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读《解读张仲景医学---伤寒六经方证直解》札记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何能    时间: 2011-9-13 23:42
标题: 读《解读张仲景医学---伤寒六经方证直解》札记之一
本帖最后由 何能 于 2011-9-13 23:44 编辑

[attach]1316743[/attach]想当初,学医之始,既是父执又是师兄告我,“识得伤寒六经,治得世人百病”。我一翻《伤寒》只有区区2、300条文,大喜过望,以为捷径在即,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先是找到各家注解,作综合笔记,死记硬背,条文是熟悉了,但一直是困惑不解,一直不能确定《伤寒》的价值,因为一直是在脏腑、六经理论下学伤寒,跳不出这个圈子,思维跟不上仲师之“电波”,甚至怀疑“治得世人百病”是后人尊经思维之使然。但幸运地是,见到了冯世伦老师传胡希恕伤寒学,反复学习《解读张仲景医学---伤寒六经方证直解》后,方才明白“认得伤寒六经,治得世人百病”是千真万确的。现将学习札记逐一附上,以示对冯师之致敬!或可对初学此书者有一、二帮助,也请诸方家指正。(又:我一直想找到“识得伤寒六经,治得世人百病”出于何处,20余年后,再见父执又是师兄,他也不知此言出于何书了,各位爱友或可知之?)
作者: 防治肾虚    时间: 2011-9-19 17:04
我也想学伤寒论啊 我要学 没有人带啊  只好靠自己了 恩 加油
作者: 2982410    时间: 2011-11-8 17:30
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喜欢学伤寒的大家看看!
作者: YSJZS120    时间: 2013-3-18 21:45
听说是好书
想读
等下载看看
作者: senlinlian    时间: 2013-3-19 20:15
我也是靠自学,最近也在看胡老的
作者: 假宝玉    时间: 2013-9-30 12:40
我也下载学习一下
作者: zsq12315    时间: 2015-3-31 20:31
学习<!--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论的好书!
作者: Double权    时间: 2015-4-19 10:56
谢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panzhichun    时间: 2015-8-13 16:25

的确不错的见解,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医本就博大精深,需要努力为之学习探讨和研究。
作者: 问风    时间: 2015-12-13 14:11
喜欢学<!--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的大家看看!
作者: 西域圣手    时间: 2015-12-13 21:34
下载学习。谢谢分享。
作者: dcba麻德海    时间: 2015-12-19 13:14
我也想学<!--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论啊 我要学 没有人带啊  只好靠自己了 恩 加油
作者: dcba麻德海    时间: 2015-12-19 13:14
我也想学<!--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论啊  只好靠自己了
作者: panzhichun    时间: 2016-2-9 18:28
下载学习一下
作者: panzhichun    时间: 2016-2-15 23:22
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喜欢学<!--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的大家看看!谢谢分享。
作者: a1444754627    时间: 2016-3-7 10:51
大爱<!--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
作者: guoyisheng123    时间: 2016-3-16 06:54
想提高一下。
作者: zsq933106    时间: 2016-5-10 12:23
这书真有一读的价值?
作者: 天山小草    时间: 2017-2-20 23:44
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魏欣123456    时间: 2017-3-10 18:09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灵明    时间: 2017-3-12 01:48
《解读张仲景医学—<!--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六经方证直解》
札    记
太阳病篇
病位与病性:
“太阳病”,《伤寒》将天下百病分为六大类型,太阳病是其一也,此类病是以肌表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即后世之表证。
肌表病,根据其出汗与否,分成二大类,伤寒与中风,又根据口渴与否,又提出温病的区别。
伤寒是外寒闭郁肌表,而中风是肌表开合之失调,即营卫不和也。
桂枝汤症
修园歌曰:“项强<!--IIYITAG:8:toutong-->头痛<!--IIYITAG:/8:toutong-->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赖粥之功。”
一、主要表现
  “太阳病,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1.发热:
        ①发热之机理:正气抗邪?
        ②发热之特点:b.发热与出汗并见。(阳明里热也是热与汗同见,少阴亡阳也有)
        a.发热与恶风同见
        2.出汗:
        ①出汗之机理:外邪影响了肌表机能失调。
          ②出汗之特点:因为出汗,虽发热而外邪不能外透。
二、治疗的矛盾
     “阳浮者,热自发”——必须发汗,
        “阴弱者,汗自出”-——必须兼顾津液之不足。
         病在表,当必须汗以解之,但现已有汗出,而邪不解,证明“汗之力”不足,更助以出汗而又不伤津之方,此方即桂枝汤也!
三、关于芍药
   《本经》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IIYITAG:8:futong-->腹痛<!--IIYITAG:/8:futong-->,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修园曰:“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
    如此推测太阳中风之出汗有肌表气滞之病机——所谓营卫不和也。之前,我对于桂枝汤中用芍药总觉得诸家解释皆牵强,仲景书中有芍药养阴之佐证否。            
四、关于表证之鉴别
   1.“其气上冲者”
      “太阳病,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支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冯世伦:“由气上冲的有无,判断有无太阳表证,桂枝汤证是仲景辨证的重大特点之一。
2.“今脉浮,故在外”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外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3.“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无里证即表证也   
     这里仲景讲了一个故事(案例),话说一日,仲师诊得一人,病人诉说,大夫啊,我得了<!--IIYITAG:8:ganmao-->感冒<!--IIYITAG:/8:ganmao-->,头痛发热,不解大便六、七天了,
“头痛、发热、不大便已有六七天了”,这不是阳明热吗?里热上逆,不正是承气汤证,(仲景经验是,“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可与承气汤”),第一诊断跟着治疗方法,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但仲景可不是哪种随意马虎的医生,痛恨相对须臾,便处汤药,于是又仔细地询问病人,发现了一个问题:
病人说他的小便正常,颜色也不黄——没有里热的佐证啊,仲景询思,假如不大便是里热的话,必有其它热的表现,如果没有,那么“头痛有热”还应该是表证,(其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那么表热“当须发汗”,是用麻黄汤,还是用桂枝汤呢?仲景正在思考,随口又问病人,你还有哪儿不舒服,病人想了想,说,大夫,我流了几次鼻血,量不多。
现在的中医,都看过温病学的书,一听流鼻血了,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热入营血了,但仲景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已经判明不是里热,这流鼻血,只是说明病人体质不是很好,或者说现在不能用性强烈的发汗药,只能用桂枝汤解表。精彩不,现在我们再来回忆这个过程吧——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表,表部,不要单纯理解为表证,——后世之论与仲景之论有所区别。
本是阳明病,因出汗太多,而致以上表现。因为有“汗出多,微恶寒”→肌表失调→桂枝汤。(证之转变,不要因寇以阳明病而生疑)。
5.另一种热型(桂枝二麻黄一汤诞生记)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整天的——持续性地——表现;而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此间歇性发作,“发作时出汗”,不发作时不出汗,是在表未解,故出汗之时要用“桂枝”,而不发作时要用“麻黄”,于是合二为一,又因“发作有时”表示病不重,故“小其制”——桂枝二麻黄一汤诞生了!
                        时时发热——→太阳----→重
发热恶寒 {  一日二三度发→太阳----→轻
                        一日发一次---→少阳          (《经方实验录》)
五、用桂枝汤的几种特殊情况
        ①药轻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服后才知药轻,只得加用**救急。
       如先知此,不如直接用麻桂各半汤。
②服桂枝汤后表不解者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虽然脉洪大,但从前后因果推测,现症仍是桂枝汤症,所以还当与桂枝汤。
③“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用重剂后表邪不解,再用轻剂。
④“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与桂枝汤本证并无不同,只是产后,且病程长(数十日不解)而已。另外时时有热,说明什么?
⑤“病常自汗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为肌表病,——仲景说是营卫不和——有自汗出的特征,所以还当用桂枝汤了。
六、桂枝汤之禁忌证
       1.“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为肌表闭塞之证,桂枝汤力轻,不能胜之。——→反过来,即是适应证。
       2.“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因为没有桂枝证了,自然不能用桂枝汤了。不要把“坏病”想得太恐怖了。
七、辨表里之轻重缓急
      伤寒论是辨六种证型而分治之,与后世之一元化诊断有异,仲景将病位与病性相结合,分成六大类型,每一类型主治不同,所以——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IIYITAG:8:tengtong-->疼痛<!--IIYITAG:/8:tengtong-->者,急当救里,”此时,用四逆汤温里,“下利,清谷不止”消失了,但是“后身疼痛”没有减轻,特别强调“清便自调”是说明用四逆汤的效果,按现代中医理论,温里也可以温表,“清便自调”了。“身疼痛”也当跟着消失,人身一整体也,但《伤寒论》不是这样认为的,张仲景认为,当“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时,急当救里,,但救里并不能救表,,所以“后身疼痛”,虽“清便自调”又当改变主攻方向,急当救表了,宜桂枝汤。
      ——分辨不同层次而治之,不同于后世之整体观。
      又反复举例。“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八.桂枝汤之变化
         因体质不同
         旧病不同
         兼杂证不同      
合并痰饮       而出现不同的加减变化
因       合并瘀血
         合并……
传变
∆桂枝加桂汤
      奔豚——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证。(自身发惊发恐的神心症,急慢性神经官能证,气功走火入魔等)。
∆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部位小
   兼项背强几几。
∆栝蒌桂枝汤     全身——部位大
   身体强几几然——全身有强直性痉挛的自觉症状或他觉症。(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表虚之痹痛(引申)
        黄汗、<!--IIYITAG:8:huangdan-->黄疸<!--IIYITAG:/8:huangdan-->——“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出汗,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几个症注意:两胫自冷;食已出汗;盗汗;身必甲错;汗出已辄轻—仲景是如何释义的。)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黄汗:表虚湿郁所致。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之口渴者。“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枝苦酒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去甘草加生姜黄芪)
“血痹……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喘、咳。
   冯师:“不论是慢支、咽<!--IIYITAG:8:houyan-->喉炎<!--IIYITAG:/8:houyan-->、感冒,排除实热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
∆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同,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阳究根源”。心悸明显,桂枝8两(24g)以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亡阳:亡津液——此病机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时候 此为何导致气逆或挟痰饮上逆!亡津液成为诱因,气逆夹痰饮为当务之急。
∆桂甘龙牡汤
   上症之轻者。
       桂枝去芍药汤救逆汤——“必惊狂,卧起不安”
       桂甘龙牡汤——“烦躁者”
“心下悸,欲得按”,“必惊狂,卧起不安”,都是形容其心神、神志不定之严重性,所用桂枝量大于甘草。
而此,仅“烦躁”,是以甘草大于桂枝。
此时脉常见数,此数非热也,乃气逆之象,而又挟痰,其舌苔必见白或腻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为何用桂枝汤,必兼见“小腹弦急,阴头寒”,此也是体表之病,且这寒,所以当用桂枝,再加龙、牡收敛。
桂枝甘草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气上逆,前者气逆于心,是以“心下悸”,后者逆于肺,表现为“喘”。
后桂枝去芍药救逆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俱有心神不安之征,但程度不同,桂枝去芍药汤救逆汤最重,“必惊狂,卧起不安”, 桂甘龙牡汤证轻,只提“烦躁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明言“心烦”,只说“梦交”、“失精”。也与心神不守有关。
∆桂枝去芍药汤
  “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脉促——寸脉浮——表未解
     脉促胸满,西医病毒性<!--IIYITAG:8:xinjiyan-->心肌炎<!--IIYITAG:/8:xinjiyan-->?
胸满为何要去芍药,  
  ①肯定不是实证,而是虚证,胸中虚不能用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在发热、头顶强痛的同时,有“无汗、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
    a.如果原是桂枝症,服桂枝汤为何不解,必有隐情
b原来是兼挟内饮——里不通致表不通
c.为何去桂——病不在表!!
∆桂枝加芍药汤
       腹满时痛——腹肌拘急痛——加芍药
       大实痛——肠胃热积——加大黄
∆小建中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
                  腹中痛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烦
桂枝汤开始扩展了-----腹痛
a.腹中痛:桂枝汤本是太阳病(肌表)的主方之一,现在开始扩展应用了,加量芍药,加饴糖,成为治疗虚寒性腹痛方----但①多少还有点桂枝症的踪迹;②有增强体质的作用,所以。。。。。。
b.“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此既有表症(伤寒二、三日),但又有心中悸而烦。
∆当归建中汤
“妇人产后虚羸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宜,令人强壮宜。”腹中刺痛不止,说明此腹痛程度重,为何不用红花?-----
修园歌曰:“补中方用建中良,四两当归祛瘀良,产后虚羸诸不足,调荣止痛是良方。”
∆黄芪建中汤
气虚,要用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归虚劳建中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此方加芍药,则为何?
      -----是治一身痛?
      -----脉沉迟?
不管是表已解,还是表未解,只要症同上即可,不必与脏腑辨症挂钩也。
∆桂枝人参汤
“太阳病外症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证:

“表里不解”----------
                                     里证:心下痞硬,利不止
                                    
                                                桂枝人参汤
                                 表里双解
                                                葛根芩连汤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病在四肢脉 细 欲 绝内寒。
                                         

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以下是挟饮(水湿)
∆苓桂术甘汤
素有水饮之人,在正邪相持之时,或可无大的动静,当外感后或遇“或吐”、“或下”后,正气受损,水饮无制,蠢蠢而动----上逆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为其具体表现之描述)------不论有无表证的苓桂术甘汤。
其水饮还可见,“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甘枣汤                  
           白术
“脐下悸”-----程度轻,   
        大枣
∆苓桂甘草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厥而心下悸”-----悸为水,水阻阳气不布----厥。
∆茯苓泽泻汤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重茯苓再加白术、泽泻)
       
        当须分辨是津液不足,还是水饮内停。
∆苓桂五味甘草汤

小结:以脾胃中焦为主: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        。

∆五苓散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者,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藿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  +      ○        =比苓桂甘枣汤重
①有小便不利;        上逆
②水停于里,较重
③可兼表证                    小便不利

又:此水停于内,上逆可见吐水,癫眩;中停可见心下痞;下可见小便不便;外可见发热等表证。

      
           中----  苓桂系列       

  水      下 ----  五苓散
               
        防已黄芪汤
             肿           
        防已茯苓汤

∆防已茯苓汤                              
      皮水-----四肢肿                           
∆防已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上条,不难理解,表虚也,故以防已利水,黄芪补气;
下条,“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水气集中于**部,表现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水肿得,为何也用本方,必有表虚的一面?亦“提揭盖”之类乎?
防已茯苓芪桂草,四肢皮水此方好
风水防已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

                           
         

挟水湿讲完了,下面兼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痰饮客气上逆。
兼血瘀
∆桂枝茯苓丸
①妇人症病下血;
②无论男妇,凡因瘀血而下血,或因瘀血引起的胸腹痛,病有定外的其他血证,不宜用桃核承气汤攻下者,大多宜用本方‘
③治寇心病。

——————————外感常挟咽喉痛,仲景作何处置,请看
∆半夏散
       →(太阳病)表证,咽痛而口不渴者---少少与咽之。
∆炙甘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脉结代,提示重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为轻。  

修园歌曰:“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金匮》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本方补虚润燥,<!--IIYITAG:8:feijiehe-->肺结核<!--IIYITAG:/8:feijiehe-->后期骨瘦如柴,可用之;若劳热咯血不止者,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灵明    时间: 2017-3-12 01:48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魏欣123456    时间: 2017-6-19 00:10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魏欣123456    时间: 2017-6-26 00:16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魏欣123456    时间: 2017-6-26 00:17
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喜欢学<!--IIYITAG:8:shanghan-->伤寒<!--IIYITAG:/8:shanghan-->的大家看看
作者: ruru    时间: 2017-7-2 20:45
謝謝樓主分享資料!
作者: 老马001    时间: 2017-7-6 20:12

下载学习学习,谢谢
作者: 医途之路    时间: 2024-9-14 10:31
怎么下载学习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