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iyi.com/?40432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已有 461 次阅读2016-6-15 07:53 |个人分类:乙肝| 乙型肝炎, 中医药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并有一定传染性、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每年因肝病死亡者约30万,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现将主要的有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胁痛”、“疫毒”、“黄疸”、“积聚”及“虚劳”等范畴。近年又有人提出“肝瘟”的病名。一般认为其病因是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正气不足或先天胎毒;病机特点为湿热羁留、肝胆不疏、脾胃受损。刘兴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是致病的主因,而湿热与肝郁是一种诱因。陈良金认为慢性乙肝的病理基础可概括为郁、湿热、毒、痰、瘀、虚;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二脏。蔡春江等提出慢性乙肝属伏邪致病,伏邪为“浊”、“毒”之邪,病位在肝,邪伏部位为血分,浊、毒之邪与慢性乙肝关系密切,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陈华东等认为乙肝急性期以湿热疫毒为主,尤其热重于湿;慢性期则因失治、误治、久治不愈而致毒邪滞留,以湿为主。

 

2 临床治疗

 

21 辨证论治黄贤樟认为,慢性乙肝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慢性乙肝患者中68%以虚证为主,其中脾胃虚弱和肝肾阴虚证占虚证的90%以上。叶丽红分5型论治,即湿热中阻证拟茵陈蒿汤加味;肝郁脾虚证拟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证拟一贯煎加味;瘀血阻络证拟膈下逐瘀汤加减;脾肾阳虚拟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田旭东等分肝胆湿热型以茵陈五苓散为基础方;肝郁气滞型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肝郁脾虚型以逍遥散为主方。汪静等辨舌分型治疗无临床症状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方选柴芍四君子汤加味;肝经湿热型,方选栀子柏皮汤加味;瘀血阻络型,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王陆军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分3型,分别为肝胆湿热型(炒苍术、川黄柏、薏苡仁、黄芩、茯苓、大腹皮、草果、茵陈蒿),肝郁脾虚型(炒柴胡、炒枳壳、白术、茯苓、郁金、当归、惹苡仁、蒲公英),阴虚邪留型(生地黄、麦冬、石斛、白芍、当归、龙胆草、蒲公英)。根据辨证结果,分别选用不同方药,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示总有效率为853%。

 

22 自拟方宋跃龙自拟柴杞降酶汤加减(柴胡、枸杞子、炒白芍、牡丹皮、茯苓、生白术、枳壳、丹参、田基黄、败酱草、生甘草、怀山药)。湿热较重加生薏苡仁、虎杖;气郁明显加香附、郁金;肝肾阴虚加枸杞子、北沙参等;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等治疗慢性乙肝53例,临床治愈46例,显效5例,无效2例。王匡君等自拟乙肝克方(何首乌、麦芽、桑寄生、黄芪、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茵陈蒿、栀子、郁金、黄柏、枳壳、黄芩、川芎、三棱、大黄、板蓝根)随证加减,治疗360例,疗程6个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及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23 单味中草药制剂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有许多单味中药对HBsAg有体外抑制作用,如丹参、虎杖、大黄、苦参素、水蛭等。范锡伟采用苦参索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5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HBVDNA转阴28例,HBeAg转阴21例,抗 HBe转阴16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素对乙肝患者的症状及ALTAST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有明显抗乙肝病毒作用。马秀丽等用丹参注射液对87例反复活动性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和随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0天肝功能复常率由674%增加到954%,复发率由450%降至218%,复发病例每年复发次数减少,且无1例发展为肝硬化。

 

24 中西医结合王立文等用西药拉米夫定联合虫蚁胶囊(冬虫夏草、大蚂蚁粉、丹参等)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结果示两者合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转阴,而肝功能轻度异常者比HBV携带者更敏感。这表明应用拉米夫定和虫蚁胶囊治疗慢性乙肝有较好疗效。李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抗乙肝1(人参、黄芪、虎杖、凤尾草、苦味叶下珠、垂盆草、猪苓、茯苓、紫草、蜂房、茵陈蒿、穿山甲、鳖甲、龟板)2号水丸(太子参、黄芪、焦三仙、苦味叶下珠、虎杖、风尾草、猪苓、茯苓、白芍、五味子、紫草、柴胡、郁金、白术),并配合α一干扰素。对照组单纯应用α一干扰素,均治疗16周。结果示治疗组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47%、618,7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233%、333(P<001)

 

25 其它疗法

 

251 **疗法刘文涛等将75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右肝俞穴、阳陵泉穴、行间穴。每月针灸治疗20 d。中药每日1剂,均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在常规护肝基础上用中药,每日l剂,3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2 穴位注射张爱玲[171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乙肝,取穴:肝俞、足三里。操作方法: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12 m1穴位注射,穴位交替使用,1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复查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结果示治疗组有效率937%,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肝功能恢复和HBeAgHBVDNA阴转效果方面均较对照组为好。

 

253 敷贴疗法吴忠珍¨副运用乙肝贴外用治疗慢性乙肝272例,其药物主要成分:樟脑、叶下珠、血竭、黄毛耳草、凤尾草、广丹、绿矾、芝麻油。用药方法:每次贴药前洗净皮肤,神阙穴和期门穴各贴一贴,每10 d1次。所用左旋咪唑涂布剂系福州梅峰制药厂生产,每支5 lIll(含左旋咪唑涂布剂500 ml),每3 d用药1次,每次1支均匀涂在上臂或大腿内侧皮肤,涂后24 h不清洗,疗程为6个月。病例均服用一般保肝药,结果治疗组272例与对照组180例比较,肝功能与HBVIgM转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临床误区

 

慢性乙肝病程迁延难愈,临床症状又错综复杂给临床辨证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对疾病的认识、归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中西医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目前在慢性乙肝治疗方面虽然方药甚多,但由于对中医理论特点把握不准,存在着许多误区,影响了临床疗效及预后。陈瑞春认为慢性乙肝临床治疗误区主要有4个方面:(1)把炎症统统视为热证,炎者必热,热者必清,大量使用清热解**。(2)对无症可辨的乙肝,滥施清热解毒、补益脾胃、活血化瘀酿成坏病。(3)对肝硬化动辄活血化瘀、攻坚破积。(4)中西药并用,利水利尿,弊端甚多。蒋森则认为辨证不准,药物使用不当,特别是剂量过大,即使是临床常用药物也是以影响血清ALT的升降,使病情反复以至加重。魏睦新则指出了肝病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的误区:(1)以病定位,对号入座。不注重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去加以分析、归纳、进行整体治疗。(2)舍证从病,中药西用。单纯依靠实验动物研究结果照搬到临床,中药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3)辨病论治,以西代中,死板地根据西医病名论治,简单地划等号,就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4 展望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常显示其特有的优越性。目前,由于慢性乙肝的难治性,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保持创新意识。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前景广阔,但须注意慢性乙肝必须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根本,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辨证分型和现代医学的分段治疗紧密结合起来,中医的辨证分型和西医的检测指标相互参照,使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个量化标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结合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g****3 2016-6-15 08:05
单味中药 现代研究证 明很多 中药具有抗
乙肝病毒 的作用 ,如土牛膝 、蛇床子 、益母草 、女贞
子、天花粉 、地骨皮 、半枝莲等 ,其 中以香薷 、天花粉
最为显著 。 另外黄芪、茯苓 、仙灵脾 、人参 、党参 、
白术等具有增强 T 细胞功能 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机
体免疫力 ,诱导免疫应答 ,从而有利于慢性 乙肝病毒
携带者疾病的转归。 丹参 、苦参 、桃 仁 、红花 、三七 、
赤芍等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回复 g****3 2016-6-15 08:18
养肝 澳 平 合 剂 由 茵陈 、当归 、丹 皮 、茜 草 、凤 尾 草 、
白花 蛇舌 草 、赤芍 、郁 金等组 成 。 是 江苏 省 中医 院中西
医结 合专 家俞 荣青 教授 根据 多 年临床 经 验总结 制 方 的
院内制剂 。 方 中茵陈为君药 ,有利湿退黄 ,解毒疗疮之
功 用 ;当归 养血 活 血止 痛 ;赤 芍清 热凉 血 ,散瘀 止痛 ;丹
皮 清热 凉 血 ,活 血祛 瘀 ;茜 草 凉血 止血 ,化瘀 通 经 ;凤 尾
草 、白花 蛇 舌草 清热 解毒 ,利 湿通 淋 ;郁 金活 血止 痛 ,行
气解 郁 ,清 心 凉 血 ,利 胆 退 黄 。 全 方 配 伍 共 奏 清 热 利
湿 、活血 化瘀 、解 毒 散 结 之效 。 旨在 通 过 养 血 活血 ,凉
血理 气 ,清热 解毒 发挥 降低 肝 细胞炎 症水 平 ,抗肝 纤维
化 ,抑制 乙肝 病毒 复 制作用 ,减 少或 延缓 病毒 耐 药变异
的发 生 。
胡一 桥 等人 曾对 茵陈 的水 溶性 多肽 进行 了初 步分
离 、提 取 ,并对 其 肝保 护 作 用 ,以及 增 强 巨 噬 细胞 吞 噬
作 用进 行 了初 步研 究 ,结 果 表 明茵 陈 多 肽对 小 鼠具 有
显 著的 肝保护作 用 ,并 可 显 著增 强 小 鼠巨 噬细 胞 的 吞
噬能 力_3] 。 当归 提 取物 可 减 轻 肝纤 维 化 ,提 高肝 细 胞
SO D 和降低 M D A ,对多 种肝损 伤模 型具 有保 护作 用 。
当归 可使 四氯化 碳诱 导 的大 鼠肝 纤维 化模 型 的血清 E
型前胶 原及 血清 转 氨酶 水 平 显著 降 低 , 因此对 实 验 性
大 鼠肝 纤维 化有 防治作 用 ] 。 以上研究 提示养 肝澳 平
合 剂组 方不 仅符合 中医传 统理 论 ,而 且 与 现代 医 学 治
疗 慢性 乙型肝 炎 的理论 相 吻合
回复 g****3 2016-6-15 08:22
给予肝络欣丸 ,中港合资山西旭洲制檠
有 限公 一 J生麈 , 主要 成分 是蜗蠖 黄芪 人 参 、 枸 杞
子、黄 精 、丹 参 、赤 芍、蒲公英 、陈皮等。功能届
益氟楠臀 、活血善肝 、行滞化瀑等功效 ;用于慢性 乙
型肝炎氯陲雨虚、瀑瘀阻络 。 口服每次 l2 克,每 日
3 次,瘵程 3 侗月 ,用檠後持镇随葫 6 倜月及 l2 倜
回复 g****3 2016-6-29 21:54
目的:本课题采用病例回顾分析的方法,对 374 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门诊中药
复方治疗有效病例对处方用药进行分析, 初步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临床用
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方法:遴选山东省中医院 2010 年--2012 年 374 例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门
诊病例,建立乙肝患者——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数据库,应用 SPSS.19.0 中的聚类
方法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处方用药规律。
结果:
1、证候分布:肝胆湿热证共 153 例,肝郁气滞证 74 证,肝郁脾虚 55 例。肝肾
阴虚证 42 例,肝气犯胃证 30 例,气滞血瘀证 20 例。
2、各证候用药聚类分析提取核心用药:
(1)肝胆湿热证:第一类主药:茵陈、 板蓝根、生甘草、栀子、败酱草、羚羊
角、田基黄;第二类主药:竹叶、赤小豆、车前草、白茅根;第三类主药:豆蔻、苍
术、厚朴、白术;第四类主药:青皮、柴胡、苏梗。
(2)肝郁气滞证: 第一类主药:柴胡、郁金、枳实、青皮;第二类:白芍、枸
杞;第三类延胡索、川芎、当归;第四类:白术、苍术;第五类:茵陈、板蓝根、败
酱草、生甘草。
(3)肝郁脾虚证:第一类:柴胡、郁金、苏梗、木香;第二类:白术、黄芪;
第三类:厚朴、苍术、薏苡仁、砂仁;第四类:鸡内金、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
第五类:白芍、当归;第六类:板蓝根、竹叶。
(4)肝肾阴虚证:第一类:枸杞子、沙参、女贞子、楮实子、生地黄、鳖甲、麦
冬;第二类:五味子、炒山药;第三类:豆蔻、砂仁;第四类:鸡内金、柴胡;第五
类:当归、延胡索;第六类:旱莲草、板蓝根。
(5)肝气犯胃证:第一类主药吴茱萸、 延胡索、荜澄茄;第二类海螵蛸、煅瓦
楞子;第三类豆蔻、厚朴、苏梗、茵陈、苍术;第四类黄连、甘草、板蓝根、赤小豆。
(6)气滞血瘀证:第一类主药为:莪术、三七、水红花子;第二类:柴胡、郁
金;第三类:泽兰、马鞭草;第四类:鸡内金、白术、黄芪、生甘草、薏苡仁;第五
类:鳖甲、枸杞子、生地黄。
结论: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
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四证为主。
2、茵陈、板蓝根、生甘草、栀子、败酱草、羚羊角、田基黄、竹叶、赤小豆、
车前草、白茅根、豆蔻、苍术、厚朴、白术、青皮、柴胡、苏梗药物可以作为临床慢
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属肝胆湿热证的核心用药。
3、柴胡、郁金、枳实、青皮、白芍、枸杞、延胡索、川芎、当归、白术、苍术、
茵陈、板蓝根、败酱草、生甘草可以作为肝郁气滞证的核心用药。
4、柴胡、郁金、苏梗、木香、白术、黄芪、厚朴、苍术、薏苡仁、砂仁、鸡内
金、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白芍、当归、板蓝根、竹叶。以上 18 味药可以作为
肝郁脾虚的核心用药。
5、枸杞子、沙参、女贞子、楮实子、生地黄、鳖甲、麦冬、五味子、炒山药、
豆蔻、砂仁、鸡内金、柴胡、当归、延胡索、旱莲草、板蓝根。以上 17 味药可以作
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肾阴虚证的核心用药。
6、吴茱萸、延胡索、荜澄茄、海螵蛸、 煅瓦楞子、豆蔻、厚朴、苏梗、茵陈、
苍术、黄连、甘草、板蓝根、赤小豆。以上 14 味药可以作为肝气犯胃的核心用药。
7、莪术、三七、水红花子、柴胡、郁金、泽兰、马鞭草、鸡内金、白术、黄芪、
生甘草、薏苡仁、鳖甲、枸杞子、生地黄。以上 15 味药可以作为气滞血瘀证的核心
用药
回复 g****3 2017-1-22 09:07
5、乙肝方

组成:柴胡24g,杭芍30g,郁金15g,茵陈30g,金钱草30g,鸡骨草15g,草木樨15g,生甘草6g。

又方:五味子100g,白僵蚕100g,蝉蜕50g,贯仲50g,桑椹子100g,虎杖60g。

用法:共为细末,水丸,每服10g,日3次。
回复 g****3 2017-2-17 18:41
中药制剂在恢复肝功方面成效卓著.尤其是保肝降酶的药物疗效.几乎称得上立竿见影。1.保肝降酶制剂。主要有五味子制剂(主要包括:联苯双酯、肝得宁等)、甘草制剂(主要包括:甘利欣、强力宁、甘草甜素等)、水飞蓟制剂(复方益肝灵等)、齐墩果酸制剂等等.这些药物都对四氯化碳所致动物肝损害模型有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减轻肝组织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2.保肝降黄制剂。主要有复方茵陈制剂(复方茵陈注射液、6912注射液等)丹参制剂、清开灵、凉血活血制剂(赤丹颗粒冲剂等),它们都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及胆红质的排出量。3.提高白蛋白的中药。主要有黄精、紫河车等.中成药有乌鸡白风丸等.它们都有改善蛋白代谢、提高血浆白蛋白的作用。中药制剂恢复肝功.可谓是价廉物美.以上各种制剂.单价从几毛钱到凡元钱不等,1个疗程下来.几百块钱就行了.绝对适合我国广大乙肝患者使用。2增强免疫效果公认中药类免疫增强剂:①云芝多糖K:具有促进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该药是由云芝菌株培养的菌丝体中提取的多糖。其中蛋白质含量占25%。用法:lg,每日3次,口服。②银耳多糖:由银耳提取制得的多糖.有改善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提升白细胞的作用。用法:19,每日3次,口服。③猪苓多糖:由中药猪苓提取而得.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用药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提高。用法:40mg,每日1次,肌注。用20日停10日,可连续3个月。另外.经实验室证实或恤床研究肯定的单味中药:①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有:白花蛇舌草、女贞子、金银花、鸡血藤、山豆根等。②能增强B细胞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有:菟丝子、黄精、锁阳、仙茅等。③能增强T细胞功能的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灵芝、桑寄生等。④能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有:生地黄、大黄、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赤芍等。⑤能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功能的有: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郁金、葛根等。以上单味中药可以单用.也可组成中药复方使用,需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3抗肝纤维化取得突破中药制剂(活血化瘀中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肝血流灌注量.改善肝细胞缺氧状态.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的合成.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和吸收,从而使肿大的肝脾变软、回缩,改善症状和肝功能恢复正常。①冬虫夏草制剂: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为虫草头孢菌丝,是一种保护心脏、肝脏功能的抗衰老中药。它可抑制总胶原及I、Ⅲ型胶原在肝脏内沉积。使已经形成的胶原重新溶解、吸收。药物中丰富的氨基酸含量还可促进血清白蛋白的提高。市售的复方鳖甲软肝片及心肝宝胶囊属于此类制剂;②复方丹参制剂,由中药丹参、黄芪等组成,临床上肝炎后肝硬变患者眼用丹参制剂后.门静脉压力、脾静脉压力下降.脾脏有一定程度回缩。主要可使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层粘蛋白(LN)的检验指标有明显下降。③桃仁制剂。主要有中药桃仁、郁金、泽泻等组成。用该制剂治疗肝硬变患者.用药超过6个月以上者,实验室检验中透明质酸酶(HA)及层粘蛋白(LN)指标降低,血清白蛋白可上升,细胞免疫水平有所提高。④汉防己甲素:为中药汉防己中提取物,每次用量50mg,1日3次.6个月为1个疗程.可使血清中PⅢP及透明质酸酶(HA)比治疗前下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4抗病毒露出可喜苗头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彻底治愈该病的关键所在.目前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尚无特效。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治疗乙肝药物繁多.普遍有一定效果,但是如何能够彻底清除、消灭病毒。所有药物都不能圆满解决这一难题.一些中药经动物乙肝模型(鸭肝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抗原、表面抗原等病毒标记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苦参碱为中药苦参、或广豆根、或苦豆子提取的有效成分.临床初步证实该药物对于乙肝病毒O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船VDNA)的阴转率可达35%左右,目前苦参碱主要为肌肉注射用液体,含量各不相同.主要代表药物为肝3注射液、博而泰力注射液等。苦味叶下珠是近期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草药.有报导:该药250mg,每日3次.共服3次,e抗原阴转率可达30%左右。经实验室研究,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药物有:胡黄连、虎杖、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酸浆草、地耳草等等: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药物有:木瓜、野菊花、仙鹤草、赤芍、牡丹皮、白头翁等等。5综合治理优势明显以上例举了治疗乙肝各类中药制剂具体情况,在临床使用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药物都试一遍.每个乙肝患者都有其特点,都处于发病的不同阶段.轻重各异.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所以治疗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使用.如慢性轻度乙肝患者,自党症状不明显,转氨酶轻度升高.乙肝病毒指标为“大三阳”。此时可以选择保肝降酶制剂和抗病毒制剂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选两类中药制剂中的代表药物.进行一个完整疗程的治疗。综上所述,中药制剂治疗乙肝诸多方面均有成效.确实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值得重视和推广。但是.中药制剂虽好,想要根治乙肝.尚需时日.中药制剂治疗乙肝普遍有效.但是在治疗乙肝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抗病毒(清除、消灭乙肝病毒)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目前中西药都未彻底攻克乙肝这一顽症的情况下,治疗乙肝需立足于多快好省、综合治理。中药制剂应该责无旁贷地首当其冲.发挥其优势。2.2 抗乙肝病毒中药 乙型肝炎由于有乙肝病毒自身免疫的参与,至今治疗仍无特效药物,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疗效均不可靠,因此,人们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希望寄托在中医和中草药.据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在乙肝的治疗方面,有关抗病毒、抗免疫、保肝降酶、保肝退黄的中草药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了除西药之外的第二大类常用药[8-15].分述如下:2.2.1 猪苓(polyporas umbellatus)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性味甘平.主要成分为猪苓多糖.药理研究表明,其成分降酶显著,使HBsAb阳转,HBeAg阴转,并有对抗CCl4诱发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降低血清ALT的活力,使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C-P450系统的酶活力上升,从而改善肝功能.临床研究:猪苓多糖治疗126例乙肝患者,疗程3mo,发现HBeAg阴转率达77%(对照组34.2%),HBsAb阳转率为31.1%.2.2.2 大黄(da huang) 本品为蓼科植物,常用大黄分为三种,即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和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cl).药用其根茎.主要含有蒽醌类衍生物,即大黄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所含的三种成分均为治疗乙肝的有效活性物质.单用大黄煎剂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对HBsAg抑制最强.   女贞子、木鳖子、云南当归、青叶胆、獐芽菜、虎杖、草决明、何首乌和芦荟等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经药理研究,上述药物均能抑制乙肝病毒的生长,并使HBsAg阴转.2.2.3 三七(pseudo-ginseng)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药用其根.性味微苦甘温、无毒,归肝、胃经.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甙.药理研究具有抗病毒、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三七本为常用止血中药,而近来用于乙肝的治疗,对于开发老药新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2.4 蜂巢(feng chao)和蜂乳(feng ru) 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的巢穴和乙蜂咽腺分泌之物.性味甘平.据研究发现,蜂巢对乙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达81.1%,对109例HBsAg慢性携带者治疗3mo,阴转率达42.22%,与转移因子(TF),免疫核糖核酸(1R-NA)对比,证明蜂巢的转阴率最高.蜂乳使肝细胞再生能力增强,降低血清ALT明显,临床常用于急性传染肝炎.2.2.5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本品为豆科槐属植物,药用其根.性味苦寒,归肝、肾和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养肝、胆、安五脏功能,主治小便黄赤.植化分析,苦参主要含有两种化学成分,即苦参硷(苦参硷,matrine和氧化苦参硷,kurarinone和次苦参素,kuraridine).药理研究表明,苦参总硷是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成分.经DHBV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苦参硷对DHBV-DNA的抑制作用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本品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白细胞下降,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临床利用苦参总硷在肝脏分布浓度高的特点,治疗31例慢肝患者,取得显著疗效.2.2.6 紫参(salvia chinensis benth)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草的全草,又名石见穿,小丹参.性味苦辛平.主治乙型肝炎等症.经植化分析证明,其主要含三萜成分-齐墩果酸.药理研究发现,齐墩果酸有抑制免疫反应,防止肝细胞损害.临床单用紫参二两,水煎服,治疗205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率达89%.2.2.7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DC)[9-13] 本品为伞形水芹属植物,全草入药.性味辛凉,归肝径.具有清热解毒,退黄降酶等功能.经植化分析证明,其主要成分为黄酮化合物-水芹素.药理研究发现,水芹有抗乙肝病毒作用.(1)水芹在DHBV感染鸭原代肝细胞内对DHBV-DNA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水芹粉剂(2500ug/ml)能够显著抑制DHBV-DNA的活性,其抑制率为64%,半数有效浓度为1 120.8ug.ml-1,选择指数(SI)>9.而且在鸭原代肝细胞培养中水芹的毒性很低,其半数有毒浓度>10 000ug.ml-1.连续给药培养7d,肝细胞的贴壁状态,形态和存活量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水芹对病毒有效无毒.(2) 水芹对DHBV感染雏鸭的治疗效果,采用一日龄北京雏鸭静脉注射DHBV血清0.2ml/只,7d后ig水芹粉剂,2次/d,给药10d,观察对鸭血清DHBV-DNA水平的降低作用.结果表明,水芹小剂量(3g/kg),中剂量(5g/kg)和大剂量(8g/kg)的平均抑制率,于给药第5天分别为27.9%,50%,57.6%和第10天的抑制率分别为47.1%,50.6%,57.6%,显示较好的剂量依赖性关系.治疗组抑制率与感染对照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均有显著差异(P <0.05和P <0.01).停药3 d后水芹仍有一定抑制效果.(3) 水芹对人2 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 在水芹对DHBV感染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观察了水芹对人乙肝病毒(HBV)的作用.应用HBV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 G2)的2 215细胞培养,使之分泌大量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然后,分别观察水芹乙酸乙酯提取物和酸硷提取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最大无毒浓度(1 000ug/ml)时,500μg/ml和1 000μg/ml)三批实验对2 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的活性于试验的第6、9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5和P <0.01),其抑制率第6天分别为32.7%和60.1%;第9天分别为28.9%和62.8%,并有一定转阴作用.水芹碱沉酸提法提取物,在2 215细胞培养中,三批实验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平均为 2 284.73±127.35ug/ml,最大无毒浓度为1 000ug/ml.在最大无毒浓度时三批实验对细胞分泌HBsAg的第6天抑制率,分别为63.23%、50.00%、70.94% ,平均为61.39±10.59%.半数有效剂量(IC50)平均为560.26±391.41ug/ml;第9天抑制率分别59.31%、56.33%、77.38%,平均为64.34±11.39%.IC50平均为638.90±63.81ug/ml.对细胞分泌HBeAg的第6天抑制率分别为85.77%、66.28%、79.46%,平均抑制率为77.17±9.94%,IC50平均为410.06±153.87ug/ml;第9天抑制率分别为85.68%、87.96%、80.74%、平均为84.79±3.69%,IC50平均为302.65±91.19ug/ml.各实验组与细胞对照组比较,P 值分别<0.05和<0.01,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由此可见,随着给药时间延长(6-9d),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显示一定的时效关系;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随之升高,显示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水芹对乙肝病毒2 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有抑制作用.(4)水芹抑制病毒机制的研究,试验用水芹水提物粉剂(4 000ug/ml)对鸭乙肝病毒-DNA 聚合酶(DHBV-DNA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DHBV-DNAp为病毒复制的关键酶,也是药物作用的靶酶.抑制率为88.1%,半数抑制浓度为407ug/ml.在一定剂量范围内(250-4 000ug/ml)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增高,与阳性对照药磷甲酸钠(PFA)相比,抑制率相似.从而提示水芹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DHBV-DNAp有关.   此外,水芹还对四氯化碳(CCl4)、D-半乳糖胺(D-gala)、-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大、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退黄降酶效果明显.   以水芹为主配伍研制而成的抗乙肝新药制剂,芹灵冲剂已在全军范围内扩大应用10多年,取得较好疗效.药理研究,该制剂体内外均有抗乙肝病毒作用,保肝、退黄降酶效果显著.临床研究,300余例大三阳和肝功异常的慢乙肝患者,经治疗三个疗程(90d),HBsAg转阴率为22.7%,HbeAg转阴率为52.4%,降酶率为92.2%,退黄率为88.6%,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目前该药正在军内有关医院应用,是一种有效无毒的治疗慢乙肝中药新药制剂.2.2.8 其他中药 黄柏、贯众和鱼星草也有杀灭乙肝病毒的作用.2.3 调节免疫中药2.3.1 灵芝(ganoderma japonice)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的全株.全草入药,性味甘平.植化分析,其主要成分为多糖,实验用其醇提液,可提高肝脏对毒物的代谢能力,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蛋白质代谢异常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用灵芝治疗715例慢性乙肝,有效率达81.3-98%,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年来临床应用的云芝肝泰(含有灵芝)治疗慢性肝炎可增加血清蛋白的含量,降酶和机体免疫功能增强.2.3.2 瓜蒂(cucumls melo L) 本品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的果梗.性味苦寒有毒,归脾胃经.植化分析,其主要成分为葫芦素.药理实验表明,葫芦素具有提高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临床用于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均取得显著疗效.2.3.3 白花蛇舌草(dldenlandia ddiffusa roxb)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药用其全草.性味甘凉,归肠、胃经.主治湿热黄疸等症.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和黄酮甙等.药理研究证实,以上两种成分既能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又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动物实验还发现,其注射液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肝病理免疫反应,降低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溶解作用.临床用其水煎剂或口服液治疗肝炎已有多年历史,尤其对慢性乙肝较为适用.2.3.4 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 lata nees) 本品为爵床科穿心莲属植物,又名一见喜.性味苦寒.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甲基黄酮和内酯成分.药理研究证实,其内酯可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可对抗IgE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近来又报道,其内酯成分能促进脑垂体前叶分泌ACTH,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从而发挥抗细胞毒性作用和肝病理反应,临床常用于肝炎的治疗.2.3.5 珍珠草(phyllanthus urinaria) 本品为大戟科(euphobiceae)叶下珠属植物,又名叶下珠.性味甘苦凉.入肝肺经.全草含有齐墩果酸,具有降酶保肝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治疗慢性肝炎效果较好.2.3.6 夏枯草(prunella valgaris L)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全草入药.性味苦寒,归肺、胆经.全草含有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效果较好,对各种絮状浊度实验均有明显疗效.2.2.7 中药多糖 从菌类及高等植物中提取的多种具有免疫活性的多糖,能够非特异性地增强枘本免疫功能,其中研究较多的有银耳多糖、芸芝多糖、香菇多糖、猪苓多糖、黄花多糖、人参多糖和甘蔗多糖等,他们对治疗慢性肝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较好的疗效.2.4 保肝降酶中药2.4.1 龙胆(gentiana scabra bge)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该植物目前世界上约有80属900多种,我国有22属约500多种,其中有12属约70种供药用,现已知有十二种为常用中药,即条叶龙胆,又称东北龙胆(G.mansharica)、红花龙胆(G.rhodantha)、三花龙胆(G.triflora)、坚龙胆(G.rigeicens)、管花友胆(G.siphonantha)、小龙胆(G.puligera)、新疆龙胆(G.kaufmanniana)、天山龙胆(G.tianshanica)、鸟双龙胆(G.urnala)、双色龙胆(G.veitchionum)、高山龙胆(G.algida)和头花龙胆(G.cephalantha)D.上述药用龙胆均用其根茎.性味苦寒而无毒,归肝胆经.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主治肝经热盛、黄疸等症.植化分析,龙胆所含黄酮和三萜类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均为抗肝炎保肝降酶的有效成份.龙胆苦甙具有促进胃液分泌的功能,而健胃、增进食欲也有利于肝炎的治疗.药理研究:药用龙胆分别对四氯化碳(CCl4)、半-乳糖胺(GaIN)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发大鼠肝损伤病理观察证实具有保肝作用.生化测定表明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同时利胆退黄效果较好.2.4.2 獐芽菜属(swertia) 獐芽菜与龙胆同为一科的两个属.獐芽菜属包括青叶胆(swertiamilcensis)和獐芽菜(S.bimaculata),性味苦寒.具有清肝胆湿热,除胃中伏火功效,主治肝炎,尿路感染等症.植化分析:本属植物所含齐墩果酸和獐芽菜甙是降酶的有效成分,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药理研究,从青叶胆中提取的獐芽菜甙(苦味甙)和从獐牙菜中提取的齐墩果酸分别对CCl4引起的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降低ALT含量,减轻肝细胞质空泡变性,疏松变性和胆细胞坏死.在保肝和机制研究中认为GaIT能干扰肝细胞膜粘蛋白的合成,并引起膜的脂质过摒化,造成肝细胞的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使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内cAMP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血浆cAMP含量升高.獐芽菜甙则作为抗氧化剂对抗GaIN对膜蛋白合成的影响,防止或减轻膜损伤,维持膜的稳定性,因而有对抗Galn引起血浆cAMP含量增加的作用.一般认为,GaIN是常用的肝损伤模型,对该模型有效的药物常被认为临床肝炎有益.獐芽菜类药物对GaIN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作用,故认为可能是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2.4.3 当药(S.chinensis) 本品同属龙胆科药用植物.现已知含有成分较多,其中黄酮成分-当药黄素(swertisin)和环烯醚萜苦龙甙(amrogentin)是保肝降酶的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认为,当药对CCl4损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GaIN肝损伤的抑制作用更强.临床研究证实,当药片治疗黄疸型肝炎有效率达86%.2.4.4 水飞蓟(silybun mraianum L) 本品为菊科水飞蓟属植物,药用其果.性味苦凉具有清热解毒功能.植化分析,其果含有类黄酮-水飞蓟素.药理研究,水飞蓟素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中毒性损害(CCl4,三硝甲基苯、毒草等)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机制研究认为,水飞蓟素具有改善肝功能、稳定肝细胞膜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还有的认为水飞蓟中的盐酸甜菜硷也是抗肝损伤的活性物质,他在肝脏的胆硷合成中,提供甲基,而发挥解毒作用.水飞蓟片产于南欧、北非等地,欧洲民间多用于治疗肝胆疾病.我国现已引种成功,并将其制成“益肝灵”治疗慢性肝炎128例,总有效率达92.9%.2.4.5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baill)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性味酸温无毒.植化分析,五味子中含有30多种木脂素成分.其中五味子素A、C,五味子木素D和谷米辛类(gomisin)为保肝的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认为,他们能抑制CCl4对肝脏的损伤,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显著降低sGPT.从构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凡具有二苯环辛烷骨架的五味子成分均有抑制肝损伤的活性,尤其在2、3位或12、13倍有甲二氧基存在时,其活性较强.另外,五味子种仁中所含的联苯环辛烯类化合物,治疗急性肝炎优于慢性肝炎.但大部分肝炎患者,停药后血清ALT含量有所回升.毒性方面临床可见黄疸和肝功恶化者[15].这种严重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以恢复.2.4.6 重盆草(sedem sarnemtosum bunge)本品为景天科植物,药用全草.植化分析,主在成分为垂盆草甙.药理实验证实,垂盆草甙为降酶的有效成分,对CCl4中毒动物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而且降酶效果明显.临床研究认为垂盆草是一种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临床曾用其治疗1 000例急慢性活动性肝炎,降酶有效率为88.4%.但停药后发现部分患者的血清ALT有回升现象,经长期观察其主要原因是该药的副作用引起胃肠反应所致.2.4.7 瓜蒂(cucumis meloL) 瓜蒂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的果梗,性味苦寒有毒.植化分析,甜瓜含有葫芦素和葡萄糖甙.药理实验表明:葫芦素B、E能降低CCl4中毒大鼠血中ALT的含量,对肝细胞的变化、坏死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长期毒性实验证实,治疗量葫芦素B、E对肝、肾、脾、肺、胃、大脑和睾丸等重要脏器均无损害.临床研究,利用葫芦素而制成的片剂,治疗309例慢性肝炎患者,总有效率69.9%,对改善症状回缩肝脾,退黄降酶有较好效果.对近百例患者远期观察结果证明,疗效也比较好.瓜蒂治疗肝炎虽有千年历史,现代医学也证实其降酶有效,但目前仍存在给药剂量较难掌握的问题.古代常作吹鼻法使鼻中流出大量黏液、蛋白质,患者难以接受;口服剂量更难以掌握.过多易引起吐泻,甚至死亡.现认为每天0.1 g生药,研粉三次吹入鼻腔,每天2次;或制成5%水浸液,每天2次,每次4-5 ml口服,可保证对机体无害.2.4.8 灵芝(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亦芝ganodermalucidum)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全草入药,性味甘平,主要成分为麦角甾醇(ergosterol)和脂肪酸.药理研究灵芝注射液和酊剂对大鼠的CCl4肝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降酶效果显著.临床研究用其糖浆(100 ml含生药20 g)20-40 ml,每日3次,治疗91例病毒肝炎,疗程2mo,总有效率98%.灵芝注射液(2 ml含1 g生药)治疗180例肝炎,总有效率达96.1%,特别对急性肝炎疗效好.近来报道单味灵芝对治疗各型肝炎在降酶、退黄、纠正蛋白倒置、改善食欲效果明显.治疗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消退浮肿、腹水,提高蛋白、软化肝脾方面效果更为突出.现认为灵芝主要通过扶助正气、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肝炎的目的,这与多数中草药以清热解毒为主有明显不同.2.4.9 花锚(halenia corniculata)又称肝炎草 本品为龙胆科花锚属植物,药用其叶.性味甘苦,有清热解毒及凉血止血功能.花锚主要生长于我国的青海和西藏,现为藏药中治疗肝炎有效药物.经植化分析,他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花锚甙为治疗肝炎的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花锚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组织化学观察,提示花锚可能有助于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临床研究:花锚醇片(每片含生药2 g)治疗259例小儿乙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wk为一疗程,总有效率98.8%,其中ALT 4wk内降为正常者占97%,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副作用.2.4.10 陆英(sambucus chinensis lind) 陆英为忍冬科植物蒴蓼的花,全年可采,名为蒴蓼.性温味甘酸.用陆英冲剂治疗,每包相当于陆英干全草30g,成人每日3次,每次1包,共治疗肝炎304例,有效率为98%.其特点是降酶和退黄作用迅速而显著(平均治疗时间18d与对照组比较,其疗效优于复方菌陈蒿汤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稳定(通过对468例肝炎患者的随访3mo-1a,仅发现5例肝功能波动).药理实验证明,陆英毒性低安全度大,用大白鼠亚急性毒性实验,每天以陆英冲剂16 g/kg体重灌胃,连续1mo,未发现明显毒性,实验动物解剖未见明显心肝肾病理变化.可见陆英是一种保肝降酶安全有效的抗肝炎药物.2.4.11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主要含人参皂甙Ⅰ-Ⅵ(panaxosides)其甙元又分人参三醇(panaxatriol)和人参二醇(panaxdiol),均属三萜化合物,除根外,目前又发现人参叶中也含有大量的人参皂甙,其药理作用与根相同,这就为全面开发利用人参的药用价值提供了广阔前景.人参皂甙的药理活性多种多样.1985年Hiroshi对人参皂甙的保肝作用及以某些构效关系的CCl4和GaIN为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R)系列较20(S)系列的抗肝毒活性强,含糖少的皂甙比含糖多的皂甙活性高;红参的抗肝毒活性要比白参强的多.说明人参对肝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进肝脏核酸的合成有关.2.4.12 三数旱地菊(shan shu han de jiu) 本药为菊科植物,药用地上部分,利用乙酸乙酯从该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桷斗皮素、木犀草素、木契叶、泽兰素、芹菜素和粗毛豚草素五种黄酮素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小鼠鬼笔硷肝中毒具有对抗作用.在相应剂量下,可使小鼠存活率提高100%.2.4.13 柴铆花(butea monosperma) 本药经分配层析,TLC和HPLC从中分离两种已知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即异紫铆甙(isobutrim的紫儿铆甙(butrim).药理实验证明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Cl4和GaIN肝损害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增强小鼠肝细胞核的RNA合成,从而提高肝细胞的再生率.2.4.14 四季菜(arlemisia iactflora wall ex DC) 本药为菊科植物四季菜,全草入药.性平辛、味甘.从四季菜醇提物中分离出护肝成份,7-甲氧基香豆三素.药理实验以四季菜水煎剂,对CCl4造成的小鼠实验中毒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降低ALT作用显著,与生理盐水组对照P<0.05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研究,以四季菜糖浆(大力玉糖胶)每日2次,每次50 ml,3mo为一疗程,治疗319例,总有效率77.1%,发现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用四季菜水煎剂治疗57例病毒性肝炎,总有效率1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91.55%,经统计处理x2=58,P<0.05差异显著.2.4.15 田基黄(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田基黄为藤黄科植物地耳草、全草入药.性凉味苦甘,目前为江南常用的利胆消黄药,是治疗黄疸肝炎的有效药物.植化分析,田基黄所含总黄酮中包括黄酮甙元(桷斗皮素),三个黄酮甙(桷斗皮甙、异桷斗皮甙及桷斗皮素-7-鼠李糖甙).药理实验表明,田基总黄酮甙注射液对急慢性肝炎均有较好疗效.田基黄浸膏10-100 g/公斤体重给小鼠灌肠,连用16d未见毒性反应.临床应用,乙型肝炎急性期,可用田基黄60 g煎汤代茶辅助治疗,有良好的退黄降酶效果.上海传染病医院临床试用于370例肝炎患者,证明对急性黄疸型和非黄疸型肝炎疗效较好,退黄降酶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8%,而对慢性迁延性肝炎疗效较差.2.4.16 郁金(curcuma aromtiea salisb) 郁金系姜科姜黄,郁金或莪术的块根.性凉、味辛苦、无毒.主治黄疸等症.植化分析,郁金含有姜黄素及其类似物dl香豆酰甲烷和对香豆酰阿魏酰甲烷.药理实验证实这些物质是抗肝炎的有效成分,他们能对抗CCl4肝损害作用.这种活性物质的结构特点是,都具有对羟基桂皮酸和阿魏酸结构.为此对同科植物姜酚,姜烯酸进行药理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种成分具有较强的对抗CCl4肝细胞损害作用.临床研究证实用郁金粉每次5 g,日服3次,治疗33例传染性肝炎(急性22例,慢性11例)总有效率96.9%,是目前利胆退黄的有效药物.2.4.17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沙棘的果叶花及树皮均可入药.最早苏联学者发现沙棘果汁具有保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其果汁大小剂量组均对CCl4诱发肝损伤MDA(肝丙二醛)的增高有抑制作用,且能显著降低ALT活力.MDA是脂质过氧化产物,CCl4毒物染毒后可很快测得其脂质过氧化物.目前对CCl4引起肝坏死的机制多认为与脂质氧化有关.CCl4在细胞色素P450作用下,产生氯甲基自由基(CCl3)等,CCl3可使细胞质膜或亚细胞结构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作用,引起膜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细胞坏死,致使细胞质内ALT释放入血.沙棘果汁可能是通过对抗CCl4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才保护了肝细胞膜,使ALT活力脂质过氧化产物MAD含量降低.2.5 保肝退黄中药2.5.1 菌陈蒿(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本品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性味苦辛凉无毒、入肝脾二经.主治湿热黄疸.植化分析:菌陈蒿抗肝损害有效成分为菌陈色原酮(capillarisin)、黄酮甙、-蒎烯,菌陈烃.药理研究,本类成分具有消除和减轻肝细胞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新生及扩张胆管、促进胆汗分泌、增加胆汗中胆红素的排出量,有明显地退黄作用.临床研究:菌陈蒿煎剂、每次1-1.5两、每日3次、水煎服、疗程7d、治疗32例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黄疸消失快、肝大缩小明显、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治疗后无复发现象.2.5.2 乌柏木根皮(sapium sebiferum) 乌柏本为大戟科植物,他又分乌柏木根皮、叶和种子、三部入药,其根皮性微温、味苦而有毒,主治利水消积、杀虫解毒.植化分析:根皮中含有水、蛋白和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含量较多.临床应用新鲜根皮(二层皮)4两水、水煎治疗57例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有效率100%[10],黄疸消退最快7d,最慢14d,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2.5.3 亮菌假密环菌(aumillarella tabesccns) 亮菌为白磨科真菌假环密菌的菌丝体,主治肝胆疾病等.植化分析含假密环菌甲素(aumillarisisnA)、乙素、丙素及甘露醇,菌丝体中分得甘露醇和一种新香豆素为治疗肝炎有效成分.临床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迁延型肝炎、重型肝炎、复发型肝炎共459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为最好,治疗率97.1%,有效率98.8%,退黄降酶明显.2.5.4 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性凉味苦,入肝胆经无毒.植化分析,其根含挥发油,柴胡醇(buplurumol)、spfisukksgct(palmitic aeid)、柴胡皂甙(saikosapomin acd)、豆甾醇(stigmasterol)和黄酮醇类.药理研究,柴胡对喂食霉米(penicillum islandicum)诱发肝功能障碍的小鼠,对伤寒疫苗引起肝功能障碍的兔子(尿胆元呈阳性反应)和酒精引起的肝功能障碍均有保护作用.这种对肝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柴胡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使细胞内cAMP生成增加有关.众所周知,cAMP对机体许多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起着调控作用.柴胡是中医名药,有舒肝解郁、利胆退黄降酶作用,是目前治疗肝炎的常用中药.2.5.5 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 车前草为车前科车前属植物,全草入药,性寒甘味,主清热利尿,植化分析车前子含有黏液多糖/脂肪酸中的棕榈酸,还有琥珀酸,腺嘌呤和胆硷等.药理研究除利尿功能外,还发现具有良好的利尿退黄作用.在病毒性肝炎深度黄疸不退者,用大剂量新鲜车前草100-250g煎水或榨汁频频灌服,多在2d内小便增多,黄疸随之逐渐减退.此药在南方随处可见,且易辩认,对于消退急性肝炎的黄疸有肯定效果.2.5.6 栀子(gardenia lasmimoides ellis) 本品为茜科植物山栀子的果实.性味苦寒,归心、肝、肺、胃经.植化分析,栀子含有黄酮类枥素(gardenin)、藏红花素(grocin)、藏红花酸(grocetin).药理研究,藏红花素和红花酸经兔耳静脉注入后,可见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加.栀子水煎剂1g/kg给小鼠灌入后,胆囊收缩率为70%.同时给人PO 20-40min后,在X光透视下,可见胆囊明显收缩[12].临床研究,用10%及50%两种子栀子煎剂治疗1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平均治疗30.3d,其中17例痊愈,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栀了是一种较好的利胆退黄中药.2.5.7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ugl)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药用其根.我国目前有四种:即(1)西南黄芩(S.amoen c.h.wright)产于云南四川;(2)黄花黄芩(S.visciduia bge)产于内蒙、山西;(3)甘肃黄芩(S.rehderiana diels);(4) 宁夏黄芩(薄叶黄芩)(S.lkonnikovil JUZ).亦均作黄芩入药.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胃经,功能清热澡湿,泻火解毒.植化分析,主要是抗肝炎的有效成分黄酮为-黄芩甙和黄芩素.药理实验证实黄芩有保肝利胆作用,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据研究,黄芩甙可在体内水解析出甙元、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后者是已知的解毒、保肝药物,而黄芩素也有较好的解毒作用.黄芩甙、黄芩素及黄芩乙醇浸膏均有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胆汁排泄量增加,是退黄的有效药物.临床上多用黄芩或黄芩甙治疗病毒性肝炎,对急慢性病例均有一定疗效.2.5.8 金钱草 本药为治疗肝炎最常用药物之一.药理实验证实,他有利胆作用.临床用其利肝糖衣片治疗急慢性肝炎退黄效果显著.金钱草的种类较多,现已知的四川金钱草,又称过路草,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mae hance),为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江西金钱草,又称天胡荽、满天星(hydrocotyle sabthorpiaides lam)为伞形科天胡荽属植物.破铜钱,形态与胡荽相似,只是叶片较少,但功效相似,故同等入药.毛叶天胡荽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叶片较大,临床与天胡荽通用.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 Forst-为旋花科马蹄金属植物,又叫小金子钱草,黄疸草.积雪草(centeila asiatica)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又名金钱草,此药具有良好利尿退黄效果,尤其深度黄疸不退著.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folium mer)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连金钱草又名金钱草,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亦用于治疗肝炎.上述可见,金子钱草种类科属虽然较多,产地不一,但他们对肝的作用相似,均以利胆退黄为主.经植化分析,金子钱草所含成分主要分为两型,即以单萜酮为主的芳香型,以熊果酸等为主的外芳香型.据有关资料分析,熊果酸具有抗肝炎作用,故认为其可能是退黄的活性物质.
湿郁胁痛(慢性乙肝活动期曲某,女,32岁。2013年2月26日初诊,病志号,病史与主症:患乙型肝炎半年多,经治无效。经常右胁闷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口苦口粘,头昏胀痛,手足心热,小便色黄,大便不调。肝大,右胁下2.5厘米,舌质暗赤,苔黄腻,脉弦滑。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检查:麝浊《《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200单位。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辨证:胁痛,腹胀,见黄腻苔,脉滑者多为湿热蕴滞、肝郁气结所致。伴见口苦口粘,纳呆身重,尿黄,大便不调等皆湿热为患。本案证系”湿郁胁痛“无疑。
  治则:疏肝和脾,理气祛湿。
  处方:疏肝和脾汤加减:柴胡15克、赤白芍各10克、白术20克、枳实10克、党参20克、当归10克、丹参克、郁金15克、香附15克、鳖甲20克、虎杖15克、甘草克,水煎服,日1剂。
  3月4日复诊,进药6剂,胁痛痞满略缓,口苦口粘已止。已见初效,原方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消失。肝大回缩胁下0.5厘米,舌淡红无苔,脉弱而滑。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肝功正常。病愈后已8年,一切良好。
  按语:本案胁痛、腹胀由湿郁气滞,肝气不舒,横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所致,故伴见苔腻、脉滑、纳呆、尿黄等症。治用疏肝和脾汤加减,方由《伤寒论》四逆散、《金匮》
  枳术丸化裁组成。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枳实、白术消补兼施,导滞和脾;党参、当归补益气血扶正:
  丹参、郁金、赤芍活血化瘀止痛,配鳖甲软肝消肿;伍虎杖、甘草清热解毒以除未尽之邪。肝脾和调,气机升降复常,不祛湿而湿邪自化,药证相符,切合病机,故收到满意效果。编辑 删除gjhsl3013 2016-5-23 10:37国宝级中医大师刘渡舟



大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师』,共五百名,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34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  肝炎谷丙转氨升高

   〔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嗷嵯灾?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

〔备注〕

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编辑 删除gjhsl3013 2016-10-11 14:39这是好资料!编辑 删除gjhsl3013 2016-11-29 19:54慢性乙肝中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湖北职工医学院         李玉和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  军

摘要:本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对慢性乙肝的中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突出治疗难点,立足疗效
,重视特色,讲究中西医结合;以期开拓思路,自成体系,对慢性肝病的治疗有所创新。

关键词:慢性乙肝   中西医治疗   临床研究

1、名老中医经验  笔者在治疗乙肝中,推崇以关幼波老师的乙肝基础方为主[1],其基础方为:茵陈蒿、鲜白茅根各30克,龙胆草9克,草河车、车前子各15克、泽兰12克;加减用药为:热重于湿加炒栀子、生石膏、酒大黄,湿重于热加藿香、薏苡仁、草豆蔻,ALT增高者,重用清热解毒药板兰根、败酱草,肝肿大明显者,重用清热凉血化瘀药如丹皮、丹参。关老认为:乙肝多属湿热弥漫三焦,结于肝胆,蕴于血分,阻滞肠胃所致,治疗以清热化湿,活血解毒为法,治疗中,紧紧抓着乙肝病机:“气、血、痰”进行针对性治疗。笔者在处方中,亦常加入三组对药,白花蛇舌草与蒲公英清热解毒,保肝、利胆、降酶;泽兰与虎杖一寒一温,舒肝气而通经络,化瘀血而祛湿解毒;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解郁而条达肝气,以利驱邪外出,同时又能引诸经入肝经以达病所。在关老的基本方中,亦可选择性加入抗HBV-DNA的药物,单味中药高效药为:贯众、佩兰、荔枝核、珍珠菜、黄柏、茯苓、丹参、大活血、犁头草;中药复方汤剂:茵陈蒿汤、小承气汤[2]。
2、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体现了理法方药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对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非常有效,特别对肝区疼痛、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疲乏、睡眠不宁等有较好的疗效;其方法多为中医传统有效的方剂化裁,肝胃不和用柴胡疏肝散,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肝肾阴虚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气滞血瘀以挑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通过以上辨证治疗后,临床症状一般消退较快,但HBsAg、HBeAg阳性转阴率不一定高,因此,应配合选用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药物。
3、降酶与治“大、小三阳”药物的选择
   3.1降酶  首用五味子粗粉剂及其合成品联苯双酯片,是目前降酶高效,速效的药物,其用药指征为:气虚而无明显气滞,阴虚而无明显湿热,肝郁而无明显血瘀,脾虚而无明显湿困,肾虚而无明显水泛者,但其反跳率较高,如配合中药柴胡、香附、虎杖、丹参等药同用,可大大降低其反跳率;兼湿热气滞者,可选用以茵陈、栀子、大黄为主药,兼瘀血者可加入当归、泽兰、赤芍等;慢性肝炎后期成早期肝硬化者,由于此时ALT长期波动时高时低,为热毒残留未消,邪虽不盛,但正气虚衰,无力祛邪,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常用药有黄芪、白术、山药、山茱萸、枸杞等,这些药大都具有增强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使肝细胞营养得到改善,功能得以恢复,由于滋补药多味厚,不可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临床单纯滋补降酶甚少,而多以滋补为主,清补结合[3]。
    3.2治“大、小三阳”  如单纯乙肝病毒携带或称“大三阳(HBsAg、HBeAg、抗-HBe阳性)”,“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或乙肝恢复期,可用冬虫夏草、紫河车、生黄芪、黑剌蚁制成散剂或胶囊,或用黄芪、丹参按3:2制成胶囊,长期服用,可使HBsAg或HBeA
g阴转;如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增高,可随证加入五味子、土苓、白花蛇舌草、虎杖;如黄疸明显者在主方中加入茵陈蒿、大黄;如蛋白偏低、蛋白倒置者,选用黄芪、当归、鳖甲;腹胀纳差加砂仁、焦三仙;肝区痛胀不适加郁金、玄胡;早期肝硬化者加鳖甲、当归、桃仁[4]。
4、肝硬化的治疗
对于肝硬化的治疗,必须标本兼顾,培本及源;所以在用药中要紧紧扣着抗病毒,调整免疫、抗肝纤维化这三大关键,常用主方为大黄蔗虫丸,临床运用时,加入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相当于抗病毒的作用;加入紫河车、黄芪、紫草、丹参,扶正培本,清热凉血,相当于调整免疫的作用;加入鳖甲、炮甲活血化瘀软肝,相当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据祝谌予治肝病经验介绍[5],治疗肝硬化必须分期论治,早期因肝失疏泄,气结肝经,以肝区胀痛或隐痛、腹胀、嗳气等气滞症状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入青皮,郁金等药;中后期病久入络,以胁下痞块,两胁刺痛,面色晦暗赤缕,舌质紫暗等瘀血症状为主,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入两组对药:①丹参配茜草,凉血活血,破积消徵;②白蒺藜配合欢皮、疏肝解郁、活血祛瘀。对于腹水的病人,常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药治疗宜培补脾肾,利水消肿,活血通络,常用已椒苈黄丸,加入适量甘遂末或牵牛子,利尿通便、攻逐水饮,使积水前后分利。在内服药同时,亦可应用外敷法,可用甘遂粉1.5克~3克,麝香少许敷脐,每日敷贴1h,亦可用芒硝6克,麝香少许敷脐部,每日3h,可使药性渗入体内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由肝硬
化引起的蛋白代谢异常,白球蛋白(A/G)比例失常者,采用活血化瘀与补益法合用,常用四物汤加黄芪、鳖甲或用鳖甲煎丸[5]。由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加茵陈20~100克;凝血酶原显著降低或出血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60克、另加云南白药3-6克,每日3次口服;肝性脑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6]。
5、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并重
慢性乙肝的发病机理是免疫损伤,是受染机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的平稳破坏,感染肝炎病毒的结局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应调节、病毒变异和病毒复制,因此,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两个中心环节,临床常选用以下药物治疗。
5.1 α-干扰素(IfN-α)IfN-α在终止病毒复制方面有效,使HBV-NDA、HBsAg清除率增高,并缩短清除时间,常用量为3~6Mu,隔日一次,肌注或皮下注射,连用6~12个月,疗效为30%~50%的病例获完全或部分应答,但HBsAg转阴率很低,IfN-α与胸腺肽联用疗效可能提高[7]。关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应用指征为:①年龄20~50岁;②病程在5~7年内;③肝功能ALT在100~200u/L左右;④HBeAg阳性,HBV-DNA阳性。根据第七届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1990年)讨论指出,α-干扰素主要用于乙肝ALT升高和HBV-DNA低浓度者,对己有肝硬化和抗-HBe阳性者无效。
    5.2胸腺肽(Ta1)Ta1为基因重组工程制品,商品名曰日达仙(zadaxin),是免疫调节剂,能增强T细胞活性,日达仙的用量为每次皮下注射1.6mg,2次/周,连用6个月。经本品治疗慢性乙肝病人,有25%的患者血清HBeAg转为抗-HBe,HBV-DNA持续消失,病情缓解,适用于肝功能损害严重,不能用干扰素或对干扰素不能耐受的患者,如与IfN-α合用则疗效更好。Ta1能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增加IfN-α,IfN-α和其他淋巴因子的生成,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病毒的疗效。
5.3 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Ara-AMP为抑制HBV-DNA的药物,其抗病毒作用较强,有报导15例HBeAg阳性的慢活肝,用Ara-AMP治疗,结果10例DNA-P阴转,本药副作用较大,停药后易反跳,不易单独使用。亦有人报导,Ara-AMP与Tα1同时应用,Ara-AMP0.4/d,肌注,30天为一疗程,依据病情可连用3个疗程,每日配合肌注Ta112~30mg,3个月后HBeAg阴转率为56.3%~63.2%,HBV-DNA阴转率为50%~60%,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Ara-AMP疗效与IfN-α相似。5.4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为三噻胸苷的阴性异构体,每次100mg,1次/d,口服,疗程1年,可使HBV-DNA滴度下降102~103倍,治疗过程中HBV-DNA抑制率达87%,39%的病人HBeAg转为抗-HBe,72%的患者ALT下降,长期应用有耐药现象。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疗效尚在评估中。
6、中成药及其提取药物
6.1以叶下珠为主药的制剂有肝康,叶下珠片、叶下珠胶囊等,其主要成分为叶下珠、五味子、黄芪、虎杖等,通过临床观察,其制剂治疗慢性乙肝HBeAg及HBV-DNA阴转率达31.5%,35%,也基本上达到国内外目前公认抗HBV药物干扰素水平,与国外新一代抗HBV药物拉米夫定相比,叶下珠制剂HBsAg阴转率明显较其高8%。体外试验发现叶下珠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药理试验证明其具有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修复损伤的作用[8]。
6.2  甘利欣是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二铵盐,是强力宁的换代产品,甘利欣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1次/d,待ALT正常后,按每日150mg,100mg,50mg 间隔递减,具有较好地减轻症状,降黄、降酶的效果,但对肝炎病毒作用甚微.  

参考文献

[1]  刑思邵,刘燕玲,名老中医之路.黑龙江出版社.1989;53-63
[2] 李文,中草药抑制HBV-DNA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7.16(5):46-47.
[3] 王雅静等,慢性肝炎中医降酶四法应用,中医药信息,1999.16(2):28
[4] 李玉和,慢性乙肝中医药治疗趋势的研究,中医药信息,1999。16(5):3
[5] 董振华,季元,祝谌予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中国临床医生,1999,27(6):20-21
[6]  戚忠玺,姜剑军,活血化化法治疗慢性肝炎近况,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 :154
~157
[7]  池肇春,病毒性肝炎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5) :1~2
[8]  李玉和,治疗慢性乙肝中西药物的选择与应用,北京中医,2000年增刊, (59-61)

附:作者简介  李玉和,男,1953年生;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疑难杂症专家;湖北职工医学院中医系主任,中华中医学会荆州市常务理事。通讯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江汉北路55号,湖北职工医学院。电子信箱:liyuhe1953?163.com  邮编:434000   电话:0716-8113437(办)
转发的是我主任在杂志上发表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湖北职工医学院  李玉和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突出了慢性乙肝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一、以关幼波乙肝方为基础方,主药为茵陈蒿、白茅根、龙胆草、草河车、车前子、泽兰,并随证加减用药,亦可常规加入三组对药;白花蛇舌草与蒲公英,泽兰与虎杖,柴胡与枳壳。二、中医辨证治疗对改善自觉症状非常有效,但HBsAg、HBeAg转阴率不一定高。因此,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应选用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药物。三、降酶与治“大、小三阳”药物的选择,降酶首选五味子粗粉剂及其合成品联苯
双酯片;治“大、小三阳”或乙肝恢复期主选药物有:冬虫夏草、紫河车、生黄芪、黑剌蚁、丹参等。四、肝硬化的治疗,突出抗病毒,调整免疫、抗纤维化三大关键,主方以大黄蔗虫丸
或鳖甲煎丸,随证加减用药。五、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并重,介绍了α-干扰素(IfN-α)、胸腺肽(Tα1),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拉米夫定的药物机理、适用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六、中成药及其提取药物主要讨论了叶下珠制剂及甘利欣的用法、用量、作用机理及其适应症。
白茅根, 北京市, 车前子, 关键词, 医学院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14:4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