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00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白话说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1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白话说解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说解:

这第一段话中,有些句子是不是看着眼熟?

不错,在《小针解》中,我们就读到过类似句子。为清楚明了,兹将《小针解》的有关原文**于下: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这两段话都刻意强调了“邪气之中人高”和“湿气之中人下”的观点,而且“邪气之中人高”在用语上几乎一字不差。只不过,《小针解》为了把“清气在下”解释得圆满一些,只能很牵强地用“清湿地气”这种拐弯抹角的词语来替代“湿气”,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与“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从宏观的致病理念到具体的致病过程,完完全全是同一个意思。


在针医,“邪”这个概念,虽然是沿袭了前人(巫医)的说法,但是已经改造为一个虚拟的泛称、统称,而不再是一个实称、特称。也就是说,在针医看来,世上没有哪一种具体的实物叫做“邪”,但是像风、寒、湿、热等等自然气候,或者忧、恐、愤、怒等等情志因素,只要足以致病,就都属于“邪”。因此,“湿”本来就是“邪”,“邪”本来就包括了“湿”。

《灵枢·五邪》有“邪在肺……邪在肝……邪在脾胃……邪在肾……邪在心……”,这些个“邪”,绝对不会是同一个因素,显然是把所有能够致病的因素统称为“邪”,由此也可以看出针医对“邪”的定义。


实际上,非常明确地把“湿气”从“邪气”中分离出来,并把“湿”、“邪”上下并举的情况,在《灵枢》中只有《小针解第三》和《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这两篇文章恰恰紧挨着,我认为绝非巧合。

因为,按照这种说法,湿气自是湿气,邪气自是邪气,二者既不包容,也不隶属,各自有各自的袭击对象和袭入途径。这其实就是把“邪气”当成了具体的实物,也就是认定了世上确有一种叫做“邪气”的东西,而且它的全部职能似乎就是专门给人制造痛苦(让人生病)。有鉴于如此独出心裁的“邪气”概念以及如此雷同一致的思想观念和用语习惯,便不由得让人怀疑,这两篇文章很可能出于同一位作者。


另外,我们也看到,《邪气脏腑病形》作者反复使用“中人”这个术语,这与《小针解》作者的致病理念也是如出一辙。


《说文》:“中,内也”。如果用作动词,则即“主动进入某物之内”的意思。我们已经知道,“中人”或者“中邪”,那是只有巫医才特有的致病理念。因为巫医把外界的致病因素想象成了精灵一样的智慧生物,所以认为它们能够对人主动地发起进攻。那么,既然《邪气脏腑病形》作者反复表达“邪气之中人”、“邪中之也”、“湿中之也”、“邪之中人也”、“中于阴”、“中于阳”这样一种致病理念,其实也就表明了,这个作者肯定是一个巫医。


《小针解》白话说解一文,我已经证明了,《小针解》作者其实是个巫医。而《邪气脏腑病形》的第一段话,就足以证明,这个作者也是个巫医。而且,这两篇文章雷同一致的用语习惯和非常诡异的“邪气”概念还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两个作者其实是同一个巫医。


对于巫医的理论、观念和临床实践能力,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会和我一样感到失望。因为,现在的科学发达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进化,巫医的那一套把戏,在现代人面前,就如同三岁孩童玩捉迷藏,实在是太荒唐、太幼稚了。


因此,本说解的主要任务只在于对下述问题作出解释:这个巫医到底是怎么混进针医组织并成为《内经》创作团队的重要成员的?或者:《小针》作者及其门徒对这个巫医如此地抬举和敬重,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不过,限于文献缺乏,做这样的解释只能演绎推理,读者权当听历史故事吧。


由于历史的巧合,《小针解》这篇文章恰好被《小针》作者看到了。在针医正苦于默默无闻而无法施展作为的艰难时刻,突然看到如此无限度吹捧和神化“小针”的文章,《小针》作者当然会异常惊喜,肯定会留意或者寻访该文的写作者,而《小针解》作者本来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所以很容易就找到了。接下来,便是《小针》作者主动去拜访《小针解》作者,或者,《小针解》作者主动去拜访《小针》作者,这也都在情理之中。然而结果竟然是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谈起**治病的奥妙技巧以及针医学术的发展前景,更是心有灵犀、一拍即合,不免有相见恨晚之叹,于是当即结拜为异性兄弟,互诩共谋大业。只不过,论起年庚,倒是《小针》作者年长为兄,而《小针解》作者只能屈居老二——实际上,也就是俩人开始更深一层的互相利用。


对于《小针》作者来说,他当然知道《小针解》作者实际上是自吹自擂,然而表面上毕竟是在为针医呐喊助威,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他非常需要利用这个大巫的社会影响力,为针医制造舆论,以打开沉闷的困局,又由于《小针解》作者毕竟是针医的虔诚爱好者和狂热鼓吹者,所以就顺势把他拉进了针医队伍,让他担任针医组织的形象代言人。那么,对于《小针》作者的门人**来说,这个《小针解》作者也就成了他们的师叔(须知《内经》的总编辑以及诸多作者就出自这些门人**之中)。于是,从此以后,《小针解》作者俨然以针医二号领袖自居。


对于《小针解》作者这个大巫来说,他当然已经意识到,以《小针》作者为代表的针医比自己所代表的巫医,其医疗技能绝对高出一个档次,如果死守着巫医那一套诅咒祈祷降神驱魔肯定会越来越吃不开,所以也是非常需要利用《小针》作者(那可是针医的开山鼻祖)的名气和赏识,给自己挂上一个正式的针医招牌。


作为一个大巫,《小针解》作者手下肯定也有一帮子门人**,那么随着他的倒戈,这些门人**也都由巫医转行为针医,并随即转化为针医队伍的骨干分子,于是针医势力一下子扩充了一倍,从此成为有社会影响力乃至被官府承认的主流医学派别——针医在《小针》作者的策划和领导下,就是这么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于是,我们看到,《内经》虽然表面上都是异口同声地推崇针医,实际上却是针医与巫医的大杂烩,而《小针解》和《邪气脏腑病形》这种明显出于巫医之手的狗屁文章,居然被总编辑挂在“法人”、“法时”这种极其显赫的位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必须表现出对师叔的尊重,那其实是对师父的尊重。


与《小针解》的吹嘘卖弄自吹自擂不同,《邪气脏腑病形》毕竟是真心实意地为针医的发展鸣锣开道呐喊助威,这是因为该作者已经改头换面,由大巫变为针医的二号领袖了,此所以总编辑为其标上了“黄帝岐伯”的问答形式。而且该文通篇也没有“正气”一词,说明该作者已经意识到,作为巫医最爱的“正气”,正是《小针》作者最为厌恶的字眼,所以必须与之彻底切割(从本篇以后,《灵枢》中再也见不到有生理意义的“正气”了)。但是,无论如何,他只是个首鼠两端的投机分子,不可能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所以仍然是满脑子的巫医思维。故《邪气脏腑病形》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按照巫医的思维方式阐述针医的原理。


这第一段话的具体内容,显然是讲人之所以发病的原理。由于巫医的发病原理非常荒唐幼稚,我的解说可能有污读者尊目,只能告罪在先。


很显然,该作者其实并不在意中于下半身的“湿”,因为湿与水同属一类,司空见惯,踪迹昭然,不可能有什么灵性。其最在意的还是中于上半身的“邪气”,只因为“邪气”来无影去无踪,具有精灵的特征。


“溜”通“流”,然而又有经过多次辗转而最后流入的意思。故所谓“溜于腑”,即最后流入于腑。所谓“溜于经”,即最后流入于经。


按照经脉理论,本来阴脈连接五脏,阳脉连接六腑,而且首尾相惯,循环无休。因此,如果邪气没有智慧和主观意识的话,那么其进入人体以后本来应该顺势而行,如同江河之中随波逐流的小舟,到哪算哪,故中于阴就只能顺势流入脏,或者只能就地滞留于阴;中于阳就只能顺势流入腑,或者只能就地滞留于阳。


但是在巫医看来,邪气是精灵,它有智慧,有主观意识,所以它进入人体以后,对自己的流动去向,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对于自己的安身居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趣而有所选择。所谓“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那正是邪气经过深思熟虑并反复比较以后的最佳选择。


“中于阴”的邪气之所以没有顺势进入脏,而最终选择了“溜于腑”,是因为它早就知道脏都是实心的,在那里肯定没有自己的存身之处,而腑都是空心的,那里不但可以容留存身,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所以,它沿着经脉系统辗转了一个大圈,最后定居于“腑”。


“中于阳”的邪气之所以没有就地滞留于“阳”,而最终选择了“溜于经”,是因为阳气具有强烈的排异性,亦即抗病邪能力,而邪气也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和威胁的地方,因此,“阳”绝对不是理想的安身之处。经过比较发现,“经”乃管状空心结构(“经”是指较为粗大的静脉血管),而且其中没有阳气的干扰,不但可以长期安居,还有发展余地。所以,它沿着经脉系统辗转了一个大圈,最后定居于“经”。

2# 沙发
发表于 2013-8-26 1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fx1 于 2013-8-26 17:53 编辑

原文: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说解:

这段话接续前文,开始具体地讲述邪气中人的时机、部位和路径。


这个“腠理”,其实是“汗毛孔”的雅称。人在出汗的时候汗毛孔肯定是打开的,而巫医认为这种时候最容易中邪,所以才会说“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

《说文》:“方,并船也”,就是两只船并靠在一起(在西周,这是大夫一级的待遇。《尔雅·释水》:“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故“方”的本意就是两个事物平行地齐头并进。因此,“一方”,就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几何学中的“方”,就是两两平行的四条直线所围成的矩形。制作方形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使用标准的矩尺,故“方”又指中规中矩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并船”表示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所以“方”又有随即、紧接着的引申义。此所谓“方乘……汗出”,就是趁着出汗的当口,赶紧与出汗同时进行的意思。

因此,很显然,在巫医看来,出汗就是邪气中人的最佳时机,头面部和膺背两胁就是邪气中人的首选部位,汗毛孔就是邪气中人的唯一路径。其所谓“虚”(在这里具体是指一夜多次{BANNED},即后文所说的“入房过度”)、“新用力”(具体是指刚刚从事重体力劳动)、“饮食”(具体是指热饮热食),显然只是导致正常人容易出汗的几种常见原因。

我们知道,出汗虽然是固有的生理现象,但是每一次具体的出汗,却又是毫无时间规律的偶然现象,所以,“方乘”这个词极其传神,简直就是一个高智商精灵的生动写照:它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有超常的耐性,能够一天到晚不动声色地紧盯着人的汗毛孔,所以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偶然打开的机会。


病邪究竟是如何侵入体内致人发病的?这个问题其实属于最基础的医学理论,因为往上牵涉到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往下牵涉到最具体的**治疗,因此针医与巫医肯定会针锋相对。


针医以神气立论,故针医的致病原理可以概括为“神乎神,客在门”,“往者为逆,来者为顺”。这个意思就是:周围环境中的客气仅仅是潜在的致病因素,究竟能否引发疾病,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体自身的神气,故“客气”本来就是一个对周围环境的中性称谓。具体地说,神气在肌肤表面往来出入的过程,随时都会把客气带入肌肤之内,但是由于正常人神气的发生量比较充足,能够阻挡住客气的深入,并随时把进入肌肤表层的客气驱逐出去,所以能够保持健康状态。只有在神气不足的前提下,被神气带入的客气无法顺利地排出体外,而形成长时间的体内滞留,才能真正地致病,而只有长时间滞留于体内的客气才可以称之为“邪气”或“病邪”。

这套理论的实质在于,神气作为生命之本,不但体现在生理过程的主动,也体现在病理过程的主动,而客气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严格地说,“病邪侵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病邪都是被神气“带入”体内的。总之,无论如何,针医永远都不会承认具有具有主动攻击能力的邪气。


针医的这一套神主动客被动的致病理论,是和其治疗理论紧密配合的。盖针医的迎随补泻理论,正是立足于补益自身的神气、泻出滞留于肌肤表层的客邪,这两个方面。


巫医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万物有灵,而灵异这种东西不但能够脱离其原来的本体,而且具有超人的神通,因此人的疾病都是各种邪灵附体作祟所致。只不过,这些灵异的活动,往往借助于自然气候之“风”,故巫医的“邪气”都是随风往来,没有踪迹。这也是巫医把“中人”、“中邪”、“中风”联合为一个致病理念的缘故。


然而在古代,无论针医还是巫医,外邪进入人体都必须通过皮肤,二者的区别只在于理念不同。


针医认为客气是神气带入体内的,所以客气与神气只能使用同一个通道——腧穴,这正是**腧穴既可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又可以“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原因。所谓“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节者,神气之所--随意闲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个“节”本来是指骨关节之间的缝隙,那是腧穴的早期概念,所以被《小针》作者用来代指遍布于周身肌肤的腧穴。


巫医受直观、感性的认知水平所限,不承认或不理解神气的往来出入及其意义,所以他们认为邪气只能通过汗毛孔侵入。又由于汗毛孔只有在出汗时为开启状态,而且头面部和前胸、后背、两

3# 板凳
发表于 2013-8-26 1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fx1 于 2013-8-26 20:08 编辑

胁最容易出汗,所以就被他们当成了邪气侵入的最佳时机和理想途径。


很显然,巫医的这种邪气趁着汗毛孔开启而伺机侵入的发病理论,不但与事实相悖(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用力最多,出汗最多,伤风感冒的几率却最小;人在寒冷的冬季不容易出汗,反倒容易伤风感冒),而且与补泻治疗完全脱节,从而使得**补泻理论彻底沦为空洞的说教。因为正常人出汗属于生理现象,本不是病态,所以无论补泻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改变汗毛孔开闭的机制和开闭的大小,因此也就无法用**的方法改善邪气入侵而致人发病的现状。况且,邪气既然在外边等了很久,好不容易趁着出汗的机会从汗毛孔钻入体内了,你还能指望再打开汗毛孔让邪气出来么?更何况,就算你能够打开汗毛孔,就不怕更多的邪气又趁此机会钻进去么?因此,巫医的“邪气发病”理论其实都是胡说八道,根本无法验证和实施于临床。

4
发表于 2013-8-27 09:4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先生大作。
5
发表于 2015-6-27 13: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
6
发表于 2017-9-30 12:5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楼主的作品,有没有书,有书可使更多人受益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7
发表于 2017-10-10 16:38 | 只看该作者
讲的非常好,不知道有没有全篇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8:5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