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2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iyi.com/?49756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唯道是从,复兴中医

已有 318 次阅读2015-5-8 22:39

道学兴则国兴,中医盛则国强。

一、 对道学的认识

先谈谈我对道学的理解。

道学全面概括了中华圣贤哲思的高成就,道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道学与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不仅有共通之处,而且超越了它们。

道家之于儒家。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思想与儒家《大学》中所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之思想如出一辙。儒家提出“仁”,道家对“仁”的认识又有升华,返璞归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墨家提出兼爱,尚贤,道家对此亦有超越:“天地无亲,常与善人”,“不尚贤,使民不争”

纵横家以口舌胜兵革之利,道家推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法家以刑代政,道家指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儒家欲明明德,以仁、信为质,礼、乐为文,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止于至善。道家追寻玄德,不分别善恶,“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道家追求的境界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在“察同”的思想方式上,儒与道相通,孔子曰“知者察同愚者察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子察同,将“有”与“无”等而同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老子察于同,而且察于微。留心于凡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世界,反常道而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追求“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之玄德。

老子对生命的释义:“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对于道德之于天地万物的地位,一反世俗之“以权利为尊,以财货为贵”的观念,认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丰富的治身修身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无为是遵循天道,顺从自然,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道家的无为是清静无为,是不造作,是如《金刚经》所言“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无为。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其中的损内涵丰富。如果人身心空无一物,何损之有。为道日损所损的正是为学日益而增加的身外之物和多余之物。一个人认识不到人身有何可损,自然也就无从损。

老子倡导的修身治学方法是“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无为所达到的境界是“不争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极” (《老子》)。

 

二、论道与医

(一) 歧黄源于道

道是众妙之门。道学论道及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医及道,医与道如水乳之交融,难以分辩何者为医何者为道。今吾于此,言医言道,不得不断取章节,截其意以飨读者听者。大道至简,有不可言传之妙,可道可名者已非常道矣,这是语言文字作为道之传播载体的遗憾。

《老子》中有医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里可以将“我”替换为“心”,将民替换为人之身体。人心无为无欲,身体五脏六腑自然康健。

养生之道,内经思想与老子之道息息相通。老子所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正是圣人治心修身的妙方。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要以静养心,以虚养心,心不为外物所累,才能做好君主之官。不用其意不耗其气,心平气和,才能骨正筋柔。老子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内经列举了四种修道的层次和养生层次: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老子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等论述,均可借鉴于治法。针药为兵,不得已而用,中医之上工治未病,上工调神,并不依赖针药。内经以类似的思想讲了药之利弊“病有久新,方有大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用药实如用兵。

老子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是高境界的去病之法。天下之至柔者道也;人身之至柔者,神也,气也。以道调神,以道调气,何坚不摧,何病不去。

医生治病须遵道而行。内经论道之处比比皆是。素问“天无纪大论”言医之道:“上终天气下毕地纪”、“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谨奉天道”、“至数极而远不惑”。 素问“六无正纪大论”:“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内经云“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离合论”),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素问“六节藏象论”);

《内经》五常政大论篇“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气交变大论篇”:“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

内经曰“上工治未病”。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歧伯论治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此与老子论天之道不仅意思没有分别,而且表述几无差别。

(二) 医者

道无形、无象、无为。中医之于道,医生是以医行道,以医载道。

不修身不足以明道,不明道无从把握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本质,治病成为机械用药,救人要看运气如何了。“五常政大论”中有“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由此也知,不知人之形气,难以从医。

医生帮助病家扶正去邪,首先必须做到自身正气充足。医家己身不修,而欲使人不病,难矣。古人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老子曰:“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如何培养正气?唯有尊道贵德,以道修身,以道育德。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修身的意义。医家不必担心奉献给予会有损失。诚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医生当以修身为本,以医术为末,本末不可倒置。医生要外炼医技,内修道德。修德的医生,才会有心精进才技。医生者,医人使之得生之乐也,若非艺高德高之人,其孰能为此。

人命千金,医生治病是执千金之身以行仁义,为医不可不慎。为医者,须知行医之禁。此乃入境问禁也。医者行于医道,其修持功德如何,全在自身,先知晓行医之禁忌,可免于大过大失,免于致患于己身。医生治病诊脉用方,无论针药,能决死生。天有贵生之德,故为医者不可不明察,当爱人身如己身,执针执药当“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修炼可以提高人的能量。现代科学关于人体的研究也在很多方面证实了这一点。人体科学的发展有助于让习惯于依赖科技的人们接近和理解道学文化、中医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某些结论。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不能忽视医生气场的治疗作用。修炼得道的医生本身就是一味治病的灵药。上工调神,用的就是医生本身自有的药,即神。人身三宝“精、气、神”,医家修炼体魄,做到精满,气盈,神足,治病何须针药。针与药,皆属医生治病之向外求辅助手段。针者调气,药者取其气味。若医家神气俱足,自成大药矣。

医疗实践证实,治病调神是最主要的,只有从调神这一层面对人体进行治疗,才会真正意义地驱除疾病,革新被疾病入侵过的人体,给人的身心带来由内而外的彻底改变。普通的方法治病,只能去症,病根难移。试想,病根不清除,只要病根在,就会长出不同的病来,病邪会在人身最薄弱的地方占据优势并显现出来。医生不调神,不治其心,消灭了一个症状,如同砍去一个枝条,接着会有病枝在其它地方新长出来,所以总有治不完的病。甚至于旧病未去,新病又来。临床有很多积极的例子,病人接受我的建议进行身心的调理,我用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寻找自己的不是,认罪悔过自新,每天诵读《老子》,我选择的版本是熊春锦先生的校勘的《德道经》。全神贯注的诵读振动人体三腔,人的敬虔之心易于人接受天德地气,直接调整人的气血运行,身心均得医治。接受治疗的病人疗效出奇的好,不仅疾病得医治,而且身心显示巨大的改变,从言行举止到精神面貌,都让人感到象是换了一个人。这就是道用于医的力量。

医生治病不可以居功。治病应以医生为标,病人为本;以心病为本,病征为标;以天时为本,以医术为标;以调神为本,以攻邪为标。医生治病不过是“开鬼门,洁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更重要的是天地所为,病人身体自身的调节。“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素问“汤液醪醴论”)。

医道圣贤多,然而又不是非圣贤才可以为医,当视人之所长,因人而异,各有分工,各有所授。中医传承自古就有灵活的因材施用的样板。内经灵柩有“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读咒音)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三) 疾病

疾病是由邪气生化而生,病、邪气是人体的客人,客人当走不走,反客为主的时候,人体就会重病。

关于病因,《内经》中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今以道言疾论病,人之疾病,是人之祸,若勤心修道,以道守神,以道卫身国,何病之有?由是观之,人身之疾病皆属“有为”所致,清心无为,病无居处,疾病自己、自化、自去。

人类的疾病,是人们生活离道失德、逆道而行的结果,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造成的。不仅中国道学有此结论,西方**教文化也有“罪的代价乃是死”之说。疾病是人不修身、不修真的必然结果,是离道而行的代价。失道,是今人疾病的主因。今世治病之方,就是让病家归道、合道。依照老子指出的“为道日损”的方法,把病因损除,疾病自然也将离人而去。

用道拯救身心,疾病烟消云散。道与德,就是生命的阳光雨露。人们生活方式背离自然之道,任由欲望驱赶,不以德化育身心,正如地上之草木拒绝阳光雨露,怎能好好生长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欲望得以有机会被丰富地满足。人们致身于制造、促销,积累金钱和消费金钱,人们的需要越来越多,人们努力向欲望的顶点攀登,人们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在哪里,人们追逐权势的排行,富裕的排行,声色的排行……人们比拼数据,却不给自己的德行排行。人们被职业重新定义和构造,被工作捆绑,被纷至沓来的需要纠缠,人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碌,不得清静,只有疾病让人们暂停下来,唯有死亡让欲望退场。这是今天多数人们的生活。

人的心灵可以盛载多少欲望,人的头脑究竟可以带来多少发明创造?被进化论思想的武装了的人们,追求革新变化,梦想强大,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层出不穷。这与道文化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相距何止千万里。老子所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之至理,却是“天下几无人知,更无人行”。

众所周知,滋养人类的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以妄为常”,大举制造、挥霍、浪费,用不完的、不需用的和不知如何处理的物品与垃圾使人们的生活场地渐变成垃圾场。我们生活外环境的混乱与肮脏和我们身体内环境的肮脏是表里相应的。人类的疾病与人类的心灵的虚弱也是一致的,毫不奇怪。

近年来,地球各处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出现预示着什么,人类再不悬崖勒马,就要面临更大的祸难甚至灭顶之灾。人类无法无天,顺着自己的意愿,逆道而行得太久了。如此下去,灾难将会越来越多。今日之人们沉溺于“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非道也哉”!“不知常妄作凶”,这就是当世疾病的共同病因。当今之人,病于多欲,病于不知足,病于不开心,病于愚痴,病于不安分,病于妄想执着。

今之人们离开道的指引,忽略大宇宙与小人身小宇宙的关系,只关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陷入偏执狭隘,步入至端危险的境地。人类的所谓智慧已经不足以拯救人类脱离灾难逼近的苦烦,唯有呼唤道德,用“道”自救。

当世人们远离根本远离自然的表现很多,人们日常生活职业化,工作占据了人们最好的时间和最多的时间,人们生活起居不顺应自然之道;商品经济的过度发展使人欲望膨胀,人心浮躁,人们满足于追求生活用品的多样化而忽视内在精神的需求。人心浮躁又带来家庭动荡,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其不稳定引发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老子曰:归根曰静。我们要回到根本上来,回到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中来。这就要求人们改变现状,反思个人生活方式,进而反思经济、政治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合道的改变。误入歧途的我们需要进行更多关于灵魂的思考,我们需要在道的指引下回到我们脱离已久的出发点。

(四) 治法

医生治病,不要急于攻邪,当扶正驱邪。正气存内,邪无所居,邪气自退。内经关于治病的思想是顺天道,得天时,此为医之大则。

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无伐天时”、“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养之和之,静以待时”等观点;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讲治则要顺天时:“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素问“八正神明论”用大量文字论治病法天时,可见天时的重要:“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因天时而调气血”,“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待时而调”;“因天之序”;“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天忌不可不知”等。顺应自然之道,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田地干旱,人力浇灌,人工降雨,很艰辛未必收效好,上天一场雨轻松解决问题。

除顺天时外,治病亦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之法。有宜于针者,有宜于药者,有不针不药者。治病有时,待时而治。灵枢“逆顺第五十五”讲治病要等待佳时机:“无迎逢逢之气,无南堂堂之阵。”、“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灵枢“根结第五”讲:“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治有法则。不守法度,治病不当,治病不慎,为人所怨,为世所怨。从医者不可不慎。用药不当,用针不明,“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以邪为义”、“用真无认反为气贼,夺人正气”,结果必是“诛罚无过”、“反乱大经”,“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素问“离合真邪论”)。

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征四失论”于从医的过失有明确的分析与归类。用今人的话说,行医者用针用药皆有所忌,欲避“五过四失”则要做到:

1. 懂阴阳之术;

2. 系统学习医术医道,不以小术、下工水平居功自喜;

3. 治病要详察病人病征之异同;

4. 诊病要慎始慎终,不要轻易结论,不要仓促行针用药。

5. 明知针药之禁忌。知其所成,知其所败,知其可行,知其所禁。

 

三、反思与呼吁:道济天下,执古之道,携手复兴道学复兴中医事业

人们在一生里面对的问题不过两类:一是生存,一是体验作为存在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人是什么。

自有人类以来,无论古与今,无论东方西方,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同样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华的圣贤们,无疑是最出色的,前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如老子,如易经,如黄帝内经,给了我们简单而丰富的线索和答案。以老子为代表道学讨论的正是生命的真谛,解决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遗憾的是,关于这些文化遗产,我们不仅没有很好地使用它们,我们甚至无从知晓前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的。更可怕的是,我们把不理解当成理所当然,我们怀疑它们,我们否定它们,我们几乎把它们不仅破坏了而且几乎要扔光了。

道之不行也久矣,欲人之无病也难矣。医生不从道修德,欲邪之去身也难矣。

关于中医之乱,当世议论颇多。观今之医界,昔者汉时张仲景所痛斥“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之弊病,不仅未止而且更普遍。

内经将医生分为上工、中工、下工三个层次。医生不修身,连下工的层次也难以达到,即没有治病的资格。因为欲治人病,先要己身无病。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医生不修身以从道,不知何为病,更不知病何从来,如此妄治人病,奉天时所赐,偶有所中,便以为己功,将更是误人误己。

疾病泛滥的今天,当世医术几无招架之力,一些人们宁愿相信自己,一些人开始回头寻找前人的发现。伴随这类需要,书店里关于养生自疗的书籍应运而生,畅销不衰。然而这些畅销书们,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医与道学作为畅销题材。畅销书的策划者们,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从中国的古代经典文化中挖掘前人关于生命的思考。完整的中医被功利地肢解成不同的技与术后,看似有针对性,其可利用价值并不高。这也造成了人们兴致勃勃地买书,却不能象想象中那样进行自疗。

当世之民人,离道失德者众,世象之乱,又何止中医。中华之道学,中化之优秀传统文化,几乎与今世的人们隔离。**以来,中国致力于追求民主、自由,发展科技与经济,却把中华圣贤的精神遗产弃之脑后。以道学为根的中医,在他乡大放异彩,在自己的土地上几欲根萎叶败,道文化暗淡憔悴,中医奄奄一息,不能不教今天的国人汗颜。二十世纪于中国,可谓福祸双至:迎娶了科学民主这位新妇,却把祖宗道学的牌位丢了。

至于当代中医之成就,我本人以及现有中医的普遍水平尚难以给人们满意结论。我所掌握的中医还不足以论及成就。然而,中医领域时而发生的奇迹,不仅引发出我对中医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惊叹和对生命的再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信不疑:数千年以前,中华土地上的古圣先哲们对道的探索和所拥有的关于人体的知识远远超越今天的人类。

今人利用科学技术对前人的发现进行再证,渐让一些属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之物变得可视、可听、可搏,换言之,现代科学在前沿问题上与道学思想不约而同起来。这正证明了古人的伟大。对于前辈留下来的道学文化遗产、中医文化遗产,今人若是不亲近,不学习,不体验,不修证,就没有继承,更谈不上发扬。感谢人类文化的传播使者,有价值的总是会发光,不管它们埋得有多深,一旦再发掘出来,它们会象新生的一样,无怨无艾,大放异彩。真理属于整个人类,而不止属于发现它的人和发出它的区域。

在此,我呼吁医界同仁诸君突破“偏安于一术”或“固守家传”之蕃篱,立足民间,精研技,广授徒,因材施教,集中于中医经典教与学。以道导医,以道治身,以身证道,以医明道,献身传统文化的复兴,献身中医之复兴。

胸怀宏扬传统文化志向者,欲有作为于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当先修其身,以道修身,以德立身。何以如此: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传扬经典,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自家做起,从孩子做起,从教育做起,德修为主,技能为辅,先将心中杂乱清除,让漂泊离道的心安定下来。仁人志士,同心协力,共同修身,以道治身,以道治国,中国强国之路由此可行矣。道学兴则国兴,中医盛则国强。

重阴必阳。道学、中医到了否极泰来的时候了。道学与中医近年来在西方大受追捧也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再一次震撼世界的不是今日之中国人,而是比今人更优秀的中华古圣贤们。而且,借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这一次的震撼将比以前更强大,我们拭目以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1 16: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