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资讯] 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围绕着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其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进行了长达三十年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终于再获突破,其相关成果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风湿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健康。早在七十年代前,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度被国人看作绝症,甚至被误称为“血癌”。由于对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认识极其有限,大部分患者都无法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更是成为一纸空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两成。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在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上海市风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风湿病学研究所所长、仁济医院陈顺乐教授领衔开展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技术”相关研究早在三十年前就开始致力于打破传统认识,以期扭转广大红斑狼疮患者的凄惨命运。

  据介绍,研究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用新的自身抗体检测技术在上海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红斑狼疮流行病学调查,并首先发现中国红斑狼疮患病率与美国等国家并无明显差异,纠正了传统上认为中国的红斑狼疮患者发病率最高而且病情最重的认识误区。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组长期以来力图从根源和深层机制上认识该项疾病,建立了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红斑狼疮遗传资源数据库,并成功通过基因组扫描和易感基因的精细定位,发现1q23和16q12区域与红斑狼疮关联,在国内外首次确定了PBX1和OAZ为SLE易感基因,还率先发现了I型干扰素及其免疫调控通路在SLE发病中居于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多年来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诊治策略的研究,如小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疗法,SLE的疾病模式已经从过去急性致死性的疾病转变为可治、可控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一九九九年本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十年生存率从六十年代的四分之一提高到超过八成,达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从八〇年代末,第一个红斑狼疮患者顺利生产,已经有四百三十二位年轻女性如愿以偿当上母亲。

  研究组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引得国际上学术领域的瞩目,以仁济医院为主要承办单位的第八届国际系统性红斑狼疮会议等多次国内外高级别学术会议相继取得圆满成功。相关研究课题共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本项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医疗机构普遍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诊治水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14: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