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6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治疗中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2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治疗中运用

发表时间:2011-9-22 11:02:01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

  

  庞桂海 山东省汶上县杨店医院(272515)

  关键词:活血祛瘀;中风;中医药疗法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18-0072-02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手段的基本方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明清以来,活血化瘀的研究与运用倍受医家之注重,现就其在中风病治疗中运用探讨如下:

  1 活血化瘀法的理论创立及中风病与血瘀证关系

  最早关于血瘀的概念见于《说文解字》:瘀,积血也。《素问调经论》提出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不和,乃百病变化而生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为大厥,简要阐述了血瘀证的病因和病机及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病名,并立瘀血、干血之分型,创立当归芍药散、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方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则提出脉不通则血不流,丰富和发展了血瘀证的理论。但唐宋以前医家主张中风多由外风所致,没有认识到中风与血瘀的密切关系,在治疗学上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宋金元时代,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中风病有了基本的认识,如宋代《和剂局方》所载的专治中风手足不用的小活络丹,是从瘀治疗中风的典型方剂。至清代唐宗海《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王清任则在治疗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立元气亏损,瘀血阻滞之论,创补阳还五汤,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之先河。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大医者的重视,逐渐发展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近世医家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等人用当时西医学知识不同程度地论证了血瘀和中风发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病因无外乎虚、风、火、痰、气、血六端,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瘀血证候存在于中风病各证型和阶段中。著名中风专家张学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因虚致瘀、瘀阻脉络为中风发病之根本,瘀血贯穿病变之始终,肝肾阴虚和气虚只是中风发病的一个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颅脑水瘀论[1]。陶根鱼教授认为中风的关键因素是血瘀,缺血性中风属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不濡养经脉,因虚致瘀,瘀阻经络发为中风;出血性中风属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瘀阻经络发为中风[2]。张媛媛[3]认为中风之病皆有瘀血,缺血性中风脉道闭塞气血不通,固然有瘀;出血性中风,乃属血证,血证往往有瘀。杨利等[4]认为中风在急性期以血瘀和风证、痰证为多,恢复期则以血瘀,痰证为主,后遗症期以血瘀、气虚、痰证为主,血瘀和痰证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

  现代医学宏观和微观生物流变学为血瘀证的现代化研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出血性中风发病之前既有血瘀之病理基础,发病以后又有形成瘀血之病理产物。中风病因虽多而复杂,但血瘀为决定发展的主因,贯穿于整个发病阶段,活血化瘀乃中风的基本治法。

  2 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机理

  中风可见肢体麻木、偏瘫、偏身肿胀、口眼歪斜、失眠健忘、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间歇脉或无脉等典型血瘀证。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其血脉、祛除瘀血、化其瘀滞的功效。宋代以后,治疗中风方剂的57%以上配有活血化瘀药,现代统计结果亦显示中医治疗中风最基本的配伍药类是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多的方剂是补阳还五汤[5],使用最多的单味中药为川芎和当归[6]。因此,活血化瘀中药和方法可广泛应用中风的治疗,改变血瘀患者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急性期可使病情稳定,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促进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

  3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中风中的应用

  不管是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治疗中均可不同程度的运用活血化瘀法。张学文教授从肝热血瘀立法,采用清肝活血法,用自拟脑清通汤(天麻10g,菊花12g,川芎10g,地龙10g,全蝎6g)清肝热,通经络,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较好疗效[7]。刘淑霞等[8]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醒脑通络片(川芎、鸡血藤、女贞子、决明子、红花、桃仁、地龙均等量,黄芪、水蛭、冰片按130.5比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总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赵春华[9]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现对患者步行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王喜芳等[10]认为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中药,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赵彦青等[11]运用自拟的血肿消合剂(三七、大黄、川芎、莪术、蒲黄、茯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毒性脑损伤,取得了较好疗效;动物实验证明,血肿消合剂能明显缩小血肿面积,降低脑组织丙二醛含量,增强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周萍等[12]认为脑出血吸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状态,在常规治疗上用自拟的具有益气破瘀祛浊、熄风通络化痰功效的中风防止灵丸(太子参、水蛭、胆南星、大黄、全蝎、天麻等)治疗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李洁霞等[13]在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现早期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丹参注射液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越早应用疗效越明显。在出血性中风早期应用凉血化瘀法,中药应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和止血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既行瘀热,又有助于止血。目前多认为继续出血发生在24h以内[14],在辨证准确,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应用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局部血流量,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及继发脑损害,也可防止由于出血而造成的脑血管痉挛;部分活血化瘀药还有降压作用[15],有助于防止再次出血。

  活血化瘀法不仅可以运用在中风急性期,还可以治疗中风先兆期、后遗症期及中风病的并发症。张小红[16]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大大减少了中风的发病率。陶根鱼教授运用自拟方(葛根15g,丹参15g,地龙10g,水蛭6g)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疗效,改善了中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2]。杨秀清[17]用自拟方(生地黄、当归、地龙、川芎、红花、牛膝、女贞子、山茱萸、山揸、桑寄生、鸡血藤各20g)活血通络、补益肝肾,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161例,结果:显效81例,有效7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5%。张君[18]采用自拟除湿化血汤(当归尾12g,赤芍药12g,川芎10g,王不留行12g,扁豆10g,茯苓12g,泽泻10g,鸡血藤10g,通草10g,泽兰12g,牛膝10g,黄芪20g)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中风并发尿潴留患者5例,治愈率达80%,有效率高达100%

  4 结语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血瘀有密切关系,活血化瘀法是血瘀证的特有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临床观察及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采用活血化瘀法,在中风急性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和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善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有利于病情缓解;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能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有益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活血化瘀法在中风临床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刘东霞.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82.

  [2] 王辉,刘金榜.陶根鱼主任医师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总结[J].国医*** 2007,22(2):13-14.

  [3] 张媛媛.中风从痰瘀辨治的体会[J].四川中医,2007,25(9):25-27.

  [4] 杨利,黄燕,蔡业峰,.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

  [5] 周鲁,张庆,宋航,.治疗中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8-9.

  [6] 孙丽红.中风血瘀致病说文献探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68-70.

  [7] 张华丽,黄英莉.张学文教授清肝活血法治疗中风的经验介绍[J].现代中医药,2007,27(1):23-24.

  [8] 刘淑霞,杨秀清,白宇望,.醒脑通络片治疗缺血性中风63[J].陕西中医,2005,26(7):661-662.

  [9] 赵春华.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91.

  [10] 王喜芳,武继涛,许新霞.从痰瘀论治缺血性中风89[J].国医***,2007, 20(8):53-54.

  [11] 赵彦青,王伟民.血肿消合剂干预高血压性脑出血后毒性脑损伤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6):32-33.

  [12] 周萍,王松龄.中风防止灵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950-951.

  [13] 李洁霞,米建平,赵树秋,.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光明中医,2007,22(9):57-60.

  [14] 刘萍,李效兰.脑出血继续出血109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3):167-168.

  [15] 侯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0-143.

  [16] 张小红.活血化瘀法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38[J].光明中医,2007,22(10):3.

  [17] 杨秀清.中药治疗恢复期中风161例疗效分析[J].陕西中医,1992, 13(9):392-393.

  [18] 张君.临床应用除湿活血法治疗中风并发尿潴留[J].天津中医药,2007, 24(5):366.

2# 沙发
发表于 2012-7-8 05:00 | 只看该作者
请问先生:中风病-风中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9 12:1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