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刘炳凡学术思想形成之研究(6)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rongli1    时间: 2007-10-29 11:49
标题: 刘炳凡学术思想形成之研究(6)
刘炳凡学术思想形成之研究(6)


  (三) 医学因素(上)
  中医学自《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以来,垂两千余年,学术理论代有发展,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名家辈出。刘老既潜心于《黄帝内经》、《<!--HAODF:8:shanghan-->伤寒<!--HAODF:/8:shanghan-->杂病论》,扎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又旁搜博采于百家,继承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或全面掌握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综合推理,以实践为依据,择善而从。也就是做到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并坚持“笃行”。学思结合,且学、且思、且行,日积月累,终于在批判吸收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使认识获得了质的升华。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颇具特色的:“治病必须治人”、“治人注重从整体着眼,注重调理脾胃、滋阴补肾,疏达气血,燮理阴阳。”的新见解。这种认识上的升华,除了前述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两种因素外,最直接最主要是医学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约有以下四个方面:
1、医学师传的影响
清代卓越的医学教育家陈修园说“医学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时方歌括·凡例》)这是针对启蒙的重要性而说的。虽未必这样绝对,但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则是毫无疑义的。刘老少年师事名满长沙的长桥柳名医柳缙庭先生。柳先生家学渊源,家中名医辈出,当时,人们有“长桥柳、出名医……”的民谚传诵,可见柳氏一家,名重当时。柳缙庭先生究心于《内经》、《难经》、张仲景、张景岳、陈修园、叶天士等名家之学,以《内经》、《难经》为根本,《伤寒论》为旨归。他曾经对刘老说:“一部《伤寒论》,上承《内经》、下启百家,乃辨证论治之准绳,临证应用之基础,准绳不握则章法紊乱,基础不固,则学无根底。”柳师临终还嘱咐刘老说:要着意研究《内经》,领会其精神实质,扎下坚实的理论根基。要熟读《伤寒论》,掌握“散温(麻、桂)、造温(姜附)、清温(白虎)、泻温(承气)、保胃气、存津液”。为刘老治学指明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成才大道。治伤寒八字诀。
    此外,柳缙庭先生与长沙另两位医学大家郑筱琼、彭韵伯友善。郑为肾命学派,精于张景岳、赵献可、薛立斋之学,长于温补,善治杂病。彭为温病学派,精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之学,善治温热病。柳先生游刃于张仲景、张景岳、吴谦、陈修园、叶天士著述之间,既善治外感,又善治内伤。柳、郑、彭三位名师,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因学派不同,郑、彭二位,经常争至面红耳赤,最后质于柳缙庭老师,柳师每次都为他们详细剖析,使他们二人都认可而后止。刘老当时奉茶侍坐,站在局外观阵,认真谛听,仔细揣摹,久而久之,渐渐发现各家学说各有短长,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因而奠定了他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以《伤寒论》、《温病学》为主体,兼采百家精华的治学方向。并恪遵师训将孙思邈格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作为刻骨铭心的《座右铭》。
    2、经典著作的启迪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的理论模型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因此,凡治学于中医者,都必须研习中医经典著作,掌握经典著作所阐发或应用的认识论、方**原则和方法。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欲窥中医堂奥或有所建树是绝不可能的。刘老寝馈医林七十余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均能成诵。在学以致用方面,着力犹多。著有《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伤寒论类方辨证》等。经全国中医内科提高班、数届研究生班试用,深受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欢迎。这种深厚的学术根基是刘老赖以成为一代名医、也是古今所有卓有建树的名医赖以成材的基石。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刘老重在其中的方**思想。临床上,刘老很少用经方原方治病,但刘老往往将经典著作的精华融汇在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中。正象一些看过刘老临证遣方用药的情况,熟悉刘老而又未研究过刘老的同行们所感觉的那样:真是奇怪,刘老一辈子研究《伤寒论》,却很少看到他用经方。有些甚至当面向刘老咨询。刘老的回答是:《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学习《伤寒论》,重在学习《伤寒论》的理、法,吃透《伤寒论》的精神,以《伤寒论》的方**原则为指导,则临证处方皆《伤寒论》法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伤寒论》给刘老最大的启迪,是《伤寒论》的方**原则。《伤寒论》对刘老的启迪如此,其它经典著作对刘老的启迪亦莫不如此。因此,我们拟从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借以研究经典著作在刘老学术思想形成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些因素。
   (1) 《黄帝内经》的启迪  刘老结合临床,精研《内经》,奠定了他深厚的理论基础。刘老将《内经》分门别类,分摄生、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病因、病机、病证、治则、预防11类,精选约取,立题127个项次,揭示《内经》的理论体系,学以致用。后又将《内经》涉及病证的内容,结合临床,逐条剖析,“博采众长,约其注释,取其屡验,系以名方”(古今名方及刘老经验方287首),著成《黄帝内经临证指要》是刘老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的结晶,处处体现着《内经》对刘老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然而,我们联系刘老的学术思想,并从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刘老最深刻、最主要的还是《内经》的哲学方**和医学方**。由于张仲景结合临床实际对《内经》的医学方**,给予了充分的发挥,使之更加系统丰富。因此,在这里我们只分析《内经》的哲学方**对刘老的影响和某些曾起过特殊启迪作用的内容,至于医学方**对刘老的影响,将在分析《伤寒论》学术思想对刘老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时,再予讨论。
    这里所讲的哲学方**,是指与《内经》的哲学世界观相统一的方**。《内经》的世界观,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世界观。如《内经》认为“气合而有形”、“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明天、地、人以至于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是物质的,气是万物的本原。在形神关系上,《内经》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篇》)这是唯物主义的原则。《内经》的世界观,不仅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而且是朴素辩证法的。  如以**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和演绎推理的工具,以建立在**学说基础上的包含朴素系统方法和控制方法的脏象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就处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世界观,对刘老后来自觉学习**哲学,坚持用科学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学术研究与临证实践,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再则,《内经》强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脏腑之间的内在平衡协调,把疾病的发生放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在发病学上既注意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又注意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不仅着眼于局部病变,同时把局部病变同机体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中进行考察。因而,在治则方面,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以审因辨证为前提,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先标后本”、“先本后标”的权变方法。在具体治疗中,既重视攻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重视扶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尤其重视整体调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等。这种强调整体联系的辩证法思想,给刘老的影响尤为深刻。如刘老的以整体观为指导的以脾胃学说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就是在充分考察研究人、病、证、症、治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复杂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这种考察研究无疑是与《内经》强调的整体联系的辩证法思想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以上是《内经》对刘老学术思想形成,有深刻影响的哲学方**之一例。对刘老学术思想形成有特殊启迪作用的经论则更多,兹举二例,以说明刘老学术思想形成之渊源所在。
    例一:“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刘老说:“这两节**,上节强调内因,下节强调外因”。这里面蕴藏着“治病必须治人”的精深微妙的秘旨。《内经》的作者,是否要从这两节文字里,“说明治病必须治人之旨”我们不得而知。、,但刘老受这两节**的启迪,从“人”、“病”、“证”、“症”、“治”等纷繁复杂的联系中,悟出“治病必须治人”的道理,却是不容争辨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例二:“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经脉》)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灵枢·本神》)。“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素问·玉机真藏论》)。
    刘老常谓:饮食不进,生命都不能维持,还谈什么治病。五脏六腑,肢体百骸九窍无不靠胃气滋养,脾胃一虚,五脏六腑,肢体百骸九窍失去了胃气的供养,就失去了相互间的平衡协调,脉道不利,血气不行,百病变化而生。脾胃机能一改善,就会食欲增加,气血充盛,脉道通利,脏腑安定,平衡协调,机体抗病能力倍增,充分地发挥了自然疗能,疾病就会走向痊愈。所以说:“有胃气,命曰易治”。从刘老对我们的教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老以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的渊源所在。注重脾胃的医家颇多,但刘老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仅以刘老用药的思路为例,分析其与《内经》的联系。在调理脾胃的方药中,常以六君子汤加黄芪、丹参、鸡金、麦芽为基本方随病、证、症、人的不同而加减变通。从选药方面来分析:陈皮、半夏、丹参,是以“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气血平正,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用药依据的;六君子汤、鸡内金、麦芽之类,健胃助化、增进食欲的药,则是以“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脾气虚……五脏不安”、“有胃气者生”为依据的。
    《内经》理论对刘老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是既深刻又广泛的。以上的分析,仅是举例而已。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