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驳“用药之秘在于量” [打印本页]

作者: 太极01    时间: 2014-11-20 16:57
标题: 驳“用药之秘在于量”
目前,有不少的医家、理论学者认为“中医用药之秘在于量”。还有著书立说者,重点在于说明自己的立论有多么正确,岂不知,这正是转圈丢自己的人。我认为此说不妥。
  一、从《<!--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来看,其中的中药用量都没有什么“突破”和“创作”,不外乎是二两、三两、四两,这里的两我们现在都认为单位重量相当于克。而且在临床应用中用克做单位效果也是明显的。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二、用药之量在于配比关系,而不是量越大越好。主药一般如是9克,辅药一般是6克,还有3克的,关系一目了然。当然也有1:1:1关系的。但都表达了对病情的认识。
  三、古代的中医大家都是把量看成是法则,而不是突破。看了不少的医书,没有看到张仲景、黄元御还是某名家把量大看成是神秘之处的。反而证明了自己用药的短板--量小了药不灵。
  四、从我自身用药经验来看,即使你一付药都在10克以内,我也是先喝一口尝试,这一口的量,能有多少呢?但仍很有效,不是非得在100、200克才有效。当然病重者,有所例外,但绝不是什么不传之秘。
  五、用药是针对脏腑之病。比如说附子吧,有用到200克的,附子是暖肾的,所以再大的量也只能是针对肾脏这一人体生阳之源来的,也只是在太阴经、少阴经病时用到,但在阳明病时就应用肺金之气降敛之药了。“量大”之说,个人认为是没有深对病情,没有按五脏五行出牌的结果。从一些用附子量大的案例来看,效果也并不太理想。相反有时会出现某一脏腑的差错和问题。
  六、此说对谁有利。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对于行医之人,药的量一大,效益就出来了。而对于消费者,也就是求医者,一旦不对症,好多药就浪费了。我听说有一专治<!--IIYITAG:8:ganbing-->肝病<!--IIYITAG:/8:ganbing-->人军医,不用枰称,用手抓,一天用药在一麻袋。反正吃了病也难好,但生意很好。
  从上面来看,量按法则来就可以,不要讲得太神秘。谣言止于智者,相信大家能深思,而不盲从。
  

作者: anhu0111    时间: 2014-11-21 11:10
量很重要,但楼主说的用药按比例是定论,特别是经方!
作者: 小白头翁    时间: 2014-11-21 12:22
本帖最后由 小白头翁 于 2014-11-21 12:25 编辑

对内行无所谓,对初学者了解安全范围量和危险范围量可以避免不敢下药和少犯错误,最起码不会犯致命的错误
作者: chinamen007    时间: 2014-11-22 15:52
以管窥豹,不嘛饿得
作者: hsluo    时间: 2014-12-11 03: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mgmt    时间: 2014-12-12 18:22
学习了,谢谢了
作者: a15998871203    时间: 2014-12-12 2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uangshifu    时间: 2014-12-15 19:05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4-12-15 19:09 编辑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不完全认同。比如,我以前用制附子也就10-15g,基本未见明显效果。但量用到50-90(先煎两小时),感觉确实效果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我认为用药比例重要,用量也不可忽视。当然,用量不一定越多越好,比如黄连用3-6g即见效,多了寒凉伤胃,甚至引起<!--IIYITAG:8:bianmi-->便秘<!--IIYITAG:/8:bianmi-->,10几年前我一个同学用黄连加大量15g给他妈降血糖,结果导致便秘。药量多少不好下定论,因为各地药材质量不同,不同的批次药物质量也不同。

作者: cqwq22    时间: 2014-12-16 13:37
楼主是否将“量”字理解得太狭隘了。难道“量”就是重量?
作者: nps2008    时间: 2014-12-18 14:23
有同感,是应当把精力多用在思考辨证用方是否准确上,不能盲目认为多少年来量不对。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