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脾脏肿瘤的病理与影像学诊断 [打印本页]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5
标题: 脾脏肿瘤的病理与影像学诊断
脾脏<!--IIYITAG:8:zhongliu-->肿瘤<!--IIYITAG:/8:zhongliu-->的病理与影像学诊断

谢敬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一、脾良性肿瘤:
1.脾<!--IIYITAG:8:xueguanliu-->血管瘤<!--IIYITAG:/8:xueguanliu-->
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病理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大体病理
表现为蓝一红色的膨胀性的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肿瘤大者内部可发生血栓、机化、纤维化、钙化及出血坏
死囊变等。
组织学上血管瘤一般无包膜,内部由管径不等的毛细血管或血窦组成,血管内充满红细胞。弥漫性血管
瘤病患者,血管瘤可替代整个脾脏。
发病年龄20~60岁,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症状,<!--IIYITAG:8:tijian-->体检<!--IIYITAG:/8:tijian-->时偶然发现。也可见于6岁以下小儿,
多为毛细血管瘤。发育慢,至成人实施被发现。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6
影像诊断
CT平扫:低密度占位<!--IIYITAG:8:xingbing-->性病<!--IIYITAG:/8:xingbing-->变,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大<!--IIYITAG:8:xueguanliu-->血管瘤<!--IIYITAG:/8:xueguanliu-->中央有瘢痕形成,表现
为更低密度区。内有出血时,呈高密度。有钙化时,表现为散在的点状、星芒状的钙化点或者<!--IIYITAG:8:zhongliu-->肿瘤<!--IIYITAG:/8:zhongliu-->边缘的线
样钙化 、
增强扫描:与<!--IIYITAG:8:ganxueguanliu-->肝血管瘤<!--IIYITAG:/8:ganxueguanliu-->呈类似改变。小肿瘤可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大血管瘤动脉期先于肿瘤边缘
呈粗斑点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因血流
缓慢,上述动态变化更为缓慢,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增强表现因肿瘤内血管腔大小及血流速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增强效果。延迟扫描观察其血流动力学
特征,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MR表现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且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
强度递增。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此部分T1WI表现为更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类同。脾血管瘤因其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和出血等,强化方式多变。有时仅
依据MR表现难与脾脏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鉴别诊断
根据CT及MR的特征性表现,诊断不困难。注意与错构瘤、淋巴管瘤以及脾内孤立性转移瘤鉴别。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7
脾窦岸细胞血管瘸Littoral Cell Angioma(又称脾衬细胞<!--IIYITAG:8:xueguanliu-->血管瘤<!--IIYITAG:/8:xueguanliu-->)
较少见,一般认为是良<!--IIYITAG:8:xingbing-->性病<!--IIYITAG:/8:xingbing-->变,也有恶变的报道。 、
大体切片表现为脾脏内多发海绵样的小结节,红色或黑色,结节间的脾组织正常。部分<!--IIYITAG:0:http://bingli.iiyi.com/-->病例<!--IIYITAG:/0:http://bingli.iiyi.com/-->瘤组织的窦
样腔隙与周边正常的脾窦相连。<!--IIYITAG:8:zhongliu-->肿瘤<!--IIYITAG:/8:zhongliu-->无包膜,但与周围脾脏组织分界清楚
肿瘤细胞的来源经免疫组化和电镜证实为脾红髓的窦岸细胞(Littoral Cell),故命名为脾窦岸细胞血
管瘤,该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病理上肿瘤由相互吻合的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有些
区域呈现囊样扩张,扩张的管腔常有假**状结构突人管腔,并可脱落游离于管腔内。还可见含铁血黄素和
钙化。
影像诊断
<!--IIYITAG:0:https://bbs.iiyi.com/forum-209-1.html-->超声<!--IIYITAG:/0:https://bbs.iiyi.com/forum-209-1.html-->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回声,可为低、等、高回声。若表现为高回声,需与血管瘤病、错构瘤等鉴别。
CT:平扫典型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病变,大部分病变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不强化或低度强化,
延迟期病变均匀强化与周围脾组织等密度。
MR:由于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内有较多的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和T2WI图像上均表现为明显低信号,
铁质沉着较少者MRI不具有特异性。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7
2.脾错构瘤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脾<!--IIYITAG:8:qianweiliu-->纤维瘤<!--IIYITAG:/8:qianweiliu-->等。为孤立性肿物,少数可多发。患者多无症状,偶然发现。可与其
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化患者。
<!--IIYITAG:8:zhongliu-->肿瘤<!--IIYITAG:/8:zhongliu-->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
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
形,无包膜,境界清楚。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7
影像诊断
<!--IIYITAG:0:https://bbs.iiyi.com/forum-209-1.html-->超声<!--IIYITAG:/0:https://bbs.iiyi.com/forum-209-1.html-->表现为伺声均匀的实性肿物,个别可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明显富血供<!--IIYITAG:8:zhongliu-->肿瘤<!--IIYITAG:/8:zhongliu-->。
CT:平扫为低密度占位<!--IIYITAG:8:xingbing-->性病<!--IIYITAG:/8:xingbing-->变,边缘清楚,少数可见钙化,内含脂肪时具有特征性。为富血供肿瘤。增
强扫描时,其内血管、肌肉、纤维组织部分明显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少数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增强后,实
性部分增强与脾实质密度均等,囊性部分无增强。CT多期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均匀强化
MRI:T1WI多为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略高信号,也有的呈低信号。
动态增强早期多呈弥漫不均匀斑块状强化,后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含脂肪部分具有特征性。
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管扩张症,属先天发育畸形。
病理学:本病为多房囊性结构,囊腔内充满黄色淋巴液,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部分增厚的囊壁内可见
,p量平滑肌组织,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
根据其内部组织学结构,分为①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由毛细血管状淋巴管腔构成。②海绵性淋巴管
瘤:由轻度扩张的淋巴管腔构成。③囊性淋巴管瘤:由大囊肿状扩张的淋巴管腔构成,此型最多墨。. .。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8
3、淋巴管瘤主要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腹部实质性脏器中,较常发生于脾脏,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如果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影像诊断
CT平扫:呈偏低密度,CT值15--40HU;
MRI:TIWI呈低或中等偏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T2WI于病灶内常可见低信号的纤维间隔,具有
特异性。
CT或MRI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及纤维间隔可有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单发者注意与脾囊肿鉴别诊断,多发者注意与脾结核鉴别诊断。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8
4.脾脏血管肉瘤
发现时多伴有肝转移,预后差,6个月生存率仅20%。有作者认为可能与钍的过度照射和乙酰氯的作用
有关。 .
脾脏增大,病灶大小不等,内有实质和囊性混合成分,无包膜,<!--IIYITAG:8:zhongliu-->肿瘤<!--IIYITAG:/8:zhongliu-->内常有出血坏死。
细胞学:内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异常,细胞排列紊乱。
影像诊断
CT:平扫脾脏不均匀增大,肿瘤单发,少数多发,呈低密度,圆形或椭圆形,境界不清•出血时其内可见
高密度区。有时可见钙化。增强扫描酷似<!--IIYITAG:8:xueguanliu-->血管瘤<!--IIYITAG:/8:xueguanliu-->,但其不规则增强征象更明显为与之不同•
因其转移早,检查时仔细观察肝内有无转移,后腹膜淋巴结有无增大,对诊断很重要。
MR:TI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但信号不均匀。瘤内出血可清楚显示•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相同,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9
5.脾脏<!--IIYITAG:8:linbaliu-->淋巴瘤<!--IIYITAG:/8:linbaliu-->
分脾原发性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两种。
分为Hodgkin(HD)病和非Hodgkin淋巴瘤(NHL)两大类。
70%于尸解中可见脾浸润;NHL中约67%有脾浸润。
据统计,HD中约40%于开始即有脾浸润,
病理上分为四型:①均匀弥漫型,弥漫性脾肿大,无明显肿块形成。
10cm大小肿物。④巨块型,孤立性大肿块。
影像诊断
②粟粒样结节型。③多肿块型,2~
CT:平扫可见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占位<!--IIYITAG:8:xingbing-->性病<!--IIYITAG:/8:xingbing-->变。边缘很不清晰,与正常脾实质密
度差不鲜明。于增强扫描后,因密度差加大,病变显示得比较清楚。
孤立性大肿块之淋巴瘤非常少见,可轻至中度强化,不易于脾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全身性淋巴瘤还表现为:①弥漫性脾浸润,呈小结节状。2/3结节在lcm以下,CT难以显示,只显示脾
肿大。②虽证实有脾浸润,但脾大小在正常范围。③脾门部淋巴腺肿大•
MR:TI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T2wI肿块信号略高于脾,也可略低于脾,
定性诊断困难。
增强扫描:弥漫型表现为脾肿大、内有不规则高或低信号区域;肿块型表现为高信号脾脏衬托下的低信
号病灶,可多发分布于整个脾脏,或为局灶性的大肿块。
鉴别诊断: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需综合临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诊断及与其他疾患鉴
别。注意与脾转移瘤鉴别诊断。

作者: 274005    时间: 2015-3-25 21:49
据统计,脾转移瘤占全身转移瘤的2 9/6~4%。多为多发,单发少见•
病理表现转移瘤可发生在脾脏的静脉窦、红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处。呈结节型或弥漫型,大小不等,境
界清楚。大结节可伴有液化坏死,广泛性转移瘤可致脾脏均一性增大。
影像诊断
CT:平扫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病变,少数单发,形态多较规则,也可不规则。大病灶内可发生坏死,有出血
时其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如恶性黑色素瘤脾转移常合并出血。
增强扫描时,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强效果,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楚。
MR:T1WI呈低信号,境界不清,合并出血时局部为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液化坏死区为更高
信号。
增强扫描同CT所见,显示不同程度的增强效果。当转移瘤囊变时,囊壁可有轻度强化。

作者: raoqinpan2015    时间: 2015-4-3 17:47
学习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