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大讨论:桂枝汤是止汗剂还是发汗剂? [打印本页]

作者: 草原民间中医    时间: 2016-11-29 08:38
标题: 大讨论:桂枝汤是止汗剂还是发汗剂?
桂枝汤是《<!--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论》第一方,群方之祖,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到底是发汗剂还是还是止汗剂?迄今众说纷纭,请大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临床价值。现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请大家个予己见。

作者: lixiangpc1    时间: 2016-11-29 08:45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
作者: sdwhhy    时间: 2016-11-29 08:51
应该是在表虚有汗情况下使用的调和营卫平衡的。不应单纯看其“发”或“止”汗剂。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作者: alex_wei    时间: 2016-11-29 09:09
本帖最后由 alex_wei 于 2016-11-29 09:12 编辑

这个选择题就象把所有哲学都硬扣上唯心唯物的紧箍咒,你选哪个都是错的,就掉进坑里了.
作者: gtogto1976    时间: 2016-11-29 09:14
学习,学习
作者: 修无    时间: 2016-11-29 09:27
不应单纯看其“发”或“止”汗剂,应该对症
作者: qqqaaazzz0119    时间: 2016-11-29 10:49
桂枝汤调和营卫,不能单纯用发汗或者止汗来套用,辨证论治。
作者: 胡单强    时间: 2016-11-29 10:59
你要是把桂枝汤单纯看成解表剂,就大错特错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作者: ldaoyisheng    时间: 2016-11-29 11:12
从桂枝汤服法可以确定,此方为发汗之剂,因服桂枝汤后需喝热稀粥,盖被取微汗。另外从桂枝汤的组成上看,也是发汗为主。桂枝,生姜各三两,味辛,性温。芍药三两,酸凉。热药多于凉药。

为什么桂枝汤被误认为止汗呢?主要还是从桂枝汤证的治疗方向去考虑的。历来有“无汗用麻黄,有汗有桂枝”,这里的麻黄与桂枝是指麻黄汤与桂枝汤。因为单纯的桂枝同样可以发汗。

针对楼主的命题又如何解释呢?
这个得从桂枝汤证的病机去解释,这个病人本来就是表虚,可以理解黄煌先生说的,桂枝汤体质的人多是像林黛玉一样,弱不经风的样子。也就是说,这个病人,体表的卫气不足,卫气不足,腠里处于一种相对的开放状态,自然外邪就容易入侵机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体表卫气不足,那么体内的津液也同样可以很容易往外流。
桂枝汤用桂枝为君,生姜臣,这两个药能发汗,但发汗力度不强,桂枝有些微微的甘味,生姜汁多,发汗的同时也能补充津液。芍药一味为使,其味酸而性凉,酸能收敛而止汗,又反佐桂,姜之辛温,防止发汗太过。大枣,炙甘草补津液,使汗出的同时不伤津液。
作者: lyq585858    时间: 2016-11-29 14: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云000903    时间: 2016-11-29 14:25
调和之剂。胡希恕解的很中肯。
作者: 二郎战神    时间: 2016-11-29 14:49
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止汗剂!!!
作者: ldaoyisheng    时间: 2016-11-29 14:56
本帖最后由 ldaoyisheng 于 2016-11-30 16:49 编辑
云000903 发表于 2016-11-29 14:25
调和之剂。胡希恕解的很中肯。

桂枝为阳旦,柴胡为阴旦,一阴一阳,皆为和解之剂。

[attach]2023109[/attach]答案都在这张图里,同时可以参考《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

作者: 草原民间中医    时间: 2016-11-29 15:04
师前圣之道,继承祖国医学遗产,惟能观其通,掌握其真谛,循其道以治病.余浏览古今诸多医论,每多见有对桂枝汤剂性归属、功用存疑执辩,争议颇多,有云" 发汗剂",有云"止汗剂",或云"既为发汗剂,同时又是止汗剂"等,代有相争,见仁见智,皆以为是,迄今仍看法不一.研医习技者,不言而喻,桂枝汤剂性归 属,对其运用范围和潜在功用以及仲景学术理论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临床遣方用药的准绳,是发掘医学宝库的导向,更是揭开桂枝汤"通治百病"机理外 延和内涵的关键所在.究系何属?余不敢囿于某说以自锢,屡经临床实验考求,探寻桂枝汤的药理、方义、桂枝汤证的病理机制等端底,究其机理内涵认为:云"发 汗剂"或"止汗剂",或云"既为发汗剂,同时又是止汗剂"之说,似皆偏颇,说是皆是,说非皆非,均只以药后变机之现象而命之,非仲圣创此剂之本旨.
作者: 草原民间中医    时间: 2016-11-29 15:11


曹氏误判小柴胡汤为汗剂析

冯世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几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一个关于曹颖甫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初闻曹颖甫先生称“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很感奇怪。后拜读其《伤寒发微》始知是其以《内经》释《伤寒》之故。近反复读《伤寒论》有关瞑眩的论述,联想到曹氏提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始悟其误断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混淆发汗与汗出

  误读《伤寒论》条文

  发汗,是经方针对表证,应用最早、最多,通过发汗愈病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用于太阳病、少阴病,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皆属发汗剂。但小柴胡汤历来被认为是和解剂,曹氏为什么把小柴胡汤当成发汗剂?分析其缘由,可能对读懂《伤寒论》有所裨益。

  曹颖甫提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见于对《伤寒论》第101条的注解。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曹颖甫注解道:“凡柴胡汤病证,不惟以口苦咽干目眩言之也。少阳无正病,故方治绝少,所谓柴胡汤证,皆以太阳病邪内陷言之。是无论太阳伤寒由水分内陷者,当从汗解;即太阳中风从血分内陷者,亦当从汗解……后文云: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夫所谓解外者,与上欲解外者用桂枝汤本同一例。桂枝汤解外曰发汗,柴胡汤之解外,独非发汗乎?不发汗,则营卫二气之内陷者,何自而出乎?况本篇又云:呕而发热,柴胡汤证据,而以他药下之(非大柴胡汤),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合之本条,不明言发汗乎?吾故曰柴胡汤为汗剂也”。小柴胡取汗之实解读

  很显然,曹颖甫把本条和第149条的“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皆认为是小柴胡汤的发汗作用,因此把小柴胡汤视为发汗剂。

  诸家解读小柴胡取汗之实

  对第101条的解读,历代注家多有明确认识,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曾指出:“本条主旨是柴胡证的辨证方法,及误下后再服柴胡汤,可能发生战汗而病解。”

  战汗,在《伤寒论》里是指瞑眩反应之一,与发汗不同。关于汗出的机理,陈亦人明确是战汗:“柴胡证,治以下法,自属误治,最易致少阳之邪内陷而发生其他变证,则非柴胡汤所能主治,但还应以证为凭,如果柴胡证仍在,则知邪未内陷,仍可再用柴胡汤。不过,邪虽未陷,正气毕竟受到损伤而虚,因此,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祛邪而正邪剧争,于是蒸蒸而振栗战抖,继之发热汗出,邪随汗解”。

  清代汪苓友谓小柴胡汤为和解:“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者,误下之也,若柴胡证不罢,以无变证,故其病犹在也,当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必蒸蒸而振,振者,战也,战而后发热,故云蒸蒸,互词以见义也。正气与邪气相争,正气胜则邪气还表,故汗出而解。”明确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不是发汗剂,汗出是战汗,是正气旺盛自能胜邪的表现。

  胡希恕更明确指出:“柴胡证禁下,若误下之后,柴胡证未变,可再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一句,后人常误以为柴胡汤为发汗剂。蒸蒸为热象,服小柴胡汤后,人觉蒸蒸发热烦躁而寒战,发热汗出,这是邪盛正虚时,服药中病而出现的瞑眩状态,而非每服柴胡汤都会发生。”

  混淆发汗与瞑眩汗出,是造成认为柴胡汤是发汗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见典型的小柴胡汤证,给服小柴胡汤皆不见瞑眩、战汗,已说明小柴胡汤不是发汗剂。

  瞑眩汗出非只见于服小柴胡汤,仲景书有多处论述,《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产妇郁冒……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伤寒论》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这种汗出皆原是邪盛正虚,当正气恢复、或是服药后助正气恢复,战胜邪气时表现为汗出,很显然,正虚邪不在表当禁发汗,战汗不是发汗致汗。第101条所述的汗出亦属瞑眩,并不是小柴胡汤有发汗作用。

  小柴胡汤不是发汗剂,通过读《伤寒论》有关原文即可得到证实。有关小柴胡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20条之多,具体证治很清楚,其主治不是在表,而是在半表半里。

  明·许宏认为:“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汤乃和解半表半里之剂也。”有关少阳病的治则和禁忌,在《伤寒论》有明确记载。如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第265条:“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陈亦人注解此二条时指出:“本条与上条合看,即是治疗少阳病的三禁。由于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因此又名三禁汤”,明确少阳病禁发汗,显而易见治疗少阳病不能用汗、吐、下,只能用和法。故认为小柴胡汤有发汗作用,显然与《伤寒论》原旨抵牾。

  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少阳病已成共识,但对半表半里、少阳病及六经实质的探讨仍未终止。曹颖甫认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是其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内经》释《伤寒论》。现已明确《伤寒论》属经方理论体系,岳美中、章太炎、胡希恕等纷纷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迥异”,用《内经》理论解《伤寒论》的少阳病,当然似是而非,因此曹氏认为“少阳无正病,故方治绝少”,小柴胡汤治同桂枝汤发汗,自然也没有和解之治,也就没有半表半里证了。

  原因**:误判柴胡解表

  读《伤寒发微》可知,使曹氏认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的另一原因,是对药物的认识远离了《神农本草经》,而受到后世影响。如对柴胡的认识,《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

  而曹氏以《内经》理论推衍其作用谓:“柴胡出土者为柴,在土中如蒜状者为胡,其性升发,能引内陷之邪而出表……太阳之气,营卫俱弱,不能作汗,必籍柴胡升发之力,然后得从外解。”认为用柴胡主在解表,因谓“至若方之所以用柴胡者,柴胡发表寒也”、“无论太阳伤寒由水分内陷者,当从汗解”。

  由于认为柴胡发表,小柴胡汤发汗,对《伤寒论》条文的解读就产生了一系列错误。如对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汤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这里的外,少阳在阳明的外面,是指阳明之外,实指少阳病位,非指太阳之表。本条的主旨是,少阳阳明合病,先和解少阳,后兼攻里。

  曹氏因囿于柴胡解表,故认为“夫所谓解外者,与上欲解外者用桂枝汤本同一例。桂枝汤解外曰发汗,柴胡汤之解外,独非发汗乎?”如果按照曹氏的推理,既然小柴胡汤治同桂枝汤,那么本条为什么用小柴胡汤而不用桂枝汤呢?很显然,本条是少阳阳明合病,治不能发汗,曹氏认为先发汗解表,致使对少阳病的概念、治则全含糊不清了。

  可知曹氏认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主要原因是起于误读,混淆发汗与汗出的概念,即把瞑眩的汗出视为发汗,由于其误读,造成许多条文理解错误,如在注解《伤寒论》第101条时,认为“少阳无正病,故方治绝少”,致终不能认识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及六经实质。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13.12.20四版

作者: ldaoyisheng    时间: 2016-11-29 15:22
草原民间中医 发表于 2016-11-29 15:11
曹氏误判小柴胡汤为汗剂析

冯世纶

胡老也说,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大家知道半表半里之阳的少阳病对应的方是小柴胡汤(或是阴旦类方),那相对的半表半里之阴的厥阴病是什么方。其实就是桂枝汤(阳旦类方)。所以小柴胡汤与桂枝汤最合理的应皆和解之剂才合理。

作者: 宫国义e    时间: 2016-11-29 16:49
桂枝走表也走里,属于止汗。但桂枝汤方剂组成是: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属于调和营卫,有微微发汗作用,所以解表。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作者: ljh747802    时间: 2016-11-29 18:28
止汗还是发汗若病机皆为营卫失和均可用。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作者: tulerencai    时间: 2016-11-30 14:02
要是把方剂定的那么死,还是别用中医了,中医如果尽信书而没有自己理解也可以不学中医了,首先脉经这本书我就觉得有问题,如果尽信这些书的话好多医理是讲不通的
作者: rei5147    时间: 2016-12-5 10:58
亲,你想多了,跟汗没关系。表虚就能使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作者: family313583    时间: 2018-2-26 21:33
回复 10# lyq585858


比如桂枝,该如何用您的思路理解呢,能指点下吗?先谢谢
作者: lyq585858    时间: 2018-2-27 19: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uczsyh33914464    时间: 2021-3-28 13:27
桂枝汤作用是调和营卫,发汗是发的病邪之汗,止汗是止的表虚之汗。
作者: uczsyh33914464    时间: 2021-3-28 13:32
桂枝汤的作用是调和营卫,发汗是发的表邪之汗,把邪气排出去,止汗是止的表虚所致的汗出,把表固起来,防正气泄露出去。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