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yuan_guo 发表于 2013-12-18 07:03

与美国的同学谈论针灸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13-12-18 23:37 编辑

**同学:
你好!很愿意同你讨论针灸的精髓问题。
1、谈谈大学期间的事
       大学时期同学们的基础不同,努力的方向也就不同。如果是没有接触过中医的同学,重点就是教材和课程了。我们大约有30个同学有中医基础。他们以前做过赤脚医生、校医、厂医、军医或是黑医。这些人在学校里学习的重点肯定不是教材或是老师们讲的内容。他们的重点或方向是在临床中遇见的问题和读书中遇见的中医理论难题。因此,下课后他们不是去复习功课。而是去图书馆(包括教师阅览室),去拜访名老中医。记得辽宁中医成立的时候把省内的名老中医召集上来作为教师。所以他们决不会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现如今这些老中医都走了。想学都没有机会了。记得当时张克同学一有病就找老中医开方。花五毛钱看十个老中医。然后找同学讨论这十个方剂。有心人那!相反在教学实习期间我们的同学喜欢和一期或二期毕业的医生在一起,而不自觉的疏远老中医。原因是我院的老中医所谈论的是旧书。象《医宗金鉴》《王淑和脉訣》《药性歌括》《汤头歌诀》等。由于没有共同语言。当时的老中医们很遗憾也很悲伤。
       我自学中医很早。上大学之前就经常的拜访老中医。上大学期间在彭静山的指导下学习《内经》(私下学习),在王品山的指导下研究经络(特异功能研究小组)。因为我对针灸经络感兴趣。所以一有时间就和教针灸的老师探讨疑问。经常把老师们搞的很烦。由于我的重点在探索针灸和经络方面。所以我的学习成绩比不上各位同学。在方剂方面也不如各位同学。没办法,精力有限。
2、谈谈毕业后的一些事
       我们那个时代毕业就有工作。尽管工作的单位差异很大。由于我有中医基础,加上在学校的学习(如虎添翼)。一到临床就如鱼得水了。有一个78的同学,工作后两个月看了六个病人。被院长多次开会批评。我则不同,几经考验之后便成为我们小医院的疑难病和急重症会诊专家之一。有时还经常到省市医院去会诊(尽管这些出诊是非正式的,但也显示出西医对中医的敬重)。记得彭老的教导是:看病的技术就像是菜筐里挖的野菜。你采得越多,能拿出来的就越多。于是我不停的收集各种能手到病除的医疗方法。收集到的方法多了就开始思考、探索这些方法的道理。结果绝招少了,能治的病却越来越多了。
3、谈谈读研的一些事
       为了进一步探索针灸经络的奥秘。我考入了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的研究生班。学习生理学课程。老师们的水平都很高(有在第一次原***<---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受限--->现场搞动物实验的,也有**北大的生理学教授),仪器设备也是当时国内二流水平。我勤学苦练生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但是由于老师们的思路大都是经络的神经观点,结果我和我的微循环经络理论就被疏远了。尽管十年后那些老师们陆续的采用了我的观点和思路。但是我早已离开研究所多年。
4、谈谈不务正业的事
       读研期间科大的老师说过:“越是不相干的专业,越能结合成好的边缘科学,成果也就越大。”回到沈阳后,尽管我是在比以前更基层的单位工作。但是我一直不肯放弃经络生理学的研究。我和任宝琴老师合作搞了微电脑经络辩证仪(已通过国家鉴定)。因为行政上的干预,我被迫放弃推广工作。后来我在一个病人的推荐下跟川派古琴家顾泽长学习斫琴。从此就开始不务正业的爱好。尽管是不务正业,但是由于有研究生的科研基础。所以很快就做出了成绩。我在沈阳音乐学院办的杂志《乐府新声》和古琴专业杂志《七弦琴音乐艺术》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做出的古琴也渐渐被古琴大家们认可了。我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受到了家长,院长和同事们的坚决反对。不过我依然如故,有时就像是打游击战。在做古琴七年之后我忽然想起《内经》中的一个难点。这就是《灵枢。五音五味》。专家们的意见是:一、空白无解;二、可能是古代的音乐疗法内容;三、与运气学说有关。当时我怀疑这一段内容可能与古琴相关。于是我就开始探究期间的关系。查文献,做实验。结果证实这一段的内容就是用古琴做的医学实验。于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被我发现了----古琴音乐疗法。后面的事就不再多说了。简单一点就是:学作曲,作各种治疗曲,做医用古琴,临床使用等等事宜。从此不务正业的我又回到正业上来了。三年前的玉石研究也是这个路子。从此,我从琴医变成了翡翠医。无论是古琴还是翡翠都从另一个角度验证和加深了我对经络和《内经》的认识程度。
5、谈一谈经络问题
       我读研的方向是经络实质研究。我的老师们曾经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经络感传普查。收集经络感传敏感人100人进行专题研究。结论是:经络感传客观存在,感传线路与古代经络记载大体相同,实验的水平达不到《灵枢经脉》记载的内容(很少到内脏,感觉模糊无法记录下来)。如何能够达到和超越《灵枢经脉》的水平是我毕业后的最大愿望。我考虑我老师们的实验存在如下问题:一、因为实验的目的是证实经络感传的客观性,所以选用的经络敏感人没有医学知识(这样就有说服力);二、**的穴位不统一,结果各个穴位的串经差异很大。得出的结果很混乱;三、对串经的认识有误区(当时认为串经现象干扰了主要经络的研究,实际上这是穴位差异性的重要标志);四、**强度和感传强度是一对矛盾。(**强度弱感觉也弱,**强度过强感觉就会**扰。)我的想法是:一、今后要用有医学知识的人做实验。这样可以正确的记录经络感传的解剖位置;二、要在比较弱的**下得到较强的经络感传感觉(这样才可以清晰的记录到经络感传)。后来我用古琴乐音诱发出《灵枢经脉》记录的十二经脉循行(一点都不差)。再后来我用气功方法长期训练大周天加强了经络感传的强度。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练习,我记录的经络感传就越来越精细。远远超过了《灵枢经脉》的内容。唯一不足的是目前只有我一个人的实验,没有达到30例的标准。我以为总要有人去做这一例,就像长滨善夫做的那一例一样(参见《经络之研究》)。今后培养一批超高级经络敏感人就不是我所能做的事了。由于经络感传研究的深入,很多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局部经络分布)。我用这些研究结果试用于临床。结果如愿以偿。
6、谈谈脊椎问题
       在1975年我在辽宁中医办的红医工学习班上,从杨继相老师那里学习了冯天有的整脊方法。后来除了少量改进之外我还发现脊椎与经络密切相关(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很多经络的毛病都是由于脊椎错位引起的。如果不进行整脊,经络的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于是开始了经络整脊的研究。这一研究的结果使得针灸的疗效突飞猛进。
7、谈一谈经络辩证问题
       我之所以研究《内经》那是因为在学校时从探讨补泻手法开始的。任宝琴老师给过我一个谚语:”学习针灸医学有四难:**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选穴难;选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辩气难。“后来任老师把我介绍给彭静山教授(早在74年就认识了)。彭老给我留了个作业,就是从《内经》中找出有关的条文。后来彭老就我的作业给我回过信。信中肯定了我的见解。从此我在针灸中必定使用补泻手法。疗效是肯定的,读研时我也做过兔子后三里的胃电图补泻手法实验。结果支持补泻手法的功效。
8、谈谈穴位的问题
      毫无疑问经络辩证是针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过后来我发现也不尽然如此。有的时候穴位的选择也很重要。有时辨证对了,选穴也对了。但是效果却不对了。经过研究发现穴位是非常复杂的。穴位的复杂性表现在穴位经络感传的特点上。感传的重点部位是哪里?感传的方向是什么?有多少本经以外的感传被同时诱发出来?不把这些内容搞明白选穴就无从下手。所谓循经取穴,那是初学者的初级经验。经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发现:穴位的经络感传要点大都被标记在穴位的名称上了。例如:足三里是说有三条足阴经的串经(手三里、手五里和足五里同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针灸学的教材就要有大的改动了。
9、**的非经络穴位问题
       **调整人体经络和气血是正理已经被公认。可是有很多人抛弃经络和穴位原则**也取得了另类的疗效。如韩济生研究的**诱发人体脑啡肽等情况。我在临床中发现利用**的内出血激发人体的再生机能可以治疗很多骨伤科疾病。于是一个新的疗法就诞生了。以前我叫死血留瘀(与活血化瘀相反,属于逆向思维范畴),后来改为刺血留瘀术。
先谈到这里,有时间也说说你的思路。

zengtaozhongyiy 发表于 2013-12-31 09:45

朋友我们交个朋友 我是一名年轻中医医生我的QQ 是654407252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8 11:10

逝去的人生 发表于 2015-12-8 15:0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8 11:10
楼主刻苦钻研的态度很令人敬佩,可惜这么多年的研究却没有找对方向!针灸通过**神经系统起作用,这一定会 ...

看你很多帖子,中西医理论出发点不一样,你到处乱喷有意义么。。
你觉的西医才是正途,***有专门的板块,请不要来中医药区,你理解不了说明这里你的智商配不上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8 15:11

逝去的人生 发表于 2015-12-9 12:15

大家以后在中医药板块无视他吧,一个连出发点和目的都搞不清楚的人,是不会明白博大精深的中医的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10 09:49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10 13:59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11 11:2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2-14 01:03

朴道养生 发表于 2015-12-17 19:45

楼主的经验值得思考,尤其是反向思维的刺血留淤,和割治疗法异曲同工,但是汤药中使用得好好想才行。

zcmxan 发表于 2016-6-20 08:39

这种是内里的**手法,不同于表面的**穴位,值得探索

lixiangpc1 发表于 2016-7-4 17:38

中医药最重要的就是疗效问题,总是与经验挂钩

baiyupong 发表于 2016-7-18 00:26

学习了,不过对有些观点有些保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美国的同学谈论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