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一无所有 发表于 2014-4-6 18:28

人民日报:“医生荒”背后是体制梗阻

●要想让高水平医生“向下流”,核心是公立医疗机构去行政化、去垄断化,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配置资源
据报道,陕西宁陕县医院盖起了9层的豪华大楼,仅有28名正式医生,大批骨干医生离开;一些乡镇卫生院因缺少会操作的医生,医疗设备静静地躺在墙角。当前,基层“医生荒”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中国医院协会日前完成的《县医院人才(流动)流失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超六成县级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难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人荒”迹象日渐加剧。在本次调研的86所县级公立医院中,5年间共有9392名医务人员流出,平均每所县医院每年流出20至30人。流出人员以临床医生为主,其中70%以上流向上级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流失人才以中高级职称的青年医生为主,使得原本就处于人才劣势的县级医院雪上加霜。从医生个人的角度看,“求上流”是人之常情,基层条件艰苦、待遇低下,谁不愿意调进大医院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a href="http://www.iiyi.com" target="_blank">好医生</a>不愿意在基层,拼命想往上层挤,大医院成了人才“抽水机”,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医疗体制的弊端,即医疗资源供给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匹配。我国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等级森严,如同一座“金字塔”。同样规模的医院,有的是局级,有的是处级,有的是科级。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医疗资源分配主要基于行政级别。医院级别越高,获得的资源越多;医院级别越低,获得的资源越少。同时,公立医院的医生都有事业编制,一旦进入“体制内”,便有了终身制的“铁饭碗”。三甲医院的编制较多,获得的财政投入自然就多。医生不仅薪酬待遇较高,而且可以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方面独占优势。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编制较少,财政投入也少,医生薪酬低、待遇差,职称、科研等机会也少。于是,大量的医学毕业生拼命想挤进“塔尖”。由于僧多粥少,编制有限,很多优秀医学毕业生不得不改行。这样一来,沉在“塔底”的人,往往是资质低、水平差的医生。而一名基层医生稍稍崭露头角,很快就会被上级医院用编制、职称等诱惑走,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基层成为“人才洼地”。为了缓解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要求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在晋升职称之前,必须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一定时间。但这恰恰说明,留在基层的只能是一些低年资、低水平的医生,超过一定水平就可以进入更高等级的医院。而在发达国家,基层“守门人”往往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刚毕业的医学生先到大医院工作,等到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才回到社区开办诊所,这与我国正好相反。让高水平医生“向下流”,核心是公立医疗机构去行政化、去垄断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首先,取消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身份,同时废除行政级别,打破资源分配中的行政垄断,让所有医院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同时,废除职称评定制度,让医生不再被论文、职称等“枷锁”束缚,一心一意扑在临床上。像发达国家一样,评价一位医生好坏,不看论文,也不看职称,而是看临床水平,看患者的口碑。其次,放开医生自由执业,让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鼓励有资质的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建立一个以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高度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为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医生一旦自由流动起来,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优质医疗资源自然就会下沉到基层。可见,解决基层“医生荒”,关键是减少行政干预,打通体制机制“梗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配置资源。

zhouying90 发表于 2014-4-6 19:32

你的演讲很精彩

guijinqiang 发表于 2014-4-6 20:02

感谢你的分享

凤凰雄鹰 发表于 2014-4-7 11:55

国家只有十分重视卫生事业,加大对卫生的扶持和投入,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给予软硬件的扶持,净化医疗环境,狠狠打击医闹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才有可能使医改成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医生荒”背后是体制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