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对蒙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源流的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累吗▲    时间: 2007-8-11 16:55
标题: 对蒙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源流的探讨
蒙古族民间传说认为,自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有了疾病就有了医药,最早的常见的疾病是”额斯。兴格森”(蒙语,意为消化不良),最早的药物是开水。从内蒙古地区发掘的文物中,有远古和中古时代的骨针,铜刀,铜针,白瓷唾壶,捣钵,药勺,拔火罐等,这些传说和文物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内蒙古这个地区就有了医药。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地区的游牧经济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牧民饲养的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他们用骆驼奶作成的‘酥’作为补养身体的佳品。汉代医简药物中所说的骆苏,即是骆驼作成的食品,《名医别录》有“酥”的记载,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明确指出“酥”是“酪之浮面所制成”;蒙医传统方药还有很多“酥制剂”“酥引子”。另还有“酥马乳疗法”等等。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内蒙古特产肉苁蓉,后来《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还提到,那里使用它的人称之为‘爱不速’,‘‘兀速草”。至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一书中又说,鞑靼人掘取肉苁蓉,锁阳后,洗涤,去皮,薄切,晒干,以充药货。在额济纳河流域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不少关于医药方剂的记载,《梁七录》里纳录了《杂戎狄方》一卷,真实的反映了北方民族药物及方剂学发展的水平。
        据史书记载,蠕蠕民族有阿纳环,“阿纳环则是治疗者之义也”。今蒙古语谓“医疗方法”。又提到匈奴有医,苏五在匈奴引刀**后,匈奴医凿地为穴,下置温火,把苏五放在上面并按压后背,……“半日后乃复苏醒”。乌桓,鲜卑“知以艾灸,烧石自熨”’或“随病痛处,以刀决脉出血”的治疗方法。在汉代医药简牍中的“白羊矢干之十余石”,作为烧坑熏灼治病之用,即是北方民族“熨贴法”医疗技术的具体记载,在“素问。异法方宜”论还明确指出:“炙热者亦从北方来”。这些史实说明,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北方民族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疾病作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医疗技术,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医药学作出了贡献。
        唐代,早在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先后进入[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时期,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有位医生,当地人民叫他“苏克布门巴”(藏语意为蒙古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明,被人们誉为“起死良医”。上述史实记载于藏文版藏医简史《库博普布》77页。公元八世纪(唐)以宇妥。元旦贡布为代表的集医学大成,广泛收集民间医学经验,结合内外医学成果,著有藏医四部经典。称之为《医方四续》(简称据悉),后人称为《四部医典》。其中载入了“蒙古炙法”。由此可见,蒙医在唐代还影响了[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这时期,汉族医学和藏族医学又在北方民族地区先后获得到广泛传播。值得提出的是,北方各民族中前来长安者,络绎不绝,他们直接吸收着包括汉族在内的唐文化。汉族行医者到塞外也很频繁,人们得了疾病“召番汉名医诊治”。各民族一经接触,各取长补短,相互影响,促进了各民族医学发展。
        宋时,随着人们医药知识不断增长,对进口药物有了一定的鉴别方法。如“无名异”自南海来,“胡人多将鸡鸭打胫折,将此药摩酒沃之,逡巡能行,为验。形如五柳石而黑,轻为真。或有橄榄作,尝之粘齿者,伪也。验之真者,取新生鹿子,安此药一粒腹脐中,其鹿立有肉角生,是真也”(宋钱希白南部新书)。宋开宝本草收载本品,至今蒙医用无名异治折伤内损,消痈疽黄水。宋政和中(公元1111-1117年)奉敕撰《圣济总录》二百卷,目录一卷,这个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巨著,编成后一度在北方流传,医籍考说:“是书成于北宋,而晦于南宋,不传于中原,而存于夷狄。”说明该书在蒙古族地区的影响之深远了。
辽金起于塞外,当时有一些名医,对民族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如耶律达鲁对望诊有独到之处.通过望诊,由外及内,能洞见症结。《金史》说耶律达鲁颇精医学,察形色就能知其病源。还有景宗“喜医术,针灸之辈授”。契丹族科学家耶律楚材也很擅长医学并有所研究。金(女真)统治北方时把专供统治阶级服役的医疗机构改称为“太医院”,医学教育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是蒙医阐古启新时期。公元1271年,成吉思汉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改国号为元朝,并于1279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中国自五代以来将近四百年的分烈割据局面。
        元朝的建建立,统一和奠定了我国的版图,沟通了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东西方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广泛接触,特别是和汉族先进文化的密切联系,这时期蒙古族的文化也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蒙古文字的创制。在蒙古族形成以前,有些部落中就已经开始使用契丹文字,成吉思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利用畏兀儿([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儿)字母来拼写蒙语,同时也使用过汉字。到了十四世纪初年(1307),蒙古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才在畏兀儿字母以及蒙古族从前使用过的其它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行的蒙古文字。
         蒙古人民在这一时期内还向汉族人民学会了镂版刻书的技术,它对于蒙古文化的发展,吸收各兄弟民族文化,艺术,技术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蒙,藏,汉,维等医药学术的交流也有了很大发展。元世祖忽必烈时,在宫廷里“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卫生的研究。饮膳太医忽思慧,他曾编著一部《饮膳正要》(公元1330年),书凡三卷,是我国较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不仅论述了饮食治疗与饮食卫生,而且还对<!--HAODF:8:renshen-->妊娠<!--HAODF:/8:renshen-->食忌,食物中毒的解救等,作了详细阐述。也附述了一些养生理论,其中有很多生动的插图,那时还有一位叫沙图穆苏蒙医,用汉文写成一部,《瑞竹堂经验方》,该书共十五卷,可惜一部分已经遗失,保留下来的只是某一部分。如现在普遍用的《八珍散》,《四制香附丸》等成方,就是出自该书。元代,设有“医学提举司”,是掌管医事政令的最高领导。可见,当时蒙医医疗技术和医学教育都的了相当的发展。
        至于明清时代蒙医情况,远胜于前。明代有扎失列在京行医的史实。他的医术很好,颇得人们的信仰。他还通过心传口授,教其徒弟,把自己的学术传授下来。在《啸亭杂录》里也有关于蒙医的记载,如“……最著名,有觉罗依桑阿者,以正骨起家,至于巨富。授其徒法,先将笔管戕削数段,令其包纸摩挲,皆使其节,合接如末破者,然后如法接骨,皆奏效焉。雍正六年,俄罗斯遣**入学,……其学蒙古接骨大夫者,……。”由此可见,蒙医骨伤科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还影响到了国外,以及蒙医以授徒法进行医学教育的有关事实。历史文献还有一些记载,这里不一一赞述。
        值得提出的是,清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医家和有创见性的学派。特别是一些名医用蒙文编写了大量的蒙医药著作,其中较大部分还刻印出版。如哲盟奈曼旗名医章巴拉道尔吉编著并刻印出版《蒙药本草图鉴》一书,说记载了八百余种蒙药,且附有图解,注有药物的性味,功效等。这部著作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蒙药知识,并为后世蒙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锡盟正厢白旗名医罗布僧苏勒和木编著了《满乌西吉德》一书,此书详载蒙医基础理论,诊断学的内容,至今,的较大的借鉴价值。阿盟阿拉善旗的高世格亲所编《普济杂方》(1873年),这是一部蒙医方剂手册。书中并用蒙、汉、藏、满文排列药名,剂量等。这些医学著作至今广为流传,对蒙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代,随着蒙藏两族人民交往频繁,有较多医学书籍从[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传到蒙古地区,而且有的还翻译成蒙文刻印出版。这对蒙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可以概括的看出蒙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源流,以及蒙医善于吸收国内外各民族医学成果,也能将自己的医药成就向外交流这一事实。如今,在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蒙医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应该发扬这一传统,吸取各民族医学的长处,并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整理研究蒙医药学,使这朵北疆的医学奇葩,在祖国医药学的百花园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 累吗▲    时间: 2007-8-12 17:00
:L 没人来吗?
作者: hjheye    时间: 2007-9-5 10:32
在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蒙医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是的,国家已经重视了的民族医药的发展,会好的。
作者: 本草堂    时间: 2008-1-2 21:00
:handshake 让我们一起把中医推向更加美好!
作者: wygrl    时间: 2008-3-9 11:47
希望楼主继续努力。:handshake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