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医基本功的锻炼[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所谓基本功,是从无到有,自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而渐进地经幼稚生疏到成长熟练的一些功夫。虽然这对初学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对于那些中医学术已有一定基础的同志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这是不是多数还要再从头学起呢?我认为就是要从头学起。理由很多,主要是因为基本功一定要练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不同程度的收获,就以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来说吧,如果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成了有源头的活水,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原,还熟能生巧, 别有会心,否则在读书时虽背诵得过,到应用时一有障蔽,却想不起或想不全。这恐怕是很多同志都经历过的,感到非常难受, 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的缘故。

基本功是硬本领,要天天练,要累月积年不间断的练,学习时经常固定的练,工作时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正如文艺体育工作者,无论老手新手,每晨都要踢腿,练腰,练嗓子一样,假如你平时功夫不够,要在前台来个就地拔葱倒筋斗,那可能要把脖颈栽坏了的。医生在大症、难症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识靠诊断准,治疗靠方药熟,疾患无穷,方药极多,没有基本功,能够迅速处理得当吗?这说的是临急难症重大症要靠基本功。至于平时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的经常性工作,一方面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注意四诊八纲的体现,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还应注意辨证辨病的结合,才能写出较好的病历,这就更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了。我们要认真揣摩钻研。“温故知新”。产生启迪后学的作用。因为中医学术基本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上,初学入门还比较容易。有如下围棋,很短暂时间,就能学会做眼、点眼、倒提、打劫等等。 看去很简单,可是走起来干变万化,要想下好下精,也不十分容 易。《潜斋医话》说:“戴乾斋先生精于医,……尝云:医学一门,显、则譬之有形之棋,应变无方,能者多而精者少;隐、……,行之易而知之难”。浅显的来说,中医学术,一般地会 断,方药又一般平和,学会了四诊八纲,汤头药物,好象已经掌 握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其实。只是学会了如下围棋“做眼”、 “打劫”等初步的东西。疾病不下万千,方药不下万千,扁鹊说过:“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即人患病多, 医患道少。各病有它的本质,专病有它的特征,若不针对着本质和特征去治疗,往往会使辨证论治流于庸俗化,肤浅而不能深入, 怯懦而不能举重,能理一般病而不能治特殊病,能医小病而不能 疗大病。可是反过来看,若只知搜括专方专药,好奇喜僻,想用一种方药从始至终控制住疾患,而不讲求辨证论治,那也会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泥淖中去。因为每种疾病,都有它前中后的阶段性, 有气候、体质、年龄等复杂性,有的再加上阴阳的错综,虚实的混淆,只凭仗着一方一药,控制住疾病的全程,往往是不能实现的。 可是学习中医的同志中,有的停留在片面的“对号入座”上。对中医学术,只能说是“升堂”,还谈不到“入室”。那怎么办呢? 应当鼓足***干劲,为***好好地练基本功。如行舟值逆流,撑拽又持拽,久而久之,基木功自然练成,能补偏救弊,达到纯熟的地步。螺旋式的上升,是做学问的必然过程,没有捡便宜的学问,我们应当批判那种懒汉懦夫的思想。

怎样写病历?学习为的是致用。基本功有了相当的练习,要在临床上运用四诊八纲八法去辨证论治,具体实现理法方药的措施。这是硬工夫,真本领,若基本功不够,没有自信力,抱着写不好而不做完备的写法,“亦藏拙之一道也”的思想,在上级医生监督不够的情况下,是会发生那种潦草塞责的写法的。

基本功不够,会出现中西杂揉,理法不清,矛盾百出,方药与理法不合拍等毛病。究竟中医病历要求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我初步认为建立起对病人极端热忱极端负责,认真写病历的思想和态度后,再订出一具有轮廓的样板来就够了,细目不要太繁多,多则反而易挂漏。在写病历时,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思想要简密不要偏执

凡诊治一种疾病,在写病历前,先要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主诉,再细致地加以望闻切的审察,得出 比较明确的病名后,在专病的基础上,更辨明阴阳,分清虚实寒热。这样,既有了具体的检查,又有了综合;既有了整体的观念,又有了客观的标准。如忽略了具体检查,将陷于肤浅的辨证论治;若只偏重局部检查,而忽略了整体,则将拘限于一隅,而失掉整体的联系,写出来都不合乎病历的要求。我认为在认识疾病方面,偏执性弊病,大于笼统性的毛病。笼统性的病历,只不过是不能深入,敷衍塞责,理法不清,用些套方群药,效果不显而已。倘若执偏见,或在听了病人不够全面的主诉,或是在看到一、 二个表面突出的症状,符合自己的观点,就捉住不放,一股劲地 追下去。在病人方面,因为医生强调某点,而诱使患者多所附会; 在医生方面,因为胸怀成见,切脉的指下会产生“幻觉”,望诊的 眼下会产生“幻视”,所谓:“一指障天,则四方易位;一尘眯目, 则天地变色”,这并不是夸大其说,在临床之际,的确有这种事例。诊察如是,则必致理欠通达,法难周到,用方与药必定要削足适履,强使就自己范围,贻害之大,将不止是效果不显这一点。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基本功不够的缘故。

要有重点并要有系统

写病历最好在望、闻、问、切诊 后进行分析归纳,既根据具体检查的客观现实,并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以及得病的地点时间等,逻辑出什么是疾病的本质,什么是阶段性的现象,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制定战术。判断疾病时,既须避免脱离现实的概括;记述病历时,更须避免杂乱无章的堆积,要有条理,有系统,于理中出法,法下立方,方内 药,使理、法、方、药都是有机的联系着,写成一个有统一整体的病历。

要写好复诊病历

医生对一般初诊病历的写法,都是详尽无遗,理法方药亦具备。待到写复诊病历时,往往简短概括,只登记症状,而忽略疾病的发展或转化或衰退的一切情况。不识在疾患原有的矛盾中,经过服用药物后,在某种程度上都显示出不同的趋向,而药物与疾患各以其自身的力量在不同程度上绝对 地或相对地增加或扩大了,另一方面的力量在不同程度上绝对地 或相对地减少和削弱了。也就是说,随着矛盾双方的斗争,其力 量对比关系时时刻刻在发生变更。我们在这两个力量对比的变更中,看到药力要胜过病力,则加强药力,直追猛打,把疾病彻底征服:着病力胜过药力,则是药不对症,或是药轻病重,则须细 致地慎重地加以分析,它究竟是属于哪一种,根本改变方药或在 原方上出入加减。但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必须说出为什么改方, 为什么出入加减,说明方药与理法的联系。能这样写,才能使病历前后一致,脉络贯通,发现和解决矛盾,提高疗效。临时做小结容易,日后做总结也容易。否则只图一时省事,日后回忆不起来,又如何会有完整细致地总结呢?这对于科研工作,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也是不利的。

中医初诊病历举例

XXX,男(或女),年龄,籍贯,地址,民族,职业,婚否, 发病日期,入院日期,病历书写日期。

问诊:起病X日,恶寒战栗,继而发热,汗出后热势渐减。 入院时已无寒,但头昏神困,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恶心厌油, 口苦口粘,渴不思饮,两胁作痛,大便秘结,小便赤短灼热,睡眠尚可。病前未与类似发黄病人接触。

望诊:精神萎顿,面色淤垢,身目悉黄,色鲜明,舌苔白中心黄而有根,舌色尖边红绛,音形略胖,齿痕可见。

问诊:气息匀和,语言清亮,口气带浊。

切诊:脉象濡数,浮取小弦,心下按之痛。

辨证:本病为肝热内陷,与中焦疾湿相结,致心下痞满,按之痛,不思饮食,便秘尿赤,舌苔黄,身目黄染。《伤寒论》曰: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是属本病的病机。

治法:发黄腹满者,仲景主以茵陈蒿汤,但此证身目发黄而 非腹满,乃心下痞痛,《伤寒论》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病心下按之痛,是痰热结滞在中上焦,气分痹阻,舌现白黄,是小陷胸汤证,盖茵陈蒿汤, 大黄栀子并用,导湿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小陷 胸汤,取瓜篓之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 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姜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若还用直下之剂,则药过病所,反致无功,药法随病机以赴, 方能合拍,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瓜篓实大者1枚 黄连9克 半夏18克 枳实9克 以水 600毫升,先煮瓜篓,取300毫升,去渣,再下黄连、半夏等, 煮取200毫升去渣,待温分三次服。

此煮法是仲景所倡,先煮瓜篓,分温三服,都是缓解上焦之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一尘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4-12 19:0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3 22: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