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66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分享】“醒脑开窍”针 刺法的理论内涵—— 石学敏院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3-29 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醒脑开窍”**法的理论内涵                
                                        ——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





       “醒脑开窍”**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醒脑开窍”**法的设立,         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
        1. 中医院校和中医临床均强调中医 “ 辨证施治 ” ,辨证施治确实是中医宝库中的奇葩,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疗效。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 “ 个体化医疗 ” 的观点来修整自身的医学理论。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⑴ 中医诊断学是否仅以 “辨证施治” 立论。医圣张仲景在《 伤寒论 》 太阳经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设立了16个处方,8个处方治疗太阳中风( 表虚 );8个处方治疗太阳伤寒( 表实 )。张仲景抓住太阳中风( 表虚 )证发热、恶寒、有汗的主症设立了“桂枝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虚的处方均是在 “ 桂枝汤 ”  基础上衍生而来 。同样抓住太阳伤寒( 表实 )证发热、恶寒、无汗的主症设立了“麻黄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实的处方均是在 “麻黄汤” 基础上衍生而来 。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因此,张仲景应该是中医诊断学的范例。
       ⑵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学应该是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⑶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痰浊、肝风、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但是,无论什么病因;无论什么体质均出现共同的临床体征,既喎僻不遂。石学敏院士认为既然有共同的病症表现,必定存在共同的病理机转。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 “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
二、清楚阐述中医“神”的概念
        1.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2. 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3. 中风病病机中“神”的定位。明代·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中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已经确定为:脑神经细胞迟发性坏死所造成的病症。因此,中风病病机中“神”是“元神”、“脑神”。石学敏院士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醒脑开窍”。
三、对中风病传统**治疗原         则的修正
        中风病传统**治疗原则是急性期 “ 平肝潜阳、镇肝息风”;稳定期及后遗症为“疏通经络”。取穴方面多沿用“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 ” 的理论。以取阳经穴为主。通过大量的临床对比研究和基础实验证实:传统**法治疗中风病确实对稳定病情,改善肢体功能有一定疗效。但是,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变脑功能等方面作用则不明显。石学敏院士设立的 “ 醒脑开窍 ” **法则以阴经穴为主;督脉穴为主,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四、对“醒脑开窍”**法配伍         腧穴的操作进行量学规范
        1. 古人针灸的量化指标。古医籍中记载了很多针灸量化指标和手法规范。例如 :“ 针三呼 ”、“ 灸五壮 ”、“ 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 ”等等 。说明古人对针灸治疗的量化指标和手法规范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古今文化的差异及历史进程中古典医籍的遗失,针灸操作的量化指标及手法规范后世没能完整的继承。
        2. 石学敏院士将“醒脑开窍”**法配伍腧穴操作进行量学规范。为此,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逐一确定了腧穴位置、进针深度、**方向、施术手法、施术时间、**效应及**佳间隔时间等。使“醒脑开窍”**法日趋规范化、剂量化、科学化。
五、“醒脑开窍”**法的         组成与操作
1.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   肝肾、疏通经络

        ⑴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尺泽(手太阴肺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配穴:手指握固加合谷透三间;吞咽障碍(缺血性延髓麻痹和假性延髓麻痹)加风池、完骨、翳风;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⑵ 操作方法




5.4 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以上内容系我们跟随石学敏院士进行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而归纳的结论。 “ 醒脑开窍 ” **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对人体多系统均有良性导向作用。石学敏院士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归纳,将多系统、多学科诊疗、 预防、康复方法有机地结合管理,综合、程序化用于中风病的诊疗中,形成了----“ 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 。更进一步降低了中风病死亡率;提高中风病康复率,为中风病的治疗开辟了更好的治疗途径。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你的发言非常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6-3-30 21:27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继续努力吧
3# 板凳
发表于 2006-3-30 23: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阿
我以为没人会看得就没在 上传
到底还传布传呢?
4
发表于 2006-3-31 07:48 | 只看该作者
传吧!对你的贡献,支持一下,我不是斑竹,否则,我会给你加一分的.
5
发表于 2006-3-31 23:46 | 只看该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 推广项目
石氏中风单元疗法
(丹芪偏瘫胶囊)

《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以针灸和中药治疗为核心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针灸----以“醒脑开窍**法”为主。
中药----以“丹芪偏瘫胶囊”为主。
现今已经在国内十多个省市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在天津举办全国学习班12期,近300人次参加学习班培训。

              早在1972年,我们就开展了**和中药治疗脑血管病的探索,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已建立了以针灸和中药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风单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中风病治疗中心,针灸部拥有病床600张,日门诊量达1000人次以上,众多中风病患者得到了最佳治疗。

一、石学敏院士的研究结晶
        石学敏院士1972年提出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病后,30多年一直智力于中草药的研发 。从“脑血栓丸” 、“中风丸”、“醒脑治瘫胶囊”直到“丹芪偏瘫胶囊” ,经过了漫长 、艰辛的研发过程和大量的临床验证。

二、中医理论方面的创新
       1. 传统理论:针灸中药治疗中风病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认为中风偏瘫属经络闭阻,治疗多以 “ 活血通络 ”为主。历年来,中医治疗的中风病多为稳定期和后遗症,很少治疗急性期。因此,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改善肢体功能方面确有一定疗效。

       2.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
        2. 1. 中老年患者多表现正气不足,挟风、挟痰、挟瘀致病的特点,在补气活血的基础上,加用豁痰熄风之品,标本并治。
        2. 2. 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 “ 元神隐匿 ” ,熄风开窍可以用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

三、处方特点及功效
    功能:益气活血、豁痰熄风
    主治:中风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手足浮肿等。

      处方:君药----黄芪
                  臣药----丹参、川芎、水蛭等
                      佐药----牛黄(人工 )、羚羊
                               角、全 蝎、石菖蒲等

       方解:
       黄芪,补气通络,重用黄芪,祛瘀而不伤正,为君药。
    丹参,活血通络;川芎,活血行瘀;水蛭,破血逐瘀;与君药黄芪相配,起到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作用,为臣药。

        人工牛黄、羚羊角、全蝎,同属平肝熄风药,三药合用,平肝熄风,通络开窍,用于改善口舌歪斜之征;
        石菖蒲,化浊祛湿,重在开窍,与牛黄合用,清热豁痰之功;上述药物,熄风豁痰并用,共为佐药。

    全方十四味,配伍严谨,谨守病机,攻补兼施,共奏补气活血,熄风豁痰之功。

       服法:
        1. 治疗量:每日3次;每次4粒;30天为 1 疗程。凝血机制正常患者可以连续应用2~3个疗程。
        2. 预防量:每日3次;每次2粒;30天为 1 疗程。

三、药理特性
       动物实验证明“丹芪偏瘫胶囊”具备如下药物特性:
1. 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 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
3.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4. 延长凝血时间和血栓形成的时间。

小  结
          “丹芪偏瘫胶囊”是石学敏院士经过30多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形成的,科技含量高,临床疗效好。Ⅰ、Ⅱ期临床得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主的 7 所国家脑血管病临床药理基地医院的高度评价。2001年获国家新药。
6
发表于 2006-4-1 23:52 | 只看该作者
中  风  病
主讲人:石学敏教授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依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为不同证候。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94.07/10万,患病率冠诸病之首。在本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中风一病,导源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在病因方面,《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根据《素问·调经论》气血并逆之说,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为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可见中风病变的部位在头部。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在治疗上多主张驱散风邪,补益正气。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明代医家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近年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疗方法多样化,疗效也有了较大提高。因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若暴风之急速,故类比而名中风,又称卒中。本病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我们近年的认为:中风病虽然病机复杂、病因多样,但是各类中风均出现共同的临床表现,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因此,我们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分析了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进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方法—“醒脑开窍**法”。
        本病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
【证候特征】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头晕、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有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紫,或红绛、舌有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或弦细;或结、或代等。
        1.神昏:初起即可见。         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         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  轻者仅见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者,也有一侧肢体瘫痪不遂者;病人起病时即可完全瘫痪,也有起病时仅为力弱或不全瘫痪,而进展性加重,直至完全瘫痪不遂。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期,多遗有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
        3.口舌歪斜  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  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中风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炽发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  “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因肝阳暴张,血气上涌骤然而中风者,病情多重。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4.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另外,部分学者认为中风病有因外邪侵袭而引发者。如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外因引动痰湿,痹阻经络,而致?僻不遂,此即古人所谓“真中”。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肿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月于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诊  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
        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愦,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中经络和中脏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病: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病: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多出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5.痉病: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但多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神昏,以双下肢瘫或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瞤。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于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细访病史, 多有睽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而常表现有发作性眩晕、头痛、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强痉拘急,属内风动越;若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则以邪热为主;若肢体松懈瘫软而舌质紫暗,说明阳气不足,瘀血较甚。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3.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若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此为中脏,病位深,病情重。邪扰清窍或痰浊瘀血蒙塞清窍,神志时清时昧者,此为中腑,是正邪交争的表现。如病人渐至神昏,瞳神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顾,预后多好。若目不能眴,或瞳神大小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4.辨闭证、脱证  如何防止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届实证,根具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郁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
        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比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所谓“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中经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痰浊瘀血内停,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肢体麻木或拘急。痰浊豢闭清窍,则见头晕目眩。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睥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旰理气,调畅气机,助睥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临证时应参考症、舌、脉以分辨内风、痰浊、瘀血的轻重程度,而决定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等药物的使用。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风痰互结,瘀血阻滞,日久易从阳化热,故临证用药不宜过于温燥,以免助热生火。
处方         水沟  三阴交  环跳  阳陵泉  极泉  曲池  外关  足三里  阴陵泉  丰隆 随证配穴          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         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水沟、三阴交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相配,健脾利湿化痰。余穴疏通经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由于情志所伤,或劳作过度,致使肝阳暴亢。气为血帅,肝阳暴亢,引动瘀血痰浊流窜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为肝阳声亢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黄及舌脉,亦为肝郁化火之象。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夏枯草清肝泄火。
        伴头晕头痛加菊花、桑叶;心烦易怒加丹皮、白芍;便干便秘加生大黄。若见神识恍惚,迷蒙者,为风火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若风火之邪挟血上逆,可加用凉血降逆之品以引血下行。
        处方:水沟  三阴交  曲池  内关  极泉  外关  环跳  阳陵泉  太冲         随证配穴  舌强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廉泉。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属于脑”,水沟属督脉,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开窍醒神,为治疗中风的主穴之一。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标本兼治之穴,亦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盾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         腑气不通,胃肠积热,耗伤津液,则见腹胀便秘、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粘痰多。身热面赤,为阳明热盛之象。舌脉乃为痰热腑实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         方中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栝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可加丹参活血通络。
        舌苔黄腻、脉弦滑、便秘是本证的三大特征。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热积滞较甚而出现躁扰不宁,时清时寐,谵妄者,此为浊气不降,携气血上逆,犯于脑窍而为中腑证。正确掌握和运用通下法是治疗本证的关键。
        针对本证腑气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半身不遂等症进一步好转;二可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达到防闭防脱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处方:水沟  三阴交  上巨虚  丰隆  天枢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极泉  曲池         随证配穴:口干口臭者,加里内庭、劳宫。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丰隆,共达通腑清热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侯分析:痰浊瘀血流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謇。气主动,主煦之,气虚则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气主化津,又主摄津,气虚不能化水则手足肿胀。气虚不能摄津,则心悸自汗。舌脉为气虚血瘀或气不化津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此方亦适用于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等破血通络之品。
        若急性期气虚伴血瘀,有主张不宜过早重用黄芪者,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处方:水沟  三阴交  气海  足三里  肾俞  大椎  环跳  风市  阳菱泉  极泉  曲池  外关         随证配穴: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方义:气海、肾俞补益元气,足三里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有助阳止汗的作用。余穴已如前所述。
·阴虚风动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呜,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不足为酿成中风的根本,肝肾之阴不足,则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阴虚则阳亢,故见眩晕耳鸣。风从内生,风主动,故手足拘挛或蠕动.虚火内生,内扰神明,故心烦失眠。舌脉亦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方中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龟版、白芍、玄参、天冬滋养肝肾之阴,又重用牛膝辅以川楝子引气血下行,合茵陈、麦芽以清肝舒郁,并可配以钩藤、菊花熄风清热。挟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烦失眠者,加黄芩、山栀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处方:水沟  三阴交  肾俞  太溪  神门  大陵  太冲  极泉  曲池  环跳  阳陵泉         随证配穴:咽干便秘者,加照海、廉泉、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故以肾俞、太溪补肾阴而治其本。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潜降上亢之风阳以治眩晕耳鸣。用心与心包经的原穴神门、大陵调心气,与补肾阴之穴相配可交通心肾而治心烦失眠。余穴已如前所述。
        2.中脏腑、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分为闭证和脱证。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脱证以元阳暴脱为主,属虚证。
(1)闭证 ·痰热内闭清窍         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痰湿内蕴,郁而化火,痰火上蒙清窍,故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为痰火上扰心神所致。痰火闭阻经络,则出现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舌脉及便秘身热亦皆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方中羚羊角、珍珠母、竹茹、天竺黄清化痰热;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夏枯草、牡丹皮清肝凉血。
        阳闭证可参考此证类治疗。痰多者,加竹沥、胆南星;热甚者,加黄芩、山栀;神昏重加郁金。         处方:水沟  十宣  内关  丰隆  天突         随证配穴:尿闭者,加中极、合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水沟、内关已如前所述;十宣既可通关开窍,亦可泻热。脾为生痰之源,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以蠲化痰浊,通便清热;配天突可增强豁痰之效。
·痰湿蒙塞心神         症状:素体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刁;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证候分析: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迷、半身不逐、肢体瘫痪不收。痰湿属阴,阻滞阳气,肢体不得温煦,故面色晦垢、四肢逆冷。痰涎涌盛、舌脉,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         阴闭证可参考此证治疗。寒象明显,加桂枝温阳化饮;兼有风象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处方:水沟  十宣  内关  足三里  三阴交  丰隆  气海         随证配穴:排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十宣点刺出血。,气海、足三里可针灸并用。         方义:水沟、十宣、内关已如前所述。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可健运脾胃,以温化痰浊。再加丰隆可增强豁痰之功。气海可温通阳气以治四肢不温,又可助脾胃之气而化痰。
(2)脱证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证候分析:由于元阳衰微已达极点,阴阳有离决之势,心神颓败,故见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舌萎、二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候。四肢逆冷、多汗肤凉、气息短促、舌紫、脉散或微、苔白腻等,均是阴绝于内、阳脱于外之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         此为脱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加丹参。
        处方:关元  神阙  足三里  水沟  内关         随证配穴:烦躁不安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壮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风病各期均以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治疗均可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主法,配以辨证论治收效最佳。此疗法已被中管局认可,国内外中医界及医学界认同。
                         醒脑开窍**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其他疗法】         1.属痰热内闭者,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诸证, 均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滴,每日2次。缺血性中风病可辨证选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
        2.风火、痰热证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痰多化热者,可配合服用鲜竹沥,每次10ml,每日2~3次,或用穿琥宁静滴治疗。
        3. 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100g,捣为末,每用15~20g,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cm,外敷左、右脚心,再今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每周2次。
        4.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转归预后】
中风病患者的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
中脏腑者,神志由昏迷逐渐转清,半身不遂趋于恢复,说明其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厥脱者,此为中风变证,多致正气散脱。若邪盛正伤,虽经救治,终因正气已伤,致病程迁延成为中风病后遗症者,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痴呆等,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外敷熏洗及针灸**,并适当锻炼,以提高疗效。中风病后遗症期,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躁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说明病情较重。若头晕,偏身麻木,舌质暗红,脉细弦而数,多有复中危险,若复中病情重者,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摄】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证候的病机特点重视辨证施护。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同时密切观察病情,重点注意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若体温超过39℃,可物理降温,并警惕抽搐、呃逆、呕血及虚脱等变证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口腔、皮肤、会阴等部位感染。待病人神志清醒后,言语謇涩或不语者,即当进行语言训练,语言康复必须要有耐心,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病情稳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训练,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结  语】
中风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病类。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治疗方面.结合病类、病期及证候特点,而采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我们的研究认为:中风病的主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肝肾阴虚”,治疗主法为“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医疗、心理医疗、饮食医疗、预防医疗等。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止。
7
发表于 2007-10-28 18:3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收藏了!
8
发表于 2007-10-30 18: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很好的资料。谢谢楼主的无私提供! ! !
9
发表于 2008-7-18 08:5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感谢,这个帖子真不错
10
发表于 2008-7-20 21: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感谢,这个帖子真不错
11
发表于 2008-7-28 16: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很好的资料:handshake
12
发表于 2008-7-29 13:13 | 只看该作者
:lol: :lol: 要是把醒脑开窃完全还原成内经的理论那就更好了
13
发表于 2012-6-7 18:06 | 只看该作者
绝对好贴,不能沉,这样的贴。
14
发表于 2012-9-5 18:2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感谢,这个帖子真不错
15
发表于 2017-8-24 15:5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收藏了!
16
发表于 2018-1-23 17:1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