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6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康教育与促进]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帮助大家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阿胶
是一味补血止血的良药,主治血虚萎黄、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阴虚肺燥咳嗽等。其实,阿胶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民间流传着一种怪病,病人面黄肌瘦,卧床不起,直到气喘咳嗽、咯血而死。 一时间万户萧疏,村镇冷落。当时山东东阿县魏家庄有位美丽聪明的姑娘名叫阿胶,她的父母也不幸身患此病,双双去世。阿胶为使众乡亲脱离病痛,只身赴东岳泰山寻求治病药草。一日,路遇一鹤发童颜长老。长老告知,病可治,药难得:要用一头小黑驴的皮,而这驴是老种蛟龙驹,凶猛异常。阿胶想着众乡亲的病痛,急忙拉着长老说:只要能救人苦难,豁出性命也心甘!长老听了,微笑点头,阿胶立刻拜师学艺。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把七十二路剑法练得精通,即拜别恩师,到深山去寻找小黑驴。经过一番苦斗,阿胶制伏了小黑驴,即按长老的吩咐,熬制驴皮。阿胶在锅内添八八六十四担泉水,烧九九八十一担桑柴,熬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出锅了。病人服一个好一个,想找恩人致谢时,长老和阿胶都不见了。人们说,长老是药王菩萨下凡,把阿胶带上仙山当药童了。为了纪念阿胶姑娘,后来就把药胶叫作“阿胶”。

      白芍
的故事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作用。要说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的发现讲起。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潦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一天夜晚,夜深入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白头翁的传说
       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始载于《本经》下品。其特征在《开宝本草》中也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白头翁的药用价值极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之功效,主治赤白痢疾,鼻衄、崩漏、湿疹等病。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樵夫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了不久,白发老翁便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为其煎汤服下。樵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便痊愈。为了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于是称这种草为白头翁。

      丹参的传说
      丹参是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有活血祛瘀、安神宁心的作用。因为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所以别名多与颜色有关,如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民间还有叫“丹心”的,这与流传着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个渔村,村里住着许多渔民和一个渔霸。一天渔霸的老婆患了重病,请了很多医生,花了不计其数的钱财,都没有给她治好病。正在一筹莫展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草药,一定能治渔霸老婆的病。渔霸心中升起希望,但希望的火花很快就暗淡了。因为人称无名岛为 “鬼门关”,暗礁林立,而且海上风猛浪大,水流湍急,船难靠岸,人就更难上岸了。渔霸左思右想,绞尽脑汁,突然眼前一亮,他想起了一个名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没有了父亲,是在风浪中长大的,自幼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渔霸便派人把阿明叫来,逼他去采药。阿明说:“我妈妈也病了,医生说是淋漓漏下。我得在家侍候她”。渔霸一听,火冒三丈,责令阿明说:“你小子马上给我去无名岛,限你5天内把岛上的药采回来。不去,以后就别想出海打鱼,饿死你们娘俩”。阿明听了非常气愤,但又敢怒不敢言。转念一想,妈妈也有病,正等着药吃呢。与其跟他顽抗到底,不如将计就计,顺便也给妈妈采点儿药。便对渔霸说:“我去采药也可以,但你要找人侍候我妈妈,还要给我准备好船只、干粮和盘缠”。渔霸听了满口答应,立即按照阿明的要求去做了。阿明第二天就驾船出海了,凭着高超的水性和勇敢的精神,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浪头,通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登上了无名岛。他急忙上岸,四处寻找那开着紫花,根也是紫色的药草。找到后迅速连根挖出来,一会儿就弄了一大捆,并把药草藏在船仓里。临走时,阿明没忘记拔了些野草,用来应付渔霸。阿明终于按规定的时间返回渔村。船刚刚靠岸,渔霸就派人把他采来的“野草”抢走了,立即叫人给老婆煎服。谁知他老婆吃了药后,不但不见效果,病情反而一天天加重。没过几天就命归黄泉了。而阿明的妈妈吃了药后病很快就痊愈了。阿明把剩下的药草分给同村的渔民们,防备以后万一再得这种病。他知道渔霸不会跟自己善罢甘休,就和母亲悄悄地远走他乡。人们都敬佩阿明不畏艰险、不畏**,采药救济母亲的高尚情操,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就给它取名叫“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雷丸
      商人楊因為經常要到各地方做買賣,所以很少在家,出門在外吃住都十分克難。就在他30歲那一年,不幸得了一種怪病,每當一開口說話,肚子就會隱約發出聲音,將他的話重複一遍,因為聲音不大,一開始他還以為是自己錯覺,並不在意,誰知隨著日子愈久,聲音也愈來愈大,造成他的尷尬和困擾,只好藉著做買賣的機會,四處求醫,無奈始終找不到一位大夫能治好他的怪病。直到有一天,他從外地回家,途中經一小廟,由于天色已晚,想跟老和尚借住一宿,老和尚聽到他肚子裡的聲音後,告訴他︰「你這是染上『應聲蟲』病」,楊半信半疑,問他如何能治好這病,老和尚說︰「你只要拿起本草經來唸,把所有的藥唸過一遍,唸到那一味藥,應聲蟲不敢回應,就吃這味藥治療!」楊雖不信,但想反正無害,回去後借了一本本草經,就讀了起來,應聲蟲也一一回應,正當讀到雷丸時,應聲蟲竟沒有回應!楊不信,又唸了幾次,應聲蟲仍然靜靜的沒有回應,回頭再唸其他的藥,它又應聲!楊於是就趕緊到藥房抓了藥吃,果然治好了這個心腹大患。雷丸,為多孔菌科雷丸菌的菌核,味苦性寒有小毒,入胃及大腸,主要用在殺蟲,絛蟲和鉤蟲都有效,另外對於婦女**滴蟲也有抑制作用,所以也用於治療這一類的白帶。
內服時可以單用,亦可配合檳榔、牽牛、苦楝皮等,以增強驅殺腸內寄生蟲作用,副作用小,所以在過去物資缺乏的年代裏,算是相當理想的驅蟲藥劑。 現在由于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寄生蟲病已屬少見,加上現代醫學普及,這一類病人也很少會尋求傳統中醫治療,所以這味藥也愈來愈少用了。注意雷丸副作用雖小,但過量仍會有惡心嘔吐或腹瀉現象,民眾不可自行服用。

       消痈散结蒲公英
       “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这首脍炙人口的谜语说的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分布,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并作为常用中药被广泛地应用。蒲公英作为药用,最早见于《新修本草》,谓其“主治妇人乳痈肿”。相传关于蒲公英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在黄河岸边住着一位姓蒲的员外,蒲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公英”,她美丽善良,与丫环翠儿亲如姐妹。有一年,公英突发高烧,四处求医,仍不见效,直到临终前公英才羞涩地告诉翠儿病因是由于**肿痛难忍所致,原来她患的是乳痈。**死后,翠儿念及主仆情深,常到坟前祭奠。来年春天,她意外地发现**的坟头生出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野草,金黄色的花瓣犹如公英美丽的笑靥。秋后,野草的种子随风飘落,播散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这种野草却染绿了荒原。就在这一年,翠儿不幸也患了乳痈,在祭奠**时晕到在坟前,朦胧中她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坟头野草,非同寻常;既治乳疾,又度饥荒。”翠儿醒来既惊又疑,心想莫非是**在点化自己?她试着采些野草回家食用,果然数日后乳痈渐愈。随后,翠儿用这种草治好了许多的乳痈患者,人们由此草的药效联想到它的来历,认为它就是美丽善良的公英**的化身,由此就称它为“蒲公英”。
中医认为,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退黄之功效,配伍金银花、野菊花等可治疗痈肿疔毒;配伍鱼腥草、芦根、冬瓜仁等可治疗肺痈咳痰;配伍茵陈等可治疗湿热黄疸;配伍金钱草、白茅根等可治疗小便淋沥涩痛,单用(鲜品内服和捣敷)可治疗乳痈。炎炎夏季,常用蒲公英沏茶或同粳米熬粥饮用,可清热解毒。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蒲公英还具有较强的杀菌及抗病毒、利胆、利尿、健胃功效。

            浮小麦的传说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龙眼
       龙眼是中医传统补药,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虚劳羸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代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
小福禄娇生惯养,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远房亲戚王夫人对钱员外说:“少爷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 王夫人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 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100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 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蒸给福禄吃。福禄果然身强体壮起来。

         大黄
      中草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
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
五 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马 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 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马骏问:“你怎么不舒服?”妇女说:“泻肚子。”本 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病 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这 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老爷应该判我有罪。”县 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马 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县 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马 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五 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后 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
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灵芝
       神奇的“仙草”———灵芝常被视为吉祥与美好的象征,把它当成是一种“起死回生",甚至使人“ 还老返童”的神 药。这大概与它的形态,有漆状光泽和云状环纹以及有关它的神话故事有关。
传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叫瑶姬,刚到出嫁之年,就早夭离世。她的精气飘荡到“姑瑶之山,化为瑶草”。有趣的是,谁要吃了这种“瑶草”谁就能和他(她)所思念的人在梦中相会。
天帝哀怜瑶姬的早逝,封她为巫山云雨之神。这位美丽的女神,每天清晨化作一片朝云,自由清闲地徜徉在群峰之间。到了黄昏,又化作一阵阵暮雨,将她的一腔幽怨倾泄在千里长江之中。楚怀王有一次巡视云梦,住在高唐馆舍,这位女神来到寝宫,向正在酣睡的楚怀王倾诉爱情和哀怨。楚怀王从朦珑中醒来,无限怅惘,为记念美梦,就给瑶姬建了一座庙宇,取名“朝云”。
后来,楚襄王到此游览,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当时被传为佳话。楚国大文人宋玉乃根据这两个梦台,写出了著名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后来,人们把瑶姬谐音为灵芝。如今,在“神女”居住的巫山里,灵芝特别多。

     《麻黄的来由》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紫苏
      九月九日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赛吃螃蟹。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黄,他们越吃越香。吃空的蟹壳竟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华佗带着徒弟,也到这儿来饮酒。他看到那伙少年象疯了似地比赛吃蟹,便好心地劝说道:“螃蟹性寒,不可多吃。年轻人,你们比赛吃螃蟹可没有好处。”少年们很不高兴:“我们吃的是自己花钱买的东西,谁听你的管教!”华佗说:“吃多了准会闹肚子,那时候可有生命危险啊!”“去去去,别在这儿吓唬人!我们就是吃死了,又关你屁事!”这些醉醺醺的少年根本不听劝告,继续大吃大喝。有的还嚷道:“螃蟹是美味,谁听说过能吃死人?咱们放开肚子吃咱们的,馋死那个老头子!”华佗看他们闹得实在不象话,就对酒店老板说:“不能再卖给他们啦,会闹出人命的。”酒店老板正打算从那伙少年身上多赚些钱哩,哪里听得进华佗的话?他把脸一板,说:“就是出了事也不关你呀。你先生少管闲事,别搅了我的生意!”华佗叹息一声,只好坐下吃自己的酒等到半夜,那伙少年突然大喊肚子疼,有的疼得直冒汗,有的翻倒在桌下打滚儿。酒店老板吓呆了,急忙问:“你们是怎么啦?” “疼坏了,快帮我们请个医生来吧!”“这半夜三更的,让我上哪儿请医生去?”“求求老板行个好,医生再不来,我们的命就难保啦!”这时,华佗走过来说:“我就是医生。”“呀!”少年们大惊失色:这不是那位不让多吃螃蟹的老头儿么?他们也顾不得什么面子了,一个个捧着肚皮,哀求道:“先生,请你给治治吧!”“你们刚才不是说不让我管吗?”华佗说。“大人不记小人过。求先生发发善心,救救我们。您要多少钱都好说。”“我不要钱。”“那您想要别的也行。”“我要你们答应一件事!” “别说一件,一千件、一万件也行。您快说什么事吧?” “今后,你们得听从老人的劝告,再不准胡闹!”“一定,一定。您快救命!”华佗让他们等着,自己带着徒弟到了荒郊野外,采了些紫草的茎叶回来,煎汤给少年们喝下。过了会儿,他们的肚子都不痛了。华佗问:“喝了这药,觉得怎么样?”“舒服多了。”华佗心想:这种药草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它确实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                                  少年们千恩万谢,告别华佗,回家了。华佗又对酒店老板说:“好险啊,你以后千万不能光顾赚钱,不管人家性命啊!”酒店老板连连点头。华佗离开酒店,徒弟问道: “这紫草叶子解蟹毒,出在什么书上?”华佗告诉徒弟说书上并没有,这是他从动物那儿学来的。原来有一年夏天,华佗在江南的一条河边上采药。他看见一只水獭逮住一条大鱼。水獭吞吃了很长时间,把肚皮撑得象鼓一样。它一会儿水里,一会儿岸上;一会儿躺下不动,一会儿来回折腾。看来,这水獭难受极了。可是后来,它爬到岸边一片紫草旁边,吃了些草叶,又躺下会儿竟没事了。华佗心想,鱼类属凉性,紫草属温性,紫草准可以解鱼毒。从此,他便记在了心上。
后来,华佗还把紫草的茎叶制成完和散。他又发现这种草药还具有表散的功能,可以益脾、利肺、理气、宽中、止咳、化痰,能治很多病症。本来,因为这种药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服,所以,华佗给它取名叫“紫舒”,可不知怎的,后来人们把它叫作“紫苏”了——这大概是音近的缘故吧!

          藿香和佩兰
      从前,有一户人家,哥哥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嫂子叫佩兰,小姑叫藿香。佩兰十分疼爱妹妹,藿香也很体贴嫂子。两人每天一块儿下田干农活,又一块儿操持家务。她们从来也没有闹过一回别扭,日子过得别提有多和美啦。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了暑热,只觉得头痛眩晕,心悸恶心。藿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哥哥在家时,教咱们认识过两种祛暑解热的药草,让我上山挖些回来,煎汤给你喝吧!”
“那可不成!”佩兰拉住妹妹的手。“你个十七、八的女孩子,怎么能一个人出门儿啊?”藿香一心想给嫂子治病,不管嫂子怎么劝说,还是换上了哥哥的旧衣裳,女扮男装,进山去了。佩兰唯恐妹妹有什么闪失,两眼紧盯着房门,一直盼到天大黑了,才看见妹妹的影儿。佩兰刚松了一口气却又猛地吓呆了。只见藿香两眼发直,四肢无力,一迈进门槛儿就跌倒在地。佩兰挣扎着身子,忙下床去搀藿香:“妹妹呀,你这是怎么啦?”
藿香有气无力地说:“我叫毒蛇咬了。”嫂子吓得没了魂儿似的,急问:“咬了哪儿?”“这儿……”藿香说着指了指脚。佩兰赶紧扒下藿香的鞋袜,看见妹妹的脚面又红又肿,连小腿也肿胀得变粗了。“哎唷,这还得了,得把毒水挤出来才成呵。”“怕是晚了。”佩兰闻听,一下把妹妹的伤腿抱起来,又把嘴凑近脚面上的伤口,吸吮毒汁。“嫂子,你也要中毒呵!”藿香哭着推搡嫂子。佩兰紧紧握住妹妹的脚脖子,说道:“要死咱俩一块儿死,要活咱俩一块儿活。没有了妹妹,我一个人还活个什么意思?”第二天,邻居们发现这姑嫂二人都躺在地上,急忙抢救。可是,藿香已经死了,佩兰也只乘下最后一口气。佩兰从身边的小筐里拿出两株药草,哭着说:“乡亲们呵,我妹妹挖回来的这种草,是我们家祖传下来治暑热的,可还一直没起过名字。这圆叶粗茎的,能祛暑湿,治疗头痛发热、腹胀胸闷,还能止呕、止泻,就叫‘藿香’吧;这种尖叶细茎的,主治暑湿内阻、头昏呕吐,就叫‘佩兰’吧……”话未说完,佩兰也咽气了。邻居们无不感动。大家把姑嫂二人埋葬后,又将两种祛暑的药草培植起来。从此,人们一看到藿香和佩兰这两种药草,就想起当年那一段感情深厚的姑嫂。

           夏枯草
     有个秀才的母亲得了瘰疬,脖子肿得老粗,还直流脓水。人们都说这种病很难治,秀才十分着急。 一天,来了个卖药的郎中。他对秀才说:“山上有种草药,可以治好这个病。秀才立即求郎中帮忙。郎中就上山采了一些有紫色花穗的野草回来,剪下花穗,煎药给秀才母亲吃。几天过去,秀才母亲流脓的地方封口了;又过了些日子,病全好了。老太太十分高兴,嘱咐儿子留郎中住在家里,重重酬谢并款待郎中。郎中也不客气,白天出去采药、卖药,夜晚就宿在秀才家中。秀才经常和郎中在一起聊天,慢慢地对医道也有了兴趣。过了一年,郎中要回家,临走时对秀才说:“我在你这儿住了一年,该给你多少饭钱?”秀才说:“你给我母亲治好了病,吃几顿饭算什么?”郎中说:“也好,那就传你一种药吧!”郎中说罢,便带着秀才上了山。他指着一各长圆形叶子、开紫花的野草对秀才说:“这就是治瘰疬的药草,你要认清。”秀才仔细地看了看,说:“我认清了。”“你还得记着,这草一过夏天就没了。”“嗯,我记住了。”两人分手后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就在这年的夏末秋初,县官的母亲得了瘰疬,张榜求医。秀才听说以后立刻揭了榜去见县官,说:“我会采药治瘰疬。” 县官派人跟着秀才上了山,可是,怎么也找不着长圆叶、开紫色花的药草。秀才十分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啊?他爬遍了附近的大山,一棵也没找到。差人把秀才押回县衙,县官认定他是骗子,当堂就打了他五十大板。转过年的夏天,郎中又回来了。秀才一把抓住郎中说:“你害得我好苦啊!” 郎中一楞:“怎么啦?” “你教我认出药草怎么没有啦?” “有啊。” “在哪儿?”“山上。”两人又到山上,一看,到处都有紫穗野草。秀才奇怪地说:“怎么你一来,这草又有了。”郎中说:“我不是对你讲过吗?这草一过夏天就枯死了,要用就得早采。”秀才这才猛然记起郎中当初交代给他的话,只怪自己粗心大意,白挨了一顿板子。为了记住这事,秀才就把这草叫作“夏枯草”了。

       芦根
      江南有个山区,这个地方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就到药铺一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求你少要点儿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呀!”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退热不一定非吃羚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你到塘边挖些芦根回来吃。”“芦根也能治病?”“准行。”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好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花子交了朋友。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 本帖最后由 缘 于 2006-9-10 09:41 编辑 ]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6-9-8 21:3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3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