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2931|回复: 51

[普外科]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鸡眼切除术
[适应证]
    鸡眼为皮肤角质层增生呈圆锥形向真皮层伸入的肿物,好发生在足底、趾侧受压部位。一般小的鸡眼可用药物敷贴治愈。对位于足跖负重部位,行走剧痛,经药物治疗无效者,或屡发感染者,在炎症消退后均应行手术切除。
    对于不能直接缝合的大鸡眼,则不应用单纯切除术,以免造成切口不能缝合,残留痛性瘢痕,更影响功能。应积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无效,再行切除术及皮瓣修复术。
    趾(指)关节部位及手指掌面的鸡眼,切除后易形成瘢痕,影响活动或指端触觉,宜采用非手术疗法。
    跖、趾骨畸形或突起所引起的鸡眼,须在畸形矫正或骨突切除后,才考虑作鸡眼切除术。
[术前准备]
    1.清洗局部皮肤。病变附近皮肤及趾(指)甲有真菌病者,应先予治疗后再行手术。
    2.热水浸泡,除去表层厚皮。
[麻醉]
    局麻(用1%普鲁卡因,以鸡眼为中心作局部菱形浸润麻醉,或直接注入鸡眼根部皮下组织内)。
[手术步骤]
    沿鸡眼两侧作梭形皮肤切口,切至皮下后,用组织钳将皮瓣提起,可见鸡眼呈黄白色圆锥状,质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沿鸡眼周围钝性分离直至根部,如近根部断裂,可用刀尖剔出,不可残留,以免再发。出血点勿需结扎,缝合切口即可出血。用大弯三角针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
    1.术后10~14日拆线,过早拆线易使切口裂开。
2.伤口保持清洁,避免过早负重行走,以免裂开。
腱鞘囊肿切除术
[适应证]
    囊肿较大,影响关节功能,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应手术切除。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沿皮纹作横切口。用小拉钩拉开切口,纵行切开皮下筋膜,注意避开附近的神经分支和血管(如桡侧应注意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掌深支),显露囊肿表面,作钝性或锐性分离,分离囊肿四周直达底部。用剪刀分离基底部,切除整个囊肿。如囊肿蒂部与关节囊相通,在切除囊肿后应将关节囊缝合;如无法缝合,则可任其敞开。如囊肿壁与腱鞘紧密相连,可作大部分切除,保留紧贴腱鞘的部分,慎勿损伤腱鞘或肌腱。如分破腱鞘,亦宜任其敞开,不要缝合,以免造成狭窄。取出囊肿后,结扎出血点,缝合皮肤。
[术后处理]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如无特殊情况,于术后7~10日拆线。
颈部淋巴结切除术
    颈部主要淋巴结,在颏下淋巴结群、颌下淋巴结群和颈淋巴结群等几组。
    1.颏下淋巴结群 在下颌舌骨肌浅面,收集下唇中部和口底部淋巴液,注入颌下及颈深淋巴结。
    2.颌下淋巴结群 约有3~5个,位于颌下腺浅部,收集面部、鼻、上唇、颊、下唇外侧部和舌前部淋巴,注入颈深淋巴结。
    3.颈淋巴结群 又分颈浅淋巴结群和颈深淋巴结群两组:
    ⑴颈浅淋巴结群主要沿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其浅面排列,收集来自耳下部及腮腺部淋巴,注入颈深淋巴结。
    ⑵颈深淋巴结群在颈内静脉周围,是头、颈部淋巴管汇合处,其最高者位于咽旁。在口腔器官(如舌后和鼻咽部)发生癌肿或炎症时,颈总动脉分叉平面(即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所形成的分叉处)的淋巴结最早被侵犯;胃和食管下段癌肿,则常转移至左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角邻近的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最后流入颈淋巴干,左侧极大多数直接流入胸导管,而右侧与锁骨下及支气管纵隔淋巴干汇合成右淋巴导管,或直接流入右侧颈内静脉。
[适应证]
    1.性质不明的淋巴结肿大,或可疑的淋巴结转移癌,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者。
    2.孤立的淋巴结结核,病情稳定,无其他活动性结核病灶,长期抗结核治疗无效,与周围无粘连,无急性感染与破溃者。
[术前准备]
    1.采取淋巴结作病理检查者,应详细全面体格检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疑为转移癌者,应寻找原发病灶。预先作好切口标记。
    2.对淋巴结结核,术前应先用抗结核药物1周。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以前斜角肌旁淋巴结切除术为例。
    1.** 仰卧位。上半身稍高,背部垫枕,颈部过伸,头上仰并转向健侧。
    2.切口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原则上切口方向应与皮纹、神经、大血管走行相一致,以减少损伤及瘢痕挛缩。
    前斜角肌旁淋巴结切除时,采用锁骨上切口。在锁骨上一横指,以胸锁乳突肌外缘为中点,作一长3~4cm的横切口。
    3.切除淋巴结 切断颈阔肌,向中线拉开(或部分切断)胸锁乳突肌,辨认肩胛舌骨肌。于锁骨上三角内将颈横动、静脉分支结扎,钝性分离位于斜角肌及臂丛神经前面的淋巴结,结扎、切断出入淋巴结的小血管后,将淋巴结切除。
[术中注意事项]
    1.颈部淋巴结周围多为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术中应作细致的钝性分离,以免损伤。
    2.锁骨上淋巴结切除时,应注意勿损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静脉;还要避免损伤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以免形成乳糜瘘。
    3.淋巴结结核常有多个淋巴结累及或融合成团,周围多有粘连。若与重要组织粘连,分离困难时,可将粘连部包膜保留,尽量切除腺体。对有窦道形成者,则应梭形切开皮肤,然后将淋巴结及其窦道全部切除。不能切除者,应尽量刮净病灶,把伤口开放,换药处理。
[术后处理]
    1.注意防止出血、感染。
    2.淋巴结结核切除术后,应继续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3.病理检查确诊后,应根据病情及时作进一步治疗(如根治性手术等)。
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适应证]
    1.血管瘤发生在易引起出血、感染(如唇部海绵状血管瘤)或有碍功能的部位者。
    2.血管瘤生长迅速,且因条件限制,不能冷冻或用硬化剂注射等治疗者。
[术前准备]
    1.要周密考虑、充分估计血管瘤的范围大小及与邻近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制定好相应的治疗方案。
    2.对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酌情先行硬化剂注射,使其体积缩小硬化后,再作切除手术。
    3.血管瘤切除后,估计创缘不能直接缝合,需要植皮或作邻位皮瓣修复者,术前应供好供皮区皮肤准备。
    4.较大、较深的血管瘤,术前应备血。
[麻醉]
    1.局麻、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
    2.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辅加上述麻醉。
[手术步骤]
    切口应稍大些,也可作梭形切口,以便充分显露血管瘤周围组织。从血管瘤周围正常组织内进行钝性和锐性分离。逐一分离、结扎、切断穿透筋膜层的分支和进入瘤体的主要血管,仔细将肿瘤彻底切除。注意勿损伤瘤体,以免引起出血,增加手术困难。逐层缝合切口。皮肤有缺损者应同时植皮或作皮瓣修复。伤口加压包扎,肢体适当固定。
[术中注意事项]
    1.血管瘤切除务必彻底,才能预防复发。术中应随时估计病变情况,如发现血管瘤范围广泛或已穿入深层组织和体腔,与原定治疗方案出入较大,应即停止,准备条件后再作手术,或改作其他疗法。否则,既不能彻底切除,又有发生大出血的危险。
    2.海绵状血管瘤的管壁很薄,易被分破引起出血。预防的主要方法是,皮肤切开不要过深,免伤瘤体;要在瘤体周围正常组织中分离,容易识别和结扎进入瘤体的血管。一旦分破引起出血时,用细针线缝扎即可止血;如用止血钳钳夹,反会引起更多的出血。
[术后处理]
    预防感染和注意局部出血。
皮脂腺囊肿切除术
    皮脂腺囊肿无感染时,应手术切除。
[术前准备]
    局部皮肤剃去毛发,清洗赶紧。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以囊肿为中心作梭形切口,将皮瓣连同囊肿一并切除;如囊肿较小,可作一直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后,用组织钳翻起一端皮瓣,轻轻提起肿物,再用组织剪(或止血钳)沿囊肿边缘分离,使之完全游离;囊肿底部的纤维条索,用止血钳钳夹、剪断后结扎,即可完整切除囊肿。伤口冲洗、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稍微加压包扎。
[术中注意事项]
    1.在分离囊肿时,应紧靠包膜外面,环绕其周围进行;若仅在一处分离,容易穿破囊壁。
    2.如不慎穿破囊壁,应擦去流出的内容物,用止血钳夹住破口,再行分离。如囊肿分破后无法钳夹,可在排出囊肿内容物后,再将囊壁完全切除,以防复发。
    3.如囊肿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很紧,难以切除,可刮出囊肿内容物,然后用纯石炭酸或5%碘酊涂擦囊壁内侧面,将其上皮破坏,使以后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再发机会。
    4.如囊肿已化脓,切开引流后也可用同法处理。
[术后处理]
    术后6~7日拆线。
脂肪瘤切除术
[适应证]
    表浅脂肪瘤影响功能、劳动和美观者,可考虑手术。
[术前准备]
    清洗局部皮肤。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沿皮纹切开脂肪瘤的表面皮肤。用弯止血钳沿瘤体包膜分离肿瘤,钳夹及结扎所有见到的血管。脂肪瘤多呈多叶状,形态不规则,应注意完整地分离出 具有包膜的脂肪瘤组织。用组织钳提起瘤体分离基底,切除肿瘤。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
    切口敷料要妥善包扎。术后6~7日拆线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常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切口有无感染,切口有无张力,切口位置,缝线类型,缝合技巧等。这些因素大部分可设法避免和纠正,以预防切口疝的发生。
    发生切口疝后,如无特殊禁忌情况,原则上宜及早手术修复。因时间愈长,疝囊增大,腹壁周围肌肉愈弱,手术成功机会也就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切口疝多为切口感染的后遗症,切口愈合后短期内瘢痕尚有充血水肿,甚至尚有隐匿的感染存在,过早进行修复手术也不易成功。所以,一般以切口愈合后半年再行修复为妥。如病人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不宜手术时,则可使用疝带治疗。
[术前准备、麻醉]
    除与其他疝修复术相似处,还应注意术前加强腹股锻炼,消除增加腹内压力的因素等。
[手术步骤]
    手术切口需根据切口疝的位置、大小而定。因需将原切口瘢痕一并切除,故常采用梭形切口。现已上腹部经腹直肌切口疝为例:
    对有皮肤覆盖的切口疝,可在切开皮肤瘢痕后锐性分离。对仅有瘢痕覆盖的切口疝,则可在皮肤和瘢痕结缔组织交界处切开,显露出切口疝外层覆盖的纤维结缔组织,即所谓假性疝囊,将假性疝囊四周的结缔组织充分分离,使之与邻近的腹壁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开。一般两侧需超出2~3cm,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用止血钳提起两侧腹直肌前鞘的筋膜组织,向外拉开,沿假性疝囊基部边缘切开腹直肌前鞘。再次腹直肌向前侧拉开,继续向深部锐性分离假性疝囊、直至显露疝囊颈和两侧的腹直肌后鞘和腹膜。
    先在疝内容物与疝囊无粘连处切开疝囊,再沿假性疝囊颈部与正常腹膜组织交界处环形剪开。切开始要注意避免损伤内容,大网膜粘连可以结扎、切断。完全切除假性疝囊,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检查下面的腹内脏器无粘连和损伤后,用7-0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腹直肌后鞘和腹膜。用4-0或7-0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间距1~1.5cm即可)。再用7-0号丝线重叠缝合(间断褥式缝合和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应尽量减少损伤组织,彻底止血,减少切口张力,保证切口愈合,以免术后复发。
    2.疝囊外组织很薄,切开皮肤时要注意避免损伤疝内容物。
    3.如果遇到巨大的切口疝,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由于瘢痕收缩,缺损较大,往往修复缝合有张力。这时,应在开始分离过程中保留切口两缘腹直肌前、后鞘间瘢痕组织的连续性,待修复缝合时,把两侧前鞘做翻转鞘膜瓣以修复后鞘缺损。
[术后处理]
    切口疝修复术后,特别要注意防止各种增高腹内压力的因素,必要时胃肠减压2~3日。切口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
腹股沟直疝修复术
    腹股沟直疝常发生在老年人,多为腹壁的薄弱所造成,与由先天性缺损所致的腹股沟斜疝不同,故在修复时,应注意加强局部腹壁。
[手术步骤]
    1.显露直疝外突部 皮肤切口应比斜疝修复术稍偏内侧。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向上拉开联合肌腱,向下拉开精索,即可显露出直疝的外突部和附近组织结构。
    2.环形切开疝基底部腹横筋膜 分离并拉开精索后,先向内上方提起直疝突出部分,在其下缘用刀环形切开疝基底部的腹横筋膜。再向外下方拉开直疝,同样切开疝基底部内上缘的腹横筋膜,直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向外突出的,故切开基底部外侧时,要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待整个基底部环形切开后,用止血钳向上提起切开的腹横筋膜远端缘,这部分腹横筋膜即被外翻呈杯状,并将其剥离。
    3.分离疝囊 分离腹膜外脂肪,显出直疝疝囊。用止血钳夹住疝囊顶部提起,沿疝囊壁将疝囊与膀胱作锐性分离,最后将疝囊完全分出。这样,既可估计其范围大小,又可稳妥地切开疝囊进行处理。
    4.切开疝囊 无论是进行斜疝修复或是直疝修复,都必须切开疝囊。如果轻度提起疝囊不予切开,仅在疝囊颈部简单结扎,既不能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又可能误伤内脏。切开并提起疝囊,仔细检查疝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要注意腹壁下动脉在直疝疝囊颈的外侧,而髂内动脉分出的闭合的脐支则常在直疝疝囊颈的内侧。
    5.切除疝囊、缝合囊颈 将疝内容物放回腹腔,清理疝囊后,在靠近疝囊颈部切除疝囊囊壁。因直疝疝囊颈一般较宽,不易行内荷包缝合或单纯缝扎,故常行间断缝合关闭。缝合宜使用4-0号丝线,第1层是间断褥式缝合,第2层是间断8形缝合。
    直径小于3cm,基底宽的直疝囊,可以不切开腹横筋膜和疝囊,只在隆起处的腹横筋膜上缝合一排内翻缝合,使隆起的部分析叠内翻后,再按Halsted法修复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6.修复腹股沟管 缝合腹股沟后壁时,先用4-0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然后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的外面,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腹腔脓肿切开引流术
    腹腔脓肿主要系指两侧髂窝、肠间及肠管与腹壁间的脓肿。
[适应证]
    腹腔内脓肿经全身抗感染治疗不见好转,局部炎症范围有扩大趋势者,应作切开引流。
[麻醉]
    参阅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手术步骤]
    1.** 仰卧位。
    2.切口 取脓肿所在部位局部炎症反应最为明显处,或炎性包块处选择腹部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开肌层。这种病人的肠管可能与腹膜粘连,因此在切开腹膜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损伤肠管形成肠瘘。
    3.引流 切开腹膜,找到炎性包块,先用纱布垫在其周围填塞,隔离保护。然后,用手指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并分开纤维隔。切忌用刀、剪等锐器分离脓腔壁,以免损伤附近的肠管。吸尽脓液后,脓腔内放置1~2条香烟引流。切口较大者,可作部分缝合。香烟引流的周围置油纱布引流。
[术后处理]
    参阅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膈下间隙的应用解剖]
    膈下间隙为横膈膜以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以上和两侧壁层腹膜之间的间隙。膈下间隙被肝脏分为肝上及肝下间隙;又进一步被镰状韧带、冠状韧带、三角韧带等分隔为右肝上前、右肝上后、右肝下间隙(又称Morison囊)及左肝上、左肝下前、左肝下后等间隙;位于冠状韧带两层之间为腹膜外间隙,在右肝后裸区与膈之间。因此,隔下间隙共有7个,6个在腹膜内,1个在腹膜外;4个在肝上,3个在肝下。
    膈下间隙感染后发生脓肿,称为膈下脓肿。脓肿多见于右肝上后间隙及右肝上前间隙,但其他区也可发生。各个间隙的手术途径不完全相同,但手术应遵循的共同原则是尽量避免污染浆膜腔。通常采用的途径有:胸膜外腹膜外途径(后侧腹膜外、前侧腹膜外途径),经胸腔途径和经腹腔途径。

股疝修复术
    股疝占整个腹外疝的5%,好发于中年以上的女性。股疝发生嵌顿的机会较多,所以宜及早手术修复。股疝的诊断常较困难,甚至发生误诊。如术前未能检查出来而按肠梗阻进行剖腹探查术,会造成术中困难。故凡遇成年肠梗阻病人,特别是女性病人,应在术前常规检查股部,以免遗漏。施行股疝修复术的原则与腹股沟斜疝修复术基本相同,主要是高位结扎疝囊,修复闭合股管。术中应避免损伤邻近组织特别是膀胱、小肠和闭孔动脉等。
[手术方法的选择]
    股疝修复术的手术途径有经股部和经腹股沟两种,二者各有优缺点。
    经股部手术可直接进入疝囊,术中操作简便,但显露较差,特别当疝囊较大时不易高位结扎,股疝嵌顿时不易解除嵌顿,发生肠坏死时也不易行肠切除术。
    经腹股沟手术虽然显露途径比较间接,但显露较好,并可向下延长作纵行切口,以利显露疝囊,对较大的疝囊或嵌顿性股疝较易处理,必要时还可改行下腹纵行切口。
    经股部股疝修复术
[术前准备]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麻醉]
    局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以股管位置为中点,作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6cm。如属嵌顿性疝,宜在股管部位作纵行切口,并根据术中情况向上延长,扩大显露范围。
    2.显露疝囊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处分开覆于疝囊表面的脂肪结缔组织(包括筛筋膜、股中隔和腹膜外脂肪组织等),显露疝囊。用两把小弯止血钳夹起疝囊后将囊壁切开。用止血钳夹住疝囊壁的切缘,将囊壁切口张开、提起,即可见疝囊内的腹内脏器(小肠或大网膜等)。在疝囊颈外下方可见大隐静脉,应注意避免损伤。
    3.高位结扎疝囊 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用4号丝线高位缝扎疝囊颈,然后剪去多余的疝囊。
    4.修复股管 修复股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腹股沟韧带缝于耻骨肌筋膜上,一是将腹股沟韧带缝于耻骨韧带上。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3~4针,等全部缝好后,再一一结扎。缝合时要避开大隐静脉和股静脉,以免损伤。同时,注意缝线不要缝得太近血管,以免压迫大隐静脉进入股静脉处。
    5.缝合 仔细止血后,缝合股管下口周围的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1.因为股疝自腹腔外突时压迫筛筋膜,使疝囊外各层组织发生变异,当手术显露疝囊(特别是经股部途径)时,易将疝囊内肠袢壁误认为疝囊壁而切开。所以,术中辨认疝囊遇到困难时,可改用经腹股沟手术途径,先切开腹腔,再辨认疝囊壁。
    2.闭孔动脉的起源常有异常变化,当手术需要切开陷窝韧带以松解股环时,应另作腹股沟部斜切口显露韧带。异常血管应先行结扎后再切开陷窝韧带。
    3.股疝疝囊内缘常与膀胱靠近,特别是术前未排空膀胱者,分离疝囊时应避免损伤膀胱。
    4.股疝疝囊附近还有髂外与股动、静脉、腹壁下动脉、大隐静脉等,应注意避免损伤。
    5.股疝修复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疝囊颈是否得到高位结扎。用经股部途径修复时,必须特别仔细将疝囊分离到颈部以上结扎、切断。遇有大的复发性股疝,最好采用经腹股沟途径修复,或采用经腹股沟与股部联合纵行切口的途径修复,较为方便可靠。
[术后处理] 后侧腹膜外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应证]
    右肝上后间隙脓肿、右肝下间隙脓肿以及腹膜外间隙脓肿均可采用右后侧腹膜外切开引流术。对于左肝下后间隙脓肿,可采用左后侧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麻醉]
    局麻或全麻。
[手术步骤]
    1.** 左侧卧位,健侧在下,稍向前斜15°左右。用沙袋垫起腰部,在第1腰椎棘突处作一标志。
    2.切开 从胸12腰1椎棘突平面之间向腋后线作一斜行或弧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拉开背阔肌和下后锯肌(必要时可以切断),显露并在骨膜下切除部分第12肋骨。在剥离骨膜时,注意肋骨上缘和内面,以免损伤胸膜。切除肋骨后,在平第1腰椎棘突平面切开第12肋骨内面骨膜,缝扎肋间血管,显露深层的膈肌,将膈肌在脊柱的附着部切开,即为肾周围脂肪囊的上区。将肾周围脂肪作钝性分离,即见肾包膜的后壁。
    3.引流 用手指探查脓肿部位,如为肝上间隙,脓肿偏上,可用手指将腹膜从膈面剥下,向上分离;如为肝下肾前,可在肾上极之前向下分离。然后,再试验穿刺,如抽得脓液,即可沿穿刺针切开。切开后用止血钳分离脓腔,再以示指伸入脓腔分开纤维隔,以利充分引流。脓腔内放入2~3条香烟引流,如脓腔较大,则可用软胶管引流。
[术中注意事项]
    术中如果发现胸膜破裂,有空气进入胸腔,可先用纱布压住,然后缝合裂口。如无呼吸困难或气胸不严重,可不予处理,术后胸腔内气体会被吸收;如果呼吸有困难,则应予处理。
[术后处理]
    1.气胸的处理 如胸膜损伤,术后有气胸,气体较多,又有呼吸困难者,应抽出气体。
    2.余同前侧腹膜外引流术

   
滑疝修复术
    腹股沟斜疝的部分疝囊壁由腹腔内脏本身构成时,即为滑疝。其发生率虽低,但如果处理不当,常损伤内脏或造成复发。手术时,除了要完成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的手术步骤外,还需将脱出的内脏送回腹腔。对腹股沟滑疝常用的修复方法有腹腔外和经腹腔两种。
    腹腔外滑疝修复术(Bevan)
    此法适用于一般滑疝,脱出肠袢长5cm以上,但不超过10cm者。对有较长肠袢脱出超过10cm以上的滑疝,用此法修复会引起肠折曲而致梗阻或影响血运,应采用经腹腔法修复。
[手术步骤]
    1.显露、切开疝囊 皮肤切口与“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相同。因脱出的脏器形成疝囊后壁,故疝囊的前侧即是脏器的腹膜反折。纵行切开疝囊前壁后,如见到疝内容物和由结肠(或其他内脏)构成的疝囊后壁,即可诊断为滑疝。
    2.剪开结肠两边的腹膜 将精索从疝囊上分离后拉开。铺开疝囊壁,把疝内容物经疝囊颈部送回腹腔,看清构成疝囊后壁的结肠。然后,用几把止血钳夹住并提起结肠旁边的腹膜,在离结肠边缘2cm处剪开结肠两边及顶端的腹膜,直至疝囊颈部。提起脱出的结肠,在结肠后面轻轻分离至内环以上。
    3.重建结肠系膜 撤除止血钳,用手提结肠,在结肠后面把两侧的腹膜切开缘拉拢缝合,形成一片新的结肠系膜,再缝合剩余的疝囊切开缘。
    4.高位缝扎疝囊颈 将结肠送回腹腔。在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切除多余的疝囊,或在上半段疝囊作3道荷包缝合,然后自内而外顺次结扎,将疝囊向内翻入。
    5.修复腹股沟管 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缺损,按“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修复腹股沟管,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经腹腔滑疝修复术(LaRoque-Moschcowitz)
    此法适用于滑脱肠管超过10cm以上的巨大滑疝。多用于左侧。
[手术步骤]
    1.显露并切开疝囊 按“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的切口及显露。分离、拉开精索后,将疝囊前壁切开线沿距肠壁1.5cm处延长至疝囊颈部,仔细分离脱出的结肠周围,但切勿损伤其血管。
    2.另作腹膜切口 再将腹外斜肌腱膜尽量向上拉开,充分显露出腹内斜肌。然后在髂腹下神经走向上方逐层切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膜。
    3.自腹膜切口提出疝内容物 切开腹膜后,术者一手示指自下方上推疝囊,另一手拇、示指在上方拉出滑疝内容物。双手配合操作,将滑出的内容物(部分乙状结肠)送回腹腔,并自上方切口提出。
    4.重建乙状结肠系膜 当滑疝被完全送回腹腔,又提出腹腔时,即可看到原来在中所示疝囊前壁切开始的两端方向已完全上下颠倒过来。切除乙状结肠系膜的多余部分,将两侧残留的游离缘用细丝线间断缝合。
    5.还纳疝内容物 将乙状结肠送回腹腔。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与壁层腹膜固定。
    6.缝合腹膜、修复腹股沟管 用中号丝线分层缝合腹膜、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完全闭合髂腹下神经上方的切开部分。然后修复内环口的腹横筋膜,并按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修复腹股沟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腹腔外滑疝修复术(Zimmerman)
    随着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进步,利用腹横筋膜和修复内环口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而高位结扎疝囊原则已不被过分强调。这一新观点已被许多学者迅速应用于滑疝的修复。Zimmerman等1967年提出了一种简单技术修复滑疝。比LaRoque和Bevan两种方法大为简化,收到相当满意的效果。
[手术步骤]
    1.切口、显露内环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显露疝囊后与精索剥离达内环口水平。在前侧切开疝囊,切除多余的疝囊,不必剥离与肠管紧密粘连的疝囊后壁和进行腹膜化。
    2.缝合疝囊 用7-0号丝线仅作一单纯的外荷包缝合,然后缩紧外荷包缝合打结。助手扶持疝囊残端,术者用剥离子仔细把精索从疝囊后壁钝性剥开,达内环口以上。
    3.修复内环口 把疝囊残端返纳进内环口的腹膜外间隙。按常规用7-0号丝线间断修复内环口及腹横筋膜裂隙。其余可按Bassini法修复。
[术中注意事项]
    1.滑疝的疝囊可大可小,也可没有,因此在未找到疝囊前切口不可开大,以免伤及内脏。对辨认确有困难者,应按经腹腔滑疝修复术切开上方腹膜,待伸入手指检查即可确定。
    2.分离结肠时,除应避免分破肠壁外,还应注意在疝囊后面有脱出结肠的{MOD}血管,慎勿损伤。在切除或高位缝扎疝囊颈时,尤应注意。
    3.滑疝术后容易复发,除了因术中未能确认,未做恰当处理外,还可由于内环处的腹横筋膜缺损未得妥善修复,未将结肠分离至内口以上就作缝扎,以及残留腹膜突起等原因。
    4.脱出的阑尾一般不宜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5.脱出的乙状结肠的脂肪垂不宜切除,以免误切潜在的憩室,造成感染或肠瘘。
    6.疝囊内侧缘分离或切开前应试行穿刺,避免误伤膀胱,一旦膀胱被误切开,应立即缝合,并放留置导尿管,引流至拆线后拔除。
[术后处理]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绞窄性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腹股沟斜疝发生绞窄后,除了局部肠管坏死外,更严重的是引起肠梗阻和全身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必须紧急手术治疗。
    手术前要施行胃肠减压,迅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输血。麻醉时必须提防反射性呕吐造成致命性窒息。
[手术步骤]
    1.显露、切开疝囊 手术切口可按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切口向下延长2~3cm,以便于显露。切开始不要切得过深,因疝囊外各层因疝内容物肿胀压迫而变薄,容易切入疝囊,误伤疝内容物。
    2.松解内环狭窄 切开疝囊后,尽快松解内环的狭窄,以解除肠袢的绞窄。此时,可在疝囊颈前外侧的狭窄内环和疝内容物之间小心置入有槽探针或止血钳,然后沿槽或在略张开的钳翼间切开内环,以免损伤疝内容物和附近脏器。在此同时,需注意勿使坏死的肠段滑入腹腔。
    3.处理绞窄肠袢 绞窄解除后,应将整个疝囊内的绞窄坏死肠段连同近、远端部分正常肠袢提出切口,严格保护切口免受污染,再行检查和处理绞窄肠袢。肠袢的活力可依据色泽、温度、弹性、蠕动、肠系膜血管搏动和疝囊内液体颜色、气味等情况来判断,绞窄解除,经温盐水纱布垫热敷或暂时放回腹腔内5~10分钟后,存活的肠管颜色应转为红润、肠壁有弹性和硬度,肠管浆膜恢复光泽和滑润,**肠管能产生肠蠕动,肠系膜血管恢复搏动。
    如经上述处理仍有怀疑时,对老年病人宁可切除该肠袢为妥;而对婴儿或儿童应取谨慎态度,可先放回腹腔,术后严密观察。
    4.修复腹股沟管 将肠管处理完毕后,即可按“腹股沟斜疝修复术”进行修复、缝合。
[术中注意事项]
    1.切开皮肤时,可在肿块外的切口上端先显露腹外斜肌腱膜,然后在腱膜外上方向下分离、切开,以免损伤疝内容物。
    2.切开狭窄的内环时,应在内环上缘靠外侧由内向外切开,以免损伤内环内侧的腹壁下血管。
    3.肠袢的活力有疑问时,切不可侥幸放回腹腔,尤其是老年人。如病人情况允许,应作肠切除吻合术。
[术后处理]
    1.术后继续胃肠减压;小儿应按时扩肛直至肠蠕动恢复。根据病情补液、输血。
    2.腹胀严重时可用理气通肠药物及针灸治疗(见“腹壁切口裂开缝合术”的术后处理一节)。
    3.术后注意观察。如腹部有肠梗阻和腹膜炎症状,以及对肠袢活力有怀疑而又已放回腹腔者,尤应严密观察,必要时重新剖腹探查。
    4.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经腹股沟股疝修复术
[术前准备]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麻醉]
    同经股部股疝修复术。
[手术步骤]
    1.切口 与腹股沟斜疝修复术的切口相同。
    2.显露疝囊 先在腹股沟管上段将腹外斜肌腱膜近端切一小口,再向下剪开,至子宫圆韧带导出外环处时,用镊子保护后剪断外环,注意勿损伤髂腹股沟神经,再向深部分离出子宫圆韧带,用纱布条套过并将它拉向外下方,即可显露并切开腹横筋膜。分开腹膜外脂肪,在股管处可见到股疝的腹膜外突部分(疝囊)。用两把小弯止血钳夹起腹膜后将其切开,从腹膜切口将疝内容物轻轻拉回腹腔并检查。如疝内容物被嵌顿不易拉出时,必须切开陷窝韧带以扩大股环。切开始,先将钳夹腹膜的止血钳拉向外侧,用左手食指插在股疝疝囊颈部的腹膜和隐窝韧带之间;如有异常起源的闭孔动脉应先结扎,再切开陷窝韧带。经此处理,拉出肠管仍有困难时,应部分切开或Z形切开股环前壁的腹股沟韧带,进一步松解股环。检查肠管,如未坏死,即可将其放回腹腔,处理疝囊;如已坏死,则应自腹股沟韧带上方提出坏死肠袢,施行肠切除吻合术。操作时要仔细,避免术野污染。
    3.高位切除疝囊 从腹股沟韧带浅面经皮下潜行分离疝囊后,将腹膜切口张开,用大止血钳向下探入股疝疝囊,找出疝囊下端。在囊外分开疝囊周围粘连,用左手食指将疝囊下端上推。再用止血钳夹住疝囊底部,边拉出边分离,将整个疝囊自腹膜切口提出,使疝囊向外翻转。沿疝囊颈最高处切除疝囊,用4-0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疝囊颈部的腹膜,在高位切除疝囊的操作中,要注意避免损伤术野外侧的髂外血管。
    4.修复股管 自髂外静脉内侧0.5cm至耻骨嵴处,将耻骨韧带和腹股沟韧带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最内侧1针可将陷窝韧带缝上。缝合时需用左手食指保护髂外静脉,以免损伤。第1针缝线不要太近静脉,以免引起大隐静脉和股静脉回流障碍。然后,缝合切开的腹横筋膜。
    5.缝合 仔细止血后,将子宫圆韧带放回原处,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经腹切开引流术
[适应证]
    脓肿比较表浅,在耻骨上可以触到或直肠指诊不易扪清脓肿位置,或需要进行探查时,要考虑经此途径引流。
[麻醉]
    局麻或腰麻。
[手术步骤]
    平卧位,在耻骨上作正中纵切口,长约5cm~7cm。切开腹壁后,应先找到膀胱或子宫,将其向前下方推开,以纱布保护好盆腔。探查时沿直肠的前壁向下顺行至直肠膀胱(或子宫)凹,以血管钳分开脓腔壁,即有脓液流出,吸净脓液,放置1~2根香烟引流或软胶管至脓腔底部,由切口处引流。
[术中注意事项]
    1.术前排尿,使膀胱空虚,必要时可导尿。
    2.开腹后,如见有小肠与脓肿壁粘连,应仔细分离,以免损伤肠壁。
    3.脓肿切开后,应以手指探入脓腔,轻轻分离纤维粘连,吸净脓液,不必冲洗脓腔,以免污染腹腔。
[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引流通畅,一般需引流5~7日,过早拔除引流条,有发生残余脓肿的可能。经**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应证]
    适用于已婚妇女直肠触诊包块不显著而后穹窿突出明显者。
[术前准备]
    同经直肠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1.** 截石位。
    2.消毒、留置导尿 充分冲洗**,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会阴,放置导尿管。以**扩张器扩开**,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然后用子宫颈钳向上提起宫颈后唇,进行穿刺。
    3.穿刺 在后穹窿用长针头试验穿刺。抽得脓液后保留针头,将有槽探针沿穿刺针插入脓腔。
    4.切开 拔出针头,用尖刃刀沿探针槽切开脓腔。用血管钳或手指探入切口内扩大伤口,分开纤维隔,放出脓液。
    5.放置引流 按脓腔大小,放入1~2条香烟引流,自**引出。
[术中注意事项]
    1.产后、孕期、经期妇女,应避免经此途径引流。
    2.术前排空膀胱、通便。
    3.其余参考经直肠切开引流术。
[术后处理]
    同经直肠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
径直肠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
[术前准备]
    1.术前1~2日改进低渣饮食。
    2.手术前夜灌肠通便,手术当日早晨清洁灌肠。
    3.术前排尿。
[麻醉]
    1.**周围局麻。
    2.鞍麻或全麻。
[手术步骤]
    1.** 截石位,臀部尽量靠近或略超出手术台的边缘。
    2.留导尿管 会**及直肠粘膜1∶1000新洁尔灭液消毒后,放置置导尿管,排空膀胱。
    3.扩肛 复查和确定直肠前脓肿的部位和范围,然后用手指扩张**,使括约肌松弛。
    4.脓肿穿刺 放入**镜,显露脓肿在直肠前壁上的隆起部位,用长穿刺针在隆起部试验穿刺。当抽得脓液后,将穿刺针头留于脓腔内作引导,用有槽探针顺穿刺针插入脓腔,然后拔出针头。
    5.切开 用尖刃刀沿有槽探针切开直肠前壁,排出脓液。再用弯止血钳扩大切口,伸入手指分开脓腔内的纤维隔,并嘱病人增加腹压或压下腹部,以便排尽脓液。
    6.置入引流 排尽脓液后,于脓腔内放入香烟引流。
[术中注意事项]
    1.切开脓肿前必须先试验穿刺,抽出的液体须与小肠液区别。脓液一般均匀,黄色,有臭味,镜检见脓细胞;小肠液一般不均匀,有块状物,稍有臭味,颜色不一,有部分清冻样物,镜检无脓细胞或可见蛔虫卵。
    2.脓肿与直肠前壁之间有肠管存在,试验穿刺抽得物为肠内容物时,不可采用本法引流。应改用经腹腔脓肿切开引流术。
    3.经直肠切开始,切开方向应尽量向上前方,不可完全向前。要避免在直肠壁上作横切口。引流的位置要低,切口应够大,以使引流通畅。
    4.探入脓腔时应轻柔,以免损伤周围脏器。血管钳插入方向应基本上与直肠壁相平行,探入不宜过深,以免脓腔壁向腹内破裂而引起感染扩散。
    5.脓液常规送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度试验。
    6.男性病人经直肠行盆腔脓肿切开,手术扩大引流后,应从导尿管向膀胱内注入200~300ml生理盐水。若有注入液自引流口流出,说明有膀胱损伤,应在放置引流后进行膀胱修补术。原因器械及敷料应全部更换,手术在耻骨上腹膜外进入膀胱。一般在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间嵴部可找到损伤处,用肠线间断缝合损伤的肌层和粘膜;膀胱内留置一蕈状或伞状导尿管,最后关闭膀胱及腹壁。
[术后处理]
    1.术后1~2日给流质或低渣饮食。
    2.术后1~2日采半坐位以利引流;术中如有膀胱损伤进行修补者,术后应取头低足高或俯卧位,3~4日后改为平卧位。
    3.术后3~4日内保持引流;一般在排便时引流管常脱出,不必再放。但引流条在24小时内脱掉将影响引流,或虽未脱掉但引流不畅时,应在局部消毒后,作**指诊,用手指或血管钳沿切口探入,扩大肠壁引流口,使残余脓液排出,并再次放入引流条。如引流口比较大,也可不再放引流条。
剖腹探查术
[适应证]
    1.腹部损伤
    ⑴有明显腹膜炎症状,腹腔穿刺抽出胃肠道内容,或X线检查有气腹者。
    ⑵失血性休克,腹腔穿刺有不凝血液者。
    ⑶胃肠道有出血或胃管内抽出血液者。
    ⑷腹壁损伤在清创时,发现损伤已深及腹腔者。
    ⑸腹壁伤口有气体、血液、尿液、胃肠内容或胆汁流出者。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⑴弥漫性腹膜炎诊断不明而无局限倾向者。
    ⑵虽然腹膜**征不明显,但经腹腔穿刺证明有渗出液,而发病后病情恶化迅速者。
    ⑶急性腹膜炎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者:病情未见好转;病情有所加重;体温逐渐上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不断增高;有休克趋势。
    下列原因引起的腹膜炎,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无并发症者;原发性腹膜炎;女性盆腔器官感染;腹膜后感染。
    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⑴合并休克,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者。
    ⑵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经三腔管压迫并输血后,出血暂停,但放松三腔管压迫后又有出血者。
    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非手术治疗下时好时犯,治疗效果不稳定者。
    ⑷过去曾有多次类似出血史者。
    4.腹部肿块
    ⑴腹部有明显肿块,部分边缘明确,有关检查未能判明肿块的性质、部位及范围。
    ⑵腹部肿块经短期治疗观察,情况未见改善。
    ⑶腹部肿块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如腹痛、发热,但因病情不能行有关检查,且亟待解决者。
    ⑷腹部肿块病情突变,无法进行应有的检查者。
    凡疑有下列情况,不应手术,应反复检查,查明情况后再行处理:异位肾;多囊肾;多囊肝;代偿性肝肿大;妊娠子宫;膀胱尿潴留;大块粪结石;晚期癌肿腹腔内转移;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慢性淋巴结炎。
    5.急性肠梗阻
    ⑴急性肠梗阻,有腹膜炎体征,疑有肠绞窄者。
    ⑵急性肠梗阻,合并休克。
    ⑶急性肠梗阻,经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甚至有所加重者。
    ⑷急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时好时犯,效果不稳定。
[术前准备]
    1.脱水的病人应快速输注生理盐水,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失血病人除输注生理盐水外,尚需快速补充全血、血浆、右旋糖酐等扩容剂。
    3.病程长者宜适当补充钾离子。
    4.胃肠减压,消除腹胀,以利于术中操作和术后恢复。
    5.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6.镇静、止痛,使病人精神安宁。
    7.备血。
    8.腹部外伤 ①合并休克时,快速输血;无休克时也应输液。输血、输液已经上肢静脉为妥,以防万一下腔静脉损伤时流入腹腔。②开放性外伤有肠道脱出时,应用湿纱布保护,不宜送回腹腔。③枪伤只有入口时,应作X线摄片,明确***、弹片所在部位,以判断弹道所经之处有何脏器可能受伤。
    9.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①病因不明时作好下列检查:血清淀粉酶;腹腔穿刺或腹腔冲洗液检查;**后穹窿穿刺液检查;X射线检查;心电图检查。②一般均有全身中毒症状和水、电解质紊乱,应予积极纠正。③禁用灌肠。
    1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①术前检查:肝功能测定;钡餐透视,了解食管有无曲张静脉;B超检查肝、脾及胆囊情况;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纤维胃镜检查。②进行短时期非手术治疗:除采用输血外,静脉给予止血药物及血管收缩剂;应用三腔管压迫止血;通过胃肠减压管冲洗胃腔,对胃出血病变有良好止血效果。
    11.腹部肿块 ①术前检查:胃肠钡餐透视;静脉或逆行肾盂造影;B超检查;CT检查;内窥镜检查;有关腹腔动脉造影。②肠道准备:术前2日用无渣饮食,服缓泻剂,术前清洁灌肠;口服新霉素,每日2~4g,共2~3日;③上腹部肿块要放胃管,下腹部包块要插导尿管,使胃及膀胱排空,以免妨碍探查。
    12.急性肠梗阻 ①术前检查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X线腹部平片等。②重点在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麻醉]
    病情较好时,可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如血压偏低,情况较差的,可用全麻;病人一般情况差或有休克者,用局部麻醉较为安全。
[手术步骤]
    1.** 平卧位。
    2.切口选择 一般切口应选择在最靠近病变的部位。
    腹部损伤的剖腹探查一般多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或正中旁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便于需要时向上下延伸,或向两侧横行扩大。对胸腹联合伤,如胸腹部均需手术,以尽可能不作胸腹联合切口,而于胸部及腹部分别作切口为宜。尽可能避免以创口作切口,以免术后切口感染或裂开。
    急性腹膜炎的剖腹探查宜采用右中腹直肌切口,切口的上1/3在脐上,下2/3在脐下。切口的长度以能容手进入腹腔为适宜,然后再根据需要作适当延长。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剖腹探查常采用上腹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必要时作横形扩大切口或胸腹联合切口。
    腹部肿块的探查切口应根据包块的所在部位及可能涉及的脏器来决定切口。一般正中或正中旁切口较横切口用得多。右上腹肿块可能涉及肝脏时,还应准备作胸腹联合切口。
    肠梗阻的剖腹探查以采用正中或右正中旁切口为宜。
    3.切开腹膜时的观察 切至腹膜外时,应注意观察。腹腔内出血常可透过腹膜呈现蓝色;弥漫性腹膜炎的腹膜有充血、水肿的改变。切开腹膜时,应注意有无气体逸出,腹腔内有无积液,辨别积液的气味、颜色、数量及性质。如有血液流出,说明有实质性脏器或血管破裂,在女性病人还应考虑有子宫外孕破裂可能;如有气体或胃肠道内容涌出,即有空腔脏器穿孔;如系粪样物或有粪臭者,则病变多在结肠或阑尾;如有胆汁样液体溢出,表示胆道或胃、十二指肠有病变;如有米汤样液体应注意是否回肠有伤寒穿孔或有腹膜结核;如腹腔内有血性浆腋性液体溢出,则可能有内脏血液循环障碍(肠系膜血管栓塞、绞窄性肠梗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此外,应搜集部分液体作涂片及培养,明确病原菌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
    4.清除腹腔内血液及渗液 进入腹腔后,首先用吸引器抽吸腹内的血液、胃肠液或渗出液。有大出血时,应在抽吸血液的同时用手压迫出血处控制出血,如肝破裂时压迫肝门、脾破裂时压迫胰尾部。如是,才能减少失血量,挽救病人生命,显露术野,便于探查和操作。
    5.探查 清除腹腔内积液或积血后,即可探查腹腔内病变。探查部位、步骤和重点,可根据具体病情来定。应先探查正常区,最后探查病区。探查应轻柔细致;应特别注意易被疏忽的部位,如胃后壁、胃小弯部、贲门附近以及十二指肠、结肠的腹膜后部位。
    ⑴一般腹腔探查次序如下:
    肝脏:用手在显露的肝面上滑动,触摸其韧度,配合视诊,探查肝脏有否损伤、炎症、囊肿、癌肿、硬化或结石。
    食管裂孔:对上腹部有疼痛和胀感的病人,探查食管裂孔部是必要的,部分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可呈这些症状。先用拉钩将肝左叶拉向右上方,用手将胃贲门推向左下方,即可显露贲门部。而后用右手指触诊有无腹内脏器经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注意有无肿瘤及炎症病灶;并注意肝左叶有无肿块及转移癌病灶。
    脾区:腹部外伤病人,应常规检查脾区。脾包膜下破裂,不一定呈现腹腔积血,只有在触诊脾脏时,才发现有包膜下积血,这时也应行脾缝合修补或切除术。此外,还须检查结肠脾曲有无肿瘤等病变。
    胃:用右手触诊自贲门至幽门的整个胃前壁,大小弯,网膜及淋巴结。然后在小网膜下作一切口,并从胃大弯处分开胃结肠韧带,对胃后壁及胃床本身进行探查。
    十二指肠:沿幽门向右,探查十二指肠球部有无溃疡病变。穿透性溃疡常有较重的粘连,穿孔性溃疡则周围有脓苔和渗出液。
    胆道:先检查胆囊的大小、张力,有无粘连、水肿、化脓、坏疽,腔内有无结石等。然后,用左手食指伸入网膜孔(Winslow孔)内,触诊胆总管的粗细,有无结石,周围有无肿大的淋巴结、粘连或肿块压迫。
    胰:提起横结肠,于横结肠系膜基部用手指向上后方按压触摸胰的头、体、尾部,了解其硬度,有无结节及肿块。于切开的胃结肠韧带口探查胰体部。必要时可分离十二指肠降部,以显露胰头部。
    小肠:将横结肠及其系膜拉向上方,确诊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后,提出十二指肠空肠曲,根据病情需要,从空肠起始部依次一直检查到回盲瓣。在检查小肠的同时,检查相应的肠系膜有无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检查时,应及时将检查过的肠段送回腹腔。
    阑尾和升结肠:急性腹膜炎时要特别注意阑尾。先找到回盲部,顺结肠带向盲肠顶端寻找,即可见到阑尾。然后,探查升结肠,并注意右肾和右输尿管有无病变。
    横结肠和大网膜:提起大网膜和横结肠向上翻起,检查大网膜有无坏死或转移癌灶,有时大网膜与其他脏器发生粘连,还需检查可能引起的内疝、肠梗阻等。再自肝曲至脾曲检查横结肠有无肿瘤、狭窄或梗阻。
    降结肠、乙肠结肠和直肠:着重注意探查有无狭窄、梗阻、肿块、炎症病变和憩室等,并同时探查左肾和输尿管。
    膀胱、子宫及附属器:术者手放入盆腔,检查膀胱。女性须查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情况;在疑及子宫外孕时,必须检查附件。
    ⑵腹部外伤探查原则:如腹腔内有大量出血,应首先寻找出血来源,控制出血,然后由出血脏器开始有步骤地探查其它各脏器。如腹腔内无出血,而有胃肠道内容和气体溢出者,则先探查胃肠道,然后再探查各实质性脏器。一般顺序是先探查胃、十二指肠、胆道、胰、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膀胱等,后检查肝、脾,最后探查盆腔脏器和腹膜后脏器。
    ⑶急性腹膜炎探查的注意点:应先探查正常区,最后探查病区。大网膜常粘附于病变严重处,脓苔处多为病灶所在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有皂化点是急性胰腺炎的特有表现;如有肠壁充血、水肿肥厚、肠管膨胀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
    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探查的步骤:
    1)首先检查是否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进入腹腔后,检查有无腹水,肝、脾是否正常。初步判断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存在。再从胃幽门部沿胃大小弯向贲门探查有无溃疡,这是判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最直接方法。容易疏忽的溃疡在胃后壁、贲门和胃底部,必要时应该进入小网膜囊,用手从胃后壁探查。穿透胃后壁进入胰的胃溃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被发现。从幽门部详查到贲门部,可发现由于胃癌而引起的大出血,这也是上消化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2)当上述探查阴性时,应即探查胆道。胆道有出血时,常具有胀满血液的胆囊及胆总管。穿刺吸取胆囊或胆总管内获得血液或血性的胆汁,可以确定胆道出血。注意穿刺胆总管时不宜过深,以免误入门静脉,造成判断错误。
    3)溃疡除可以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外,也可发生在十二指肠其他部位。因此,如胆道探查阴性,应探查全部十二指肠。方法为在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切开腹膜,分离进入降部后侧;通过切开横结肠系膜根部右侧,可以显露十二指肠水平部;沿水平部下缘深入即可到达水平部后部。这样可以摸清十二指肠的一、二、三段有无溃疡、肿瘤或憩室。这些都可以是大出血的原因。
    4)近十二指肠悬韧带的空肠上段病变(结核、肿瘤、憩室、异位胰等)。有时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不能遗漏。
    5)上述检查均为阴性时,应切开胃前壁探查胃内。胃前壁的切口应大些,如胃内有大量积血,应迅速吸尽排空,用牵引器将胃壁切口拉开,使胃内大部分清晰可见。如探查时出血尚未停止,即可见出血处不断涌出鲜血。若不能直视到出血点时,可先判明出血来自贲门还是幽门方向,以便进一步向上或向下检查出血所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见血液不断自贲门流入胃内,可见贲门处粘膜下曲张静脉粗如小指,与肛道内痔相似。还应注意贲门部有无呕吐引起的裂伤、溃疡或肿瘤,手指由贲门伸入食管下端检查,可以测到一些线索。胃内除溃疡外,引起出血病变还有出血性胃炎、应激性溃疡及动脉硬化引起的小动脉破裂。
    6)食管下端及胃内未发现问题时,可通过幽门探查十二指肠有无病变。用手指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内,用另指在外作对合检查。也可用一胶皮导管通过幽门插入十二指肠内,吸尽积血,然后逐段抽吸以确定出血部位,明确部位后再切开十二指肠前壁寻找出血病变。亦可通过幽门插入纤维胆道镜进行检查。
    7)异位胰是易被发现的出血原因之一。异位胰位于粘膜下,外表略高于四周,色泽较淡、质软,在出血停止时易被忽视,因此须细致寻找。
    ⑸腹部肿块探查的方法:探查的目的是在于明确肿块的性质和来源,肿块与周围脏器或组织的关系及能否被切除。在进行局部探查之前,可根据需要作附近或有关部位的探查,避免把注意力一下集中于局部,而忽略四周的重要变化。恶性肿瘤要查明肝脏有无转移,直肠前及腹膜有无转移。发现已有多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时,不应再行局部深入的探查。
    若包块体积大,涉及范围广,一时无法查清来源、与有关脏器的关系及能否被切除,但可很快查明肿块的活动性、系囊性抑或实质性;通过穿刺了解其实质是硬(纤维组织为主)、是软(浆液状可由粗针吸出);与周围组织间有无一定间隙;肿块本质与四周血运是否丰富;附近有否重要组织与之相连,如右上腹部的肝十二指肠韧带,中上腹部的肠系膜上动脉,中腹部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两侧的输尿管,下腹部的髂动脉。上述组织在探查中应避免损伤。
    查明上述情况后,可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探查。进一步探查要从无重要组织的边缘部分开始,逐渐扩大并接近深部及内侧。如遇下列情况,肿块不能切除:肿块包绕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无法分离;包围肠系膜上动、静脉,无法分离;包围肝十二指肠韧带或侵及肝门无法分离;肿块大部分侵入周围腹壁,没有间隙可以分离。
    探查遇到粗大管形组织时,要判明是不是血管。在不能认清较大血管是否系{MOD}肿块的血管时,要先用手指挤压或无损伤钳钳夹暂时阻断,以观察有关肠道血运或远端血运,确无影响时再予切断结扎为妥。
    若肿块侵及输尿管或髂血管,在必要和具备下列条件时可考虑彻底切除:对侧肾脏正常,输尿管缺损部分能用肠管代替,有相等大小的人造血管可以代替髂动脉。
    在分离肿块时,应将最困难、最危险、是没有把握的部分留待最后处理。这样,即使肿块大部分已经分离而最后发现不能切除时,也可中止手术,否则肿块不能切除而重要组织又已被损伤,可使手术处于困难境地。
    体积较大的肿块,常常在探查分离过程中,逐渐认清与周围脏器或组织的关系,逐步明确切除的可能性。往往直到分离完毕,取下肿块时,才明确包块的来源。
    有的肿块在显露后即能明确性质,无需探查,如胰腺假性囊肿、肝囊肿、胆囊积水等,可根据病情,作必要的手术处理。
    有时肿块性质已经明确,四周也无粘连,仍需探查以决定能否切除,如肝癌要探查对侧肝叶及各个肝门均为阴性时,方能切除。
    ⑹急性肠梗阻的探查须知:
    1)剖开腹膜时,如见有少量草黄色清液,可因肠腔膨胀,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若腹腔内有血性并带臭味的液体,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存在;若腹腔内有气体,并有粪便及蛔虫,可判定肠坏死穿孔无疑。
    剖腹后,寻找梗阻病变的部位,其标志是:肠管膨胀越重、色泽改变愈明显之处;膨胀及塌陷肠管的交界处。寻找时应在切口周围敷以温盐水纱布垫后,轻轻将肠管逐段提出切口之外,向膨胀及变色越来越明显处探查,直至找到主要病变所在。肠壁可由于炎症而变脆,易被撕裂,故操作宜轻柔,不要强拉,对绞窄坏死的肠段更应小心。当病变主要部位固定于腹腔内不能显露或提出切口之外时,应先将近端膨胀的肠段减压,以利进一步探查。因探查而提出于切口之外的肠段不宜过多,以免因肠内液体量过大,牵拉系膜压于切口边缘,严重阻碍静脉回流,肠壁可因此变为紫黑色。应快速作肠减压术,吸出肠内积液。
    2)因粘连而引起梗阻时,要先分离粘连。分离粘连时应用锐器,勿损伤肠管浆膜层,手指钝性分离容易分破肠壁。
    3)因扭转、套迭而成团的肠袢,最好用手捧出切口之外再行处理。切勿将变脆的肠壁撕裂。闭袢内肠液若流入腹腔,常可迅速产生严重休克。
    4)发现系肠扭转时,应迅速以相反方向予以复位,应辨清方向及扭转度数,以免加重扭转或复位不彻底。
    5)病变解除后,因肠段血运暂时受阻而疑有坏死可能时,应采用温{MOD}水湿纱布垫多次包敷,肠系膜作普鲁卡因封闭(肠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鲁卡因100~200ml)等方法,3~5分钟后再观察色泽的改变、蠕动的恢复,以及{MOD}肠管的动脉是否跳动。除非恢复正常,若有可疑,即应切除。
    6)凡有结肠膨胀时,应疑及结肠梗阻,可先观察盲肠、横结肠中段及乙状结肠。病变应在膨胀肠段与正常肠段之间。若在盲肠与横结肠中段之间,要探查升结肠及肝曲横结肠;在横结肠与乙状结肠之间时,要探查脾曲横结肠及降结肠。
    7)探查中除应多考虑常见的梗阻病因外,也不应忽视罕见病因,如膈疝嵌顿、肠管壁疝的嵌顿,以及各种内疝的嵌顿等。
    8)找到病变,见到病变远端正常肠段和膨胀肠段到病变处为止时,探查才可告终。
    6.处理病变
    ⑴对于腹部损伤病人,查明损伤部位、范围和程度后,即应予以处置。脾破裂行脾缝合修补或切除;肝破裂行缝合修补、楔状切除或半肝切除,如病人情况不允许作肝切除术而其他方法又不能止血时,可施行肝动脉结扎术;肠破裂行单纯修补或切除术;严重结肠损伤则宜先行肠外置术。
    ⑵对于腹膜炎病人,消除炎症来源是治疗的主要方面。如阑尾炎、美克耳(Meckel)憩室炎应尽量切除;胆囊炎、胆管炎应行造瘘引流;胃肠穿孔应行缝合修补或切除。如为原发性腹膜炎应尽量吸出脓液,清拭腹腔,于下腹部放置香烟引流。
    ⑶上消化道出血,应根据出血的原因,进行缝扎或切除,以达止血的目的。
    1)不能切除的溃疡出血,单纯缝扎不能保证不再出血,应尽可能使溃疡摒除在胃肠之外,并以周围组织覆盖溃疡,再加胃大部切除术,以保证不再出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胃底部血管结扎术,近期效果不肯定,应加行脾切除术或胃横断术。
    3)胆道出血行胆总管引流术以后冲洗止血,但效果不肯定。如胆囊内有大量积血,应在引流胆总管的同时切除胆囊,结扎肝动脉。
    4)贲门或高位小弯溃疡出血,须作上端胃切除术,应将腹部切口改为胸腹联合切口,切开膈肌,切除病变,将胃提至胸腔内,与食管下端吻合。
    若探查阴性,而盲目行胃大部切除术是不足取的,因为表浅性溃疡、出血性胃炎等病变常遍及全胃,切除部分胃体并不能制止出血。如病变不在切除范围之内,更起不到止血作用,盲目切除徒增病人不必要的负担,促使原已危重的病情更加恶化。必要时可作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再观察疗效。
    ⑷对于腹部肿块的处理,实际上分离肿块的过程,就是切除的过程。探查分离完毕,即可取下肿块或切除已经明确的病变,或明确肿块不能切除而中止手术。
    对于与肿块相连的周围组织,在探查分离过程中受损伤时,应按能补则补,不能补则切除的原则进行处理。如胆总管、输尿管受损而不能端端吻合时,可用一段游离的肠段代替。如血管受损不能端端吻合时,可用人造血管代替。
    ⑸对肠梗阻病人应根据发现的病因作相应的处理,如粘连松解,套迭返纳,扭转复位,内疝返纳和修补,引起梗阻的肿瘤切除或明确的坏死肠段切除。
    因多次手术所致严重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应在分离粘连解除梗阻后,考虑行小肠折叠术。
    因全小肠扭转而全部小肠坏死是最难处理的。如确已坏死,只有切除才能暂时挽救生命,再根据存活的小段肠管作倒转术、或人工括约肌手术。
    为保证修补和切除吻合的肠管愈合良好,应考虑肠管内减压,近上端的可将胃肠减压管通过幽门,从上引到需要减压的肠管内;近下端的可由盲肠插入一胃肠减压管,通过回盲瓣引到需要减压的肠管内,以保证局部不致膨胀而破裂成瘘。小肠内所有蛔虫,应通过减压处取出,或推挤到结肠内,以防因蛔虫活动而钻破吻合部位。
    7.清洁腹腔 脏器损伤处理后,应尽量将腹腔内的积血、肠液、粪便、组织碎块、异物等清除赶紧,然后用等渗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冲洗盐水澄清为止,并尽可能将水吸净。冲洗时应注意膈下、结肠旁沟及盆腔等处,勿使污液积存。腹腔污染不重者,可用盐水冲洗腹腔。若腹腔已形成脓肿,或炎症已经局限,在脓液吸尽后不再用盐水冲洗,以免将感染扩散。
    关于腹腔内应用抗生素问题,如果腹腔污染轻,或无空腔脏器损伤,可不必灌注抗生素。但若腹腔内污染较重,或有空腔脏器损伤,尤其有结肠损伤时,腹腔内手术结束后可用低浓度的抗生素溶液置入腹腔,如头孢类或氨基糖甙类,溶于生理盐水中灌入腹腔,或用1%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
    腹膜炎病人清除病原后,如病情允许,应尽量做到吸尽脓液,清洁腹腔。腹腔冲洗及腹腔内应用抗生素问题,参照上述原则进行。
    8.腹腔引流 下列情况的腹部外伤病人,必须放置腹腔引流:①肝脏损伤;②脾切除术后;③胆道损伤;④空腔脏器伤,尤其是腹膜外空腔脏器破裂;⑤伤处渗血不止;⑥缝合处愈合可能不良,或有可能形成瘘者。
    对腹膜炎病人,手术后大多数需行腹腔引流,其适应证是:①无法切除的炎症性病灶,如阑尾穿孔未能切除者;②病灶已经切除,但因周围组织有明显炎症改变,缝合不牢,可能漏液者;③腹膜后有感染者(包括切开胰或十二指肠者);④腹膜内已有局限性脓肿形成者;⑤胃肠道吻合而吻合口疑有渗漏可能者。
    较大而与周围有粘连的肿块切除后,该部也应放置引流为妥。
    引流条可根据损伤的器官、腹腔流出液体性质和污染的程度而定。对有可能形成大量消化液排出的胆汁瘘、小肠瘘、胰瘘,可在膈下、肝下或盆腔放置双套管持续吸引,或用较大口径的软胶管作引流;对伤口渗血、污染较少、病源已作处理的腹膜炎,可用香烟引流。
    引流条应在腹壁另戳创口引出,不宜通过原伤口或探查切口引出。
    引流口要足够大,引流条要用缝线固定于腹壁上,或用安全针固定,以免脱出或滑入腹腔内。
    9.切口缝合 一般均应一期缝合切口。切口有轻度污染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赶紧后缝合。切口污染较重者,创口冲洗后于腹膜外或皮下,或两处均置胶皮片引流,再缝合切口。
    对贫血、低蛋白血症、腹内有感染的、年老、危重病人,估计术后愈合不良者,可加作腹膜外切口减张缝合,以免术后伤口裂口。
[术中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1.腹部外伤合并休克,疑有腹腔内较大出血时,要立即剖腹探查,腹内大出血,剖腹后如有大量血液涌出,血压必趋更降。此时,应加速输血,清除积血,判明出血点,压迫止血。迅速、准确的止血,是抢救的关键。在控制出血中,显露很重要,必要时迅速扩大切口,分离周围组织;对小出血点不要求逐一钳夹结扎,可留待以后处理。应首先抓住控制主要出血部位。止血关键在于看清出血部位及出血速度。应用吸引器吸引,用大纱布垫拭,很快清除积血,看清出血点,正确止血。
    在探查空腔脏器外伤性穿孔时,要仔细全面,切勿遗漏,否则会导致全盘失败。局部负压引流,对防止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2.对急性腹膜炎病人,切口选择要适当,否则会造成探查困难。剖腹后,应迅速找出病变部位,不宜忽上忽下,徒使感染扩散。腹腔内的脓液不但影响肠管蠕动的恢复,而且被吸收后将加重全身中毒,同时也易形成残余脓肿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故在术中应尽量吸净。腹腔内异物如食物残渣、蛔虫等更应除去。至于腹腔内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要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脓液广泛存在于腹腔内,可给予冲洗,然后吸净冲洗液,尤应注意两侧膈下间隙、两侧髂窝最低处、和直肠膀胱陷凹及肠间,勿使液体残留。如脓液局限于腹腔某部位,则忌用生理盐水冲洗,以免使感染扩散。
    3.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术前短期非手术治疗可使病情稳定,有利于探查手术;仓促手术,可使手术因病情恶化而被迫中止。探查时要有序、仔细和耐心,越是困难越要镇定,才能不遗漏病变,达到手术止血的目的。若发现病变而未见出血,可轻轻拔除凝血块,以观察出血情况。在拔除凝血块后,经常有大量出血,应即以手指压迫出血点,迅速缝扎出血。同时加快输血,并考虑是否需要其他辅助手术。切忌盲目进行切除手术,尤其在探查不彻底时常会有害无益。如全部探查均为阴性,不要立即结束手术,应快速输血提高血压,稍加等待,以观察血压提高后是否重见出血。
    4.腹部肿块探查分离前,要估计肿块能否切除,腹腔余地有无转移扩散。分离肿块时一定要先外侧后内侧,先易后难,在适当的间隙内进行,容易而较少出血。在离断任何组织时,一定要辨认是何组织,切忌盲目切断,而损伤其间可能包有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注意管形组织,特别是较大的管形组织。没有把握时不要切断大血管,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对肿块性质不明者,可先行穿刺,除外血管瘤,以免分离切除造成危险。探查越近内侧越要细致,不求快,求安全。在分离到最后,发现与腹主动脉等重要组织无法分离时,宁可先留下部分肿块组织,也不要损伤重要组织,待取出肿块细致检查后,再考虑如何处理。
    5.急性肠梗阻探查手术的注意事项,将于各类肠梗阻中分述。
[术后处理]
    1.** 腰麻、硬膜外麻醉者平卧6小时,全麻者待病人苏醒、血压平稳后可改半坐位,使炎症渗液集聚于盆腔内。因盆腔腹膜的吸收力较上腹部为差,可减轻中毒反应,一旦盆腔形成脓肿,也易作切开引流。同时,半坐位也能减轻腹胀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2.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及呼吸,积极防止休克。
    3.禁食、胃肠减压、记液体出入量 禁食期间,应静脉输液,恢复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胃肠减压至肠蠕动恢复、**排为止。拔除胃管后,可开始进流质,逐渐改为半流质和普食。
    4.尽早解除腹胀 轻轻**腹部;**足三里、上脘、中脘、天枢、合谷等穴,有助于防止腹胀、肠麻痹。应用中药胃肠复元汤(生黄芪15g 太子参10g 苏梗10g 桃仁10g 枳壳10g 大黄15g 炒莱菔子20g 广木香10g 赤芍15g 蒲公英30g)1/4剂水煎液经胃管注入,每日2~4次,连续3日,每日排便超过3次后减量或停药。如上述处理后腹胀不能缓解,可行肛管排气或低压灌肠。术中如未涉及胃肠道,可及早应用新斯的明0.5~1mg,作两侧足三里穴位封闭,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5.运用抗生素 最好根据腹腔渗液培养出的病源菌,及对药物的敏感度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一般可使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氯霉素,或庆大霉素,同时应用甲硝哒唑。
    6.腹腔引流管接引流袋或消毒瓶,记引流量。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引流通畅,每日转动香烟引流条,向外拔出少许,一般不超过4~5日后完成拔除。
    7.术后勤翻身,鼓励早活动,以预防肠粘连形成;同时嘱病人经常活动下肢,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8.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腹腔内出血、瘘、梗阻、感染等,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9.切口如发生感染,必要时应及早引流。
脐疝修复术
    脐疝分为3型,即脐膨出(婴儿型或胚胎性脐疝)、小儿型和成人型。
    脐膨出最少见,发生率为1/5000,是一种先天性缺损,突出到脐带内的腹内脏器仅被覆一层羊膜和腹膜,无皮肤遮盖。如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较长,会很快干燥并发生坏死,以致内脏从缺损处膨出体外。
    小儿型脐疝较多见,发生率为1%,多发生在2岁以内,常由于先天脐部腹壁缺损和腹内压力增高所致。疝囊外被覆着皮肤和腹膜。
    成人型脐疝较少见,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脐部有缺损,另一方面是由于腹内压力增高。
[适应证]
    1.脐膨出应在出生后稍事准备即行手术。
    2.小儿型脐疝,如在2岁以内,直径在2cm以下,可试用胶布内翻固定,如直径大于2cm,或2岁以后仍不自愈,应手术修复。
    3.成人型脐疝,虽嵌顿发生率不高,但因其不易自愈,均应手术治疗。
    4.各种嵌顿性脐疝应紧急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1.如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等),应在术前消除。
    2.其他术前准备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麻醉]
    一般可用局麻;较大的脐疝可以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小儿脐疝可以用骶管麻醉或用全麻。
[手术步骤]
    以小儿型脐疝为例。沿脐疝下方边缘做一弧形切口,切口长度以能上翻皮瓣、显露疝囊为度。皮肤切开后,继续向下切开皮下浅筋膜,显露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出脐疝疝囊,在其基部作椭圆形切口,切开腹中线筋膜和部分腹直肌前鞘。分离疝囊周围的粘连组织并切开疝囊,切开始需注意避免损伤疝内容物。分离出疝环四周的腹膜后,用止血钳提起、张开,再用小指探入疝环,检查附近有无重要脏器和粘连。将疝囊清理完毕后,剪去多余的疝囊腹膜,将腹膜作间断外翻褥式缝合,闭合腹腔。重叠腹中线的筋膜切缘和两侧腹直肌前鞘(上瓣重叠于下瓣之上约2~3cm),用4-0或7-0号丝线将下瓣间断褥式缝合于上瓣之下,然后将上瓣覆于下瓣外面作间断缝合。缝针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腹腔内脏器。
    待筋膜修复完毕后,先用示指将皮肤切口上瓣的脐孔撑开,松解周围的粘连,再用另手示指敷以纱布将脐孔下压。然后,将脐孔部位的皮下组织缝合固定在中线的筋膜面,最好将浅筋膜也固定在深面的筋膜和腹直肌前鞘上。最后,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对较大的分离创面,应于皮下和筋膜上之间放置香烟引流。
[术中注意事项]
    小的疝囊无粘连,分离切开常无困难;但大的疝囊病史久,常与内脏有粘连,在分离、切开疝囊时,要注意避免损伤疝内容物。如果在疝囊远端切开始,因粘连不能进入腹腔,可将疝囊提起,分离出腹直肌前鞘和疝囊颈的交界处(该处多无粘连),然后在此处切开疝囊,用小指伸入探查,推开粘连。如为肠管,可推回腹腔;如为大网膜,可与疝囊一并切除。
[术后处理]
    注意控制腹胀、便秘、咳嗽等可使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切口可用腹带包扎1周左右,待拆线后去除。皮下引流48小时后拔除。
前侧腹膜外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应证]
    适用于右上前间隙、右肝下、左肝上及左肝下前间隙的脓肿。
[麻醉]
    一般多用局麻。
[手术步骤]
    1.** 平卧位,季肋部垫高。
    2.切口 采取肋缘下2cm斜切口,如脓肿在左侧取左肋缘下斜切口,脓肿在右侧则取右肋缘下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若脓肿靠近外侧,则不必切开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而是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显露腹膜但不切开。
    3.引流 根据脓肿所在部位,用示指在腹膜和膈肌之间向右上或左上分离,触及脓肿壁,用针试验穿刺,抽得脓液后,沿穿刺针切开脓肿至脓腔底部,放出脓液送培养,作药敏测定。再用示指伸入脓腔向各个方向探摸,估计脓腔深度及大小,并分开纤维隔,通畅引流。然后,于脓腔底部放置引流条,以及一长一短多孔软塑料管,引出体外,并妥善固定。
[术后处理]
    1.全身治疗 继续应用抗生素,根据培养及药敏测定选择敏感抗生素。体弱病人应多次少量输血,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2.鼓励病人起床活动 可先在床上多行深呼吸运动,使膈肌早期恢复功能,促进脓液排出,加速脓腔闭合。
    3.引流物的处理 置香烟引流者,术后及时更换被脓液浸透的敷料,根据排出脓液的多少及全身情况,逐步拔出引流
小儿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疝囊常与精索和睾丸紧密愈着。因小儿处于发育过程,所以手术时,仅需高位结扎疝囊,多不需切除疝囊和修复腹股沟管后壁。常用方法有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和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两种。
    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
[手术步骤]
    1.切口、显露疝囊 在病儿耻骨上,相当于腹直肌外缘处的皮肤自然皱襞做斜切口。此切口需较成人的切口略高和较平。切开皮下浅筋膜后,可见到腹外斜肌腱膜和较成人比例为大的外环。小儿腹股沟管较短,多在1cm左右,用小拉钩向上外方向拉开外环,再用止血钳分开提睾肌,即可显露出精索和疝囊。
    2.分离疝囊 分出疝囊,用止血钳提起后剪开。扩大疝囊切口,并将其边缘用止血钳提起,平铺展开。在内环和外环之间,用一把组织剪伸到囊壁和精索之间,环绕疝囊锐性分离,并将疝囊壁横断。上半段疝囊用纱布将其与精索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
    3.缝扎囊颈 用左手食指伸入疝囊,将囊内容物推回腹腔,再将疝囊颈部拧绞后缝扎,并剪去多余的上段疝囊。下半段疝囊不需切除,在止血后放回阴囊原位。检查精索,不要扭曲,防止睾丸血运障碍。
    4.缝合 仔细止血后,缝合提睾肌和腹外斜肌腱膜。再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
[手术步骤]
    1.切口 此种手术的切口应比经腹股沟途径的切口稍高。在病侧腹股沟管内环上方约0.5cm处(相当于病侧下腹部自然皱襞平面)作一长约3cm的横切口;切口的内侧端起于病侧腹直肌外缘。切开皮肤和浅筋膜后,按切口大小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再顺肌纤维方向切开腹内斜肌,并将其钝性分离,向上下拉开。然后沿皮肤切口横向切开腹横肌和腹膜,进入腹腔。注意避开髂腹下神经和腹壁下血管。
    2.显露疝囊口 用蚊式止血钳提起切口下缘的腹膜向下牵拉后,即可见内环处的疝囊口。伸入小指检查疝囊内情况。
    3.剪断疝囊口后唇腹膜 另用数把蚊式止血钳将内环处疝囊口后唇的腹膜提起,沿后唇后侧(即囊口下侧)分离并横向剪断腹膜。
    4.缝合腹膜 将腹壁的腹膜切口上缘与剪断的疝囊口后唇的腹膜下缘用细丝线连续缝合,闭合腹腔。这样,就可将疝囊和内环附近的腹膜一样旷置在腹腔外,腹腔内容物再也不会经内环处的疝囊口进入疝囊内,达到高位处理疝囊的目的。
    5.缝合腹壁 逐层缝合腹壁各层。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本手术适用于婴幼儿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而形成的腹股沟斜疝和用其他方法修复的术后复发性斜疝。在手术过程中,切口位置十分重要。太高、太低和太内、太外均不易找到内环开口处,需要注意。此外,在剪断内环后唇的腹膜时,必须将腹膜与腹膜外结缔组织分开,否则会误伤输精管、腹壁下血管和膀胱。其余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胸腔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应证]
    此法不常应用,仅在右肝上前间隙的高位脓肿或腹膜外间隙脓肿时才采用。
[手术步骤]
    1.** 同后侧腹膜外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2.切口 按脓肿部位,沿第8、9或第10肋骨腋中线作一与肋骨平行,长约8~9cm的切口,切除一段肋骨,显露胸膜。
    3.引流 根据胸膜与膈肌有无粘连而分为一、二期手术。如已有粘连,可直接在粘连部位穿刺,获得脓液后,沿穿刺针一期切开粘连的胸膜与膈肌,引流脓腔。若无粘连形成,则用碘酒棉球涂擦胸膜,再用干纱布填塞伤口,使肋膈角胸膜与膈肌发生粘连,3~5日后再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为切开排脓,从原切口进入,通过粘连的胸膜和膈肌,先用针穿刺,抽出脓液后,沿穿刺针切开,再以手指伸入脓腔分开纤维隔,放置引流条。
[术后处理]
    同后侧腹膜外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手术原则]
    1.充分显露 切口上方需在腹壁下动脉处,使疝囊颈充分显露出来。
    2.高位结扎疝囊 在内环处完全分离出疝囊,这样才消灭腹膜的袋形外突,防止疝的复发。
    3.仔细止血 沿精索走行的大小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防止术后形成血肿,继发感染。
    4.加强腹壁 主要是利用缝合或修复的方法加强腹壁,特别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力量,减少薄弱环节,这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术前必须仔细选择修复方法;术中应认真操作。
    根据腹股沟斜疝的解剖特点和临床表现,证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防止疝复发的重要环节在于妥善缝牢内环处的腹横筋膜。腹横筋膜围绕精索形成内环口,并呈漏斗状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变成精索内筋膜。形成腹股沟斜疝后,腹横筋膜则同时围绕着疝囊和精索。所以,手术修复斜疝时,必须在此漏斗口部纵行切开精索内筋膜,显露疝囊和精索,并将二者分离,然后在内环平面横行切开疝囊,将疝内容物返纳后,闭合腹膜。并要特别注意缝牢腹横筋膜。除婴幼儿外,还需将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的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进一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修复手术中显露内环的途径有三种:一是要腹股沟部,二是经腹腔,三是经腹膜前。临床上常使用两种方法。
[手术方法的选择]
    修复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疝囊大小、病程长短、有无复发等具体情况来选择。
    除此以外,在选择和施行手术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成人的腹外疝修复术,除有嵌顿或绞窄者应紧急手术外,均宜择期手术。
    2.成人并发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如腹水、尿潴留、严重的慢性咳嗽等)或其它全身性严重疾病(如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以及妊娠早期和后期,均不宜手术治疗。
    3.小儿的腹股沟斜疝很多可以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婴幼儿因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而发生的斜疝,约有40%在生后6个月左右可以自愈,约有60%至2岁时自愈。因此,直径在2cm以内的较小疝囊,均适于在1~2岁以后施行手术。
    4.未嵌顿的斜疝同时患有局部皮肤疾病时,应等皮肤病治愈后手术。
[术后准备]
    1.明确诊断是斜疝还是直疝,或是二者并存,是否滑疝,有无嵌顿或绞窄等。
    2.详尽了解肠梗阻、脱水、休克等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并发哪种严重疾病,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3.术前排空膀胱。
[麻醉]
    成人用硬膜外麻醉;小儿可用**麻醉或骶管麻醉。
[手术步骤]
(一)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Ferguson)
    1.**、切口 仰卧位。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3cm处至耻骨结节,作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6cm。
    2.显露疝囊 切开皮肤后,最先遇到的是浅筋膜浅层(即皮下脂肪)。切开此层时,可在术野见到两条腹壁浅部动脉(即切口外段的腹壁浅动脉和切口内段的**外浅动脉),应一一结扎、切断,防止不必要的出血,再顺切口方向切开浅筋膜深层。
    用缠纱布的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浅筋膜深层下面的结缔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外斜肌腱膜上切一小口,先用剪刀在腱膜下潜行分离,再用剪刀挑起腱膜,顺纤维方向向上和向下剪开,以免损伤紧贴在腱膜下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当向下朝外环剪开始,可用镊子插入外环,将其撑开,以免损伤经外环通过的髂腹股沟神经。
    用小止血钳夹住并提起腹外斜肌腱膜的两缘,用缠以纱布的示指在腱膜切缘深面向两侧分离。下外侧缘需分离到腹股沟韧带,上内侧需分离出腹内斜肌、腹横肌游离缘和联合肌腱]。分离过程中,注意不应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深面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将腹内斜肌、腹横肌用直角拉钩向上拉开,显露精索和覆于其上的提睾肌。在前方切开提睾肌,用小止血钳轻轻夹住切缘拉向两侧,就可看到精索。
    仔细分离精索,注意其周围的组织,在精索的内上方寻找疝囊。有困难时,可嘱病人用力咳嗽或收缩腹肌,使疝囊外突。辨清疝囊后,即可提起、切开。
    3.高位结扎疝囊 欲求疝囊的高位结扎,首先必须将疝囊向上分离至内环处。分离疝囊时,可用止血钳提起疝囊切开缘,并用左手食指伸入疝囊作为支持,再用右手示指缠以纱布仔细钝性分离,逐渐将疝囊与精索等组织分开。如粘连较重,也可使用锐性分离。
    向上分离疝囊见到腹膜外脂肪时,即已分至疝囊颈以上。在内环处应辨清附近的组织结构。在疝囊内侧,常可见弧形的腹横筋膜缺损缘。将手指经疝囊颈伸入腹腔内,可触及腹壁下动脉在内环的内下方搏动。精索在疝囊的外下方,其中的输精管常紧贴疝囊壁,分离时应避免损伤。然后用手指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
    如果疝囊较小,可在颈部缝扎、切断;如果疝囊较大,则可将疝囊游离缘提起,并将疝囊颈尽量拉出。在颈部高位用4号丝线作荷包缝合。扎紧荷包缝线后,再行缝扎加固,使局部腹膜不再存在袋形突出。然后在缝线远端1cm处切除疝囊。缝合时必须注意避免损伤精索和腹壁下血管,还应避免扎住腹腔内脏器。如疝囊较大,可不分离疝囊下半段,只在其中部切断后切除上半段,保留下半段,以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最后将疝囊残端推回腹膜外间隙。
    4.修复腹壁 在精索不移位的情况下修复腹壁各层。
    首先,将上层精索轻轻向外下方拉开,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的弧形缺损,一般需3~5针,缝合后的内环应使精索不受压迫,约能通过一止血钳尖为准。缝合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内侧的腹壁下动脉及从腹横筋膜深面穿出的精索外血管和耻骨血管。
    其次,将提睾肌切开缘作间断缝合后,用4号或7号丝线从上方开始将联合肌腱间断缝于腹股沟韧带上,针距1cm左右。待全部缝好后,自上向下依次将线打结。腹股沟韧带上的针孔要浅而宽,以防损伤股动、静脉。几个针孔不要缝在同一纤维束间,以防拉紧后撕裂,影响修复后强度。缝合时还要注意避免张力过大,影响愈合。
    然后,将两层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缝至外环时,需注意保留能容纳一小指尖的间隙,以免新形成的外环太小,影响精索内血液返流,发生术后阴囊水囊,甚至造成睾丸萎缩。同时尚要注意勿将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和膀胱缝住。
    5.缝合 仔细止血,必要时用温盐水纱布敷压创面,小出血点均应一一结扎;然后冲洗伤口,用细丝线间断缝合浅筋膜深层和皮肤。一般情况下不需引流。
(二)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Bassini)
    手术开始步骤同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仅在修复腹壁时将精索移至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将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修复时先用橡胶皮片将精索拉开,间断缝合腹横筋膜上的缺损。然后用4-0或7-0号丝线间断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自上向下约缝4~5针。先不结扎,待全部缝好后再自上而下依次扎牢。将精索放在腹内斜肌外面,间断缝合提睾肌,再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外环处需能容纳一小指尖。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三)改良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耻骨韧带修复术(McVay)
    耻骨韧带是腹股沟韧带向后反折为陷窝韧带后,再向外延续至耻骨梳状线上的韧带McVay根据尸体解剖证明:联合肌腱和腹横筋膜的止点不在腹股沟韧带,而在耻骨韧带,故修复时宜将联合肌腱缝于耻骨韧带上。这样做的结果,可使疝的复发率降低,修复后发生股疝的机会也少。但耻骨韧带距股静脉较近,操作比较困难。
    手术开始步骤同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在修复时,先拉开精索,将内环处的腹横筋膜缺损间断缝合。然后在腹直肌前鞘纵行切开,减少缝合的张力。用左手食指触及股静脉加以保护,再用4号或7号丝线间断缝合联合肌腱和耻骨韧带3~4针。将精索置于腹内斜肌外面,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后,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四)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Halsted)
    此法的特点是将精索移至皮下,可利用腹部的各层肌肉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减少疝的复发。适用于年龄大、疝囊大、腹壁薄弱的病人。
    修复时,拉开精索,用细丝线间断缝合内环处腹横筋膜的缺损后,再用4-0或7-0号丝线将联合肌腱缝在腹股沟韧带上,最上一针不能缝得太紧,以免压迫精索。然后将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外面,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有时在精索自内环通出处尚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口上端另切一横行小口,切断部分纤维,使精索不致受压。最后将精索置于皮下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五)腹横筋膜修复术(Shouldice)
    Shouldice手术最本质的部分是修补内环口及腹股沟管底部的腹横筋膜。此法主要适应于巨大的斜疝、直疝和直、斜疝并存的马裤疝。
    疝囊切除前的步骤同前。分离囊颈时必须达到内环口处,把内环口周缘的腹横筋膜边缘分离出来,在颈部行荷包缝合或贯穿结扎,切除疝囊远端,任疝囊残端退缩回内环口内腹膜外间隙。此时以解剖镊子或止血钳提起内环口内侧缘的腹横筋膜,看到并向后推开腹壁下动脉及其它腹膜外脂肪组织,向耻骨结节方向剪开腹股沟管后壁的腹横筋膜。
    首先提起腹横筋膜上侧瓣,分离其下的脂肪层,继而提起下侧瓣,注意来自腹壁下动脉的分支穿通该筋膜瓣走向提睾肌和精索,即精索外动脉,在分支基部予以切断、结扎。下缘筋膜瓣必须分离至其融合至腹股沟韧带深部处。充分止血后,进行腹横筋膜修补和内环重建。采用双对抗缝合技术,用4-0或7-0号丝线从下端开始向上递行交叉连续缝合。下外侧筋膜瓣重叠缝到上内侧瓣的深面,一直缝达内环外侧缘,留下精索出口。
    然后,将上内侧筋膜瓣的游离缘盖在外侧瓣上面,再把上瓣游离缘与下瓣同腹股沟韧带深面融合处连续自上向下缝到耻骨结节附近,与最初的一针缝线打结,缝合针距2mm~4mm,以不同深度,缝成不平的锯齿状,以增加强度。完成腹股沟管后壁修复和内环口重建。
    最后,把联合肌腱和腹横肌腱膜(弓),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下,缝合该腱膜。
[术中注意事项]
    1.大出血 疝修复术中发生大出血会造成严重后果。最常发生出血的3条血管是闭孔动脉异常起源支、腹壁下血管深支和髂外或股动、静脉。
    造成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缝合腹股沟韧带时,缝针过深,穿破血管发生出血。所以,在进行缝合时,一方面应将被缝的韧带尽量提起,使之离开血管,另一方面可用左手食指将股动、静脉向外推开。万一发生出血,小的血管损伤可用压迫止血。如压迫无效,可扩大显露范围,予以结扎(固有交通支,不会发生组织血运障碍)。但大的血管损伤时,则需及时扩大切口,暂时压迫出血的上、下血管,然后用3-0丝线修复血管破口。万不得已时,才考虑采取结扎方法。此外,由于阴囊组织疏松,即使是细小的出血点也不易自行止血,以致形成血肿。因此,操作中无论大小出血点均应仔细结扎。
    2.下腹壁神经损伤 下腹壁神经分布较密,切开腹壁各层时应避免损伤。一旦切断,宜将断端结扎,以防营养血管渗血。
    3.输精管损伤 对年轻男子,可考虑术中即行输精管吻合术。
    4.睾丸血运损伤 睾丸的{MOD}血管较多,主支是来自腹主动脉的精索内动脉(即睾丸动脉)。此外,尚有精索外动脉、输精管动脉、膀胱下动脉、前列腺动脉和**动脉。这些动脉互有交通支相连,故一般不易发生睾丸缺血和坏死。即使如此,在疝修复术中,如精索与疝囊有紧密粘连,分离过程中仍应避免损伤精索的小血管。此外,尚应注意在缝合精索通过的内、外环时,不要缝得过小,以免造成精索绞窄。
    5.腹腔脏器损伤 疝的修复手术过程中,最易损伤的腹腔脏器是肠管。可能在切开疝囊时切破肠管,或在结扎疝囊时将肠管扎住,所以在进行这两个步骤前要认真检查,采用预防措施,避免损伤。膀胱也易被伤,特别是儿童的膀胱位置较高,疝囊距膀胱较近,分离疝囊或缝扎囊颈时更易受损伤,必须注意避免。如不能确定疝囊或膀胱时,可先试作穿刺;如还不能确定,即应改经腹腔途径辨别。术中一旦发生内脏损伤,均应及时修复处理。
    6.腹横筋膜双对抗缝合应在交叉不整齐的平面和深度上进行,最后形成一锯齿状缝线,以增加强度,避免撕裂。
[术后处理]
    1.保护伤口,防止尿液湿污。局部压纱袋12~24小时,并托起阴囊预防血肿。
    2.防止造成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控制咳嗽,防止便秘等。
    3.术后2~3日下床活动,1周后拆线,半月后作一般劳动,3个月后可作重体力劳动。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全身并发症 疝修复术后常见的全身并发症有肺炎、肺不张、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均应在术后注意防止。
    2.切口皮下(或阴囊)血肿 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小血肿可以穿刺抽出;如发现血肿逐渐增大,应在手术室无菌操作下重新拆开缝线,仔细止血。不然,常因阴囊组织疏松,血肿继续增大,以致造成切口感染,影响愈合。
    3.切口感染 术后如感觉切口跳痛,全身发热,就应及时检查。如发现切口感染,除全身使用抗生素外,局部还需视情况考虑拆线引流。
    4.睾丸鞘膜积液 常发生在疝囊下半段未切除的病人中,术中可将下半段疝囊口敞开,以减少发生积液的机会。如果发生,可小心穿刺抽液处理。
    5.复发 疝的复发大多是疝囊颈部没有做到真正的高位结扎和内环口腹横筋膜缺损未修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腹股沟管后壁缝合不牢所致。这些都应在第1次手术时注意操作,以免复发。此外,病人年龄较大、一般情况不良、术后有并发症等,都是造成复发的因素。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10-3-4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甲状旁腺切除术
[适应证]
    1.甲状旁腺腺瘤,约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92%。
    2.甲状旁腺增生症,占7%。
    3.甲状旁腺癌,占1%。
[术前准备]
    1.测定血钙、尿钙、磷含量及血中碱性磷酸酶含量。
    2.测定肾功能及系统检查有无尿路结石。
    3.拍X线片检查骨骼脱钙情况。如有骨质疏松和脱钙变化,应嘱病人卧床休息,避免发生病理骨折。
    4.做B超、CT检查,必要时做上纵隔充气造影或锁骨下动脉造影,以确定肿瘤位置。
[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或气管内插管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 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甲状腺显露步骤 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3.检查甲状旁腺
    ⑴首先探查4个甲状旁腺正常所在部位。先从甲状腺右叶开始,切断、结扎右侧甲状腺中静脉。用止血钳或牵引线把甲状腺向内前方牵引,钝性分离右叶的侧后面疏松组织,直达食管及颈椎体侧肌膜,即可在甲状腺背侧,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终末支分布区见到右侧两枚甲状旁腺或腺瘤。正常甲状旁腺呈桔黄色,卵圆形,约5mm×3mm×2mm,左、右侧各2枚。如其中1枚腺体呈红褐色肿大,多为腺瘤,易被发现。如有两枚以上腺体比正常增大且大小不匀,颜色呈黄红褐色时,则应考虑为增生。甲状旁腺癌多呈圆形,因被膜增厚而呈灰白色,常与周围组织之间发生粘连。如探查右侧未发现可疑病变或增生时,应继续探查左侧。
    ⑵探查异位甲状旁腺瘤:通常分三个解剖区域探查。A.颈部甲状腺区;B.胸骨柄后区;C.上纵隔区,需劈开胸骨探查胸腺。亦可循上、下甲状旁腺胚胎期发生过程的变异部位寻找。上甲状旁腺的异常部位有4处,下甲状旁腺的异常部位有5处。如果颈部找不到病变腺体,应劈开胸骨探查上纵隔或胸腺,必要时可切除胸腺加以解剖,寻找病灶。因为在纵隔内的旁腺瘤几乎都在胸腺内。
    4.摘除病变的甲状旁腺
    ⑴自周围组织钝性分离肿大的腺瘤,切断、结扎出入的血管,完整地摘除腺瘤。
    ⑵切除增生的甲状旁腺:如果探查发现2枚以上旁腺明显肿大,可判定为增生,应探查4枚后,选其中一个切取部分组织送冰冻切片。待病理证实为增生时,可摘除3枚,仅留下一枚不大于40mg的旁腺即可维持正常功能。
    ⑶如诊断为甲状旁腺癌,应将同侧甲状腺叶及峡部以及颈总动脉前疏松结缔组织、气管周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一并切除。如癌肿被膜未破溃,可保留喉返神经。如肿瘤已溃破或与喉返神经粘连、浸润时,则应一并切除。
    5.缝合颈前肌及皮肤切口 甲状旁腺腺瘤摘除后,将创面可靠缝合止血。可不放引流,缝合切口。对甲状旁腺增生或旁腺癌,手术范围广,创面大,应放置胶皮片或胶皮管引流。切口缝合方法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中注意事项]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可由腺瘤、增生或癌三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引起,手术方法各异。因此在术中一定要按顺序和区域探查寻找有病变的甲状旁腺。找到后迅速作冰冻切片,根据病理报告结果,采取相应术式。
    2.手术中探查寻找病变的甲状旁腺有时并不容易,既要熟悉旁腺的正常解剖部位,又要知晓可能的变异部位。必须按顺序仔细耐心查找。如果在正常位置或颈部区域找不到病灶,必须探查前纵隔或胸腺。可由颈部切口胸骨柄上凹开始轻柔地逐渐由浅而深地分离胸腺,最后由胸骨后将胸腺拉出。如果分离有困难,可劈开上段胸骨,探查或切除胸腺。
[术后处理]
    1.术后1~3日内,由于旁腺功能不足,血钙过低,可发生手足抽搐。必须监测血钙、磷变化,并静脉注射10%氯化钙和口服维生素D3。如果4周后血钙仍低,可给予二氢速变固醇。
    2.由于甲状旁腺素不足,术后应注意尿量。如尿量过少或无尿,应充分静脉输液纠正。
3.其他局部切口引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等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癌根治术
    甲状腺根治性切除是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病人施行患侧甲状腺(包括甲状腺峡部及对侧甲状腺大部)及颈部区域淋巴结的广泛切除术。手术范围除甲状腺本身的处理外,还包括甲状腺周围淋巴结(喉前、气管前、气管旁及喉返神经组淋巴结)的清除,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及颈内静脉上、中、下三组淋巴结一并切除,颈后三角(不少作者常规切除副神经)及颌下三角、颏下三角淋巴结的清除。需要时还应加做前上纵隔清除。更甚者颈前只保留极薄的皮瓣而切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近年来,不少作者采用改良颈部根治术而取得可喜的效果,其功能及美观方面的效果更为满意。现将改良颈部根治术介绍如下:
[适应证]
    1.浸润型**状腺癌。
    2.浸润型滤泡头腺癌。
    3.髓样癌。
[禁忌证]
    1.全身情况极差或患有其他重要系统或器官的严重疾患,难以承受较大手术者。
    2.已有远处转移者。
    3.未分化癌。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麻。
[手术步骤]
    1.** 将头转向对侧以充分显露颈外侧及后外侧。
    2.切口 在颈部领式切口的基础上,经患侧胸锁乳突肌内缘向上,直达乳突下缘,形成⊥形切口。
    3.显露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如颈阔肌无肿瘤浸润应予保留。在颈阔肌深面分离皮瓣,内侧可超过气管中线,外侧达斜方肌的前缘,向下可抵锁骨上,向上越过下颌骨下缘约2cm。将皮瓣分别向上、下、前、后翻转,缝合固定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
    4.分离胸锁乳突肌 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进入,将其向外牵引。如显露不满意时可于胸锁乳突肌下端附着点以上2cm处切断,将其上翻,术毕重新缝合。包裹肌肉的筋膜也应予切除。
    5.切除舌骨下诸肌 由颈白线分开两侧舌骨下肌群后,沿锁骨端附着缘将舌骨诸肌切断并向上翻,待以后一并切除。
    6.切除患侧甲状腺 切除患侧甲状腺(应包括峡部及对侧相邻甲状腺大部),保留健侧外后一部分甲状腺以维持生理功能。甲状腺处理可从下极开始,向上翻转,此时应注意勿损伤喉返神经,峡部可于气管前用止血钳贯穿后,分别在两侧切除。健侧甲状腺处理可行部分或大部切除术。
    7.处理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的保存与否可按具体病例而定。如颈部淋巴结有广泛转移,为保证根治效果,以同时切除颈内静脉为宜。如转移情况不严重,或对侧颈内静脉已在前次手术中切除,术侧颈内静脉应予以保留。如需切除颈内静脉时,应打开颈动脉鞘,仔细分离颈内静脉,谨防分破造成出血或气栓。在靠近锁骨上缘将颈内静脉结扎切断,近心端应加缝扎。然后提起颈内静脉远心端,向上分离,在颈内静脉走行上有上、中、下三组淋巴结,应一并摘除。将颈内静脉分离至颌下三角区,在颌下腺下缘结扎、切断,注意防止损伤迷走神经及颈动脉。
    8.处理颌下三角 颌下三角区,除上极病变已有广泛转移外,一般不做清除。在下颌骨下缘处切断舌骨下诸肌,将舌骨下诸肌、颈内静脉、甲状腺组织一并切除。
    9.清除锁骨上淋巴结 清除锁骨上转移的淋巴结及脂肪组织,注意勿损伤臂丛神经。
    10.缝合 彻底止血后,放置软胶皮管引流,逐层缝合,包扎伤口。
[术中注意事项]
    1.凡被癌肿侵及的颈前肌群、胸锁乳突肌等均应切除,但未被癌肿侵及的胸锁乳突肌应尽量保留。
    2.切除甲状腺时应注意勿损伤喉返神经。
    3.气管旁、颈内静脉旁、颌下及锁骨上窝等癌肿转移的淋巴结应切除赶紧。
    4.如颈内静脉需要切除,在分离颈内静脉时应仔细,以防分破,造成出血或气栓,同时应注意防止损伤迷走神经及膈神经。
    5.在分离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时应注意勿损伤臂丛神经。
    6.仔细止血,对较大血管要常规结扎加缝扎。
[术后处理]
    1.术后一般处理 除不需服用碘剂外,其他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术后并发症处理 基本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3.术后应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同时术后3月、6月、1年随诊,以后每年随诊1次,共5年;此后可每2~3年随诊1次。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适应证]
    1.甲状腺机能亢进(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
    2.单纯性甲状腺肿,肿块较大,产生压迫症状者。
    3.多发性甲状腺腺瘤,巨大甲状腺腺瘤或巨大囊肿。
[禁忌证]
    1.年龄小,病情轻,甲状腺肿大不甚明显者。
    2.年龄大,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患而难以耐受手术者。
[术前准备]
    1.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必须在内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基础代谢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15%以下),脉率在90次/分以下后,停服抗甲状腺药物,改服复方碘剂两周左右,使甲状腺明显缩小、变硬,便于手术操作和减少术中出血。具体方法为口服复方碘液(Lugol液),每日3次,第1日每次5滴,次日每次6滴,以后逐日递增1滴,直至增到每次15滴,维持3~5日后手术。近年来,有人提倡用心得安与复方碘液作术前准备,心得安服用剂量视病情轻重而不同,为每6小时1次,每次10~40mg。这样术前用药可缩短准备时间。
    2.镇静药物的使用 有失眠或睡眠不安时可用鲁米那0.1g或安定5mg,每晚1次口服。
    3.必要的术前检查 如心血管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基础代谢测定,喉镜检查声带功能,X线检查气管位置及血钙、磷测定等。
[麻醉]
    气管内插管麻醉,以保证术中呼吸道通畅。
[手术步骤]
    1.** 仰卧位,垫高肩部,使头后仰,以充分显露颈部;头部两侧用小沙袋固定,以防术中头部左右移动污染切口。
    2.切口 于胸骨上切迹上方2横指处,沿皮纹作弧形切口,两端达胸锁乳突肌外缘;如腺体较大,切口可相应弯向上延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用组织钳牵起上、下皮瓣,用刀在颈阔肌后面的疏松组织间进行分离,上至甲状软骨下缘,下达胸骨柄切迹。此间隙血管较少,过深或过浅分离时常易出血。用无菌巾保护好切口,用小拉钩拉开切口,用4号丝线缝扎两侧颈前静脉。
    3.切断甲状腺前肌群,显露甲状腺 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剪开筋膜,将胸锁乳突肌与颈前肌群分开,然后在颈中线处纵行切开深筋膜,再用血管钳分开肌群,深达甲状腺包膜。以示指和刀柄伸至颈前肌群下方,在甲状腺与假包膜之间轻轻分离甲状腺腺体,并将肌肉顶起,在血管钳间横行切断,以扩大甲状腺的显露。注意肌肉横断部位不应与皮肤切口在同一水平上,避免愈合后形成疤痕粘连。
    4.处理甲状腺上极 通常先自右叶开始施行手术,为便于处理上极,首先在上极的内侧分离、切断结扎甲状腺悬韧带,此韧带内有血管,分离要仔细,结扎要牢靠。再沿着甲状腺侧叶的外缘用手指向上极剥离,以充分显露右叶上极。将甲状腺右叶向下内牵引(或在甲状腺右上极处贯穿缝扎一针,便向下内牵引甲状腺上极),再用小拉钩将甲状腺前肌群上断端向上拉开,露出上极。术者以左手拇、示、中指捏住上极末端,右手持直角钳由内侧沿甲状腺上动、静脉深部绕至外侧,顶住左示指,向外穿出,引过一根7号丝线,在离开上极约0.5~1.0cm处结扎上极血管。在结扎线与上极间再夹2把血管钳,在血管钳间剪断血管,血管残端再缝扎一道。注意此处血管结扎、缝扎要牢靠,否则血管一旦缩回,出血较多,处理困难。处理上极血管时应尽量靠近腺体,以防损伤喉上神经外侧支。继续钝性分离甲状腺上级的后面,遇有血管分支时,可予结扎、切断。将甲状腺轻轻牵向内侧,在腺体外缘的中部可找到甲状腺中静脉,分离后,结扎、剪断。
    5.处理甲状腺下极 将甲状腺向内上方牵引,沿甲状腺外缘向下极分离,用小钩将甲状腺前肌群下断端向下拉开,露出下极,在下极,甲状腺下静脉位置较浅,一般每侧有3~4支,并较偏内下方,寻见后予以结扎、切断。在少数情况下,此处有甲状腺最下动脉,如有,应一并结扎、切断。甲状腺下动脉一般不需显露或结扎,以免损伤返神经并使甲状腺缺血,发生功能障碍。如需结扎,应采用囊内结扎法,不结扎主干,只结扎在远离喉返神经,进入真包膜和腺体处的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一般不需常规显露喉返神经。
    6.处理峡部 完全游离甲状腺下极后,将腺体拉向外侧,显露甲状腺峡部,用血管钳由峡部下缘的气管前方向上分离峡部后方,将钳尖由峡部上方穿出。张开血管钳,扩大峡部和气管间的间隙,引过两根粗丝线,分别在峡部左右结扎后在两结扎线之间将其切断。若峡部较宽厚,可用两排血管钳依次将其夹住、切断、结扎或缝扎,并将切断的峡部继续向旁分离,至气管的前外侧面为止。至此,右侧甲状腺基本已大部分离。
    7.楔状切除甲状腺 从腺体外缘将甲状腺体向前内侧翻开,显露其后面,并确定切除腺体的边界,切线下方必须保留甲状旁腺和避免损伤喉返神经。沿外侧预定的切断线上,用一排或两排蚊式直血管钳夹住少许腺体组织。然后在血管钳上方楔形切除甲状腺。切除腺体的多少,按病人中毒的程度而定。如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应切除腺体的90%左右。一般每侧残留腺体组织约一拇指末节大小的薄片遮盖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即足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又不致复发。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人,则应适当多保留一些(约相当于机能亢进病人保留的2倍左右)。腺体后面被膜亦应尽量多保留,以防止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为了减少断面出血,切除前术者或助手可用左手在钳子下面压紧甲状腺下动脉,或在两排血管钳之间,边切边止血,以减少出血。在腺体残面上的出血点均应结扎或缝扎,然后再对缘缝合。缝合时注意穿针不要过深,以免缝住喉返神经。用热盐水纱布堵塞切除后的甲状腺窝。右侧叶切除后,以同法切除左侧叶。
    8.引流、缝合切口 将双侧甲状腺残面彻底缝合止血后,用热盐水纱布敷于创面。此时抽出病人肩下垫物,以利病人颈部放松,移去热盐水纱布;再查有无出血点,见整个创面无出血,在左、右腺体窝处,分别置管形胶皮片或直径在3~5mm的细引流管,自胸锁乳突肌内缘和切口两角引出并固定。切口逐层缝合。
[术中注意事项]
    1.对精神紧张且腺体较大或气管受压严重的病人,应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以保证术中病人呼吸道通畅和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
    2.切口要有足够的长度,一般需要超过肿块外缘1~2cm,必要时可以切断部分胸锁乳突肌,以保证充分显露腺体,安全地在直视下分别处理上、下极血管,防止损伤其他组织。
    3.仔细止血 甲状腺血液{MOD}丰富。动脉中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甲状腺下动脉,偶有来自无名动脉或主动脉弓的甲状腺最下动脉。静脉中,甲状腺上、中静脉均流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下、最下静脉则流入无名静脉。需注意辨认。止血时,对较大血管要常规双重结扎,断端要留得长些,防止术中或术后线结滑脱、出血,上极血管的处理尤其要慎重。腺体切除后,宜用热盐水纱布反复热敷,细心检查,即使是微小的出血点也应结扎止血,待整个创面无出血后方可缝合,关闭切口。
    4.保护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的外侧支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接近,一般不必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也不一定需要显露或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如需结扎,应在颈动脉内侧甲状腺下动脉起点处结扎一道,然后再在甲状腺下动脉分叉后进入甲状腺腺体处分别结扎、切断。这种方法不会误扎,又不会损伤喉返神经,当楔状切除腺体时,要尽量多留一些腺体被膜,也可防止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外侧支掌伴甲状腺上动、静脉走行,为了不损伤喉上神经的外侧支,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时,一定要靠近甲状腺组织。
    5.保留甲状旁腺 切除甲状腺后,应立即检查有无甲状旁腺(呈黄褐色,长5~6mm,宽3~4mm,厚约2mm,如误切下,应立即埋藏于胸锁乳突肌内。
    6.预防危象发生 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术中应及时静脉滴注复方碘液,以防甲状腺危象发生(每500ml10%葡萄糖液中含碘液5ml)。
    7.注意癌变可能 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在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须注意检查腺体周围的淋巴结,如发现有可疑癌变的淋巴结,或甲状腺组织不正常,疑有癌变时,应即送冰冻切片活组织检查,以求确诊,及时作根治手术。
[术后处理]
    1.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 密切注意病人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如体温高、脉搏快,有发生危象趋势,应肌肉注射冬眠Ⅱ号。
    2.暂禁饮食,静脉内补液,用抗感染药物和蒸气吸入。
    3.术后取头高30°斜坡位2~3日(全麻病人清醒后再抬高),以利呼吸和切口引流。
    4.病人床边应备气管切开包,以备万一发生窒息时抢救使用。
    5.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术后继续服用复方碘液,每日3次,第1日每次15滴,以后逐日递减1滴,直至每次5滴为止。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 这是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常见原因有:①切口内出血,形成血肿,压迫气管;②气管塌陷;③喉头水肿;④双侧喉返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甚至发生窒息。如因切口内出血所致,还可有颈部肿胀,切口渗出鲜血等。发现上述情况时,应立即在病人床旁进行抢救,剪开缝线,敞开切口,除去血肿,如血肿清除后,呼吸困难仍无改善,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气管塌陷常因巨大甲状腺肿压迫气管使之变软,当切除腺肿后,气管内失去支持而塌陷,因此术中即应作气管切开术。喉头水肿一旦出现,应采取头高位,充分给氧,如不好转,也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双侧喉返神经损伤会发生两侧声带麻痹而引起严重呼吸困难,需作气管切开。
    2.甲状腺危象 病因尚未肯定,危象的发生多由于手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所致。甲状腺危象多在术后12~36小时内发生,表现为高热,脉快而弱(每分钟在120次以上),烦躁,谵妄,甚至昏迷,常伴有呕吐,水样泻。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病人常很快死亡。治疗包括以下几种综合措施:
    ⑴碘剂:口服复方碘化钾溶液3~5ml,紧急时用1%碘化钠5~1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点滴。
    ⑵镇静剂:肌肉注射冬眠Ⅱ号半量,每6~8小时1次,利血平1~2mg,或心得安5mg,加入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点滴。
    ⑶氢化可的松每日200~400mg,静脉点滴。
    ⑷降温:应用退热剂、冬眠药物、物理降温等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
    ⑸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
    ⑹吸氧,以减轻组织的缺氧。
    3.手足抽搐 手术时甲状旁腺误被切除,挫伤或其血液供给受累,都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钙浓度下降至8mg%以下,严重者可降至4mg%~6mg%,使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显著增高,引起手足抽搐。症状多在术后1~3日出现。多数病人症状轻而短暂,只有面部、唇或手足部的**感、麻木感或强直感,严重者可出现面肌和手足持续性痉挛,每天发作多次,每次持续10~20分钟或更长。症状轻者可口服钙剂,症状严重者可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3%氯化钙10~20ml。但仅能起暂时作用,最有效的治疗是口服二氢速变固醇(A、T、10)油剂,有提高血中钙含量的特殊作用,从而降低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4.声嘶 主要是手术操作的直接损伤喉返神经所致,如切断、缝扎、挫夹等;少数由于血肿压迫或疤痕组织的牵拉而发生。前者在术中或全麻醒后立即出现症状,后者在术后数天才出现症状。切断、缝扎所致声嘶为永久性损伤;挫夹、牵拉或血肿压迫所致声嘶多为暂时性,一般经理疗等3~6个月可逐渐恢复。
甲状腺全切除术
    甲状腺全切除术,指一侧甲状腺全部切除,并非将两叶甲状腺全部切除。往往保留对侧全部或部分甲状腺组织,维持所需的生理功能。
[适应证]
    1.限于一侧叶的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2.占据一侧叶的巨大腺瘤或囊肿,使正常甲状腺组织结构不复存在。
    3.较小孤立性结节,经病理证实为原位癌。
[术前准备]
    一般勿需特殊准备。
[麻醉]
    颈丛麻醉或全麻。
[手术步骤]
    1.**、切口、显露 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相同。
    2.显露甲状腺 显露甲状腺后,分离切断甲状腺悬韧带,处理甲状腺上极血管,继而结扎切断甲状腺中、下静脉。处理甲状腺下动脉,在靠近颈动脉内侧,将其结扎、切断,或采用囊内结扎法处理甲状腺下动脉。
    3.切断甲状腺峡部,于气管前用弯止血钳钝性分离甲状腺峡部,并将其切断。
    4.切除甲状腺侧叶,可由上极向下或由下极向上,也可由峡部切断处起始分离甲状腺背面。这时应仔细辨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注意保护,勿使损伤。
    5.止血、缝合 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见甲状腺癌根治术。
甲状腺舌管囊肿(瘘)切除术
    甲状腺舌管囊肿(瘘)是胚胎时期的甲状腺舌管未萎缩闭合的结果。凡甲状腺的胚基发育径路上(如舌根、舌骨上、舌骨下及颈部等处)皆可发生,位于中线,也可在中线旁。
[适应证]
    甲状腺舌管囊肿或感染破溃成瘘均应切除。
[术前准备]
    1.治疗口腔部感染(如龋齿、扁桃体炎);囊肿破溃成瘘而有痰症者,应抗感染,待炎症消退后手术。
    2.术前3日用3%硼酸水含漱。
    3.下面部、颈部皮肤常规准备。
[麻醉]
    局麻。幼儿可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手术步骤]
    1.** 仰卧位,上半身抬高20°,肩下垫枕使颈部过伸,以充分显露。
    2.切口 切口以舌骨下方中部为中点,顺皮肤皱襞作一弧形切口;或以囊肿(瘘)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
    3.显露和分离囊肿 切开皮肤及颈阔肌后,用甲状腺自动拉钩拉开上、下皮瓣,在胸骨舌骨肌前侧或后侧显露甲状腺舌管囊肿。
    一般情况下,先分离囊肿下方,将其与甲状腺组织分开;用组织钳提起囊肿,继续分离囊肿两侧,即可见一纤维带连至甲状腺峡部;再向上分离,可看到纤维带穿过舌骨或在其后方向上延伸。
    4.切除舌骨中部 锐性分离附着于舌骨中部的肌肉,向上、下拉开,再将此段舌骨切断,切除1cm左右,连同甲状腺舌管囊肿的纤维带一并提起;继续向上寻找纤维带,以防止囊肿复发或瘘的形成。
    5.切除甲状腺舌管的舌内部分 舌骨切断后,常可发现瘘管向上连至舌根盲孔。此时助手可用示指伸入患者口腔中,将舌盲孔部位向切口方向压出,以便继续分离瘘管,尽量追踪至根部,将其结扎并整个切除。助手示指压出方向须注意呈45°角,舌骨距舌根约2.5cm,切勿追踪太深,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6.缝合 如口腔底部已被切开,用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数针。冲洗伤口后,将舌骨下肌在中线缝合(舌骨不缝合),再逐层缝合颈阔肌和皮肤。
    7.引流 如口腔底部切开,或原瘘管感染,周围粘连较重,手术时渗血多,伤口内置胶皮片引流。
[术中注意事项]
    1.手术中应将囊肿或瘘管全部切除,如有少许上皮组织残留,很易引起复发。为避免残留上皮组织和复发,可在术前12小时自瘘管口注入美蓝液少许,有利于术中显露瘘管,便于彻底切除。
    2.如囊肿位于甲状腺区,术中应仔细检查,注意与甲状腺锥体叶囊肿区别。
    3.术中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任何阻塞呼吸道的因素,都能使颈部静脉瘀血而增加手术出血。
    4.如为盲孔前或盲孔处囊肿的手术,应除外舌甲状腺的可能性(该类病人约有50%仅有舌部甲状腺组织)。术前应仔细扪诊颈部有无甲状腺存在,不明确时可用核素碘追踪,以确定甲状腺组织的所在。万一术中误切除此唯一的甲状腺,可用生理盐水浸洗,切成约1mm3左右的小块,移植于胸锁乳突肌肌鞘的深层或浅层。
[术后处理]
    1.术后24~48小时取出引流片。
    2.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含漱。
    3.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呼吸困难,应检查有无伤口内出血压迫气管。如有此情况,应采取紧急措施,拆除缝线,清除血块,止血,重新缝合切口。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适应证]
    1.孤立性甲状腺结节,包括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囊肿。
    2.甲状腺腺瘤的癌变率较高约达10%~20%,腺瘤切除后应送病理检查。特别是术中见有明显粘连,可疑癌变者应摘除后立即送冰冻切片检查,如为恶性,需改作根治术治疗。
    3.甲状腺腺瘤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不宜行单纯腺瘤摘除。
[术前准备]
    同甲状腺舌管囊肿切除术。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应按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准备。
[麻醉]
    颈丛阻滞麻醉或局麻。
[手术步骤]
    1.**,切口 **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胸骨切迹上2横指沿皮纹横行切开。切口宜靠近腺瘤,长度视腺瘤大小而定。
    2.显露腺瘤 皮瓣分离和甲状腺前肌群的切断、分离均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显露甲状腺后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及性质。如腺瘤较小,向左右两侧充分拉开甲状腺前肌群即可,不一定常规切断肌群。
    3.切除腺瘤 如为囊肿多系良性,可先缝扎或钳夹腺瘤表面甲状腺组织的血管,然后切开表面的甲状腺组织,直达腺瘤表面,用弯血管钳或手指沿腺瘤周围作钝性分离直至蒂部,将腺瘤从周围的甲状腺组织中剥出,将蒂部钳夹、切断后结扎,切除腺瘤。在剥离过程遇有出血点时均应钳夹止血,待腺瘤切除后,血管钳所夹的血管组织须一一结扎。最后,用细丝线间断缝合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包膜,以消灭腺瘤切除后所留下的残腔。如为实质性腺瘤,在切除过程中应将肿瘤周围的1cm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切除。
    4.引流、缝合 仔细止血后,于腺瘤窝置一胶皮片,自切口侧角引出,然后逐层缝合切口。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应仔细止血,如腺瘤较大,较深,在缝扎时应注意勿损伤深部的喉返神经。
    2.如果腺瘤包膜不完整,质硬,呈结节状,周围明显粘连,应行次全切除,立即送冰冻切片,如为恶性,应改作根治手术,扩大切除范围。
[术后处理]
    注意呼吸道通畅,24~48小时后拔除引流。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继续服用碘剂1~2周。
甲状腺舌管囊肿(瘘)切除术
    甲状腺舌管囊肿(瘘)是胚胎时期的甲状腺舌管未萎缩闭合的结果。凡甲状腺的胚基发育径路上(如舌根、舌骨上、舌骨下及颈部等处)皆可发生,位于中线,也可在中线旁。
[适应证]
    甲状腺舌管囊肿或感染破溃成瘘均应切除。
[术前准备]
    1.治疗口腔部感染(如龋齿、扁桃体炎);囊肿破溃成瘘而有痰症者,应抗感染,待炎症消退后手术。
    2.术前3日用3%硼酸水含漱。
    3.下面部、颈部皮肤常规准备。
[麻醉]
    局麻。幼儿可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手术步骤]
    1.** 仰卧位,上半身抬高20°,肩下垫枕使颈部过伸,以充分显露。
    2.切口 切口以舌骨下方中部为中点,顺皮肤皱襞作一弧形切口;或以囊肿(瘘)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
    3.显露和分离囊肿 切开皮肤及颈阔肌后,用甲状腺自动拉钩拉开上、下皮瓣,在胸骨舌骨肌前侧或后侧显露甲状腺舌管囊肿。
    一般情况下,先分离囊肿下方,将其与甲状腺组织分开;用组织钳提起囊肿,继续分离囊肿两侧,即可见一纤维带连至甲状腺峡部;再向上分离,可看到纤维带穿过舌骨或在其后方向上延伸。
    4.切除舌骨中部 锐性分离附着于舌骨中部的肌肉,向上、下拉开,再将此段舌骨切断,切除1cm左右,连同甲状腺舌管囊肿的纤维带一并提起;继续向上寻找纤维带,以防止囊肿复发或瘘的形成。
    5.切除甲状腺舌管的舌内部分 舌骨切断后,常可发现瘘管向上连至舌根盲孔。此时助手可用示指伸入患者口腔中,将舌盲孔部位向切口方向压出,以便继续分离瘘管,尽量追踪至根部,将其结扎并整个切除。助手示指压出方向须注意呈45°角,舌骨距舌根约2.5cm,切勿追踪太深,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6.缝合 如口腔底部已被切开,用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数针。冲洗伤口后,将舌骨下肌在中线缝合(舌骨不缝合),再逐层缝合颈阔肌和皮肤。
    7.引流 如口腔底部切开,或原瘘管感染,周围粘连较重,手术时渗血多,伤口内置胶皮片引流。
[术中注意事项]
    1.手术中应将囊肿或瘘管全部切除,如有少许上皮组织残留,很易引起复发。为避免残留上皮组织和复发,可在术前12小时自瘘管口注入美蓝液少许,有利于术中显露瘘管,便于彻底切除。
    2.如囊肿位于甲状腺区,术中应仔细检查,注意与甲状腺锥体叶囊肿区别。
    3.术中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任何阻塞呼吸道的因素,都能使颈部静脉瘀血而增加手术出血。
    4.如为盲孔前或盲孔处囊肿的手术,应除外舌甲状腺的可能性(该类病人约有50%仅有舌部甲状腺组织)。术前应仔细扪诊颈部有无甲状腺存在,不明确时可用核素碘追踪,以确定甲状腺组织的所在。万一术中误切除此唯一的甲状腺,可用生理盐水浸洗,切成约1mm3左右的小块,移植于胸锁乳突肌肌鞘的深层或浅层。
[术后处理]
    1.术后24~48小时取出引流片。
    2.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含漱。
    3.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呼吸困难,应检查有无伤口内出血压迫气管。如有此情况,应采取紧急措施,拆除缝线,清除血块,止血,重新缝合切口。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适应证]
    1.孤立性甲状腺结节,包括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囊肿。
    2.甲状腺腺瘤的癌变率较高约达10%~20%,腺瘤切除后应送病理检查。特别是术中见有明显粘连,可疑癌变者应摘除后立即送冰冻切片检查,如为恶性,需改作根治术治疗。
    3.甲状腺腺瘤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不宜行单纯腺瘤摘除。
[术前准备]
    同甲状腺舌管囊肿切除术。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应按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准备。
[麻醉]
    颈丛阻滞麻醉或局麻。
[手术步骤]
    1.**,切口 **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胸骨切迹上2横指沿皮纹横行切开。切口宜靠近腺瘤,长度视腺瘤大小而定。
    2.显露腺瘤 皮瓣分离和甲状腺前肌群的切断、分离均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显露甲状腺后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及性质。如腺瘤较小,向左右两侧充分拉开甲状腺前肌群即可,不一定常规切断肌群。
    3.切除腺瘤 如为囊肿多系良性,可先缝扎或钳夹腺瘤表面甲状腺组织的血管,然后切开表面的甲状腺组织,直达腺瘤表面,用弯血管钳或手指沿腺瘤周围作钝性分离直至蒂部,将腺瘤从周围的甲状腺组织中剥出,将蒂部钳夹、切断后结扎,切除腺瘤。在剥离过程遇有出血点时均应钳夹止血,待腺瘤切除后,血管钳所夹的血管组织须一一结扎。最后,用细丝线间断缝合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包膜,以消灭腺瘤切除后所留下的残腔。如为实质性腺瘤,在切除过程中应将肿瘤周围的1cm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切除。
    4.引流、缝合 仔细止血后,于腺瘤窝置一胶皮片,自切口侧角引出,然后逐层缝合切口。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应仔细止血,如腺瘤较大,较深,在缝扎时应注意勿损伤深部的喉返神经。
    2.如果腺瘤包膜不完整,质硬,呈结节状,周围明显粘连,应行次全切除,立即送冰冻切片,如为恶性,应改作根治手术,扩大切除范围。
[术后处理]
    注意呼吸道通畅,24~48小时后拔除引流。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继续服用碘剂1~2周。
气管切开术
[应用解剖]
    气管位于颈部正中,其上段较浅,距皮肤约1.5~2cm;下段逐渐变深,在胸骨上缘处距离皮肤约4~4.5cm。气管前面由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和颈阔肌覆盖。在浅筋膜和颈阔肌之间,有许多小静脉(颈前静脉丛)汇流入颈前静脉。颈阔肌深层是深筋膜浅层,包绕两侧的颈前肌并在中线连成白色的筋膜线。深筋膜浅层后面即为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和气管。气管前筋膜附着在气管的前壁。甲状腺位于气管的两侧,甲状腺峡部位于第3、4气管环的前面,被气管前筋膜包绕,手术时应将甲状腺峡部向上推开或切断后再切开气管。气管两侧偏内有甲状腺最下动、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偏外有颈部主要血管,因此在行气管切开始,切口必须在颈部安全三角区内(三角的两上角各位于环状软骨与胸锁乳突肌交界点,下角位于胸骨切迹中点)。
[适应证]
    1.急、慢性喉阻塞 如急性喉炎,白喉,喉水肿,咽喉部肿瘤,瘢痕狭窄等。
    2.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造成的呼吸困难 颅脑外伤,颅内或周围神经疾患,破伤风,呼吸道烧伤,重大胸、腹部手术后所致的咳嗽、排痰功能减退或喉麻痹时。
    3.肺功能不全 重度肺心病,脊髓灰白质炎等致呼吸肌麻痹。
    4.喉外伤、颌面咽喉部大手术后上呼吸道阻塞。
    5.呼吸道异物,无法经口取出者。
[术前准备]
    1.征得家属同意,说明手术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2.准备好手术照明灯,吸引器,直接喉镜和气管插管。
    3.选择适合患者气管粗细的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内套管和套管芯。
[麻醉]
    一般应用1%普鲁卡因局麻。显露气管后作气管穿刺时,可向内滴入1%~2%地卡因0.2~0.3ml,进行气管粘膜的麻醉。情况紧急,或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时,可不用麻醉。
[手术步骤]
    1.** 仰卧位,扁与颈下垫枕,并保持颈后仰位,头部正中,病情不许可时可采用半坐位。
    2.切口 颈中线切口,上起甲状软骨下缘,下至胸骨上切迹以上一横指。
    3.切开皮下组织 将皮下组织颈浅筋膜和颈阔肌切开,直至颈前肌。用小拉钩将切口向两侧对称拉开,一一结扎、切断皮下组织内的较大浅静脉。在呼吸困难的患者,这些小静脉怒张变粗,必须结扎,以免术中出血,影响手术。
    显露颈前肌后,纵行切开白线。
    4.拉开甲状腺峡部 用手指探摸气管并向下分离,向上可见淡红色、质软的甲状腺峡部,用弯止血钳在峡部和气管间进行分离后,用小钩将峡部向上拉开。峡部较大者,可用两把弯止血钳钳夹后切断,即可看到气管环。气管前筋膜、胸骨上窝及气管旁组织不需过多分离,以免发生纵隔气肿或气胸。如气管前有小血管妨碍气管切开始,可用止血钳夹小纱布球轻轻将小血管推向一侧,使其离开气管前方;如有出血点,应予结扎止血。
    5.切开气管环 用尖刀在气管前正中线切开气管的第3~4(或4~5)软骨环,切开始刀刃应朝上,自下向上挑开,刀尖不可刺入太深,以2~3mm为宜。当咳嗽时,食管前壁连同气管后壁可挤向气管腔内,因此,应趁咳嗽声刚停止的吸气过程中迅速切开。
    6.插入气管套管 切开气管前壁软骨环后,即用弯止血钳或气管插管扩张器扩开气管切口,随即插入带芯气管套管。如病人有强烈咳嗽,应立即拔出管芯,并用吸引器吸尽气管内分泌物及血性液体,再放入内套管。证实套管已插入气管内后,方可将两侧拉钩取出;如无气体进出,应拔出气管套管。重新放置。
    7.处理切口 切口多不需缝合。如切口过长,可在上、下两端各缝合1~2针,但不能太紧,以免发生皮下或纵隔气肿。切口周围用油纱带覆盖,在切口与套管间垫一剪了小口的小纱布(3~4层即可),最后将固定带绕过颈后,在颈部侧面打结。带结要打得松紧适宜,太松时套管容易滑脱,造成窒息;太紧时如果术后局部肿胀,可影响头部静脉回流。如应用带气囊的套管时,则从注气管注入3ml左右空气,再将注气管折叠后用线结扎,以保证人工呼吸时不会漏气。
[术中注意事项]
    1.因病情严重,不允许拖延时间,而又无气管切开器械时,可不经消毒及麻醉,用日常生理用的小刀切开气管前皮肤、皮下组织和颈白线,用手指探摸到气管环,并以手指作向导切开气管环。然后,将刀柄插入气管,转一角度撑开气管切口,随即插入普通的胶皮导管。其外端剪成两瓣,瓣端剪孔,安固安带,向两侧分开,以代替气管套管。伤口周围用油纱布及小纱布垫好后,将固定带绕颈固定。
    2.手术时,患者头部位置要保持正中后仰位。保持切口在颈中线进行。不能向两旁解剖。术中随时探摸气管位置,指导分离的方向和深度。
    3.拉钩在分离至深部时再放入牵拉,每剖入一层,两侧拉钩也随之同时挪动拉深一层,两侧拉力要均匀,以免拉力不均,将气管拉向一侧。当分离至气管前壁时,拉钩要向外、向前拉,不要向后压,以免压迫气管。当气管软骨环已切开,气管套管尚未插入时,应特别留意勿脱钩,以免增加插管的困难。
    4.气管前筋膜不宜分离,可与气管前壁同时切开。气管侧壁不要分离,否则易伤及胸膜顶或纵隔,也能致气管切口偏向一侧,造成拔管困难。
    5.气管切开位置宜在第3~4两个软骨环,如太高,易伤及第1软骨环,会引起喉咽部狭窄;如太低,易使套管脱出或顶住隆凸,致粘膜损伤出血,或造成纵隔气肿,甚至伤及胸内大血管。小儿右侧胸膜顶较高,注意防止损伤。
    6.术中止血要完善,皮肤不能缝合过紧,以防止发生血肿或气肿。
[术后处理]
    1.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50%左右。每日更换两层湿盐水纱布遮盖套管口,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防止干痂形成。
    2.根据需要向气管内滴入抗生素、α糜蛋白酶和蒸气吸入15分钟,每日3~4次。**不宜变动过度,翻身时,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轴线转动,避免套管活动或脱出造成的**或呼吸困难。小儿或神志不清病人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者,要固定其手臂。
    3.密切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多和阻力增大,套管内有无出血等,并及时寻找原因,予以处理。
    4.呼吸和气体交换量得到解决后应及早拔管。拔管前注意:
    ⑴先用软木塞或胶布堵塞管口1/2,如无呼吸困难,可进一步堵塞2/3,直至全部堵塞1~2日而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软木塞或胶布必须用线固定在气管套管的固定带上,以防被吸入气管。
    ⑵如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应先排空气囊,再堵塞套管。
    ⑶拔管前准备一套气管切开器械,以备万一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时重新插管。
    拔管前先吸尽气管内分泌物,然后松开固定带,顺套管弯度慢慢拔出。如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用另一消毒套管由原切口插入。拔管后不需缝合伤口,可用油纱布包扎,或用蝶形胶布拉拢伤口。
发表于 2010-3-4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臭手术
    腋臭亦称“狐臭”,又称局部臭汗症,主要是由腋下大汗腺分泌物经皮面附生细菌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放出的异常气味。
[适应证]
    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有药物、X线、冷冻、激光和手术等。手术治疗是彻底的治疗方法。采用有毛区单纯梭形切除。创缘拉拢缝合的手法方法治疗腋臭,但因皮肤切除过多,缝合张力大,容易造成切口全部或部分裂开,后期亦易致瘢痕挛缩,影响上肢活动,故不宜采用。一般多采用梭形切除Z形成形术的方法,也可采用S形皮瓣真皮层切除术治疗,既切除了真皮层内的汗腺,又不致造成皮瓣缺损,伤口裂开,瘢痕挛缩。
[术前准备]
    剃除腋毛,将腋窝皮肤清洗赶紧。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一)梭形切除Z形成形术
    1.** 平卧位,头、颈、肩部垫枕头。上举上肢,手掌枕于头后部,充分显露腋窝三角区。
    2.切口 将有毛区皮肤、皮下组织及汗腺作梭形切除,彻底止血。再于切口两侧分别作两个侧切口,形成A、B两个三角瓣,其顶角各约60°。
    3.缝合 止血后将皮瓣易位,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二)S形皮瓣真皮层切除术
    1.** 同上。
    2.切口 于腋窝部有毛区作S形切开上半部皮瓣,用锐利的组织剪或尖刃刀切除大部分真皮层,将全部汗腺及毛囊切除,只留下薄中厚皮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S形的下半部皮瓣。至此,腋窝部大部分真皮层和汗腺已被切除。
    3.缝合 彻底止血后缝合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彻底止血,以防感染和瘢痕挛缩。
    2.腋毛范围较大时,可采用S形切口术。
    3.S表切口的翻转皮瓣范围宜大一些,应把有毛区皮肤的真皮层均切除。
    4.腋窝三角内有腋动、静脉、臂丛神经等重要组织,切口不宜过深,以免造成损伤。
[术后处理]
    1.术后腋窝部厚层敷料用肩关节8字绷带包扎,使术侧上肢轻度外展,利于固定和伤口愈合。
    2.注意防止伤口感染。常规应用抗生素。
3.术后10~14日分次拆线。
下肢象皮肿手术
    象皮肿系因淋巴水肿日久导致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甚至坚硬如象皮而得名。淋巴水肿系因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全或后天性原因,如丝虫病感染、复发性丹毒、淋巴清除术、放射治疗、创伤后和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等使淋巴管狭窄、闭塞,所属肢体远端淋巴回流受阻、淤积于皮下组织间隙内而引起。可发生于上肢、下肢和会**。本文仅介绍下肢象皮肿手术。
[适应证]
    轻度下肢象皮肿,可用非手术疗法(如烘绑疗法)。近年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也有行淋巴管吻合的报道。这里仅介绍传统的病理组织切除、皮肤移植术的适应证:
    1.巨大象皮肿。
    2.屡发丹毒样炎症,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3.局部疣状增生严重,或伴慢性溃疡久治不愈者。
    4.术后复发或伴淋巴液外漏者。
    丝虫引起的下肢象皮病,在丝虫病未治愈前,或下肢象皮病合并急性炎症时,不应手术。
[术前准备]
    1.查微丝蚴 可用血涂片法,如为阳性须先行药物治疗。
    2.供皮区准备 根据切除皮肤的范围,选择供皮区并确定供皮区的大小,按常规备皮。
    3.患肢准备
    ⑴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亦可每日浸泡,待肿胀消退至最大限度后再进行手术。
    ⑵渗液多且有慢性炎症者,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并全身应用抗生素,促使炎症消退、渗液减少,以利手术。
    ⑶患肢充分备皮7日。患象皮肿的下肢,皮肤粗糙而且存有许多疣状增殖或增生结节,皮肤还有许多皱褶,清洗时必须用软毛刷蘸肥皂水刷洗赶紧。如皮肤未刷洗赶紧就急于手术,必将使植皮区感染,影响皮片存活,造成手术失败。
    4.造影检查 根据病人情况和具体条件,可采用淋巴管造影;必要时作静脉造影,以排除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麻醉]
    连续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以右小腿象皮肿为例。患肢上止血带,皮肤消毒,按皮肤切口沿计划线。在胫骨结节下方3cm处环形大锯齿状切口,并在两侧各切除一三角形皮肤。沿小腿内侧由上向下纵行切开皮肤,上端与环形切口连接,下端到内踝后缘。再切开患肢足背皮肤,足的内、外两侧切线,在跟骨结节后缘上方相交。
    切开皮肤后,分离皮下组织,注意避免损伤小腿内侧的大隐静脉。将小腿皮肤自深筋膜以上完全分离剥下。放松止血带,创面彻底止血。将游离下来的大块皮瓣切除其角化增生和糜烂溃疡部分,剩余部分切取中厚皮片备用。
    估计创面大小,如制备的中厚皮片不足以闭合创面时,可另从供皮区切取。把准备移植的皮片对拢缝合成为大皮片,覆盖在小腿创面上,与创面周围皮肤作间断缝合。皮片对拢的缝线应避免处在一条直线上,以防瘢痕挛缩,影响肢体功能。植皮结束后,用厚层敷料加压包扎,患肢用上、下石膏托固定。
[术后处理]
    1.严格卧床休息。抬高、固定患肢以避免水肿。
    2.合理应用抗生素。
    3.如创面无渗出,也无感染,可在术后10~14日换药、拆线。拆线后仍用厚层敷料加压包扎,用石膏托固定,1个月后拆除。
    4.术后4周方可下地活动。患肢应长期用弹力绷带自趾端向上紧绕到膝下,或用长腿医用弹力袜,以防止肿胀。6~8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因在淋巴回流未完全建立前,过早的重体力劳动,易使病情复发。
    5.加强营养。
    6.对于局部复发的病例,可择期再行切除和植皮手术。
乳癌根治术
[手术步骤]
    1.** 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并固定在手术台的肢架上,注意不要过伸,防止臂丛神经麻痹,并以软枕将胸部垫高5cm左右。
    2.切口及分离皮瓣 一般采用喙突到脐方向的纵行梭形切口,上端在胸大肌外缘 锁骨之间的中点,下端到肋弓下2~横指,以显露腹直肌前鞘。切口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作用相应的变化。切缘距肿瘤为3横指。注意在消毒前先用龙胆紫药液自我上至内下画一梭形切口线。
    先作外缘切口,再作内缘,切至皮下组织后,以止血钳夹住少许皮下组织,每隔3cm夹钳一把,左手提起止血钳,并以手指从外侧顶起皮肤使其呈水平拉紧,右手持阔面刀削切皮下脂肪组织,紧贴皮肤向周围作潜行切削,边切边止血。内侧皮瓣分离至胸骨中线,外侧分离至背阔肌前缘,上至锁骨,下至腹直肌前鞘,分完一侧皮瓣后用热盐水纱布垫压迫止血,如遇较大出血点,应予结扎或电灼。亦可用低电压电刀切削皮下脂肪组织,形成皮瓣,这样边切边止血,可大大减少术中失血。
    分离皮瓣后,需辨认出腹直肌鞘、前锯肌、背阔肌、三角肌、头静脉等组织,然后用消毒巾保护切口。
    3.切断胸大肌 在胸大肌浅面覆盖有腋筋膜和脂肪组织。分离后,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肌间沟内找到头静脉,应妥加保护以免损伤。在胸大肌外缘切开腋筋膜,再用左手食指从胸大肌外缘钝性向内侧分离,直至靠近头静脉的胸大肌锁骨部分。保留少许肌纤维,以保护头静脉。再将胸大肌腱分离到肱骨大结节嵴处,用电刀徐徐切断该肌肌腱,在出血点处电灼或缝扎止血。用示指紧贴锁骨下缘继续分离胸大肌与锁骨、胸骨连接部分,用电刀切割和缝扎止血。并切断缝扎自深部进入肌肉的胸肩峰动、静脉及神经分支。
    4.切断胸小肌 先将胸大肌翻转向下,显露被喙锁胸筋膜包绕的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用止血钳挑开此筋膜,用左手食指伸入胸小肌后方,紧贴胸小肌后面分离至肩胛骨喙突处止点,并将手指垫在后面以保护腋窝大血管。在靠近止点处钳夹、切断、缝扎止血。然后将胸小肌向下翻转、切断、结扎{MOD}该肌肉的胸外侧血管和神经。
    5.解剖腋静脉和清除腋窝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将已切断的胸大肌、胸小肌一起向下牵拉,即可显露出锁骨下区的喙锁胸筋膜(这层筋膜较厚而清晰)和腋窝的脂肪组织。此时手指触得腋动脉的搏动。在动脉的外上方为臂丛,内下方为腋静脉。由腋血管开始解剖。这一步骤是整个手术的关键,操作要特别仔细。腋静脉开始于大圆肌下缘,止于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连接,有腋鞘将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神经包绕。
    **的淋巴液经多种途径引流,汇集到腋窝部的腋静脉周围淋巴结,再至锁骨下、锁骨上淋巴结,然后进入胸导管。
    先小心提起腋静脉鞘,剪开后,仔细解剖腋静脉,轻轻分离其周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并从胸壁上分离下来。再将腋静脉下方的腋动脉和腋静脉各分支一一分出、钳夹、切断,再用细丝线结扎。这些血管分支,有胸短静脉、胸外侧动脉、胸长静脉、肩胛下静脉、胸外侧静脉和肩胛下动脉等。当腋窝、锁骨下区淋巴结合脂肪组织被清除后,即可见到与肩胛下血管伴行的胸背神经和与胸外侧血管伴行的胸长神经,应避免损伤。继续向后外侧方向解剖分离,可见到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注意在腋窝内紧靠腋静脉排列的淋巴结,如粘连甚紧,分离时最易损伤该静脉。如遇明显扩大的淋巴管,应予结扎,防止手术后发生淋巴瘘。对脂肪块不应用力牵拉,铁损伤胸壁外侧的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以免术后前锯肌和背阔肌萎缩。
    6.切除** 腋窝淋巴结合脂肪组织清除后,填以热盐水纱布垫。然后将胸大、小肌向外下方牵引,术者用锐刀或电刀切断此二肌在胸骨和肋骨面的附着点,边发边结扎止血;腋窝的脂肪和淋巴结连同部分腹直肌前鞘从胸前壁整块切除。
    切除**后,用温盐水纱布垫热敷创面,仔细止血,必要时用电凝止血。再用含噻替哌10~20mg的温生理盐不冲洗,准备缝合。
    7.引流、缝合 在腋窝下方戳一小口,用一软胶皮管放入腋窝处引流,然后加几针减张缝线再用细丝线自上、下角向中间作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引流管在皮肤上固定1针。如果缝合有困难,需要植皮。可取同侧股内侧中厚皮片加以植皮。在腋窝处及腹直肌上端添加细软碎纱布填塞,外加敷料压迫包扎。
[术中注意事项]
    1.切口要适当,应根据肿瘤大小而定,勿切得太少,否则术后肿瘤局部易复发。同时必须注意切口上端不得延至腋窝顶部,否则将在腋窝形成垂直疤痕组织,影响上臂功能活动。
    2.腋窝解剖要细致,要尽量清除静脉下方的脂肪、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但不需向上解剖腋动脉和臂丛神经,因为这样会造成术后臂丛神经痛。
    解剖腋静脉必须细致耐心,防止损伤大血管,一旦撕裂腋静脉,应尽量用细丝线缝合修复,不要结扎,以免加重上臂水肿。如腋动脉发生破裂,应即用两把动脉夹,将破裂动脉远、近端分别夹住,控制失血,再用细丝线缝合修复。
    胸背神经沿着腋静脉向外下方走行,常与肩胛下血管伴行,应避免损伤,以防影响上臂外展和内旋功能。胸长神经自腋窝尖沿前锯肌浅面下行,误切易发生翼状肩。
    3.穿动脉要结扎牢靠,当切除胸大、小肌时,必然要切断自肋间穿出的胸廓内动脉分支,应以止血钳平行胸壁钳夹后结扎、止血。如果滑脱,血管缩入肋间肌时,应分离肋间肌,缝扎止血。如仍不能控制出血,则只得缝扎上、下两端胸廓内动脉。操作时勿损伤胸膜。
    4.缝合切口要避免张力。缝前先检查皮瓣边缘的血运,如太薄或血运不佳,应再发除一部分,然后拉拢双侧皮瓣加以缝合。加压包扎为的是防止造成死腔、渗血、渗液、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术后处理]
    1.一般处理 ①术后取平卧位。伤口和腋窝处放置小沙袋压迫24小时。②病侧上肢抬高或固定于胸壁5~7日,防止活动,撕脱皮瓣(腕、肘关节允许活动);③根据腋窝内积液情况,在术后3~4日拔除引流。如积液过多,可穿刺抽液。引流管拔出后,仍须加压包扎,消灭死腔。
    2.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对消灭残留癌细胞大有好处。化学药物可用噻替哌静脉注射,每日10mg,一个疗程总量为200mg;如用氟脲嘧啶静脉注射,每日500mg,隔日1次,一个疗程共用10g。还可用环磷酰胺、自力霉素、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气胸 多因处理肋间穿动脉时止血钳尖不慎穿破胸膜而引起。气胸常为单侧,确诊后如肺萎缩较多,可作胸腔穿刺抽气,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
    2.感染 乳癌根治术后,一旦感染,常较严重,这是因为手术时间长,皮瓣较薄,血运较差,腋窝淋巴结又被切除的缘故。故术后应常规加用抗生素预防。如发现皮瓣坏死,宜早期切除,必要时植皮。
    3.腋窝挛缩 感染、切口裂开和不合理的切口均可导致腋窝皮肤挛缩。挛缩轻时,可作“Z”形放置皮瓣修复;重时,可以切除疤痕,作中厚皮片修复。
    4.上臂活动受限 切除胸大肌、胸小肌后会影响上臂活动,但如果术后5日开始锻炼,可以防止上臂活动受限。方法有:①上臂前后活动,并少许抬高,伸向头部。②逐渐加大向上的伸殿弧度。如这样坚持活动,在出院前即能基本自己梳头发和上下抬臂自如活动。
    5.上肢水肿处理 病侧上肢水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肥胖妇女更为常见。
    (1)种类:暂时性水肿,常因手术破坏大片软组织所致。可用弹力绷带包扎或加强锻炼活动。持久性(继发性)水肿,发生率占10%,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如术中发现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或术后加用放射治疗,则更易发生。究其原因,一种是血栓性静脉炎,可在术后3日起用预防性抗凝疗法治疗;一种是静脉返流受阻,压力增高,抬高患肢可减轻症状;一种是淋巴返流受阻与手术解剖、感染、腋窝积液、放射治疗反应有关,较难处理。
    (2)预防:术中注意仔细解剖腋窝,保护皮肤,防止切口感染,避免腋窝积液;放射治疗时防止发生皮肤炎;禁止患侧上肢输血,输液,术后适当锻炼活动。其中重要的是防止切口感染。
    (3)治疗:轻型病人,可行向心性**,每日1~2小时。严重病人,可大量切除上肢的皮下脂肪组织,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但这种方法破坏性较大。肥胖病人可用低盐食,并服适量利尿剂。各种理疗效果均欠理想。
乳癌扩大根治术
    乳癌扩大根治术,是指乳癌根治术的同时一并切除**内侧部的胸壁,即在胸膜外将第2、3、4肋软骨,包括胸廓内动、静脉和胸骨旁淋巴结(即**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脂肪及淋巴组织)切除。尤其对提高**中央区和内侧癌肿病人的5年生存率(约为10%)疗效更为显著。
[适应证、术前准备、**、麻醉]
    均与乳癌根治术同。
[手术步骤]
    与乳癌根治术基本相同,另加下列步骤:
    1.切除第2~4肋软骨 将内侧皮瓣提起,在患侧胸骨旁的第2~4肋软骨骨膜中央各作一横行切口,长约3cm,距胸骨缘约0.5cm,再在骨膜切口两端纵行切开,以骨膜剥离器分离软骨膜,要谨慎小心,以防损伤胸膜。将软骨膜分离后,显露肋软骨,用肋骨剪切除第2~4肋软骨各长约3cm。
    2.切除胸廓内血管、脂肪及淋巴结 于胸骨旁第1肋骨下缘至第5肋骨上缘,纵行切开肋间肌及肋软骨内侧软骨膜。注意防止切透胸膜。先切一小口,然后用止血钳逐渐分离,将其挑起后切开。切开后牵开胸膜外的胸内筋膜及软骨膜,之后可显露出胸廓内动、静脉,将此段血管双重结扎,与其周围的脂肪组织及淋巴结一并切除,注意勿损伤胸膜。一旦胸膜被撕破时,应用附近软组织如肋间覆盖于撕破处并缝合。然后用湿纱布加盖片刻。再用噻替哌溶液冲洗,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缝合皮肤及压力包扎伤口。
[术后处理]
    同乳癌根治术。
乳癌简化根治术
    乳癌简化根治术即单纯切除**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清除腋窝脂肪组织及淋巴结。这种手术操作比较简单,保留了胸大肌和胸小肌,术后很少发生上肢水肿,手臂活动也比较好。如果在术后加用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其5年生存率并不低于乳癌根治术。本术式适用于Ⅰ、Ⅱ期乳癌。
    手术切口及皮瓣游离范围与乳癌根治术相同。从**上方延及胸骨旁,腹直肌上端,**外侧缘腋窝用电刀沿胸大肌筋膜,将整块**和脂肪组织切除。将大血管结扎止血,小出血点用电凝止血。然后剪开腋筋膜并分离该处胸大肌缘到腋顶部,将胸大肌和胸小肌向内上方拉开。显露腋窝,用锐剪刀从腋顶部开始,沿着腋静脉小心细致地向下分离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注意保护腋静脉、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最后清除中央淋巴结、腋静脉淋巴结胸大肌内侧淋巴结合肩胛下淋巴结。如果触及锁骨下可疑转移淋巴结,应同时切断胸大、小肌,使其翻转向下,细致小心分离锁骨下淋巴结合脂肪组织,操作与乳癌根治术相同。然后冲洗,吻合胸大肌。胸小肌不需吻合。放好引流,加压包扎伤口。如果锁肌下无可疑转移淋巴结,则勿需切断胸大、小肌。
乳癌手术
    乳癌是中年以上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早期作根治手术,预后良好。乳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包括:整个**、周围皮下脂肪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和锁骨下的脂肪淋巴组织,作整块切除。
    近20余年来,医务人员对术式做了许多改进,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但实践证明,提高疗效不在于切除范围的大小,而在于腋窝淋巴结合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和切除。一般乳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平均为65%,扩大根治术为67%,但用简化根治术的平均生存率也可达到67%。重要的原则是对中年以上妇女的无痛性**肿块应行常规活组织检查,以便早期诊治乳癌。
[适应证]
    1.Ⅰ、Ⅱ期乳癌。
    2.良性肿瘤有癌变而无远处转移者。
    3.Ⅲ期乳癌无禁忌证者。
[禁忌证]
    1.广泛皮肤水肿。
    2.皮肤多发卫星结节。
    3.胸壁完全固定。
    4.病侧上肢水肿。
    5.病侧腋窝淋巴结过大、固定。
    6.锁骨上淋巴结过大、固定。
    7.已有远距离转移。
    8.炎性乳癌。
[术前准备]
    1.详细的全身检查,了解病人全身健康状况及有无远距离转移。
    2.确定是否乳癌,对乳癌诊断无抒情者必须作活组织检查,以求确诊。活组织检查的方法有两种:
    (1)穿刺活检:一般在术前1日,用肝组织穿刺针或一般静脉穿刺**入**硬块内取活组织检查。方法简便,可节省术中活检的手术时间。
    (2)切除活检:在根治术前切除局部肿块,送病理冰冻切片检查:90%~95%以上的病例,可以判定肿瘤的性质。
    对未住院患者,发现**肿块后均应在门诊手手术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求确定性质,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作根治手术。
    3.纠正病人情况,对心、肺、肝、肾功能不佳者应予纠正。同时应检查并纠正贫血。
    4.术前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可选用噻替哌、环磷酰胺、自力霉素,秋水仙硷和争光霉素等。术前放射治疗对缩小肿瘤和防止术后复发大有好处,对局部肿块较大,皮肤水肿或有肿瘤浸润,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均适用。放射治疗5~6周后即可施行乳癌根治术。
    5.皮肤准备 术前1日剃除病侧腋毛,必要时准备病侧股前皮肤作植皮用。
    6.备全血。
**单纯切除术
[适应证]
    1.**内巨大的或多发性良性肿瘤。
    2.乳腺管内**状瘤或增生活跃的慢性囊性乳腺症,病变范围广,年龄较大及有恶变可能者。
    3.严重的乳腺结核伴有多发窦道而长期不愈者。
    4.**肉瘤。
    5.晚期乳腺癌伴局部溃疡,不宜作乳癌根治术者(术前、后配合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
[麻醉]
    局麻,静脉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1.** 同乳癌根治术。
    2.切口 有两种:
    (1)以**为中心,在第2~6肋之间,从外上到内下作一斜行梭形切口。若系乳癌,切口应距肿瘤边缘4~5cm为宜。分离皮瓣与简化根治术相同,最后将**连同皮下脂肪整块切除。非恶性病变者只需将**单纯切除。
    (2)以**为中心作横行梭形切口。选择切口时,将**尽量上提,在乳晕下方用美蓝液画一水平线;再将**尽量下位,同样在乳晕(肿瘤)上方,画一水平线,这两条线可根据病变位置而上下移动,待**恢复原位后,即表示横行梭形切口线。
    3.切除** 顺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切除与否及范围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分离范围上起第2~3肋骨,下至第6~7肋骨,内达胸骨旁,外抵腋前线。当一侧皮肤分离后,用热盐水纱布填塞止血。再分离另一侧皮肤。然后沿着**上缘,围绕**基底部边切、边止血,直切到胸大肌筋膜炎止。用组织钳将**拉下,用锐刀将整个**及周围脂肪组织从胸大肌筋膜上切降。如系乳癌或**肉瘤,应同时切除胸大肌筋膜。在切割时遇有胸壁穿出的血管,要一一结扎。
    4.引流缝合 为避免手术后渗出、积血,影响愈合和增加感染机会,在切口外下方作一小切口,当冲洗完毕后,放一软胶管引流,并将其固定于皮肤上。分层缝合,不需植皮。切口用棉垫压力包扎。
[术中注意事项]
    1.根据病变性质决定是否作皮下脂肪切除。切除时注意皮肤血运,防止术后皮肤坏死。
    2.术中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不能定性乾,一律摘除,注意保护腋血管和神经,防止损伤。
[术后处理]
    1.平卧位,用纱袋压迫患侧24~48小时,上肢略抬高。
    2.如用全麻,待清醒后改为半卧位。
    3.凡肿瘤溃破感染者,应投放抗生素。
    4.术后24~48小时拔去引流,7~10日拆线。
**良性肿瘤切除术
[适应证]
    1.**纤维瘤。
    2.乳腺管内**状瘤或囊肿等。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1.切口 在肿瘤上作一个以**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切口,其长短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乳晕区肿瘤采用弧形切口。
    2.切除肿瘤 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和腺体组织。先分离部分肿瘤,用组织钳将其提起,用剪刀或止血钳沿肿瘤四周进行钝性或锐性分离直至根部,再用剪刀剪除肿瘤。逐一结扎出血点。用丝线间断缝合腺体和皮下组织,闭合间隙,如渗血较多,可放胶皮片引流,再用压迫包扎。
[术中注意事项]
    1.对乳腺管内的**状瘤,采用乳晕边缘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用牵引线或蚊钳将半圆形的乳晕瓣牵开,用止血钳向深部分离,分开肿瘤所占据的乳腺管,并沿其管腔方向切开乳腺管,显露并切除瘤体,然后缝合乳腺管。已被切断的乳腺管应予结扎,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2.切除的标本应常规送病理检查,除外恶变可能。
    3.术中要细致止血,较大的出血血管应予缝扎。为防止发生乳瘘,术中应细致分离、辨别,避免损伤乳腺管。
    4.对哺乳期病人,劝其先退乳后手术更为适宜。
[术后处理]
    1.加压包扎,24~48小时拔除引流。
    2.术后5~6日拆线。
**脓肿切开引流术
[适应证]
    急性乳腺炎已经形成脓肿,即应切开。
[麻醉]
    一般用局麻,如脓肿大而深者,应采用静脉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 在脓肿最低部位,以**为中心,行放射状切口,避免损伤乳腺管以致发生乳瘘。位于乳晕部位的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在**后的脓肿,则沿**下皱襞作弧形切口。如脓肿较大而引流不畅者,须作对口引流。
    2.排脓引流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用止血钳作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后撑开,使脓液流出,然后用手指伸入脓腔探查,并分离纤维间隔,必要时向低位扩大切口以防脓液残留;需要时作对口引流。最后冲洗脓腔,放置软橡胶管或香烟引流。如切口有出血,可和油纱布填塞止血,外加灭菌纱布包扎。
[术后处理]
    1.术后用绷带托起**,避免下垂,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哺乳期应暂停吮吸哺乳。改用吸乳器定时吸尽乳汁。如有**或自愿断乳者,可口服乙菧酚5mg每日3次,3~5日即可。
    3.术后每1~2日更换敷料,保证有效引流,防止残留脓腔、经久不愈或切口闭合过早。
    4.感染严重伴全身中毒症者,应积极控制感染,给予全身支持疗法。
**缩小整形术
    **症可因内分泌紊乱致乳腺大量增生,脂肪大量堆积;也可见于丝虫病乳腺淋巴管阻塞而致**象皮肿;也存在遗传因素,多见于乳腺纤维囊性变。**过大、过长、过重除影响社交外,尚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腰背酸痛、颈椎关节炎、**下皱褶处糜烂等,此外**症常合并慢性乳腺炎,**疼痛。因此**症的**缩小整形术兼有美容和治疗的双重意义。
[适应证]
    各年龄组的**症。
[术前准备]
    1.病人精神准备很重要,术前必须反复交待手术必要性及效果,以取得病人及亲属的充分理解和信任,这对保证病人的合作和防止术后易于产生的不良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2.备血200~400ml。
    3.确定**新位置及乳晕范围 立位,**新位置定于锁骨中线相当于上臂中点水平处,一般位于第5肋间,未婚青年于第4肋间。新乳晕为圆形,直径4~5cm。
    4.设计切口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手术方法很多,尚无一定型术式,可根据术者选用的手术方法设计相应切口。这里介绍用切除内侧部分腺体保留蒂在下方的直皮组织瓣的方法行**缩小整形术。
    (1)梯形切口:以原乳晕下缘为顶,**下皱褶为底设计一梯形切口线,底宽一般为8~10cm。
    (2)新月形切口:于设计的新乳晕下缘下方3cm处设计横行弧线,凹面朝上,两端与**下皱褶画线重合,呈一新月形切口线,内侧多重合于胸骨旁,外侧多重合于腋前线。
[麻醉]
    连续高位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1.** 平仰卧位,双上肢外展,背部稍垫高。
    2.制备真皮组织瓣 切除梯形切口线内的表皮层后,于乳晕上缘切开,切口两端分别沿梯形的两侧边向上延伸,直达**下皱襞处,切口深达皮下层。
    3.显露腺体组织 避开梯形区沿新月形切口线切除线内的皮肤全层,然后掀起上方皮瓣,显露腺体组织。
    4.切除内侧部分腺体组织 根据腺体大小于腺体上缘中点附近向下沿乳晕上内侧缘和真皮组织瓣内侧缘呈S形切除上内侧腺体组织,将腺体创面对拢缝合。
    5.置放**于新位置 于**新位置处沿设计线切洞,上提**于上方皮瓣的下面自洞内引出,将边缘缝合固定。
    6.关闭切口 如真皮组织瓣过长,可适当折叠塑形,缝合固定1~2针,然后将上方皮瓣拉下覆于其上,皮瓣缘与下方的切口缘对拢缝合。注意真皮组织瓣蒂部应浅缝,并尽量少缝以免影响血供。
    7.置放负压引流管 将30cm长乳胶管的前段10cm纵行剖成两半,分别置于皮瓣下的同侧和对侧,同侧头剪短3cm;后段管于侧胸壁另戳口引出(回病房后接负压吸引装置)。
    8.整个**用厚层敷料加压包扎。
[术中注意事项]
    1.真皮组织瓣制备时,表皮的剔除一定要彻底,否则术后易形成皮瓣下囊肿。
    2.术后**的厚层敷料加压包扎一定要可靠,否则易形成积血、积液甚至造成感染。
[术后处理]
    1.常规应用止血剂2日,抗生素1周。
    2.持续负压引流48~72小时后撤除。
    3.10~14日后拆线。
发表于 2010-3-4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清创术
    清创术是对新鲜开放性污染伤口进行清洗去污、清除血块和异物、切除失去生机的组织、缝合伤口,使之尽量减少污染,甚至变成清洁伤口,达到一期愈合,有利受伤部位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开放性伤口一般分为清洁、污染和感染3类。严格地讲,清洁伤口是很少的;意外创伤的伤口难免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如污染严重,细菌量多且毒力强,8小时后即可变为感染伤口。头面部伤口局部血运良好,伤后12小时仍可按污染伤口行清创术。
    清创术是一种外科基本手术操作。伤口初期处理的好坏,对伤口愈合、受伤部位组织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起决定性作用,应予以重视。
[适应证]
    8小时以内的开放性伤口应行清创术,8小时以上而无明显感染的伤口,如伤员一般情况好,亦应行清创术。如伤口已有明显感染,则不作清创,仅将伤口周围皮肤擦净,消毒周围皮肤后,敞开引流。
[术前准备]
    1.清创前须对伤员进行全面进行,如有休克,应先抢救,待休克好转后争取时间进行清创。
    2.如颅脑、胸、腹部有严重损伤,应先予处理。如四肢有开放性损伤,应注意是否同时合并骨折,摄X线片协助诊断。
    3.应用止痛和术前镇痛药物。
    4.如伤口较大,污染严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术前1小时,手中术毕分别用一定量的抗生素。
    5.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轻者用1500U,重者用3000U。
[麻醉]
    上肢清创可用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肢可用硬膜外麻醉。较小较浅的伤口可使用局麻;较大复杂严重的则可选用全麻。
[手术步骤]
    1.清洗去污 分清洗皮肤和清洗伤口两步。
    ⑴清洗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再用汽油或**擦去伤口周围皮肤的油污。术者按常规方法洗手、戴手套,更换覆盖伤口的纱布,用软毛刷蘸消毒皂水刷洗皮肤,并用冷开水冲净。然后换另一只毛刷再刷洗一遍,用消毒纱布擦干皮肤。两遍刷洗共约10分钟。
    ⑵清洗伤口:去掉覆盖伤口的纱布,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消毒镊子或小纱布球轻轻除去伤口内的污物、血凝块和异物。
    2.清理伤口 施行麻醉,擦干皮肤,用碘酊、酒精消毒皮肤,铺盖消毒手术巾准备手术。术者重新用酒精或新洁尔灭液泡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后即可清理伤口。
    对浅层伤口,可将伤口周围不整皮肤缘切除0.2~0.5cm,切面止血,消除血凝块和异物,切除失活组织和明显挫伤的创缘组织(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等),并随时用无菌盐水冲洗。
    对深层伤口,应彻底切除失活的筋膜和肌肉(肌肉切面不出血,或用镊子夹镊不收缩者,表示已坏死),但不应将有活力的肌肉切除,以免切除过多影响功能。为了处理较深部伤口,有时可适当扩大伤口和切开筋膜,清理伤口,直至比较清洁和显露血循环较好的组织。
    如同时有粉碎性骨折,应尽量保留骨折片;已与骨膜游离的小骨片则应予清除。
    浅部贯通伤的出入口较接近者,可将伤道间的组织桥切开,变两个伤口为一个。如伤道过深,不应从入口处清理深部,而应从侧面切开处清理伤道。
    伤口如有活动性出血,在清创前可先用止血钳钳夹,或临时结扎止血。待清理伤口时重新结扎,除去污染线头。渗血可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或用凝血酶等局部止血剂止血。
    3.修复伤口 清创后再次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根据污染程度、伤口大小和深度等具体情况,决定伤口是开放还是缝合,是一期还是延期缝合。未超过12小时的清洁伤口可一期缝合;大而深的伤口,在一期缝合时应放置引流条;污染重的或特殊部位不能彻底清创的伤口,应延期缝合,即在清创后先于伤口内放置凡士林纱布条引流,待4~7日后,如伤口组织红润,无感染或水肿时,再作缝合。
    头、面部血运丰富,愈合力强,损伤时间虽长,只要无明显感染,仍应争取一期缝合。
    缝合伤口时,不应留有死腔,张力不能太大。对重要的血管损伤应修补或吻合;对断裂的肌腱和神经干应修整缝合。显露的神经和肌腱应以皮肤覆盖;开放性关节腔损伤应彻底清洗后缝合;胸腹腔的开放性损伤应彻底清创后,放置引流管或引流条。
[术中注意事项]
    1.伤口清洗是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务必使伤口清洁后再作清创术。选用局麻者,只能在清洗伤口后麻醉。
    2.清创时既要彻底切除已失去活力的组织,又要尽量爱护和保留存活的组织,这样才能避免伤口感染,促进愈合,保存功能。
    3.组织缝合必须避免张力太大,以免造成缺血或坏死。
[术后处理]
    1.根据全身情况输液或输血。
    2.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促使炎症消退。
    3.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如伤口深,污染重,应同时肌肉注射气性坏疽抗毒血清。
    4.抬高伤肢,促使血液回流。
    5.注射伤肢血运、伤口包扎松紧是否合适、伤口有无出血等。
    6.伤口引流条,一般应根据引流物情况,在术后24~48小时内拔除。
7.伤口出血或发生感染时,应即拆除缝线,检查原因,进行处理。
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
    软组织金属异物种类颇多,如折断在软组织内的注射针、缝针、针灸针、鱼钩和遗留在软组织内的***、弹片、铁片等。四肢上的金属异物不在重要部位,或金属异物较小,不引起任何症状者,一般不用取出,以免加重损伤。
[适应证]
    1.较大的金属异物,且位于神经、血管或关节附近者。
    2.金属异物虽小(如臀部断针等),但引起症状,妨碍劳动或日常生活者。
[术前准备]
    1.术前正确定位是取出软组织金属异物的重要步骤。可扪及的浅在异物,定位比较简单;较浅的深部异物,可从伤侧切入;有时异物深达肢体对侧,应在对侧切入取出。一般需先在X线透视下定位,看异物于正、侧位各在什么位置,然后再转动躯干或肢体,看金属异物距皮肤最近的一点在什么地方,将该点做好标记。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后,从此点刺入注射针(针头长短按金属异物部位的深浅而定),在透视下用针头触碰金属异物,当感觉触及金属异物或见金属异物活动时,留针作为标记,以便切开皮肤后循环寻找异物。但此针在分离组织过程中容易移位,以致失去标记的作用,造成手术困难。为保证异物的定位和寻找,可同时插入第2枚定位注射针,与第1枚注射针针尖形成直角,相交于异物处。第2枚定位针的作用是:①此针进针处不作切口,不易移动,定位有保证,如第1定位针失效时,可循此针寻找异物。②用手轻轻摆动针尾,可配合在切口内寻找其针尖,分离时,碰到针尖的感觉也很易传达到体外的针尾部分。所以,寻找异物时,多先循第1定位针切开、分离、寻找;如不能找到,则改找第2定位针,再顺此分离至针尖,即可找到异物。
    2.酌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对于并发感染的异物,应先控制感染后择期取出。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以臀部断针为例。
    1.切口 一般顺皮纹、肌纤维、肌腱、神经、血管走向切开,切口宜稍大些。断针等长形异物的切口,最好与异物长轴成直角,便于寻找。
    2.分离组织 根据术前正确定位,于臀部第1枚定位针的插针处切开皮肤后,分离皮下组织,显露臀肌筋膜;沿针体切开筋膜,分开肌纤维直至异物所在部位。分离时要仔细轻巧,及时止血,以保持术野清晰,避免异物移位。
    3.寻找和取出异物 指示针定位正确时,当分离至针尖即可找到异物。如未找到,或第1枚定位针已不能保持原来位置,可将其拔出,再依靠第2枚 定位针继续寻找。亦可用针头在估计异物所在部位刺探寻找;如为断针,应与其长轴垂直方向探查才易找到。找到断针的一端后,即可用弯止血钳夹住,顺断针长轴方向拔出;否则,容易折断,增加手术困难。如为鱼钩,则不能将尾部逆拔,应顺钩的弧形向前推进,使钩头显露,然后夹住钩尖取出。木刺等异物易折断,应全部游离后再取出。此外,还应注意取出随之进入伤口的布、棉花等类异物。
    4.伤口处理 一般可于拔除定位针后缝合切口,但对污染严重或有感染者应作引流,或延期缝合。
[术中注意事项]
    1.事先应了解异物所在部位的解剖关系,以免损伤重要器官或组织。
    2.取出断针虽属比较小的手术,但由于断针细小,手术不定型,术中常因找不到而进退两难。因此,除把术前正确定位作为指导手术进行的途径外,术中还要耐心仔细,轻柔操作,切忌粗暴用力触摸,以免把断针由浅层推入深层,造成位置移动,增加取针难度。
    3.术前定位时,估计断针位置较深,取出有困难,可在X线透视下取出断针。
    4.X线透视下取异物只限在异物周围无重要组织时应用;如附近有重要血管、神经,则不宜应用,以免受到损伤,应在术前妥善定位,将异物充分显露,在直视下取出。
[术后处理]
    1.污染较重的伤口,要适当应用抗生素。
    2.陈旧性弹片金属异物,术后宜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手掌皮肤缺损修复术
    手掌皮肤的缺损,可采用全厚层皮片或远位皮瓣(如前臂皮瓣)修复。
[适应证]
    手部软组织新鲜损伤。
[术前准备]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麻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下列麻醉。
    1.局麻。
    2.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3.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步骤]
    1.全厚层皮片修复术 根据手部掌面创面情况,估计皮肤缺损的大小,从供皮区切取全厚层皮片。供皮区的创面按情况作直接缝合,或另取皮片移植闭合后加压包扎。把已取下的全厚层皮片剪除皮下脂肪组织,修整皮片的形状,使和创面的形状完全相同。然后,用细线将皮片的边缘与创面的边缘仔细缝合,用绷带作环形加压包扎,包扎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紧以致手掌面缩小影响功能。最后用前臂石膏托固定。
    2.远位皮瓣修复术 两臂互相交叉,从对侧前臂或上臂合适部位取远位皮瓣,修复伤手的手掌皮肤缺损。供皮区创面作皮片移植闭合。
[术后处理]
    同手指皮肤缺损修复术。
手指皮肤缺损修复术
[适应证]
    手部软组织新鲜损伤。
[术前准备]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麻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下列麻醉。
    1.局麻。
    2.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3.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步骤]
    1.皮片修复 创面彻底清创,止血,如有肌腱或骨端暴露,尽量先分离局部皮下组织,予以缝合覆盖,不足部分再取全厚层皮片覆盖来闭合创面。用细针、细丝线间断缝合、固定,最后作包裹压迫包扎。
    2.局部旋转皮瓣修复 手指根部掌侧面的创面彻底清创后,在伤指桡侧或尺侧面形成一个局部皮瓣,旋转覆盖。皮瓣最好在尺侧面切取,以保留手指桡侧皮肤的正常感觉功能。遗留的供皮创面,需用中厚层皮片移植闭合。
    3.远位皮瓣修复 创面大或因部位限制而不宜用局部皮瓣修复者,可用远位皮瓣修复。上臂和前臂的皮肤薄而细致,厚度适宜,可供手指皮肤缺损修复用。
    创面彻底清创后,在伤肢对侧的上臂或前臂作一与创面大小相同的带蒂皮瓣(长宽比例一般为1∶1,如皮瓣方位与上臂长轴一致时,长度可稍增加)。皮肤移植前,供皮区应先以中厚层皮片移植覆盖,然后将伤指插入皮瓣之下,覆盖创面,缝合皮瓣与手指创缘的皮肤。并妥善固定。在选择皮瓣部位时,既要注意保护伤侧手指和手腕功能位的屈曲度,又要使伤指能贴紧对侧上臂,这样才能使伤指妥善固定,并能耐受较长的固定时间。缝合后,两上肢间用胶布粘合,外加绷带缠绕,即可获良好的固定。
[术后处理]
    1.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止痛药物。
    2.植皮区应妥善固定,防止皮片移位,影响成活。
    3.局部如无不适,不必察看,2周后自行愈合。
    4.尽量抬高患肢,促使血液返流,防止水肿。
    5.对远位皮瓣移植者,应保持适当的**和固定位置,以免影响皮瓣成活。术后当日以及5~6日内,注意有无血液循环障碍,继发出血,缝合松紧或感染炎症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6.缝线于术后,10~14日拆除。
    7.皮瓣移植后,如无感染、出血等,可在3周左右断蒂,断蒂的切口位置根据术前设计而定,宁可多取一些皮瓣,以免收缩后面积不足。
    8.皮瓣完全愈合后,因感觉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故应注意保护勿受外伤和冷热伤害。
手指外伤性截指修复术
    手指外伤性截指有横行、斜行、关节平面截断等多种,常见的修复术如下:
[适应证]
    手部软组织新鲜损伤。
[术前准备]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麻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下列麻醉。
    1.局麻。
    2.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3.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步骤]
(一)手指末节横行截断修复术 常用的有V-Y形成形术(推进皮瓣修复)和旋转皮瓣修复术两种。
    1.V-Y形成形术 清创后,去除部分指骨端,使其较周围软组织短0.3~0.5cm;再于指端两侧皮肤各作V形切开,并将两侧皮瓣向中线拉拢缝合,覆盖指端创面。最后,将两侧残留的V形皮肤缺损作Y形缝合。
    2.旋转皮瓣修复术 用伤指背侧环形隆起处所形成的局部皮瓣旋转覆盖在指骨端上修复。因环形隆起处的皮肤松动度大,供皮区遗留的创面,可用直接缝合法闭合。
(二)手指斜行截断修复术 清创后,咬除外露的指骨,锉平骨端,将指神经拉出0.5cm,用利刀切断。然后,将周围皮下组织覆盖**的指骨端。缝合后,利用掌侧较长皮瓣向背侧翻转,直接缝合,闭合创面。
(三)远侧指间关节平面截断修复术 清创后,将指神经拉出0.5cm后用利刀切断,将伸屈肌腱修剪整齐后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再将暴露的关节面软骨咬除、锉光,使末端呈椭圆形。两侧皮肤作鱼口形切除后缝合。亦可采用皮片(或皮瓣)移植来闭合创面。
    手指外伤性截指如受伤时间短,创面清洁、整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争取断指再植,最大程度地恢复手部功能。特别是拇指和食指,更应争取再植。
手指远端皮肤脱套状撕脱伤修复术
    手指远端皮肤脱套状撕脱时,不宜用皮片移植修复。游离植皮虽易成活,但以后关节会逐渐僵直,又因无皮下脂肪垫保护,难耐磨损,所以只能作为暂时闭合创面之用。也不宜将撕脱皮肤的手指插入胸壁或腹壁皮下剥离袋内,因以后再将脱套的手指从胸壁或腹壁皮下袋中分离出来,作皮瓣移植术时困难很多;且伤肢与躯体间固定时间太久,容易残留难以恢复的关节酸痛或功能限制。但这种方法较简单,在病人病情严重时,可临时采用以暂时闭合创面,待全身状况好转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常用的远位皮瓣或远位皮管修复术等。
[适应证]
    手部软组织新鲜损伤。
[术前准备]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麻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下列麻醉。
    1.局麻。
    2.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3.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步骤]
    供皮区可选在对侧上臂、前臂或胸壁,皮瓣长宽之比为1.5∶1或1∶1。伤指清创后予以修复、固定。供皮区创面可根据取皮大小,作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闭合。
[术后处理]
    同手指皮肤缺损修复术。
脂肪瘤切除术
[适应证]
    表浅脂肪瘤影响功能、劳动和美观者,可考虑手术。
[术前准备]
    清洗局部皮肤。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沿皮纹切开脂肪瘤的表面皮肤。用弯止血钳沿瘤体包膜分离肿瘤,钳夹及结扎所有见到的血管。脂肪瘤多呈多叶状,形态不规则,应注意完整地分离出 具有包膜的脂肪瘤组织。用组织钳提起瘤体分离基底,切除肿瘤。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
    切口敷料要妥善包扎。术后6~7日拆线
皮脂腺囊肿切除术
    皮脂腺囊肿无感染时,应手术切除。
[术前准备]
    局部皮肤剃去毛发,清洗赶紧。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以囊肿为中心作梭形切口,将皮瓣连同囊肿一并切除;如囊肿较小,可作一直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后,用组织钳翻起一端皮瓣,轻轻提起肿物,再用组织剪(或止血钳)沿囊肿边缘分离,使之完全游离;囊肿底部的纤维条索,用止血钳钳夹、剪断后结扎,即可完整切除囊肿。伤口冲洗、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稍微加压包扎。
[术中注意事项]
    1.在分离囊肿时,应紧靠包膜外面,环绕其周围进行;若仅在一处分离,容易穿破囊壁。
    2.如不慎穿破囊壁,应擦去流出的内容物,用止血钳夹住破口,再行分离。如囊肿分破后无法钳夹,可在排出囊肿内容物后,再将囊壁完全切除,以防复发。
    3.如囊肿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很紧,难以切除,可刮出囊肿内容物,然后用纯石炭酸或5%碘酊涂擦囊壁内侧面,将其上皮破坏,使以后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再发机会。
    4.如囊肿已化脓,切开引流后也可用同法处理。
[术后处理]
    术后6~7日拆线。
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适应证]
    1.血管瘤发生在易引起出血、感染(如唇部海绵状血管瘤)或有碍功能的部位者。
    2.血管瘤生长迅速,且因条件限制,不能冷冻或用硬化剂注射等治疗者。
[术前准备]
    1.要周密考虑、充分估计血管瘤的范围大小及与邻近重要组织器官的关系,制定好相应的治疗方案。
    2.对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酌情先行硬化剂注射,使其体积缩小硬化后,再作切除手术。
    3.血管瘤切除后,估计创缘不能直接缝合,需要植皮或作邻位皮瓣修复者,术前应供好供皮区皮肤准备。
    4.较大、较深的血管瘤,术前应备血。
[麻醉]
    1.局麻、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
    2.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辅加上述麻醉。
[手术步骤]
    切口应稍大些,也可作梭形切口,以便充分显露血管瘤周围组织。从血管瘤周围正常组织内进行钝性和锐性分离。逐一分离、结扎、切断穿透筋膜层的分支和进入瘤体的主要血管,仔细将肿瘤彻底切除。注意勿损伤瘤体,以免引起出血,增加手术困难。逐层缝合切口。皮肤有缺损者应同时植皮或作皮瓣修复。伤口加压包扎,肢体适当固定。
[术中注意事项]
    1.血管瘤切除务必彻底,才能预防复发。术中应随时估计病变情况,如发现血管瘤范围广泛或已穿入深层组织和体腔,与原定治疗方案出入较大,应即停止,准备条件后再作手术,或改作其他疗法。否则,既不能彻底切除,又有发生大出血的危险。
    2.海绵状血管瘤的管壁很薄,易被分破引起出血。预防的主要方法是,皮肤切开不要过深,免伤瘤体;要在瘤体周围正常组织中分离,容易识别和结扎进入瘤体的血管。一旦分破引起出血时,用细针线缝扎即可止血;如用止血钳钳夹,反会引起更多的出血。
[术后处理]
    预防感染和注意局部出血。

颈部淋巴结切除术
    颈部主要淋巴结,在颏下淋巴结群、颌下淋巴结群和颈淋巴结群等几组。
    1.颏下淋巴结群 在下颌舌骨肌浅面,收集下唇中部和口底部淋巴液,注入颌下及颈深淋巴结。
    2.颌下淋巴结群 约有3~5个,位于颌下腺浅部,收集面部、鼻、上唇、颊、下唇外侧部和舌前部淋巴,注入颈深淋巴结。
    3.颈淋巴结群 又分颈浅淋巴结群和颈深淋巴结群两组:
    ⑴颈浅淋巴结群主要沿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其浅面排列,收集来自耳下部及腮腺部淋巴,注入颈深淋巴结。
    ⑵颈深淋巴结群在颈内静脉周围,是头、颈部淋巴管汇合处,其最高者位于咽旁。在口腔器官(如舌后和鼻咽部)发生癌肿或炎症时,颈总动脉分叉平面(即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所形成的分叉处)的淋巴结最早被侵犯;胃和食管下段癌肿,则常转移至左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角邻近的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最后流入颈淋巴干,左侧极大多数直接流入胸导管,而右侧与锁骨下及支气管纵隔淋巴干汇合成右淋巴导管,或直接流入右侧颈内静脉。
[适应证]
    1.性质不明的淋巴结肿大,或可疑的淋巴结转移癌,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者。
    2.孤立的淋巴结结核,病情稳定,无其他活动性结核病灶,长期抗结核治疗无效,与周围无粘连,无急性感染与破溃者。
[术前准备]
    1.采取淋巴结作病理检查者,应详细全面体格检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疑为转移癌者,应寻找原发病灶。预先作好切口标记。
    2.对淋巴结结核,术前应先用抗结核药物1周。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以前斜角肌旁淋巴结切除术为例。
    1.** 仰卧位。上半身稍高,背部垫枕,颈部过伸,头上仰并转向健侧。
    2.切口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原则上切口方向应与皮纹、神经、大血管走行相一致,以减少损伤及瘢痕挛缩。
    前斜角肌旁淋巴结切除时,采用锁骨上切口。在锁骨上一横指,以胸锁乳突肌外缘为中点,作一长3~4cm的横切口。
    3.切除淋巴结 切断颈阔肌,向中线拉开(或部分切断)胸锁乳突肌,辨认肩胛舌骨肌。于锁骨上三角内将颈横动、静脉分支结扎,钝性分离位于斜角肌及臂丛神经前面的淋巴结,结扎、切断出入淋巴结的小血管后,将淋巴结切除。
[术中注意事项]
    1.颈部淋巴结周围多为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术中应作细致的钝性分离,以免损伤。
    2.锁骨上淋巴结切除时,应注意勿损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静脉;还要避免损伤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以免形成乳糜瘘。
    3.淋巴结结核常有多个淋巴结累及或融合成团,周围多有粘连。若与重要组织粘连,分离困难时,可将粘连部包膜保留,尽量切除腺体。对有窦道形成者,则应梭形切开皮肤,然后将淋巴结及其窦道全部切除。不能切除者,应尽量刮净病灶,把伤口开放,换药处理。
[术后处理]
    1.注意防止出血、感染。
    2.淋巴结结核切除术后,应继续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3.病理检查确诊后,应根据病情及时作进一步治疗(如根治性手术等)。
腱鞘囊肿切除术
[适应证]
    囊肿较大,影响关节功能,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应手术切除。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沿皮纹作横切口。用小拉钩拉开切口,纵行切开皮下筋膜,注意避开附近的神经分支和血管(如桡侧应注意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掌深支),显露囊肿表面,作钝性或锐性分离,分离囊肿四周直达底部。用剪刀分离基底部,切除整个囊肿。如囊肿蒂部与关节囊相通,在切除囊肿后应将关节囊缝合;如无法缝合,则可任其敞开。如囊肿壁与腱鞘紧密相连,可作大部分切除,保留紧贴腱鞘的部分,慎勿损伤腱鞘或肌腱。如分破腱鞘,亦宜任其敞开,不要缝合,以免造成狭窄。取出囊肿后,结扎出血点,缝合皮肤。
[术后处理]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如无特殊情况,于术后7~10日拆线。
鸡眼切除术
[适应证]
    鸡眼为皮肤角质层增生呈圆锥形向真皮层伸入的肿物,好发生在足底、趾侧受压部位。一般小的鸡眼可用药物敷贴治愈。对位于足跖负重部位,行走剧痛,经药物治疗无效者,或屡发感染者,在炎症消退后均应行手术切除。
    对于不能直接缝合的大鸡眼,则不应用单纯切除术,以免造成切口不能缝合,残留痛性瘢痕,更影响功能。应积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无效,再行切除术及皮瓣修复术。
    趾(指)关节部位及手指掌面的鸡眼,切除后易形成瘢痕,影响活动或指端触觉,宜采用非手术疗法。
    跖、趾骨畸形或突起所引起的鸡眼,须在畸形矫正或骨突切除后,才考虑作鸡眼切除术。
[术前准备]
    1.清洗局部皮肤。病变附近皮肤及趾(指)甲有真菌病者,应先予治疗后再行手术。
    2.热水浸泡,除去表层厚皮。
[麻醉]
    局麻(用1%普鲁卡因,以鸡眼为中心作局部菱形浸润麻醉,或直接注入鸡眼根部皮下组织内)。
[手术步骤]
    沿鸡眼两侧作梭形皮肤切口,切至皮下后,用组织钳将皮瓣提起,可见鸡眼呈黄白色圆锥状,质坚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沿鸡眼周围钝性分离直至根部,如近根部断裂,可用刀尖剔出,不可残留,以免再发。出血点勿需结扎,缝合切口即可出血。用大弯三角针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
    1.术后10~14日拆线,过早拆线易使切口裂开。
    2.伤口保持清洁,避免过早负重行走,以免裂开。
发表于 2010-3-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学习啦,谢谢!!
发表于 2010-3-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看都没看过来,实在辛苦了!谢谢一个!
发表于 2010-3-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先下了再说,好东西。争取看了。
发表于 2010-3-22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回复 1# 石琴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3-23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谢谢了
发表于 2010-3-24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支持
发表于 2010-3-3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辛苦了
发表于 2010-3-3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有图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10-3-3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谢谢楼主了,学习、学习、再学习
发表于 2010-4-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谢谢
发表于 2010-4-1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学习了,受益匪浅啊!!
发表于 2010-4-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谢谢
发表于 2010-4-3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0-4-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谢谢了,真是不错的帖子。
发表于 2010-4-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好东西啊,谢谢了。
发表于 2011-4-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细细品味,好好回味
发表于 2011-4-16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11-5-6 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这个可以有
发表于 2011-5-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真是太辛苦了
发表于 2011-5-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楼主辛苦了 !搞个文档仔细看看。
发表于 2011-7-1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有没有书
?
发表于 2011-7-1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不错,挺详细的
发表于 2011-7-1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发表于 2011-7-20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楼主好人啊,谢过!
发表于 2011-7-26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好             贴
发表于 2011-7-26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外科74种常见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小儿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所致,疝囊常与精索和睾丸紧密愈着。因小儿处于发育过程,所以手术时,仅需高位结扎疝囊,多不需切除疝囊和修复腹股沟管后壁,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
[手术步骤]
    1.切口、显露疝囊 在病儿相当于腹直肌外缘处的皮肤自然皱襞做横切口(1cm)。切开皮下浅筋膜后,可见到腹外斜肌腱膜打开,即可显露出精索和疝囊。
    2.分离疝囊 分出疝囊和精索(钝性分离),用止血钳提起后剪开。扩大疝囊切口,并将其边缘用止血钳提起,平铺展开,较大的作疝囊壁横断。上半段疝囊用纱布将其与精索钝性分离至疝囊颈部。
    3.缝扎囊颈 用左手食指伸入疝囊,将囊内容物推回腹腔,再将疝囊颈部作内环荷包缝扎,外“8"字加固,并剪去多余的上段疝囊。下半段疝囊不需切除,在止血后放回阴囊原位。检查精索,不要扭曲,防止睾丸血运障碍。
    4.缝合 仔细止血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再缝合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
    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8 21: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