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23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院培养不出中医大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2 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学院培养不出中医大夫

中医大夫只能是精英教育,中医学首先是传统文化学,没有任何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医典籍的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理解了,哪里有可能运用辨证论治?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尽管殊途同归,但决不能够混为一谈,比如从天津到上海,既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轮船,但是不能指挥火车在水中跑,也不能指挥轮船在铁轨上跑。现在,偏偏要用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用现代科学解读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完全抛弃了中医学与传统文化。如果精通了中医学,也精通西医学,再用比较通俗流行的文化知识、语言解释中医学,的确很好。
2# 沙发
发表于 2004-12-22 14:1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精华尽在经典之中,很多字句又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比如“阴阳”的理解,《中基》的解释和《内经》的阐述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著有《思考中医》一书,多少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3# 板凳
发表于 2006-7-14 16:33 | 只看该作者
丸、散、膏、丹、汤、露、酒为中医传统治病之剂型。各有所长,但一群乌龟都患了痔疮-烂规定太多。没办法,中医照此一路走下去 ,只有一条通向坟墓的终点之路。哪里还会有岐黄之术?剩下的只能叫“弃荒之术”了。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本来就与西医不同,可是什么都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模式,怎么能不后退?
中医的发展主要靠的就是继承前辈和自己临床积累与总结,一个有效的剂型如酒剂和膏剂,如果你事先配制出来了放在那里就是国家政策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也是罚款的借口,但,如果你不事先配制出来,遇上适应证的患者,你现用现配就来不及。这样的政策让中医怎么发展,不用说发展,就是继承和在患者的心理能树立起对中医效果的认可都是一件难事啊!
4
发表于 2006-7-14 16:44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定道理!
5
发表于 2006-7-14 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弃荒之术 于 2006-7-14 16:33 发表
丸、散、膏、丹、汤、露、酒为中医传统治病之剂型。各有所长,但一群乌龟都患了痔疮-烂规定太多。没办法,中医照此一路走下去 ,只有一条通向坟墓的终点之路。哪里还会有岐黄之术?剩下的只能叫“弃荒之术”了。
...

同感!!如果按50年代的中医管理政策,我们现在可轻松多了,带3~5个徒弟,切药称药,推拿**,配置丹膏丸散都有徒弟做了,而且合法公开使用,有多好!
6
发表于 2006-7-14 19: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要走路是我们自己的适合我国情的路.<<执业医师法>>不适合我们,更不适合中医.这些定法规的专家学者对我们医生不负责,只照搬外国的法规来套用,都是`吃饱了坐在办公大楼里,从不了解情况.有何责任感可言?
7
发表于 2006-7-14 19: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要走路是我们自己的适合我国情的路.<<执业医师法>>不适合我们,更不适合中医.这些定法规的专家学者对我们医生不负责,只照搬外国的法规来套用,都是`吃饱了坐在办公大楼里,从不了解情况.有何责任感可言?
8
发表于 2006-7-14 2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y96114 于 2006-7-14 19:26 发表
中医要走路是我们自己的适合我国情的路.<<执业医师法>>不适合我们,更不适合中医.这些定法规的专家学者对我们医生不负责,只照搬外国的法规来套用,都是`吃饱了坐在办公大楼里,从不了解情况.有何责任感可 ...

是啊.外国是没有中医的.西医完全可以按照西方的模式来管理.但是中医你也用西医临床的模式来管理,根本就是方向错了.虽然都有一个"医"字,但是完全不是一个体系!!!
9
发表于 2006-7-14 21:08 | 只看该作者
8楼9楼说的好!
中医的整体观念在向西医靠拢的时候,就开始面目全非了,现在中医学院出来的学生中不中,西不西,搞的不伦不类,如此下去,我听的到病入膏肓的中医无奈的**!
10
发表于 2012-9-12 16:00 | 只看该作者
我这段时间腹胀,看西医怕坚持一番后西医把我的某个器官给切了,(我姐血小板低,在我们这最好的西医院住了半个月后,医生没办法问要不把脾切了,我姐问脾切了血小板能升上去吗,医生说不敢肯定,晕,现在没切脾脏,买点补药吃吃也没事照样活蹦乱跳的)就选择去看中医,先在一些中药馆的退休中药师那看,看简介都是正规中医院毕业的,反正药没少吃钱没少花,肚子还是胀,自己越觉得不靠谱,就去省中医药看,因为肚子里的器官比较多,好像也不是胃胀,就特意问有没有全科的中医看,后来发现省中医院心肝脾肺都是***分科的,开票小妹就给挂了个老年病科,挂号排队,等了3个多小时,不愧是老中医一搭脉就说你是肝胆湿热,刷刷刷开了药房,5分钟不到看完了,回去抓药一吃,立刻缓解不少,于是很高兴吃完了第一幅四天后又去,神医一搭脉说你的病好了一半,下一副吃完你就不用来了,我那个高兴啊,屁颠抓药,过了一星期又去,神医一搭脉,你的病好了4分之一,妈的,怎么又重了。我对我们省中医院这块牌子还是比较信任,就继续看下去。结果再吃了一副要再来 ,神医一搭脉,咦,怎么变成湿寒了,抓药回去我妈也不干了,湿热怎么变成湿寒了,省中医药院,中医院附属医院,花了一隔一个月上千块钱,反正吃完了我再不敢去了。后来又找了了中医,诊断也是肝胆湿热,开了药反正吃了几幅也没什么作用,我就把它们的药方都拿出了,研究了一下。       因为比较靠谱点的医生诊断都是肝胆湿热,我就上网查,从发病机理到症状,过程不赘述了,最后查到我的症状有个医师的解释是叫阴虚火旺,建议使用龙胆泻肝丸和六味地黄丸,我对照了一下医生以前开的方子,确实都有龙胆泻肝丸,但是好像没有补肾滋阴的,也抱着半信半疑的试一试的想法,我买来了六味地黄丸,因为龙胆泻肝丸含木通据说伤肾我就选了鸡骨草肝炎颗粒,反正吃不死的药买来以身试药,还买了杞菊地黄丸,这三种药搭配着吃,便是边吃,居然现在治好了。
       整个过程这样,我可以保证过程真实,不在于贬低谁,只是有几点感慨或者说疑惑。
       1.按我最好自己治好的病来说,我的并应该属于阴虚火旺,所以我应该吃龙胆泻肝丸泄肝火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可是满中医院分科就快分到脚趾缝了,我这个并应该是看肝病科呢还是看肾病科呢。我要当多大的官才能找齐两个科室的专家来给我看病啊。
       2.从专家开的药单来说,多数中医都开了龙胆泻肝丸这个方剂,说明诊断还是正确的 ,但是好像没有人给我开过补肾阴的药,我就奇怪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补不足,损有余,我这个医学门外汉都能随口驺两句,老中医干了一辈子怎么这点基本常识都没有呢,何况我上网2两个小时了解的知识比你们一辈子都多?我想问题不在于谁读的书多,而在于我正是没有学过中医,所以我才从我理解的中医角度去阅读,查询,我甚至认为一个中医看道德经比看医书有用。没办法,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的社会,人们掌握的知识量海量,而且有个手机就可以随时获取知识,思辨能力才是根本,而我们的教育,还在灌输知识,压制学生的思辨能力,连老中医也成了这样。中医大学打着中医的旗号,用着西方认的思维方式,在正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3.我在北京上海成都都有生活过,而且都有看中医的经历,以我的经历来说。北京的时候,公司旁边就有一家大型西医院,但是每次看病麻烦又贵,所以我宁愿到旁边的小医馆去看,有一次得了病,去正规医院去看,在西医那一天花了一千多就没敢再去看,去同一医院看中医也看不好,花钱不说,医生服务态度也不好,最好就去私人小医馆看,看了好几家,最后看重一家中医倒是年轻,但是人很好,特实诚那种,也不黑病人那种,当时也是死马当活马,看了几次给他套近乎关系很好了,就说哥们你尽管开药,哥们的并交给你了,反正就是当他兄弟看那种,当时花了两个多月没治好,他到处帮我请教人,后来据他说他找到了他师傅的师傅,也是他们医馆的古文,给我开了一副方子,一副,真的立马病就好了。当时这家医馆在北京亦庄,后来我离开北京的时候他把给我的诊治单装成一本书送给了我。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心酸的骄傲,因为大医院***不着,西医看不起,医学院***不着,就想了个策略,先结交了个朋友,靠着朋友的朋友,找到了一个不是医学院毕业的老中医给我看了一下病,这也算草根的智慧吧,当然,我的病不好治可能跟我的生活习惯也有关系,这点我也检讨了我自己。
         后来去上海,公司旁边就是上海中医大学,去他们的附属医院看病次数也比较多,不过体会就是一家西医院,不去专门的传统中医科,普通门诊开的都是西药,有一次问能不能开点中药,医生憋了半天,看那表情应该是没学过中医,抑或是已经对中医不屑一顾了。奇怪,这可是中医大学附属医院。。。。。。。。。,不过好在去看病都能看好,所以说,西医就是西医,中医就是中医,飞把两者搀和到一起,挂羊头卖狗肉就不好了。老子讲自然之道,出了问题要用自然的方法,阳气不足了既要修养,人之道讲究增补,阳气不足了我可以架暖气,开空调。
就像手机没电了,中医说:关机充电;西医不屑,拉根电线过来,可以玩到天亮。你说谁有智慧呢,都有。但是学别人的学到对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顾了,那是我们文化真的不行?
     4.成都吗,分科分科,要是我的病根肝和肾都有关系,我是看肝病科呢还是看肾病科呢,去看专家号呢,也没说他是肾病专家还是肝病专家,纠结啊,所以啊,求人不如求几,不懂中医,上百度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1 06:3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