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iyi.com/?40432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与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

已有 409 次阅读2015-11-15 17:15 |个人分类:乙肝| 乙型肝炎, 中医药

    我最近给病人单纯吃中药6个月将一位乙肝小三阳患者病毒定量从2000U下降到检测不到,乙肝五项指标没有多大变化,体征消失。现在病毒定量指标从我们商洛医院检测标准1000U降到唐都医院20U以下,检测不到。西京医院为100U,交大二院为200U,我们商洛医院为1000U,唐都厉害是20U。医院检测水平也反应出这医院的水平。但患者小三阳还没有变,指标下降啦。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与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

一、概述
    慢性乙型肝炎[CHB]致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已知[fly]
肝病[HBV]属嗜肝性病毒,机体感染HBV后的发病机制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免疫功能恰如其分发挥则可将病毒从机体内清除;免疫应答达过激过强则可诱发死亡率甚高的重型肝炎;免疫麻痹或耐受则可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免疫应答不全或不足则可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状态。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人群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给其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是的负面影响;而CHB已成为临床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病毒炎症因子的长期反复**,逐渐形成肝纤维化,进一步导致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二、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的形成机制
   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的形成主要与围产期及幼龄期感染有关,母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生后哺乳,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由于胚胎期和新生儿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不健全,尤其是特异性应答细胞即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低下,加之通过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了大量的HBV,故极易形成免疫耐受。

经典的免疫克隆学说认为,免疫耐受形成是指机体在胚胎期免疫功能成熟之前,接触外来病毒(如抗原),机体视为自身物质,针对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消失,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新生儿期免疫耐受除与特异性淋巴细胞株消失有关外,还与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免疫状态及接触的抗原量有密切关系。如果APC功能低下,特别是其表达的共激信号(CD80CD86)减少或缺乏,以及粘附分子功能低下,常可导致免疫耐受。此外,过量的抗原表达,如HBeAg做为耐受原在胚胎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特异性T淋巴细胞阴性选择,而针对HBVT淋巴细胞低下或缺失,不产生免疫应答,亦可导致免疫耐受的形成。
    鉴于上述,笔者认为,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多为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感染所致。主要包括有:1、宫内感染;2DC细能低下,包括DC的分化成熟以及细胞因子产生,粘附分子表达低下;3、特异性T细胞应答功能低下或缺失;4、过量抗原表达。而成人感染HBV后持续感染的机制可能为:1、病毒特异性CTC数量不足或耗竭;2、病毒在免疫豁免器官**;3、抗原递呈细胞功能低下;4、病毒基因表达能力下降;5、病毒变异;6T细胞在肝脏内凋亡。免疫耐受又分绝对免疫耐受和相对免疫耐受。即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大都为绝对免疫耐受;幼龄期与成人期感染则多为相对免疫耐受,此类免疫耐受较容易打破。

三、病毒的清除机机制
    机体感染HBV后首先是一系列非特异性早期应答。由于肝脏是人体大的免疫器官,其网状内皮吞噬细胞,该非特异性细胞经肝脏活化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决定着抗感染免疫应答的类型。即类细胞因子介导抗病毒的细胞免疫应答;而类因子可介导B细胞产生抗体,并也可能是免疫耐受的始动因素。HBV感染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在病毒的清除中更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为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树突状细胞(DC)作为连接病毒抗原和T细胞的桥梁,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具有关键作用。DC是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也是唯一可以直接活化处T淋巴细胞的APC。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成功地使用人重组粒细胞**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从外周血分离培养出DC以来,DC以其卓越的APC能力在病毒感染与肿瘤疾病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GM-CSFIL-4及干扰素-a等细胞因子有促进DC的分化、成熟及抗原递呈能力。在动物和**中都证实了DC在免疫应答中的显著作用。成熟的DC在与T细胞结合后产生强烈激活杀伤性T细胞,即病毒抗原性特异性毒T淋巴细胞CTLCTL是抗原病毒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方面通过对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诱导凋亡而清除病毒;另一方面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介导非细胞溶解的抗病毒效应,清除病毒而不诱发肝脏炎症。
    此外,肝脏突生细胞也可能参与病毒的清除,其机制为:1、通过干扰素受体、信号传递系统,激发干扰基因反应,并启动多种抗病毒蛋白质合成,抑制肝细胞内病毒的**而最终清除病毒;2、肝细胞凋亡和再生过程中,其细胞内病毒**受到影响,研究发现,凋亡肝细胞内的病毒受到抑制和消失,再生的肝细胞有一定的低抗病毒感染的能力;3、肝细胞内连接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病毒装配过程中,需要肝细胞合成的连接蛋白的参与,由此连接蛋白的变化可直接影响病毒**过程,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四、乙肝病毒免疫耐受难以清除的原因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也是目前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所在。近些年来,临床广泛使用的抗病**物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等能够在短时期治疗后使HBVDNA下降至低于检测值下限,但对乙肝病毒抗原HBsAg HBeAg都无效,而且一旦停药,病毒**又会立即活跃,反弹至治疗前水平,或高于治疗前水平。这是由于肝细胞核内持续存在共价闭合环状
HBVDNACCCDNA,它是乙肝病毒**模板,其来源一是新HBV颗粒进入肝细胞,一是新合成的HBVDNA从细胞浆内相反途径转移到核内。抗病**物对CCCDNA无效,所以抗病毒治疗一停止,血清HBVDNA会再次迅速出现,导致病毒持续感染而难以清除。
     此外,在临床上存在小部分(<5%)治疗的乙肝患者出现自发地清除HBsAg并形成对抗HBsAg的中和抗体。研究发现,在这些
病例中,HBV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血液中比HBsAg血清转换更先检测到。由此表明,在某些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中潜在的、免疫介导的清除机制可以自发地活化。而抗病毒治疗虽然可以导致外周血中HBV特异性CD4+CD8+T细胞功能的短暂恢复,然而,恢复时间不能超过6个月,因此,积极寻找、研究和探索机体的、合适有效的免疫应答清除机制,增强特异性与非特怫性免疫应答功能,打破免疫耐受机制,发挥免疫清除效应,已成为临床治疗HBV免疫耐受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截止到目前,仍未能找出一条有效途径。故现代医学仍将HBV感染免疫耐受列为不治,采取定期观察等待时机,令患者漠然置之,其前景令人担忧。
五、中医药抗HBV免疫耐受治疗的优势环节
     中医中药在我国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中占据主流地位,是首选药物和常用药物。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与慢性乙肝极其个体化的免疫发病机制非常契合。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抗HBV方面虽然没有西药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见效快、作用强的优点,但在抗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改善症状及调节免疫等方面均凸显优势,尤在抗HBV免疫调控上更独具特色。药理实验表明,许多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的中药如人参、附子、紫河车、鹿茸、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黄芪等。此类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单体或中药复方,大多可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抗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生成与转化,激发机体产生多种免疫活性因子,诱导干扰素产生,并可明显增强HBV免疫耐受期患进外周血DC水平。此外,机体先天性免疫杀伤细胞(NKT)是连接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NKT来源于肝脏内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占据3%,肝内NKT活化检测可迅速分泌大量干扰素-Y和白介素-4,以发挥免疫清除和调节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许多补肾养肝的中药如冬虫夏草、云芝、拘杞、何首乌、当归等,该类中药所含有效多糖成份,不但可以增加NKT的数量与功能,导致干扰素分泌增加,而且还具有促进B淋巴细胞生成与转化,诱发病毒抗原向抗体的转化作用。

    血清病毒蛋白如HBeAg可作为一种免疫耐受抗原,可导致T细胞耗竭,抑制T细胞和B细胞对HBeAg作出免疫应答,从而导致HBV慢性持续感染。上述研究表明,肝实质细胞在抵抗和清除病毒抗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和。它可以通过干扰素受体与信号传递系统,激发干扰素反应基因,启动多种抗病毒免疫蛋白的合成,抑制HBeAg**。故设法提高与激活肝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增强抗病毒与抑制病毒**非常重要。许多中药如黄芪、甘草、白花蛇草、水牛角、北豆根、云芝、青蒿、猪苓、黄芩等。在抑制病毒蛋白表达,护肝抗炎,增强肝细胞功能与吞噬功能的作用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并可用于抑制因免疫反应过激而诱发肝脏炎症的治疗。

六、临床经验推介
    笔者认为,在慢性乙肝免疫耐受阶段,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或肝肾气虚为证型者较多见,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各项免疫指标相应较低,符合久病及肾正气不足、无力抗邪的辩证理论。正气亏虚泛指脾肾精亏,精亏血亦虚,精血同源即为肝肾同源,肾亏肝亦虚,肝血亏虚,藏血不足,机体疲乏无力,体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或不强,免疫功能相应低下,肝脏细胞吞噬功能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足,不能抵抗病毒抗原的入侵,久而久之,形成机体免疫耐受状态,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大都是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且现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长期持续的病毒感染及经久携带,给其精神心理、家庭经济生活,未来事业等方面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故适时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抗病毒免疫调控治疗,开展相应的病因病机的个体化研究,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用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ASC

      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源自《温病条辩》,该方有黄芪、归尾、赤马、地龙、桃仁、川芎、红花七味药组成,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要方,有通络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近些年来,我常以此方加人参、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肾脂、鹿角霜、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等,临证加减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颇收良效。

      HBV感染发病机制表明,导致
HBV持续感染的原因既有免疫耐受,也有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机制如上所述,而免疫抑制的形成主要为一是病毒抑制抗原的递呈过程,导致免疫应答功能低下;二是HBV基因或表达产物导致特异性免疫抑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单体及中药复方制剂对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如中药黄芪、冬虫夏草、西洋参、云芝、甘草等。研究证明,黄芪、冬虫夏草、云芝、猪苓等所含多糖成份,既有提高抗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细胞NKT细胞活性,对抗体免疫功能有强大促进作用,还导致促进抗原病毒特异性细胞T淋巴细胞的生成与转换,激发机体产生多种免疫和抗炎性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诱导干扰素产生的作用。中药白花蛇舌草、青蒿、皂角刺、甘草等所含的黄酮类化谷物,均有抑杀病毒的作用,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有增强作用,而对T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应答则为抑制作用,并对免疫过激过强而诱发的肝脏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和抗肝损伤作用。

      慢性乙肝的辩证治疗要重视抗病毒、护肝和调节免疫3个环节。HBV感染是病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发病机制,肝脏炎症坏死是发病关键。因此,临床上以扶正温阳、健脾补肾中药以增强机体免疫,打破HBV感染免疫耐受,启动免疫应答机制,以发挥免疫清除病毒的作用是重中之重;而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既要注重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又要考虑因细胞免疫的特异性应答过激而诱发肝脏炎症,减轻肝细胞炎性损伤,故双向免疫调节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肝病临床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g****3 2016-1-8 14:47
国内一些单位开展了中药对H B s g 抑制作用的A筛选工作。重庆医学院对6 8 种中草药进行筛选0 , 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有胡黄连、胡麻仁、糯米藤、地榆、贯仲、鸡眼睛、莲须等23 种。我院传染科筛选结果是: 花斑竹( 虎杖) . 红藤、槟榔、大黄、矮地风、石榴皮、螃蟆菊、黄答、地榆、茅根、当归、赤芍、马勃、百部、五味消毒饮。山东省防疫站发现大青叶、虎杖、茵陈、艾叶、蒲公英、板兰根、半枝莲、败酱草、黄柏有抑制作用。河南医学院2 06 种中药筛选结果, 发现石榴皮、黄柏、紫参、何首乌对H sB A g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天津卫生防疫站应用对流电泳免疫法及放射免疫电泳法筛选, 其中蚕砂、虎杖、贯仲、鱼腥草、大黄、黄柏、白矾、黑矾、何首乌对H B s A g 有抑制作用。( ` , ) 但是, 将这些在实验室里有作用的中草药. 用于H B s A g 阳性的患者不一定有效。综观上述从实验室筛选的单味药, 大多数是清热解毒类药物,’单用清热解毒药于临床, 只重视乙型肝炎的外因治疗, 未照顾患者的体质( 内因) , 这可能是无效的原因, 从这里也可佐证乙肝的病机
. 正
虚是占主要地位的, 临床上也有人认为温肾壮肾法治疗乙型肝炎比单用清湿热法疗效好( `” )。在辨证用药中应用清热重于化湿, 但不可过于苦寒, 治血重于治气, 忌用克伐攻破, 养阴重于益气.不宜过于滋腻(e)。若曾经用过大量苦寒清利之品未效, 常可配肉桂以调肝益肾(s)
回复 g****3 2016-4-26 14:03
乙肝转阴秘传七方:
  一,乙肝转阴湿热汤(肝胆湿热型)
  茵陈20克  柴胡10克  七叶一枝花15克  鸡骨草30克  田基黄15克  蛇舌草15克  半枝莲20克  五味子6克   滑石30克  甘草5克  藿香10克  赤芍10克  丹参10克
  二,乙肝转阴滋阴汤(肝阴虚型)
北沙参30  麦冬10克  何首乌10克  枸杞10克  生白芍10克  当归10克  川楝子6克  茵陈10克  柴胡6克  七叶一枝花10克  鸡骨草20克  田基黄10克  蛇舌草10克  半枝莲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5克  灵芝10克
  三,乙肝转阴运脾汤(脾虚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薏苡仁10克  山药10克  陈皮10  茵陈10克  柴胡6克  七叶一枝花10克  鸡骨草20克  田基黄10克  蛇舌草10克  半枝莲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5克  灵芝10克
  四,乙肝转阴益肾汤(肾虚型)
  桑寄生30克  川断10克  女贞子10克  枸杞10克  茵陈10克  柴胡6克  七叶一枝花10克  鸡骨草20克  田基黄10克  蛇舌草10克  半枝莲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5克  灵芝10克
  五,乙肝转阴大补汤(气血两虚型)
  黄芪30克  灵芝10克  人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茵陈6克  柴胡6克  七叶一枝花6克  鸡骨草15克  田基黄6克  蛇舌草6克  半枝莲6克   五味子6克  甘草6克  
  六,乙肝转阴化瘀汤(气滞血瘀型)
  赤芍10克  丹参15克  泽兰15克  郁金10克  当归10克  香附10克  木瓜10克  砂仁3克  茵陈10克  柴胡10克  七叶一枝花10克  鸡骨草20克  田基黄10克  蛇舌草10克  半枝莲1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5克  灵芝10克
  七,乙肝转阴散结汤(痰瘀互结型)
  生黄芪20克  生牡蛎30克  生内金10克  生山楂10克  炙鳖甲15克  法夏15克  陈皮15克  茯苓10克  水红花子10克  赤芍10克  丹参15克  泽兰15克  郁金10克  当归10克  茵陈10克  柴胡10克  七叶一枝花15克  鸡骨草30克  田基黄10克  蛇舌草15克  半枝莲20克   五味子6克  甘草5克  灵芝10克
  此七方的来历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是本书中第一个以秘方的形式公布于世的,其含金量之高可堪无价!
  某年春,武汉张胜兵中医门诊部,愚处来一男性患者,不为看病而来,而是代煎中药,其每次用麻袋装一大袋中药,而且很多是新鲜草药,而且坚持服药半年之久,半年之后其拿一化验单过来报喜,且送了很多水果对我们半年来为其熬药便是感谢,愚观其化验单,乃是乙肝大三阳转阴的单子,前后有对比单,且都是在同一家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做的化验,开始愚并不觉得奇怪,其一,不吃药转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二,服用半年中药转阴或许只是个案;其三,愚平时以关幼波之学术经验亦成功将一些肝病转阴。然此人告知,给其看病之人乃是神农架某山上一年逾九旬之老翁,有专治肝病之秘方,只看肝病,且大部分草药乃是山上采集所得,且价格便宜,每剂药才几块钱,如遇家庭困难者免费医治,求医之人络绎不绝,且大部分肝病患者半年到一年转阴,其看肝病之效果犹如小李飞刀例无虚发,真乃世外高人也!愚素对此民间中医颇感兴趣,遂立刻赶赴此人所说之山寻此高人,几经周折,一路奔波,愚终于找到此翁,此翁住处相当简陋,乃是一普通茅草棚,名曰华佗棚,后院皆是中草药,寻医问药之人多如国医堂专家门诊,愚私访患者百余人,在此处逗留一周余,果如之前所言,此翁将肝病转阴几乎例无虚发!愚暗喜不枉此行,遂带些许薄礼,红包等执弟子礼仪拜见此翁,不料此翁却拒绝收礼,亦拒绝收徒,曰:尔若为看病而来,请排队就医,若为秘方而来,请回!愚当场被泼冷水,但拜师之心不死,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张某五临草棚,愚前后五次拜访尽皆被拒,愚晓之以理,大之以义,曰:我十三亿同胞,有肝病者十之有一,近一亿三千万,医者当有菩萨心肠,今张某愿对天起誓,前辈传我之肝病秘方,如不能救苦救难反用此方牟取暴利,人神共愤!前辈见我如此虔诚,乃曰:愚不求名利于凡尘,不求地位于人间,且愚将不久于人世,愚观尔确系有心之人,愚今送尔一名号,愿尔淡迫名利,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若以后著书立作,署名中医鬼谷子,你我亦不以师徒相称。遂将秘方传于愚。半年后此翁仙逝。从此,愚所有相关名号皆为中医鬼谷子,包括qq号,微信号,论坛号等等,以纪念此翁受方之恩!
  有必要说明的是,秘方非怪方,秘方公布出来,也就没有那么神秘,但其疗效却有惊人之力,且但凡秘方,皆无方解,盖因秘方治病大多辨病而少辩证,大有专病专方之意,然愚以为辩证乃中医核心,愚临证大多辩证大于辨病,故愚将老翁所受之秘方参考一代肝病大师关幼波之学术精华辩证分型为七方,将辨病与辩证有机之结合,更好服务于临床。然证型为死,临证须活,此七方乃为基本证型,临证之时或可出现两种或以上证型同时出现,更需医者灵活运用,方能解患者疾苦于须臾之间。
  或问曰:既然此方治疗肝病之效果犹如小李飞刀例无虚发,为何一定要将此方分为七方呢?岂不多此一举?
  答曰:此秘方虽治疗肝病神效,但原始秘方大多为清热之品,在实际临床中,大部分兼有其他阳虚或寒性体质的人服用之后出现副反应,比方拉肚子,怕冷等等临床表现,这样不仅让部分病人痛苦,同时也延长了肝病治愈的时间,经过辩证分型之后,病人一年治愈的时间缩短到十个月,十个月的缩短到半年,且避免了秘方的副反应,此举非但不是多此一举,诚属创新的继承秘方之典型代表,况集一代肝病大师关幼波之学术精华与民间秘方于一体,可谓绝配也,岂不快哉?!
  秘方方义很难完整诠释,所分之七种证型却不难理解,现将部分药物之药性依据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鸡骨草,又名黄头草,黄仔强,大黄草,猪腰草,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为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甘、微苦,凉。归肝,胃经。清热解毒,舒肝止痛。用于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两广民间用鸡骨草来治疗黄疸病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岭南采药录》、《岭南草药志》、《广东中药》II、《南宁市药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书中均有记载。随着这种民间草药的发掘,自50年代以来,临床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鸡骨草还可在春夏潮湿季节用来煲汤作食疗。《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治传染性肝炎,跌打驳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伤。
  不难看出,此秘方之君药便是鸡骨草,有人曾日服鸡骨草鲜品60到120克,单味治疗肝病,亦获痊愈之佳效!                        
  附方:一味鸡骨草饮:鸡骨草60---120克     
  主治:
  ①急性肝炎,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纳差,上腹部饱胀,小便色黄,或伴恶寒发热。
  ②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炎症状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酶谱增高,免疫功能不全,蛋白电脉异常,也可出现肝掌、蜘蛛痣等体征,乙肝两对半检查异常,具有传染性。
  ③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腹水、肝掌、蜘蛛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亦可合并门静脉高压、脾肿大。
  七叶一枝花,别名蚤休、蚩休,重台根、整休,草河车,重台草,白甘遂,金线重楼,虫蒌,九道箍、鸳鸯虫,枝花头,螺丝七、海螺七,灯台七,白河车,螺陀三七,土三七,又名七叶莲。其特征是由一圈轮生的叶子中冒出一朵花,花的形状像极了它的叶子,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外轮花及内轮花,外轮花与叶子很像,约有6片,而内轮花约有8片,七叶一枝花的叶序属轮生叶,片数有个体差异、从4片到14片都有,"七叶"只是名称。花的结构特别:叶心如轮状会开花,花萼为绿色,花瓣呈细丝带状。【分布】:恩施、宜昌、十堰、襄阳、黄冈、咸宁,神龙架林区。苦、凉。小毒。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大肠经。【功能】:败毒抗癌、消肿止痛、清热定惊、镇咳平喘。【主治】:治痈肿肺痨久咳,各种肝炎,跌打损伤,蛇虫咬伤,淋巴结核,骨髓炎等症,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
  五味子,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本经》但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 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五味子具有非凡的功效,其中包括:保肝及再生肝脏组织肝脏是人体的中枢解毒器官,负责滤除有毒物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五味子能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保护肝脏免受毒害,并能再生因滥用酒精、药物或肝炎而受损的肝脏组织。五味子亦能有效地降低不断升高的转胺酶–丙胺酸转胺酶(SGPT/ALT-20天内降低75%)和甲型胎儿球蛋白(AFP-最广泛用于生化血液检验以检测肝癌)水平,比起广为人知的水飞蓟素(取自奶蓟),其效用更安全。醋胺酚(一种常用的退热镇痛药)足以降低肝脏的谷胱甘肽(GSH)水平,可能造成肝脏受损。五味子能加速醋胺酚的代谢率及减低GSH耗损,帮助保护肝脏。人体测试结果显示,五味子对于患有因病毒所引起之慢性肝炎者(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E型)尤其有效。事实上,根据中国的一项临床试验报告显示,它在治疗肝炎病人方面有76%成功率,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五味子具有消炎作用,以制止肝脏损伤,激活合成代谢过程以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并能增强脱氧核醣核酸(DNA)合成物和鸟胺酸脱羧酶的活性,再生肝脏细胞。四氯化碳(CCl4)是其中一种对肝脏最具毒害的物质。无数的研究显示,五味子的强效保肝功效能对抗CCl4的毒害作用。由此可见,五味子在保护肝脏免受日常毒素侵害方面有很大的功效!
  曾有人单用一味五味子来调整转氨酶,可见其对肝脏之作用不亚于西药,堪称肝病之要药也!
  附方:一味五味子汤:五味子10克   
  功效:保肝护肝,降转氨酶,安神补虚

中医鬼谷子
纪念神农架世外高人赠名授方以作之
仙翁已随华佗去,
神农空余华佗棚,
高人一去不复返,
秘方七首重悠悠,
龙女羞羞燕子垭,
羊孩咩咩寄子沟,
赠名中医鬼谷子,
授方仙翁永不死。

  神农架的神话传说:
  在燕子垭和塔坪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小龙女的故事,最为美丽动人。传说,美丽的小龙女一直住在塔坪的熊洞子河边的一个山洞里,和当地百姓和睦相处。逢年过节,老百姓经常到小龙女那里借用碗筷家什,用完后放到洞口就行了。一次,村里一个顽皮好奇的后生,还回了家什后竟躲在一旁,想看个究竟。待小龙女出来收拾家什时,后生突然冲了出来。小龙女受到了惊吓,一瞬间就返回了洞里。以后村里人再也借不到东西了。
  木鱼镇有个地方名“麂子沟”,当地老人嫌俗气,说,这里实际上应该叫“寄子沟”,传说从前有个将要临产的妇女,路过这里时,产下了婴儿。因她要去武当朝圣,不便带着婴儿上路,就把孩子寄养在这里。等她朝圣回来再经过这里,看见孩子和一只大羊子(野羊)在一起,大羊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喂养着。这里因此得名“寄子沟”。
  湖北神农架人文背景:
  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zhengfu于1997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回复 g****3 2016-10-18 19:31
我的病例有乙肝这个真是病例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