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44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与解答] 求助丹毒的系统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皮损在右下肢,诊断为丹毒,已应用青霉素治疗半月,加用替硝唑、左氧氟沙星五天了,理疗用一周了。疼痛好转,颜色淡红色,小腿出现结节,但是肿无明显好转,总体效果不明显。请各位老师有系统治疗过的,给予治疗方案。
2# 沙发
发表于 2012-4-5 18:50 | 只看该作者
替硝唑、左氧氟沙星不敏感,应用青霉素+阿奇霉素。
3# 板凳
发表于 2012-4-9 14:29 | 只看该作者
青霉素320万!Q6小时!其他都多余
4
发表于 2012-4-9 14:48 | 只看该作者
仙方活命汤。
5
发表于 2012-4-11 21:13 | 只看该作者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那
6
发表于 2012-4-11 22:53 | 只看该作者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而穴位**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编辑本段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  丹毒
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编辑本段丹毒的发病机理
  (Erysipelas)   本病系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火丹"。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中医学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郁,外感毒邪,侵犯肌肤,或因肌肤破损,感染毒邪,毒邪乘隙而入,郁蒸血分所致。《圣济总录》有载:“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   按中医对丹毒的辨证论治来看,基本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风热火炽证: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2、肝经郁火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且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丹毒
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预防止疗   动物丹毒病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编辑本段丹毒的治疗
西医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动物丹毒图谱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还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两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软膏的意义不大。可用适量芙蓉或蒲公英叶捣烂外敷,或用醋酸铝溶液、雷夫奴尔溶液或马齿苋煎湿敷,可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肢体部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损内注射。
分类治疗
  配方:[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紫草、土荆皮、蛇床子、大风子仁、百部、防风、当归、凤仙透骨草、侧柏叶、吴茱萸、蝉蜕、斑蝥。   用法:外用,用药棉蘸擦拭患处, 每日2--3次,3日见效 2周可渐愈   主治功效:主治顽固性丹毒,荨麻疹,皮炎,湿疹。
中医治疗方法
  动物丹毒图谱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1) 风热火炽证 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和蒲银散为主。   (2) 肝经郁火证 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和蒲银散为法。   (3) 湿热火盛证 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徐清宣堂蒲银散为法。   (4) 毒热入营证 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徐清宣堂蒲银散解毒,清心开窍。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丹毒   治疗丹毒的中药方(仅供参考)   1.丹毒中药外敷方   【方药】柴胡、黄苓、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赤芍、乳香、丹皮、马齿苋、栀子   【适应病症】丹毒   【按语】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为“内发丹毒”;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丹毒多因血热内郁,外感毒邪,侵犯肌肤,或因肌肤破损,感染毒邪,毒邪乘隙而入,郁蒸血分所致。治疗其应选择活血化瘀、提毒外出、祛腐生肌、清热解毒为原则。   2.丹毒中药方(仅供参考)   【方药】牛蒡子10克,薄荷3克,桔梗6克,板蓝根15克,黄连3克,黄苓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应病症】丹毒(头面部)   3.丹毒中药方(仅供参考)   【方药】生石膏30~60克,连翘15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金银花30~90克,赤芍15克,黄苓15克,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地丁30克,蚤休20克,栀子15克,当归20克,生草6克,大贝母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丹皮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30克  动物丹毒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应病症】丹毒(下肢)   【按语】下肢丹毒症属湿热下注,蕴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生石膏、连翘、葛根、柴胡、金银花、赤芍、黄苓、公英、野菊花、地丁蚤休、栀子等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大贝母、当归、乳没、丹皮、山甲、皂刺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方中柴胡、葛根等清热解肌,对退热有良效。   3.丹毒中药方(仅供参考)   【方药】南北沙参12克,知母12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地30克,生甘草5克   丹毒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适应病症】丹毒(各个部位)   【按语】中医认为丹毒发病原因是由于火毒之邪侵入人体,内因素体火旺,血分有热,两热想并郁于肌肤,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在外则现赤如丹涂之色,在内则有口干便秘、烦躁等症。故选用银花、连翘、薄荷、葛根以辛凉散热;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大黄以清热解毒,疏通腑气;珍珠母、干地龙清泄干热。热毒之邪清除则红肿热痛缓解;淤血消去则经络通畅;脏腑之气通顺,可以化谷生津,则口干、烦躁等症随之消失。临症加减:发热恶寒者,加银花15克,连翘12克,荷叶根12克,芦根30克;热邪雍盛、患处红肿热痛较显著者,加水牛角15~30克(先煎),川黄连3克;大便秘结加制大黄10克(后下);有瘀血内阻证、舌质紫暗者,加赤芍12克、丹参10克;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兼有头昏头痛、视力模糊等症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女贞子、枸杞子、干地龙各12克。
穴位治疗方法
  1)A.体针   (一)取穴   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   配穴:下肢:阳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沟;头面:翳风、头维、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经穴**得气后,以徐疾补泻法之泻法(进针快、退针慢,先深后浅)提插捻转1~2分钟,**宜强,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阿是穴,以三棱针或皮肤针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电针围刺(操作同“疖”节之电针法)。四缝穴以粗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丹毒
(三)疗效评价:**法治疗64例,痊愈58例,显效4例,无效2例。但远期疗效尚不够满意[4,8]。   B.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于局部作常规消毒,持小号三棱针在皮肤发红的范围内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据皮损大小取适当型号之玻璃罐(注意罐口应预先消毒),用闪火法吸拔,留罐1分钟左右,取罐后擦净患处血迹。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为100%[5]。   C.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配穴:分2组。1、环跳、阳陵泉、三阴交;2、足三里、阴陵泉。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次可刺4~5针。委中穴取患侧,寻找怒张之络脉,刺血3~4滴。配穴二组,任选一组,用28号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施提插结合捻转之泻法,不留针。开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显者,应考虑用其他方法。   (三)治疗评价   共治131例,除2例无效,2例中断治疗外,余均痊愈,其有效率为96.9%[6,7,9]。  丹毒
D.粗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二)治法   选用牙科用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合金钢丝加工成长125mm(针体100mm,针柄25mm)的粗针,让患者端面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棘突。取准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将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时,针的方向和脊柱中线平行,切忌向侧歪斜,一般留针2~8小时,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47例,经3~7次的治疗,均获痊愈[10]。
穴位治疗方法(2)
  丹毒系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的一种急性皮肤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者,称抱耳火丹;发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两腿者,称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称赤游风。   【病因】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肝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所致。若兼湿邪,郁蒸血分,经常复发,缠绵不愈。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   【症状】发病急骤,皮肤红肿疼痛,色如丹涂脂染,边界分明,多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且多伴有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疗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验证15例,经治不足10次,均获痊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   附记:忌饮酒及辛辣**之饮食。若配用中药外治,效果更好。 四、丹毒的中医药外治方法:
编辑本段什么人易患丹毒
  (1)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2) 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   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编辑本段丹毒的日常保健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根治足癣可预防下肢丹毒,预防面部丹毒应避免和纠正挖鼻习惯。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下肢丹毒可用枕头将小腿垫高35度—45度角;头面部丹毒的病人可取半卧位。饮食宜清淡,不宜**性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发热者可给予酒精擦浴或退烧药;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药物方面以抗菌素为主,首选青霉素,其次为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3~5天才能停用抗菌素,以免丹毒复发。局部可以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试用铅洗剂与酒精各一半配成的溶液湿敷。
编辑本段丹毒复发
  丹毒复发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皮肤有破口,细菌可经破口侵入引发感染。因而要预防下肢皮肤外伤,烧伤,冻伤,足皲裂等;还要积极治疗下肢皮肤损害性疾病,如皮肤病、足癣、慢性溃疡、血管炎、糖尿病坏死等。二是局部皮肤抵抗力下降。引起抵抗力下降的常见病有,大隐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丝虫病橡皮肿、皮肤慢性营养不良等病。可并发局部皮肤淤血、缺氧、循环不良,致抗病能力下降,成为丹毒复发的内因。祛除病因,改善局部缺氧,缺血,增强抗病能力,防丹毒复发。   另外切忌过度疲劳,长久站立;夏季不要趟雨水;当丹毒部位皮肤出现疼、痒不适时,不可用力挤、捏;患部可用中药,或食醋加热浴洗,增强局部血循环。吃药预防复发无济于事,长期服用抗菌素还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一旦出现复发征兆时,需立即用药。
编辑本段丹毒易患人群
  1)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2)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编辑本段丹毒治疗方6则
  方1 鲜芦根汁   组成:鲜芦根2 000克。   用法:鲜芦根洗净,榨汁,分次当茶饮,每次1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丹毒初起,色鲜红,伴畏寒,发热头痛,口干,舌红者。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1,241   方2 马齿苋菊花粥   组成:鲜马齿苋60克,菊花15克,粳米100克。   用法:鲜马齿苋洗净切碎,粳米淘洗赶紧一同人锅加水l 000毫升,文火煮成粥;取霜降前菊花烘干研成粉。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3次,连服数天。   功效:清热解毒,泻肝利湿。   主治:丹毒急性期,病变部位较局限者。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98   方3 拌马兰头   组成:马兰头500克。   用法:马兰头洗净,人沸水中烫数分钟,取出略挤,切碎,加入香干末糖、盐、味精、麻油拌和食用,其水代茶饮,每日3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丹毒急慢性期均可食用。   来源:民间验方。   方4 赤小豆苡仁汤   组成:赤小豆100克,苡仁100克。   用法:赤小豆、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烂,分次服用,每日3次。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丹毒下肢肿胀明显,或伴水泡。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术出版社,2001,241   方5 茯苓红花粥   组成:茯苓30克,苡仁30克,红花5克。用法:茯苓、红花熬汁去渣,加入苡仁、大米若干,用文火煮成粥,每日早晚服用。   功效:健脾利水,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丹毒,皮疹色暗红,舌紫苔薄。   来源:民间验方。   方6 丝瓜银花饮   组成:老丝瓜500克,银花藤100克。   用法:上药洗净,加水1 000克,熬汁去渣代茶饮,每次2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慢性丹毒。
编辑本段丹毒禁忌食品
  丹毒是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   1、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   2、加强个人防护,防外伤。   3、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如牛、羊肉及海鲜等偏热的食物及辛辣的食物在发病时都不能吃。   4、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过度劳累,能耗伤人体的气血,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应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   6、紫外线照射。平素应用养成勤洗脚的良好习惯,保持下肢清结卫生,应勤晒袜,有条件者可已经常更换鞋袜。   7、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尚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   8、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
编辑本段丹毒的食疗法
  1、生姜 9 克,蜂蜜少许。将生姜焙干研细末,与蜂蜜调匀涂擦患处。本方有祛风燥湿之功效,主治风热、湿热之邪发为丹毒。   2、紫苏叶、葱白、鲜凤仙花各 50 克,煎汤熏洗患处,每日 2 次。   3、鲜油菜叶 60 克,大米 100 克,煮粥服食,常食有效。   4、干姜末适量,用蜂蜜调匀涂之立愈。本方适用于五色丹毒遍身散行。   5、新鲜南瓜藤连花 150 克,捣汁内服,每日 2 次。   6、豆腐 250 克,鲜丝瓜根 120 克,炖汤服食,连服 3~5 天。   7、芙蓉叶适量,晒干,研极细末,以菜油调敷患处。   8、板蓝根适量,捣烂如泥,外敷患处。   9、冬青树叶适量,捣烂取汁,涂敷患处。   10、夏枯草 200 克,加水煎汤,熏蒸患处。
编辑本段治疗丹毒药物配方
  解表退热、解毒止血—柴胡、黄苓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黄苓: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血的功能。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蒲公英、金银花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为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消肿散结、散瘀止痛—连翘、赤芍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效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消肿生肌、清热凉血—乳香、丹皮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丹皮: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除湿通淋、清热利湿—马齿苋、栀子   马齿苋:性寒,味甘酸,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主治丹毒、湿癣等症。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为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7
发表于 2012-4-12 10:47 | 只看该作者
青霉素+激素
8
发表于 2012-4-12 12:4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的话,每当效果欠佳的时候便是中医中药来显神通的时候了,不然中医中药也就没那么神了,呵呵
9
发表于 2012-4-12 12:43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下,抗生素三天不见明显效果就应该调整方案,没有哪个方案是每个人一定有效的,搞这么久还是这效果病人能坚持下来也算是奇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5:2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