反对西医,反提倡多学西医,笔者想,也许真正精于西医者也应该是此感。《伤寒论序》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包身长全,但竞逐荣势。。。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现在那些中医不通,西医不精之人却在断章取义,未见豹之一斑就大放厥词,沽名钓誉,混淆是非,而世人多不识,致使中西医地位相差甚殊,“医者病道少”能治好病管他中西之分!两片云只有在同一高度上才能结合成雨,中西医的结合也是如此,清朝后期是中西医结合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张锡纯等名家涌现,那时中西医地位相差不大,故能如此吧。然近世中西医差距似有拉大现象,要中西医真正结合,我们任重道远。《名老中医之路》老中医之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这样的中西医结合是这些所谓的"名老中医之路"的话,我觉得你真应该好好学习如何中西医结合.
如果中西医结合也能出名老中医的话,那我敢说这样的名老中医纯粹就是扯淡名老中医.
12
发表于 2008-10-18 20:41 | 只看该作者

暑期读医感悟(申请加分)

写的不错,偶然看到!赞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5: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