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外科] 胃平滑肌肉瘤的外科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1 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胃平滑肌肉瘤临床少见,约占胃恶性肿瘤的0.25%~3%。但其发病率在胃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中仅次于恶性淋巴瘤占第二位,占胃肉瘤的20%[1]。本病病变位于粘膜层以下,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以缺少特异性检查手段,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误诊、漏诊率较高。我们两所医院自1984年2月~1999年2月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肉瘤1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5例。年龄20~69岁,平均42岁。病灶位于胃体9例,分别沿大弯或小弯侧分布;胃底3例;幽门部4例。肿瘤均位于粘膜下,瘤体直径4~15cm,平均7cm。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诊断。

1.2 临床表现

  病程为2个月~5年,平均2年2个月(70%小于6个月)。16例中有间歇性黑便12例 (1例有呕血史),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14例,腹部包块8例,消瘦、贫血10例,乏力、纳差9例,伴返酸、嗳气3例,恶心、呕吐4例。

1.3 特殊检查及术前诊断情况

  术前行胃镜检查11例,上消化道气钡剂造影12例,B超9例,3例在外院行超声内镜检查(附表)。本组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术前诊断为胃平滑肌肉瘤仅5例(其中3例被多项辅助检查考虑),占31.3%。术前误诊11例(67.7%),误诊为胃癌7例,胃溃疡2例,腹膜后肿瘤1例,不能定性者1例。

附表 几种特殊检查方法及术前诊断率


检查方法   检查例数 确诊例数 术前诊断率(%)
胃镜       11    3    27.3
X线钡餐      12    2    16.7
B超        9    1    11.1
超声内镜      3    2    66.7


 1.4 大体形态学观察
  
  16例均为单发。肿瘤生长方式为胃内型者9例,胃外型1例,胃腔内外型6例。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观察,其大体形态表现为球形 结节状7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状4例,其中9例瘤体表面伴溃疡形成。 1例肿瘤位于胃窦部(胃内外型,直径6cm)者发生肝转移(转移灶约3cm×2cm)。本组中肿瘤切面呈黄白色或淡褐色,似鱼肉样外观;5例伴有坏死、出血区。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2.1 术式选择
  
  根据肿瘤部位本组中9例施行远侧(或近侧)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2年前曾报告为良性平滑肌瘤仅行局部切除术,本次出现局部肿瘤复发伴区域淋巴结肿大,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而行胃大部切除加D1清扫术(淋巴结转移为0/7);1例行包括肿瘤的胃楔形切除术;2例因病变弥漫而作全胃切除术;1例位于胃窦部且伴肝脏右前叶转移者行远侧胃大部切除加肝脏Ⅴ,Ⅵ段切除术。切除标本均经术后病理确诊,且切缘均无肿瘤残留。

2.2 随访

  16例中14例(87.5%)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年6个月,失访2例。3例随访中死亡,其中1例伴肝转移(并行转移灶切除)者于术后2年死于复发及肝、肺转移,2例(1例曾行全胃切除)于术后4,5年分别死于肺转移、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首次术后3年发生肝左外叶转移,再次手术行肝左叶切除术(原发灶切除部位 未见异常),再次术后已存活5年。其余12例 情况良好,仍在随访中。

3 讨 论

3.1 病理学特点及病理分级

  本病发生于胃壁平滑肌组织,多见于胃体部,大多为单发,少数可呈多发性。肿瘤生长方式可为腔内型、腔外型和腔内外型(混合型)。与胃癌不同,胃平滑肌肉瘤除局部转移外,主要以血行转移和腹腔种植为主,淋巴道转移少见。光镜下瘤细胞呈梭形,胞浆丰富,嗜酸性,瘤细胞数多而密集,异型性明显,核呈多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见,并含一些病理性核分裂象。本组用Masson三色染色,81.3%(13/16)呈示红染的肌原纤维。免疫组化分析,HHF35阳性率87.5%(14/16),Desmin阳性率62.5%(10/16)。
  
  区分良恶性平滑肌肿瘤最重要组织病理标准是核分裂数。至于核分裂数的标准,意见不一,往往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差异。本组1例2年前曾报告为平滑肌瘤而仅行局部切除术,本次手术发现局部复发且术后病理符合平滑肌肉瘤,此例的不同诊断结果即为上述原因所致。根据近期文献[2],作者倾向以下各项作为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标准:①细胞较大,排列紧密,核分裂象多见(高倍视野超过10个常提示恶性);②直接浸润周围器官组织,镜下浸润粘膜者为恶性;③有转移倾向;④肿瘤坏死也是恶性的一个标志;⑤肿瘤直径超过5cm也常为恶性。另外,一些病理学家还根据核分裂数、细胞增生程度、异型性及坏死制定了胃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分级标准[3]。

3.2 临床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痛痛和腹部包块为本病的3个主要临床表现。由于本病症状缺乏特征性,而且单一检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胃镜活检和胃肠造影的确诊率<50%,故术前诊断率较低(本组仅31.3%)。因此对于本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胃镜活检、胃肠造影和B超等辅助检查,以及肿瘤大小、形态,术中和术后病理等综合分析。本组术前获诊者5例,其中3例被多项检查考虑。由于肿瘤位于粘膜下,胃镜下对可疑病变活检时需作挖掘式钳取,并作多处取材,或在内镜下高频电部分切除后病检,以取到粘膜下的瘤组织。X线检查如发现胃内呈典型的“桥状皱襞”征象或“瀑布征”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近年来,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受到重视,它能够清晰显示胃壁的各层结构,并能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地对粘膜下肿瘤进行活检而作出定性诊断[4],是诊断本病的较好方法。本组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获诊。手术探查时,对可疑病变应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以指导手术切除范围。虽冰冻切片有时也不能立即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大部分可以确定是肌源性肿瘤及切缘肿瘤有无残留,并可排除胃癌。术后常规病理能进一步证实本病的性质。

3.3 治疗

  胃平滑肌肉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在手术方式上目前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行类似胃癌根治术D1淋巴结清扫,认为其复发率低,预后较好[5],但大多数作者认为,过大范围的手术对复发、预后无明显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率低,若有转移往往提示已处于晚期。作者综合本组资料及近期文献认为,在术式选择上应根据肿瘤的范围和位置而定。如瘤体直径较小,可沿距肿瘤边缘3cm的胃壁作楔形切除;对病灶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较大肿瘤,应行远端或近端的胃部分切除术(此时楔形切除易致切除边缘不足或术后引起狭窄),无需做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若病灶广泛,侵及2个分区以上,或呈多中心性以及胃切除后有复发者,需行全胃切除术;对肝转移和复发的病例,也要采取积极态度,不应轻易放弃手术;若术中难以估计良恶性,应做快速病理检查,如仍难以确诊,应按恶性处理。本病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

3.4 预后

  一般认为胃平滑肌肉瘤,预后远较胃癌为佳。肿瘤全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25%~50%[6]。但其复发和转移的潜能不可忽视,长期随诊对提高生存率很重要。作者认为,判断本病的预后不能单凭组织病理的镜下所见,还应综合其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行为。胃平滑肌肉瘤可多次复发,而且少数病例的转移可发生在术后5~10年以后。积极手术切除复发灶和转移灶,有时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本组1例于首次术后3年发生肝转移而再次手术切除转移灶,术后恢复良好,已再存活5年。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吴医生 +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3 07: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