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40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药按药性的分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贡献此贴希望对中医新手们有帮助
1.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香薷  蒿本  苍耳子  辛夷
  辛凉解表药: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蔓荆子  升麻  豆豉

  2.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夏枯草  芦根  淡竹叶
  清热燥湿药:黄芩  黄连  龙胆草  苦参
  清热凉雪药:生地  玄参  丹皮  赤芍  水牛角  紫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大青叶  板蓝根  牛黄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败酱草  青黛  穿心莲  蚤休   半边莲  土茯苓  山豆根  红藤  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  紫花地丁  垂盆草  马勃
  清虚热药:青蒿  地骨皮  白薇  胡黄连  银柴胡

  3.泻下药
  攻下药:大黄  芒硝  芦荟  番泻叶
  润下药:火麻仁    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  巴豆  大戟  牵牛子

  4.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防己  秦艽  木瓜  桑寄生  五家皮  白花蛇  稀签草  络石藤  徐长卿  桑枝

  5.芳香化湿药:
  苍术  厚朴  藿香  砂仁  白豆蔻  佩兰

  6.利水渗湿药:
  茯苓  泽泻  苡仁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金钱草  茵陈  猪苓  通草  萆薢  石韦  地肤子

  7.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细辛  花椒  丁香  高良姜  小茴香

  8.理气药:
  橘皮  枳实  木香  香附  沉香  川楝子  薤白  青皮  佛手  乌药  荔核  青木香

  9.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莱菔子  鸡内金  谷芽

  10.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貫众  雷丸

  12.止血药:
  大蓟  小蓟  地榆  白茅根  白及  三七  茜草  蒲黄  艾叶  槐花  侧柏叶  仙鹤草

  13.活血祛瘀药: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莪术  丹参  虎杖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牛膝  水蛭  乳香  没药  三棱   鸡血藤  五灵脂  穿山甲  姜黄   

  14.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桔梗  旋覆花  瓜蒌  贝母  竹茹  白前  前胡  竹沥  昆布   天竹黄  海蛤壳

  15.止咳平喘药:
  杏仁  白部  苏子  桑白皮  葶苈子  紫苑  款冬  枇杷叶  马兜铃  白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ymg2000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4-21 09:04 | 只看该作者
对新手了解药效.还是有帮助的.加分鼓励
还有后面补益药物,希望能继续发完
3# 板凳
发表于 2005-4-21 09:40 | 只看该作者
16.安神药
酸枣仁(皂甙) 远志
17.平肝熄风药
天麻(天麻素) 钩藤(钩藤碱) 牛黄(牛磺酸) 羚羊角 地龙(蚯蚓解热碱)
18.开窍药
麝香(麝香酮、多肽) 苏合香  石菖蒲(细辛醚) 冰片(龙脑)
19.补虚药
人参(皂甙、多糖) 黄芪(黄芪甲甙、多糖) 党参(多糖)甘草(甘草甜素、多糖) 白术(苍术酮) 淫羊藿(黄酮、多糖)冬虫夏草(多糖) 鹿茸(多胺类物质) 何首乌(二苯乙酰甙?)白芍(芍药甙) 当归( 多糖、阿魏酸) 枸杞子(多糖、甜菜碱)西洋参(皂甙)
20.收涩药
五味子(木脂素类) 五倍子 **(**)
21.涌吐药
常山(常山碱)
22.外用药
马钱子(***) 大蒜(大蒜素、大蒜新素) 百部(生物碱)

现在可完整了,不好意思,就做出此贡献。
4
发表于 2005-4-21 19:46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你的中药是哪个版本的??或是从哪里剪摘下来的??
是中药职业考试中的吗?
5
发表于 2005-4-22 19:3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它摘自哪里,只要有可看性就行,前提是爱爱医***没有发表过的内容,正因为有楼主这种积极的人,爱爱医***才显得丰富多彩,天天有新意思!!!
6
发表于 2005-4-22 19:47 | 只看该作者
是的,但是我们如果知道出处,那样不是更好吗??
学习前辈们的东西,特别是中医经验之类的,更应该要知道著者或是出处时代背景源源流派等等。

有一些中药的编写,对中医生来讲其侧重点在于临床的应用,但是对与中药师来讲则是侧重于药理的研究了。当然,对中药的了解,我认为还有产地也是比较中药的。

[ Last edited by 爱医战士 on 2005-4-22 at 07:51 PM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2 11: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