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382|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家医案] 【建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请各位医师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献出来让大家共享:
经验方“复方三蛇酒”: 白蛇、 蕲蛇、乌梢蛇、蜈蚣、防已、防风、全蝎、 蜣螂虫、露蜂房、 生地、羌活、忍冬藤、海风藤、 金雀花根、 桑枝、黄芪、甘草、用高粱酒浸出液, 水酒调服。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13 22:13 | 只看该作者
白蛇是什么蛇请指教.
头像被屏蔽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13 23: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06-1-15 22:45 | 只看该作者
白蛇是小白花蛇。
5
发表于 2006-3-27 23:08 | 只看该作者
处方一中药:
熟地30       山药30      山茱萸30        泽泻10      
茯苓10       丹皮10       杜仲10           续断10
桃仁9         红花9        砂仁9             全缺3
蜈蚣3
                    三剂 日一剂 水煎分二次服
6
发表于 2006-3-28 17:39 | 只看该作者
全缺是什么?
7
发表于 2006-3-28 17:40 | 只看该作者
全缺是什么?
8
发表于 2006-3-28 19:57 | 只看该作者
他打错了,肯定是全蝎
9
发表于 2006-4-27 12:16 | 只看该作者
请问三蛇酒各味药的量是多少?
10
发表于 2006-7-7 23:50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请勿灌水,保持版面整洁。

[ 本帖最后由 医界凡人 于 2006-7-10 21:29 编辑 ]
11
发表于 2006-7-8 13:35 | 只看该作者
此药是河北承德中药厂生产。
12
发表于 2006-7-10 17:22 | 只看该作者
夹脊穴,和背腧穴,委中
13
发表于 2006-7-10 20:22 | 只看该作者
1 太阳病案 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经X线拍片、CT检查,确诊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处方:桂枝、党参各15g,白芍药30g,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炙甘草,砂仁(冲)各5g,生姜5片。3剂。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上方加附片10g,再投5剂。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上法已经中的,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的运动,腰腿尚感疲乏。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的康复。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

按:《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1],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柯琴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例外。《伤寒论》治疗风湿寒痹以太阳最详。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循经入腑,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此患者消瘦、肤色苍白、时觉畏风、发热、自汗,属“桂枝汤证”;腹肌扁平拘紧,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腹证[3]。腰腿疼痛多年而气营两伤,虽有恶风、发热、汗出之太阳中风表现,但脉沉缓无力,与论中太阳病篇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相合。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苔白水滑,是太阳经病不解,寒湿循经入腑而成太阳蓄水五苓散证。由于太阳经腑有合病之势,故先予以桂枝新加汤合五苓散,调和营卫、通阳利水为治。先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待病势趋缓再以温灸法徐徐温养阳气以善后。

2 少阳太阳合病案 李某,男,35岁。1992年8月16日初诊。2年前在工地劳动时挫伤腰部,引起腰腿麻痛。刻诊:瘦长身躯,痛苦面容,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挛,难以转侧,憎寒烦热,口苦咽干,恶心干呕,小便短涩不畅。舌淡红,苔厚黄腻水滑,脉沉弦。检查:腰部发现脊柱向左侧弯,L5棘突向右偏歪,L4~5、S1棘突周围压痛,左骶髋关节压痛并触及索状物,左腿抬高试验强阳性;X线摄片显示,L5~S1间隙变窄,已形成骨桥。诊为左骶髋关节错位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此为风寒湿驻留太阳,由表及里,伤及少阳,致两经合病,法宜解肌散风、和解少阳、祛寒除湿,予以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合方加味: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药、党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各10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5枚。剂。并**左侧环跳一穴。3剂后,诸症始缓,5剂药尽,腰部冷痛与左腿麻木都明显减轻。药已中的,守方继进5剂,并给予**、**。3诊后,诸症均缓,加细辛3g,以加强散寒温经之效。数法并用,诸症渐失,1个月后恢复如初。2000年偶然相遇,见其身体健康,行动自如。

按:笔者治疗腰突症常用柴胡剂,其心得是:少阳为枢,既是防止“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屏障;又为透邪外出、斡旋气机之枢纽。柴胡汤剂除了用其治疗“柴胡汤证”、“柴胡体质”之外,还可广泛地应用在两经处于传变、转化阶段的诸多并病和合病。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但也应用于治疗“三阳合病”[4]。本案少阳太阳合病是以《伤寒论》“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为根据。肾和膀胱相表里,“腰冷而痛”,为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脉,颇合《金匮》“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甘姜苓术汤主之”之旨。由于证治能把握住柴胡剂的传变规律,方证相合而殊见效机。用柴胡剂治疗跌扑闪挫后损伤内证,曾经是一些伤骨科名医的家传秘法。如石筱山、石幼山的石氏伤科,就世代相传这一治法[5]。但石氏家法仅仅从“治血必治气,治气必疏肝”的理论出发,使后学者难以把握,故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3 太阳阳明合病案 张某,男,14岁。1988年4月6日初诊。2年前与同学戏耍时挫伤腰部,时感左腰腿不适。2月前,不慎淋雨,全身湿透。翌日,畏寒、高热、腰痛、周身不适,自服退热药后出现寒颤、高热不退,并感到左髋关节剧痛、肿胀、不能行走。经各种化验,X线摄片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予以牵引及抗生素等西医药治疗。2周后,仍有低热,左腰髋疼痛不减。刻诊:形体瘦长,精神不衰,面色苍白,痛苦面容,畏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不适。左腰髋部胀痛,左髂关节周围皮色泛红,肿痛处皮肤稍温而拒按,站立与行走时腰髋疼痛加剧。口渴、纳减、便结、尿浊黄臭、眠欠安、烦躁不宁。舌暗红,苔白腻,脉浮紧数。腹诊:左少腹痛痛延及左腹股沟,按压左少腹痛痛加剧而在深部触及柔软的索状物。此为太阳阳明合病,风寒湿瘀郁闭肢节而化热,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清热活血,予以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味。处方:生麻黄、桂枝、防风、杏仁、桃仁、苏叶各10g,生甘草、苍术、生大黄各5g,生石膏50g。3剂。服药后微汗,小便、大便量增多,诸症均减,上方加知母、赤芍药、附片各10g,生姜5片,即仿大青龙汤、桃核承气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之意,再投5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左髋部的红、肿、热、痛,减轻十之五六。原方中麻黄减至5g,再投5剂;并在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处及皮肤静脉曲张处,刺血后拔火罐。4诊时,左髋关节疼痛已减十之八九,能行走,其他症状几近消失。但腰部前屈还困难,仍有疼痛。上方增损化裁再投;委中刺血拔罐;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坚持服药,不时给予刺血、正脊。2周后,病除若失。10多年来,再无复发。

按: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的特点是“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6]。汉方家矢数道明在《汉方处方解说》中说:“汉方医学的特点就是‘随证治疗’,因而可称之为‘证候学’或‘方证相对医学’,甚至可称之为‘处方学’,证候的诊断直接与处方相联系,‘诊断即治疗’,故‘证’即是‘方’。”在研究此案的过程有两点心得:①此患者主要脉症与《伤寒论》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环环相扣,条文基本反映出这一方证辨证的证候学、病态学、药物学和治疗学的关系。②在方证辨证中运用腹诊法极为重要。腹诊一法肇始于《内经》、《难经》,并在《伤寒论》中得到长足地发展,日本医家汤本求真高度评价腹诊法,云:“腹者,生之本也,故百病以此为根,是以诊病必须候腹”。[3]此患者少腹压之急结疼痛并延及左腹股沟,这是典型的桃核承气汤腹证[7]。

4 太阴病案 姜某,女,25岁,1999年3月20日初诊。6年前发现腰腿酸痛麻木,经X线摄片、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2月病情加重。刻诊: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L4、L5、S1棘突周围压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目光炯炯有神,头疼,烦热,汗多,口渴,容易感冒。晨起睑肿,面浮,小便不利,夜卧汗出湿被。月经衍期、经血紫暗有块,经来潮第一天少腹痛痛,白带清稀量多。舌淡白,苔白厚水滑,脉沉弦滑。腹诊:腹肌扁平拘紧,左侧下少腹部触之有抵抗伴有压痛,脐周悸动按之应手,心下有振水音。此案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统运失司。以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而治之:黄芪30g,桂枝、白芍药、白术各15g,茯苓、泽泻、猪苓各10g,大枣3枚,生姜10片。5剂。服药后,感到全身温煦舒爽,小便清长,浮肿减,腰腿痛稍有减轻。方已中的,守方不变,又5剂。在腰骶部辅以**,并**环跳。按上方加减变化坚持治疗30多天,沉疴终于向愈。但腹诊时,仍存在腹肌拘紧,左侧少腹下部触之有抵抗、压痛等腹症。嘱其用药艾条熏灸气海穴,并吞服桂枝茯苓丸。2月后停药,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颜色正常。随访1年,能胜任繁重劳动。

按:“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是仲景的诊治要旨。“知犯何逆”是指对病机病因的理法辨证;“随症治之”是指对主要脉症及所选方、药的方证、药证辨证。本例诊断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是理法辨证。选择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是方药辨证。前者是注重疾病的普遍矛盾,后者是强调疾病的特殊矛盾,两者紧密结合,理法方药才能一以贯之。此案在研究疾病的方药辨证方面,笔者有两点心得:①方药辨证须习熟仲景原文,逐条逐句体味揣摩。如根据《金匮》“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的条文对案中“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的症状特征有了认识,故应用了桂枝加黄芪汤。②患者体质的个体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敏感性和对某种治疗药物的亲和性。日本汉方家森道伯称“体质之证”为“先天之证”。“药证辨证”中的“体质药证”是研究患者的体质类型和效药所对应的临床表现。如本案中的患者,具有黄芪证的“桂枝体质”者(其“桂枝体质”[8]的特征是:形体消瘦清癯,肤色苍白、目光有神,多汗,容易感冒;其“黄芪证”[8]所出现的症状是:汗出多而浮肿,身体困重)。因为体质用药是相对固定的,如该案为了针对其“桂枝体质”用药,从初诊的桂枝加黄芪汤、五苓散到后来的桂枝茯苓丸,始终不离桂枝。而“黄芪证”仅仅是一时的病象,故症去药减。

5 少阴病案 钱某,女,30岁,2000年9月28日初诊。2年前因车祸而致腰部外伤,腰骶疼痛延及两腿,近年来日渐加重。经医院CT、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隐窝狭窄”。刻诊:腰部强直拘痛难以活动,两腿外侧冷而麻痛;畏寒肢冷,以背部为甚;体型偏胖,精神委靡,痛苦面容,面色晦黄不泽;经常鼻塞,嗅觉迟钝;便溏而细,小便不利,而夜尿频多。舌质胖大暗淡,苔厚白水滑;脉弦细而虚迟。腹诊:腹肌松软,按之无力;但脐周围肌肉拘挛,按之痛而彻背。此为“麻黄体质”的少阴病。阳虚血亏,风寒湿邪驻留背部和腰腿。法当温阳驱寒利湿,予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合方:附片、白术、茯苓、党参、白芍药各10g,麻黄、甘草各5g。5剂。同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并在腰腿痛处予以刺血、拔罐。治疗后,诸症稍有改善。原方加细辛、当归,使药效深入营血,又5剂。并在肩背部与腰骶部辅以**手法。守上法治疗半月后,神振肢温,浮肿减退,小便畅利,大便成形,腰腿痛渐趋缓和。转方用阳和汤调理2月而愈。随访半年,步履如常。

按:本案患者具有“麻黄体质”的“附子证”、“附子脉”。(“麻黄体质”[8]:体型偏胖,畏寒、面色晦黄不泽,浮肿倾向,肤燥无汗;“附子证”[8]: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部强痛等症;“附子脉”[8]:脉象沉微)笔者以此体质证型为着眼点,对照“脉细微,但欲寐”的少阴病两个提纲症,投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附子汤合方,达到了温阳驱寒利湿除痹的目的。治愈此案,心得有二:①初学者大多认为,辨证用药都是严格地按照理法方药的程序进行的。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其相反的,按药方法理的程序进行的辨证模式。本案的诊治,是以体质药证、方证辨证为基点,融合了两种不同的辨证模式而交错进行的。②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附子汤是治疗少阴痹痛的2首常用方剂,在此案中合剂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能温阳解表“微发汗”,治疗“少阴病得**三日”而“无里证”的阳虚表证;附子汤是“少阴固本御邪之剂”[2],主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而“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附子汤合用,对驱除少阴痹痛效果更佳。正如柯琴所云:“此方(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与附子汤证皆是少阴表证,发热脉沉无里证者,从阳内注于经也;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从阴内注于骨也。从阳注经,故用麻黄、细辛,从阴注骨,故用参、苓、术、芍。口中和,枢无热,皆可用附子”。[2]

6 厥阴少阴合病案 王某,男,32岁,2001年1月21日初诊。3年前从高处跌下,腰部挫伤。近年来腰部疼痛加剧,臀腿部麻痛不适。经X片、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4椎弓裂”。刻诊:形体消瘦,神色憔悴,巅顶胀痛,腰背冷痛不能前屈,腰骶部隐痛向腿部放射,下肢痛麻无力,活动不利,左腿更甚。下腰段前突增加,腰骶交界处有凹陷,L4~S1段棘上韧带剥离。畏风多汗,偶有干呕,时有恶心,胃冷不适,舌淡暗形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脉象细涩。腹诊:腹肌菲薄,两腹直肌挛急强直。此为厥阴少阴合病之痹症伴肝气夹水饮上逆。其病机,既有厥阴经寒凝经络之外寒,又有寒湿凝聚少阴腰背之里寒。法当温阳益气、散寒祛湿、温中降逆为治,本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附子汤合方之意:吴萸、党参、桂枝、当归、白芍药、附子、白术、茯苓各10g,细辛、通草、甘草各5g,大枣3枚,生姜5片。3剂。同时施以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棘突;用**手法纠正剥离的棘上韧带。治疗后,腰骶疼痛加剧,不能转身,不能下床。笔者再三考虑辨证施治的每个环节,认为没有失误,守方不变,再5剂;并继续在腰骶部**,纠正棘上韧带;再在压痛点最明显的次?穴处**,并加以温灸。综合治疗后,腰腿痛逐日减轻,巅顶胀痛、胃冷之感消失,恶呕、肢冷减少,但自觉口苦咽干,烦热畏风。腹诊:腹肌仍扁平拘紧,胸胁支结,心下部紧迫,脐部悸动应手。脉沉弦,舌苔薄黄。厥阴少阴合病已由阴转阳,转变为少阳太阳合病。投柴胡桂枝汤,并嘱咐患者每日坚持用艾条在腰、臀、腿压痛部位自我灸疗。前后调治2个月,腰腿痛逐日减轻。1年后相逢,言及病愈后一切均好,步履自如。

按:阴阳错杂,阴阳消长、阴阳顺逆是厥阴病的3个特点。而阴阳、顺逆,不外阳复阴退为顺,阴极阳消为逆。此案初诊时,见厥阴少阴合病,投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附子汤合方。药后竟出现了“瞑眩”现象。守方再进,吐逆止,巅痛减,出现阳复阴退的转化契机。厥阴少阴合病由阴出阳,呈现少阳太阳合病之格局。临床主要脉症和柴胡桂枝汤证相符合,守方2月,并辅以**,其病渐渐消失。通过此案,笔者心得有三: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要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知常达变,内外合治,因势利导,方能充分发挥六经辨证的特色。②《尚书》云:“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笔者的浅见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瞑眩现象,是疾病的病理稳态开始动摇而趋向正复疾却的佳兆。[9]③整体观念应当包括整体对局部的主导作用及局部对整体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内容,内治外治紧密结合,是整体性治疗的重要手段,正如徐灵胎所云:“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医术之半矣。”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医界凡人 + 1 你的发言非常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06-7-18 00:48 | 只看该作者
xjq之论甚精,无论原创与否都是值得加分的.他的理论基本上来源于汉方医学,特别是很注意腹诊的运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汉方医学在方症理论研究和运用上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上论从六经方症和腹诊的运用详细地列举了伤寒论方在当今多发病"腰突症"上的治疗运用.让我们这些天天被"腰突症"患者包围的人的思维不在局限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现代常规之下.我的一个患者吃了8盒"腰痛宁胶囊"后,引起皮下出血.让我甚感愧疚.所以治疗此症我基本上不太用药,只用针灸推拿,幸好还有不错的效果,但远期疗效却还是难以令人满意,让我对自己开始因治好一个病而志得意满过渡到现在因对许多病人治疗乏术而感到束手无策.我开始到处寻找治疗此症的更有效的方法,找遍网络与图书馆,看到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让我陷入一个治疗的困境,上论需不能说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总是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守着金山喊穷,经方的魅力我们还没有完全的体会,也许从经方的应用上去考虑此症的治疗会比当前一味的活血化瘀止痛更能体现中医的效果,更能体现我们中医辨证的魅力所在.我仔细地阅读了上面的高论,感到在理论上还是可能的.再次感谢xjq兄精彩的文章.
15
发表于 2006-7-18 00:51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有机会拜读xjq兄更多这方面的文章,虚心以待.
16
发表于 2007-5-12 18:00 | 只看该作者
白蛇应是白花蛇,全缺就是全蝎
17
发表于 2007-5-13 18:04 | 只看该作者
全蝎,请各位医师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献出来让大家共享:
经验方“复方三蛇酒”: 白蛇、 蕲蛇、乌梢蛇、蜈蚣、防已、防风、全蝎、 蜣螂虫、露蜂房、 生地、羌活、忍冬藤、海风藤、 金雀花根、 桑枝、黄芪、甘草、用高粱酒浸出液, 水酒调服。
应该有效
18
发表于 2007-5-13 18:36 | 只看该作者
上论需不能说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总是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守着金山喊穷,经方的魅力我们还没有完全的体会,也许从经方的应用上去考虑此症的治疗会比当前一味的活血化瘀止痛更能体现中医的效果,更能体现我们中医辨证的魅力所在.我仔细地阅读了上面的高论,感到在理论上还是可能的.再次感谢xjq兄精彩的文章.
19
发表于 2007-5-22 12:23 | 只看该作者
用四根汤特效
20
发表于 2007-5-27 22:18 | 只看该作者
能治好吗?
21
发表于 2007-5-30 08:07 | 只看该作者
就组方来说,我认为复方三蛇酒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有特效。同时对风湿、类风湿也有特效。问题是目前作者尚未说出每味药的剂量,中药之秘在于量。感觉最遗憾也在于此。我以为这是大家的感觉。
22
发表于 2007-5-30 08:52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蝎20克   黄芪40克  老白干一斤。一起放在瓷盆里,然后在放在大锅里煮2小时,注意瓷盆要有盖子的。煮好后放三天就可以用,一日两次,一次30毫升。一般4天见效,这可是我经常用的方,效果很好,最好在配合牵引推拿,效果更加。
23
发表于 2007-5-30 19:32 | 只看该作者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尽管认为现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很多,很多先进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医学仪器和器材相继问世,都是通过机械拉伸和局部升温暂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来治疗,但真正的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
中医治疗腰腿痛历代医家都有丰富的经验,前贤有云“从来治疗腰痛腿痛者,多则之风寒湿痹,或血瘀、气滞、痰湿凝滞。不知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愚临证体验以来,知元气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极少。故凡遇腰疼、腿疼,历久调治不愈者,补其元气以流通之,数载沉疴,亦可随手奏效也。”
1:急性期的治疗:
在急性水肿期,神经根受压迫严重,腰腿痛的症状严重,在床上不能翻身,腰部轻微活动就疼的呲牙咧嘴。在治疗上必需首先消除局部水肿。西医采用腰椎棘突旁局部注射,口服布洛芬以消炎镇痛,消除局部软组织水肿。如果症状不缓解加用静脉滴注脱水剂,静脉滴注**。急性水肿期禁用骨盆牵引、手法治疗,以免症状加。               

中药使用活络效灵丹加味(丹参30克 米黄酒炒当归30克 乳香16克去油 没药16克去油 虎尾草16克 藏红花9克 炉干蝎稍18克)上七味共碾细粉装瓶备用。注意:蝎稍不能用盐水浸煮过的,其有效成分十之八九都到水里去了。
每次服用3-6克 日服三次。

2:缓解期的巩固治疗:
急性期过后,用壮元健运散培补元气、祛风通脉、化瘀止痛、养血益筋、豁痰消肿、补肾壮骨。可改善纤维环周围血液循环,增加软骨板周围的营养供给,提高髓核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神经根周围组织炎症和瘀血的吸收,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促使椎间盘相邻损伤神经及纤维环的修复。更可激活退变的组织细胞,促进椎间盘突出处形成纤维包裹,加强对椎间盘纤维破裂处的固定,达到抗复发之效。可收标本兼治的满意疗效。迄今已治愈了诸多腰突症患者,其中不少是各地拟行手术的患者。这种疗法对手术失败的患者以及对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骨质增生或复合型复杂性腰椎疾病也有效。

壮元健运散:西洋参180克 虎尾草150克 小鹿茸90克 九蒸熟地90克 三七90克 山茱萸(蒸透)90克 杜仲(炒)60克 藏红花60克 穿山甲(炮)60克 茯苓60克 壁虎粉30克 蝎梢30克 桂枝汤(桂枝60 白芍60 生姜30 炙甘草30 大枣12枚)水煎取浓汁200毫升  
前12味混合打为粗粉加入桂枝汤原汁搅拌均匀,烘干后打成细粉密封保存。
每次服3-6克 日服3次 15天为一疗程。上药一料可服4个疗程。



病例:
徐维志 男 56岁 临村农民 2004年9月4日初诊
患腰腿痛5年,曾在省三院确诊为腰间盘突出伴锥管狭窄,经**、牵引、理疗及服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至今,经治愈病人介绍家属用平板车拉来就诊。现状:自觉腰部酸痛僵硬不能弯腰,坐位起立时需要双手扶住周围物体支撑才能立起来,右下肢及臀部过电一样疼痛,行走30米就需要站一会儿才能再走。右下肢自觉冰凉较左腿已经变细,患者情绪烦躁,对治疗已经丧失信心,脉细弱无力,舌淡红,舌苔白厚粘腻,食欲尚可,大便排出不爽日一次。证属元气虚惫、湿阻血瘀。处方:壮元健运散50克X5袋 每次5克 日服三次。
9月20日:用药后5天腰僵开始好转,现在已能直接起立,步行可走300米以上不用休息,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处理:上方继用一个疗程。
10月5日:病人步行独自来诊,自己感觉活动自如,已经能够下地劳动帮着家人收秋种麦了。嘱其再用两个疗程巩固治疗。
2006年春陪其孙来看水痘,问及旧病,言至今未再发作。
24
发表于 2007-5-30 19:58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22的酒方,我也曾经见过一个开发商也是以如此之法炮制出一种保健酒,但我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制作,这种隔水煮酒能降低酒的浓度是吗?对药物呢,是增强疗效还是降低其毒性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03: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