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8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基础知识普及] 中医气化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给中医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气学理论又将中医学淹没在气化云雾之中,使中医理论似乎成了虚无缥缈的玄学谬论。因此,关于中医存废之争七十多年仍无定论。
为使中医存废之争能摆脱政治色彩的攻击、谩骂,成为健康的学术讨论,必须对中医的阴阳、脏腑、气化等理论,进行剖析和揭秘,还中医朴素唯物论经验医学的本来面目。从而客观的评价中医学,为我国医学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
中医阴阳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哲学中的阴阳代表两种事物的属性,其所指
无定在。
阴阳学说被引入中医学之后,阴阳则是指与人体有关的两类事物,阴阳可以代表表里、内外、上下、寒热、腹背、脏腑、气血等等事物。 但笔者认为中医的阴阳最主要是代表正气的阴气和阳气这两类生命活性物质。
阴气包括精、血、津、液和营气。阴气这类物质具有滋养凉润作用,在调畅气机的作用中,具有降、入、敛、合、纳作用。
阳气包括动气(即通常简称的气,为了同广义的气相区别,《气化论讲评》将其名之曰动气,具有推动作用,是人身的动力之源。通常所谓气虚,即指此动气不足,动气虚。诚然动气包括肾间动气)、少火(即通常简称的阳,它具有温煦、温化的作用,是人身的热能之源。通常所谓阳虚,主要指少火不足和动气不足。)和卫气。阳气这类物质,具有推动温煦作用,在调畅气机作用中,具有升、出、散、开、宣作用。
阴气和阳气组成了人体的正气。阴气和阳气即相互资生、相互化生,又相互制约、相互依敛。阴气和阳气的作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阴气和阳气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所谓的阴阳互根的真实含义。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正常、健康的标志,就在于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即阴气平和,阳气固秘),阴阳和利(即阴气和阳气的作用的和利、凉润与温煦适度,气机升降、出入、敛散、开合、纳宣作用和利),阴阳互根(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阳长,阳升阴长;阳化阴,阴制阳;阳固阴,阴敛阳,就是阴气和阳气的互根。)由此可见,阴阳平衡,阴平阳秘,阴阳和利和阴阳互根的生理状态,就是基于阴气和阳气的气化作用的和利。
阴阳失调则是机体进入病态的关键。阴阳失调,阴阳不和,阴阳乖戾,其本质是阴气和阳气生理状态的破坏,平衡、平秘、和利、互根关系的破坏。
综上所述,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是阴气和阳气的气化论。
2.  中医脏腑学说的实质
中医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核心内容的学说。中医脏腑已脱离了解剖形态学含义,似乎已无争议。但中医脏腑,尤其五脏究竟是什么?尚无准确的说法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五脏是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基础上,作为五行的翻版,引入中医学理论的。肝、心、脾、肺、肾就是木、火、土、金、水的翻版代称。
五行是五类物质的统称,五脏也是人体五类活性物质的统称。准确地说,五脏、五行是人体五组阴、阳、气、血正气分类的名称。人体正气除按阴阳学说分成阴气和阳气外,又按五行学说,分成肝脏之气、心脏之气、脾脏之气、肺脏之气和肾脏之气,即五脏之气。每一脏之气,又包括各自的阴、阳、气、血。例如:心脏之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心血;肾脏之气包括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余脏类推。如此,五脏则成为阴阳气血的组合分类名称,是五组正气的名称,脱离了解剖形态学含义。
中医五脏功能就是基于五脏之气(五组阴、阳、气、血)的平衡、平秘、和利、互根,五组阴阳气血的气化作用和利。例如心脏之气和利、平秘、互根、平衡,气化作用正常, 则能主神明藏神、主血脉、荣舌、养面、主汗液;肾脏之气和利、平秘、互根、平衡,气化作用正常,则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繁殖、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开窍于耳、司二阴;余脏之气类推。
综上所述,中医脏腑学说,尤其五脏五行学说,其实质是五组阴阳气血的气化论。
至此,无须赘述,经络、三焦、营卫、精血、津液都是对人体正气---生命活性物质的分类名称,都不是解剖形态学概念。中医气化论好似一部古朴的“生化学”。其阴阳脏腑经络三焦营卫精血津液等气的分类命名,是在粗浅解剖知识、古代哲学**和气的学说基础上,通过黑箱式的猜测、思辨、推理、取类比象的方法,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因此它们只有辨证分型的意义,而没有定位诊断价值。这正是令人误解,容易同解剖形态学、现代医学相混淆的根本原因。
3.  中医病因学的天才猜测
在没有显微镜、化验、细菌病毒分离等技术手段的古代,在简单物理气象知识的基础上,用取类比象方法,对病因学进行了天才的猜测和推论,提出了邪气这一病因学重要概念,是值得敬仰的。
邪气包括:1)外邪--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2)内邪-- 即内生邪气,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以及滞气、逆气、瘀血、痰饮。除内外邪气之外,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所谓不内外因,也能作为致病因素,伤及正气阴阳气血,产生内邪,导致气化失常,阴阳失调发生疾病。这与现代医学大量病因未明性疾病的病机,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应当指出,邪气的分类显得粗陋模糊。如内风与外风,内寒与外寒,内湿与外湿,内火与外热,其界限有时很模糊,难以严格区分,因此才有内风引动外风、内外合邪之说。这多少有些诡辩之嫌。取类比象命名的邪气,六淫已脱离了物理气象学含义,如风邪已不是空气流动之风,而是比喻某些病征,具有善行数变、游走、振掉、颤抖、强直、搔痒等特征,类似风的性状,其病因统称为风邪。 这也造成许多误解,许多人为了免受风邪侵扰,而惧怕空气流动之风,不敢开门开窗,尤其产妇怕风,捂得满身热痱子,室内空气污浊,影响健康。殊不知产后风实为破伤风杆菌作祟,与空气流动之风无关。诚然,产后适当保暖, 是科学之举。中医的所谓风邪,绝非空气流动之风,切莫受此误导,又有贼风之说,更令人难以言表。现代可知,破伤风杆菌就是贼风之一,脑血管意外则是内风罪魁,低钙恰是鸡爪风的祸首。中医同道们,改为空气流动之风[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昭雪了吧?
4.  辨证的真正总纲是虚实
中医以辨证论治著称,被视为中医特色,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辨证经验,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痰饮辨证、病因辨证等等。各种辨证有其一定适用范围,但始终没有办法得到统一。大多数人认为,阴阳是辨证的总纲,因为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然而此阴阳并非指阴气和阳气,也不是指阴证和阳证,是指虚实而言。
临床辨证有不阴不阳、不寒不热、不表不里之证,也有非风、非湿、非痰、非郁(或瘀)之疾,但绝无不虚不实之病。《儒门事亲》叙中云:“六气沴(li 音丽,因气不和而生灾害,气相伤谓之沴)乎外,七情侵乎内,而诸疾生焉,有寒有热、有表有里,千状万证,不可具述,而要之不过虚实两者之间焉。”这就是说,所有病证,皆不外乎正气虚或/和邪气实,绝无例外。虚实辨证才是统领中医全部辨证的真正总纲。
中医所有辨证程序可以规范如下:
1)  病证属正气虚或/和邪气实:
(1)正气虚者,属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精少、津亏、营虚、卫虚。
(2)邪气实者,属风、寒、热、(火、温、暑、燥)、水湿、痰饮、滞气、逆气、瘀血。邪气来自外感,抑或内生或内外合邪。
2)虚实在何处
在表里、营卫、在何脏腑,在何经、在三焦、在精血津液。
3)  虚实何者为主,即正气虚和邪气实,孰强孰弱,何多何少(1)正气和邪气胜负对比,何者为主,何者为本,何者为标(2)谁真谁假,哪个是本质的。
任何病证,只要按上述辨证程序,进行分析辨别,一一作出回答,定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确切的辨证,综上所述,虚实才是辨证的真正总纲。
中医病因学及辨证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分辨,分析正气和邪气如何相互争胜,即正邪相争。
5.  补虚泻实是治病总则的本质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是中医治病的总则。调整阴阳的关键在于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泻其邪气之实,补其正气之虚,令正气得安,邪气消亡,从而使阴平阳秘,阴阳平衡,阴阳互根,气化以常,恢复健康。可见,补其正气之虚,泻其邪气之实是调整阴阳治病总则的本质所在。
张景岳称泻其邪气,补其正气的全部治法均为“调气”,调其正邪之气。他说:“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惫,补即调也;由是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净,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也。”可见调气就是调其正邪之气,治病总则的本质,仍然是以正气邪气气化论为根据的。
总上所述,以阴阳、脏腑理论为核心的中医生理学,以正气、邪气为实质内容的病因学,病理学、辨证治疗的临床学,均离不开阴气、阳气、脏腑之气、正气、邪气,可以肯定中医理论本质是气化论。
6.  气化论表明中医理论具有朴素唯物论特征
1.1气化论属唯物论
气是物质的同义词。正气、邪气、阴气、阳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三焦之气、营卫之气、精血津液等气都是物质,人体生命活性物质,为气化论奠定了唯物论基石。王充《论衡•无形篇》说:“形之血气也,犹囊之贮粟米也,……人以气为寿,气犹粟米,形犹囊也。”明确指出,气象粟米一样,是物质。
至今认为气是功能者大有人在,中医学基础教材也有气是生理功能的观点。其实是对气的误解,是极其错误的。
不仅阴气、精血、津液营卫是物质,阳气同样是物质,是与阴气作用恰好对立的另一类物质,它为人体生命活动气化作用提供动能、热能的物质。脏腑之气不是脏腑功能,而是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脏腑的功能是脏腑之气的说法,犯了逻辑错误,是必须纠正的。
1.2气化论是朴素唯物论
气化论关于正气、邪气的分类,其种类不超过百种,相当简单。每一种气又都是多种活性物质的复合统称。阴阳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概念,就像金属、水果、石头、气体等概念一样,都包括多种物质,相当笼统。关于气化作用方式,调畅气机也不过限于升降、出入、敛散、开合、纳宣等力学方式。推动、温煦和化生作用仍处于朦胧状态,相当模糊、粗陋。因此,气化论决定中医理论相当简单、笼统、粗陋而模糊。气化论只具有朴素唯物论特征,这是肉眼黑箱式猜测的必然结果。中医学气化论它不是“伪科学”,也不是玄学,更不是神秘的超科学,而是“经验陈述、哲学陈述……与逻辑或事实不符的错误陈述”的“非科学”。
7.  中医学是个经验医学
尽管中医理论相当简单,笼统、粗陋而模糊,是非科学,但毕竟属朴素唯物论的医学理论,临床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或针灸也有一定的疗效,这些都是数千年历代医家经验的总结,值得珍视。
然而辨证论治至今仍停留在经验水平上,并非完全精确可信,还缺少双盲法、统计学现代科学方法的检验证实,中医学还是一个经验医学,辨证论治的疗效还有待研究论证。请注意,辨证论治方药的疗效,值得研究论证,而且要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论证,不是用中医理论自我欣赏方药的疗效,不能被现代科学方法所证实的“有效”,将永远是不可靠的经验之谈。这应当是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点,而不是去研究阴阳脏腑经络这些笼统概念,中医理论没有科研价值。
至此,有人可能误我,是废医存药派,我在此申明中医理论没有科研价值,但辨证论治经验可以保留还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现代医学不可能穷尽全部医学问题,中医辨证论治经验可能长期存在下去。我们应当珍视这份遗产。废医非吾本意,存药确是真心。
辨证论治的疗效的确切性,有待现代科学研究论证,疗效未能得到证实之前不宜进入全民公费医疗用药目录。中医中药是否和如何退出国家医疗体制,还需反复论证,慎重对待之。
朋友!谩骂谁人不会?应当明白,谩骂本身是理屈辞穷的无奈之举,是愚昧之辈对科学的亵渎,有失学者风度,劝君莫学瘪三混混儿们的劣习,应多动脑子,学点真知,能以理服人,真理是骂不倒的,望自珍自重,勤学共勉。
2#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3 16:50 | 只看该作者
阳化气阴成形,灵兰秘典论具体阐述,如此可以理解气化之说
3# 板凳
发表于 2013-12-23 1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刀菊花


   理解中医理论请以最朴素的思维去理解,不要带有现代医学的观念去理解,否则处处碰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7-4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