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题求助] 【转贴】#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斯崇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斯崇文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人。根据国内1992~1994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BsAg携带率达9.75%,约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人,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HBV携带者的母亲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受染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但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的治疗措施。HBV虽无直接致肝细胞病变的作用,但可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使肝细胞发生免疫病理,引起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变。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HBV在体内持续**,是引起肝脏病变的持续活动和发展的病因,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和肝癌。因此, 用抗病毒治疗来清除HBV是根本的治疗措施。抗HBV药物有干扰素(interferons)、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ogues)和免疫调节剂(immune  modulator)。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一)干扰素(Interferons)
    干扰素有α、β、γ三种,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活性。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是干扰素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病毒性肝炎有效的药物。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治疗剂量及疗程有关。目前认为:治疗结束后的(近期)应答(ALT复常、HBV DNA及HBeAg阴转)率为40%~60%。而停药后1年(远期)应答率为20%~40%。HBsAg阴转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国外资料证明:干扰素α治疗后出现应答者,远期(随访5~10年)持续应答率可达80%~90%。而且发生肝硬化、肝癌和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因此,干扰素a治疗慢性乙肝是有效的,治疗有应答者有持久疗效。干扰素a的适应症应选择ALT明显升高(3~5倍正常值上限),HBV**(HBV DNA和HBeAg均阳性)的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治疗虽亦有应答,但停药后易复发,须长期治疗。不宜用于慢性HBV携带者。对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禁用。剂量应为5MU,每周3次。疗程为6个月,有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女性病人、ALT明显升高、肝组织学炎症、坏死病变明显者疗效好。血清HBV DNA水平高(>200pg/ml)、母婴传播者、变异病毒株感染、合并其它病毒(如HIV、HCV、HDV等)感染者,疗效差。
近年来,研制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是大分子PEG与干扰素α连接,从肾脏的排泄时间减慢,半衰期明显延长,可达40~77小时。同时,由于随着PEG的降解,使干扰素逐渐释放,维持血中干扰素恒定的有效浓度可达I68小时。达到“长效”的目的,因而又称“长效干扰素”,只须每周注射1次。国外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丙肝,临床试验结果证明,持久应答(停药1年后,继续保持HCV RNA阴转和ALT复常)率可达40%,疗效优于一般干扰素α,而不良反应相似。美国FDA已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丙肝。但与利巴韦林(ribavirin)合用疗效更好可达60%。目前在国外上市的PEG干扰素有PEG干扰素a2a(pegasys)和PEG干扰素a2b(PEG Intron A)二种。不良反应与标准干扰素相似。前者国内已批准上市。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试验正在国内、外进行中。
    (二)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ogues)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核苷类似物在人体内,通过磷酸化,成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后,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并与核苷酸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终止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使病毒的**受到抑制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拉咪呋啶(Lamivudine,二脱氧硫代胞苷, 3TC)
Lamivudine是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最早用于治疗AIDS。以后发现对HBV和HIV混合感染病人,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对鸭乙肝病毒(DHBV)和黑猩猩感染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对Lamivudin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综合研究结果,治疗1年的临床试验结果: 口服Lamivudin100mg/d,于服药2~4周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HBV DNA阴转率可达90%。治疗1年时,HBV DNA持续阴转率为80%。ALT持续复常率为60%。但HBeAg阴转率约为20%~25%。HBeAg血清转换(血清HBeAg阴转,抗HBe阳转, HBV DNA阴转、ALT复常)率为15%~20%。治疗1年时肝活检复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亦有减轻。但过早停药,多数病人出现复发而使病情恶化。目前认为出现HBeAg血清转换后,常可获得持久疗效,持久有效率可达80%左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停药的指征。“国内专家组共识”建议:在拉米夫定治疗至病人出现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6个月后复查,仍保持HBeAg血清转换者可以停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年。临床研究发现,病人治疗前血清ALT升高程度与HBeAg血清转换率密切相关。病人治疗前血清ALT水平高(ALT≥2~5倍正常值上限),拉咪呋啶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亦高。因此,拉米夫定治疗的指征,应选择治疗前血清ALT明显升高(ALT≥2~5倍正常值上限),而有HBV明显**(HBV DNA≥1×105拷贝/ml)的慢性乙肝病人。对慢性HBV携带者疗效不好,不宜治疗。
应用Lamivudine治疗6~9个月以上 (多在1年以后),在HBV DNA多聚酶C区,可出现YMDD(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变异,YMDD变异共分2型:I型YMDD变异,为HBV聚合酶基因(P区基因)区第741个核苷酸部位,A被G置换,使HBV DNA多聚酶C区YMDD分子中,第552个密码子蛋氨酸(M)被缬氨酸(V)取代(M522V),成为YVDD变异。II型YMDD变异为P基因区743个核苷酸的G被T置换,使HBV DNA多聚酶C区YMDD分子中,第552个密码子蛋氨酸(M)被异亮氨酸(I)取代(M522I),成为YIDD变异。YVDD和YIDD变异均可伴有P区基因669个核苷酸T被A的置换,使HBV DNA多聚酶B区528个密码子亮氨酸(L)被蛋氨酸(M)取代,成为L528M变异,但与YVDD合并变异较常见。
YMDD变异株的**能力低于野生株。因此,一般YMDD变异株感染,血清中HBV DNA水平较低,一旦停止拉米夫定治疗后,野生株可迅速重新**替代变异株。当发生YMDD变异而且成为优势株时,可引起对拉米夫定的耐药。发生YMDD变异时,可使HBV又重新**,ALT重新升高,病情可以复发,但病情较轻。多数出现YMDD变异病人,仅有HBV DNA重新转阳和ALT重新升高,一般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且无明显肝炎症状,可继续用Lamivudine治疗仍可能有效,并可出现HBeAg血清转换,但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当病人HBV DNA和AL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且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应加用其它抗病毒药,并应用甘草酸制剂和加强保肝治疗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发生黄疸或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改变时,不要轻易停用Lamivudine,而应加用甘草酸制剂和积极应用保肝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此时停药,可使野生株明显**,引起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发生不良后果。
此外,仃用拉米夫定后,由于HBV野生株迅速重新**而引起病情恶化,可出现HBV DNA和ALT水平明显上升,甚至发生黄疸。应及时再用拉米夫定治疗,并加用甘草酸制剂和保肝治疗, 及时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Lamivudine的不良反应很轻,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别。无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毒性和骨髓抑制、亦无血清胰酶升高的现象。
2.泛昔洛韦(famciclovir)
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是潘昔洛韦的前体药,可用作口服。泛昔洛韦口服后吸收良好,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潘昔洛韦,在细胞内磷酸化为三磷酸潘昔洛韦,具有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HBV的DNA多聚酶,阻止病毒的**。
根据国外一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泛昔洛韦125~500mg,每日3次,疗程16周。治疗结束后,HBV DNA阴转率为70%,并有ALT恢复正常。HBeAg阴转率亦较低。但仃药后血清HBV DNA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泛昔洛韦抗HBV作用较拉米夫定弱。长期应用泛昔洛韦治疗亦可发生HBV变异。在HBV DNA多聚酶B区第528密码子亮氨酸(L)为蛋氨酸(M)取代,成为L528M。在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时,亦可有相同的变异。因此,泛昔洛韦治疗发生L528M变异时,可与拉米夫定发生交叉耐药。其它尚有V521L、P525L等的多点变异。由于泛昔洛韦抗HBV作用弱,而且治疗后亦可发生病毒变异。因此,目前主张与其它抗HBV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一般剂量为500mg,每日3次。
不良反应亦很轻,发生率亦不高。可有头痛、恶心和腹泻等,但与安慰剂相似。此外,有皮疹如荨麻疹、幻觉等精神症状。少数病人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ALT升高。
3.阿地福韦(adefovir)
为嘌呤类核苷类似物。阿地福韦双酯(adefovir dipivoxil)为阿地福韦前体药,可以口服。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水解为阿地福韦。不须要磷酸化即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HBV DNA多聚酶的活性;并能掺入病毒的DNA中,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抑制病毒的**。体外药敏试验,对拉米夫定耐药的HBV YMDD变异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国外一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应用阿地福韦30mg,每日1次,疗程12周,治疗5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67%病人血清HBV DNA阴转,ALT亦有明显下降。27%病人HBeAg阴转,20%出现HBeAg血清转换。对拉米夫定治疗出现YMDD变异而耐药的病人,应用阿地福韦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阿地福韦的不良反应轻。但剂量≥30mg/d时,可引起肾毒性。推荐剂量为10mg/d。
4.恩他卡韦(entacavir,BMS-200475)
为环氧羟炭脱氧鸟苷。在体外,用现有的抗HBV的核苷类似物对HBV DNA转染的HepG2细胞作药物敏感试验,它的抗HBV作用最强。在土拨鼠肝炎病毒(WHV)感染的土拨鼠动物模型,口服0.1mg/(kg.d)共12周,血清WHV转阴。以后,每周口服0.1mg/kg,血清WHV继续维持阴性。并可减少肝癌的发生。国外正在作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初步试验证明,此药具有较强的抗HBV作用。亦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病人。不良反应亦很轻。但动物试验发现有致癌作用。
5.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
Ara-Amp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eAg和HBV DNA的阴转率可达30%~40%。根据国内研究,与胸腺肽或乙肝疫苗合用,可以提高疗效。剂量为200mg,每日2次。(体重≤60kg者,前10天剂量为200mg,每日2次,以后改为20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为30日。治疗有效者可间隔半个月后,再重复1个疗程。不良反应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可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最严重反应为肢痛症, 是该药引起的神经肌肉毒性, 一般应用上述剂量很少发生。但在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
6.膦甲酸钠(phosphonoformate,PFA,foscarnet)
膦甲酸钠的化学名称为二羟基膦羧酸氧化物三钠盐六水合物。是一种新的广谱抗病毒药。通过抑制DNA多聚酶、R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对多种病毒:HBV、HIV、HSVⅠ型和Ⅱ型、VZV、CMV、EBV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1987年Hedin等应用膦甲酸钠治疗5例暴发性乙型肝炎,其中3例为HBV和HDV混合感染,2例为HBV感染,治疗后全部存活,并有肝功能改善,HBeAg和HBV DNA阴转。国内亦有治疗重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报告,根据国内6家医院应用膦甲酸钠治疗122例重型乙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乙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3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84例),病死率仅21%。国内13家医院应用膦甲酸钠治疗378例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转率为33%,HBV DNA阴转率为44%。同时有ALT的复常和下降。但其停药后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剂量为3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为1个月。
不良反应可有低热、恶心、纳差、腹胀、头晕、头痛、腰痛、皮疹、脱发、多尿等,少数病人可出现血尿素和肌酐升高,血Ca++升高和血K+减低,应予注意。
(三)免疫调节剂(immune  modulators)
目前抗HBV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只能抑制HBV**,而不能在人体内彻底清除HBV,因此,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可以识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清除HBV。大量的研究证明,慢性乙肝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使人体内不能清除HBV。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应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打破免疫耐受,是十分重要的。免疫调节剂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调节剂二种,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胸腺肽
α1(thymosinα1)、左旋咪唑涂布剂、免疫核糖核酸等。对提***BV的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是有限的。目前主要的研究重点放在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因其能提高对HBV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以特异性识别、清除HBV。但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目前尚无实用、可靠的药物,正在研究的有治疗性疫苗,如pre-s蛋白加HBsAg的蛋白疫苗、CTL多肽疫苗、DNA疫苗等。
但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剂的治疗,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和功能呈网络现象,十分错综复杂,而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免疫检测方法尚不完善,还不能反应人体确切的免疫状态和功能。使免疫调节剂还不能根据人体免疫状态,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免疫调节剂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机制,尤其在人体内调节免疫的机制,还很不清楚。因此,目前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还缺乏针对性,疗效还不够满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
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疗效不够满意,复发率高,有的药物毒性较大和药价昂贵等问题。疗效不够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炎病毒为细胞内寄生和**,抗病毒药物在细胞内不易达到有效浓度,因此影响抗病毒效果。同时,肝炎病毒如HBV、HCV除在肝细胞中**外,还在其它组织如胆管、胰腺、淋巴细胞等处**。抗病毒药物较易清除血中的肝炎病毒,而组织细胞中的肝炎病毒不易被清除,成为复发的重要原因。
2. HBV DNA在**过程中,以cccDNA作为**的原始模板,而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尚不能彻底清除cccDNA。一旦停药后,cccDNA可以作为HBV**模板,重新转录**,成为复发的重要原因。
3. 肝炎病毒如HBV、HCV等均易发生变异,变异病毒常对抗病毒药发生耐药或疗效不好,如HBV前C区变异株感染,干扰素治疗效果差。拉米夫定治疗后的YMDD变异株感染,可发生耐药等。
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对HBV产生免疫耐受和免疫功能低下,使抗病毒药治疗效果不佳。
5.HBV DNA可与宿主细胞染色体DNA整合,整合后的HBV DNA不易被抗病毒药清除。
对今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展望:应进一步研制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针对不同的抗HBV的靶位和机制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研究,如二种抗病毒药联用、抗病毒药与免疫调节剂联用等;抗病毒药导向治疗;基因治疗;治疗性疫苗等均是今后抗HBV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科研的进展和大家共同的努力, 使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解决这种危害人民健康极大的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