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45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针道秘旨

胡海牙

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古代

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为了研究针灸

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

我的家中。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经过十数年来

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此

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

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

可有一定的价值。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一、古今用针之不同

针灸之道,源于“砭石”。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山海

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开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

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相比之下,根据临床

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

去效用。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

当扬弃。

二、禁针与禁灸

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比如会阴穴

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又如古人禁灸面部.

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

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

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必拘泥古

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

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三、进针的深度

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

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根据临床经

验,再深一点也可以。又如环跳,有云针二寸,有云针二寸半,亦有云针

一寸半至二寸半。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我的经验.

瘦人可针二寸半,胖人需针四寸至六寸才行。

古人进针所以较浅,是因为古时针粗易出事故。如今的针变得细

巧,危险性大大降低,所以针深一些也没有关系,但须了解解剖学知

识。这是古今针法之不同。

四、取穴的多少

针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穴位,只要手**确,

即可达到“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叫做“局部**,整体调节”。

古云:钉多烂木。**太多穴位,出针之时,可能会有忘记拔出的针

留在病人身上,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五、得气与不得气

**的疗效,决定于是否得气。得气,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胀、

沉、抽、颤及触电般等等感觉;医者亦同时得到感觉,有时如鱼吞钩一

般,有时针下有气流动等等。不得气,则针下发松发滑。

得气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气慢的病人,痊愈慢。

六、留针与不留针

**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

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确,病人及

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

气,然后出针。

古代并无留针之说,而以得气为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

“刺之而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

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七、晕针之说

**有时会发生晕针,一般是由于病人体虚,受不了得气的反应,

针后会有头晕脑涨、恶心欲呕之感,甚至发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针,

见针就会头晕。

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

得气而发生作用。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

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针灸书上说,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实多此一举。既然晕

针是由于**所致,现在又加**,企图救醒病人,岂非自相矛盾?

对于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只需让病人平躺,不放枕头,脚部垫

高,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这样过一会儿就能恢复。或者用热毛

巾敷头.也可帮助恢复。再严重一些的晕针,起针之后,以指甲速掐患

者的中冲穴,使之醒来,然后喝杯热水,最好是糖开水,可以解除晕

八、补泻之说

先辈说过,**无补,全是泻。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

减轻,这就是泻而不补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针灸减肥,效果也很好。

针灸书上讲的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等,其实临床

意义不大。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来,针灸分为两派,一主补泻,一主手法。即使就补泻而言.

没有手法,也做不出来。所以归根结底在于手法,手法是针灸的灵魂。

旧社会的医生为了谋生,一般对手法都很保密,所以医家多言补泻,讳

谈手法。遂使补泻之说成为“显学”,而懂得“朴学”(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九、人神之说

古时针灸有人神之说,谓人神走至人身某处,针着即死,故当避之。

这种说法在针灸界颇为流行,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受其影响,写入《千金

方》之中,更加成为雷打不动的信条。

其实人神之说,缺乏科学根据。如按古代人神说法“初一在足大

指”,可是扎着并不会出现问题。

那么,有时下针之后,病人发生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碰到胸

腺体质的人,这种人不宜下针,针之而亡,并非人神作怪。人神之说可

以休矣!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0-3-3 17:07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笔者有缘在胡老全退休之前的最后几年,同在一个科室工作。此文章是我收集到的胡老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之一,如果反应好,我将发出下篇。我所有的帖子都不会设阅读权限和收费,因为“医为仁术,学乃公器”越多人受益越好。另外感谢爱爱医,让我能自由自在地潜水。
3# 板凳
发表于 2010-3-3 19:21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非常欣赏楼主这样的行为,佩服鼓励之~~~~
4
发表于 2010-3-3 19:41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
5
发表于 2010-3-3 22:23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
6
发表于 2010-3-3 22:29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好贴  谢谢     期待中
7
发表于 2010-3-3 22:29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

得气而发生作用。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

效,以血气交泰之故。












我前段时间给自己针合谷治疗牙疼,出现晕针现象,但感觉很好。
8
发表于 2010-3-4 11:11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好贴  谢谢
9
发表于 2010-3-4 11:49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好贴  希望楼主继续发
        大家在期待中
10
发表于 2010-3-5 06:09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
11
发表于 2010-3-5 10:01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
12
发表于 2010-3-5 10:15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不错,希望再发
13
发表于 2010-3-21 09:19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好呀,非常好。
14
发表于 2010-3-21 10:38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了
15
发表于 2010-4-7 13:38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期待下文。
16
发表于 2010-4-7 14:47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善虽小,为之,善莫大焉。期待下篇,再次谢谢楼主为民族医学的发扬光大所做的贡献。
17
发表于 2010-4-8 10:06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有些观点赞同,但有些需商榷。
18
发表于 2010-6-19 21:25 | 只看该作者

胡海牙先生论针灸 上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4 19:3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