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tiandou1975

[版务]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为主要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临床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型硬皮病两型。局限性硬皮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肤,内脏一般不受累,预后较好。系统型硬皮病除皮肤广泛受累外,还累及多脏器,预后不定,大多较好。
【诊断】
(一)局限性硬皮病:
1.硬斑病:初起为不规则的淡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斑片,后逐渐扩大呈黄白或象牙色。皮损表面光滑,呈蜡样光泽,边缘常绕以淡紫红色晕。若用拇指和食指将其提起感觉僵硬,触之如皮革样。久之皮损硬度减轻出现萎缩。
2.线状硬皮病:皮肤硬化可沿肢体一侧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发生于头皮前部者向前额伸展如刀砍状。有时可合并颜面偏侧萎缩。
(二)系统性硬皮病:
又叫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好发于女性,常出现雷诺现象。
1.皮肤损害:
发病常从手、足、面部开始,逐渐扩展到上臂及躯干。初期局部多发生红斑和非指凹性肿胀,呈蜡样光泽,继之皮肤变硬变紧,境界不清,皮肤因与皮下组织粘连不能用手指提起。面部因表情丧失似假面具样,鼻尖如鹰嘴,口唇变薄,口周皮肤出现放射状沟纹,口裂狭小。指关节活动受限,呈爪形,指尖皮肤出现溃疡或坏疽。后期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均可萎缩。患处毳毛脱落,出汗减少,皮脂缺乏。皮损区有色素沉着和/或色素脱失。
2.系统病变:
    本病可累及大部分内脏器官。多数患者食道受累,出现吞咽困难,胃肠蠕动功能降低;肺部受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纤维化;心脏受累会产生呼吸困难、心悸和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心肌硬化会产生传导改变,心包炎也可出现;肾脏病变可导致尿毒症、高血压等肾危象。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较少受累。
3.CREST综合征:即皮肤钙质沉着(Calcinosis cutis,C)、雷诺现象(Raynaud Phenomenon,R)、食管功能障碍(Esophageal dysfunction,E)、指(趾)端硬化(Sclerodactyly,S)和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T)。此型很少累及内脏,预后较好。
4.实验室检查:
约90%患者ANA阳性,多为核仁型;抗SCL—70抗体阳性率约为40%,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的标志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是CREST综合征的标志抗体。
【鉴别诊断】局限性硬皮病应与特发性斑状萎缩、白癜风、硬化萎缩性苔藓和瘢痕相区别。系统性硬皮病应与雷诺病、皮肌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粘液性水肿、硬肿病和嗜酸性筋膜炎进行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针对病变进行物理治疗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建议有规律地**、保暖,防止创伤,免受风寒,并且禁止吸烟。
1.局部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皮损内注射:通常为2%利多卡因溶液加入皮质类固醇混悬液,如强的松龙2.5mg/ml或去炎松5—10mg/ml。
(2)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3)物理疗法:如音频、蜡疗、推拿、**等。
2.系统治疗:
(1) 皮质类固醇激素:系统性硬皮病一般用中小剂量的强的松15-30mg/d,连用数周,然后逐渐减少到维持量5—10mg/d,能改善关节症状,减轻皮肤水肿与硬化。
(2) 秋水仙碱:能减轻肢端动脉痉挛与硬化。0.5-1.5mg/d,口服,2—3个月为一个疗程。
(3) 血管扩张剂:地巴唑20mg,每日3次,口服;心痛定10mg,每日3次,口服;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等液体静脉点滴,
(4)  以及硝酸甘油、肼苯达嗪、甲基多巴,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
(5)中药疗法。
发表于 2008-4-3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天疱疮(Pemphigus)
天疱疮是一组累及皮肤和粘膜的以表皮内水疱为主要特征的大疱性皮肤病。
【诊断】
1.在正常皮肤或红斑上出现松弛性大疱,疱壁薄容易破溃,形成红色湿润糜烂面,不易愈合。尼氏征阳性即用手指下压或侧推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向外周扩延或向旁边移动一段距离。
2.多见于中年人,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常伴有粘膜损害,口腔、鼻、眼结膜、生殖器、**、尿道均可受累。
3.在疱底轻压印片,或用钝刀轻刮糜烂面后涂片作革兰染色,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棘层松解细胞,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细胞间桥消失,胞核圆形,大而深染,核周围有浅蓝色晕,胞浆嗜碱性。
4.组织病理为棘层松解所致的表皮内水疱。
5.免疫病理示棘细胞间有IgG、C3呈网状沉积。
6.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和副肿瘤性天疱疮等。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大疱性类天疱疮、重症多形红斑、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鉴别。
【治疗】
1.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继发感染
2.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一旦确诊,应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常用的有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等。一般用量为强的松60-120mg/d,用药后根具有无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是否干燥、尼氏征是否转阴性来判断用药剂量是否达到足量。皮损消退2周后开始减量,维持量一般为5-15mg/d,多数患者需用维持量数年,少数最后可达到停止用药。
3.免疫抑制剂:常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合用,能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雷藤多甙,应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4.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及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不能控制病情者,可考虑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或血浆置换疗法。
5.局部治疗: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继发感染。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病灶或药浴,红斑或无明显感染处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合并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软膏。

[ 本帖最后由 tiandou1975 于 2008-4-3 21:49 编辑 ]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08-4-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
【诊断】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好发于胸腹、腋下、腹股沟及四肢屈侧,病程缓慢,反复发作。
2.典型皮损为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发生的水疱或大疱,疱壁厚而紧张,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水疱破裂后糜烂面不扩大,愈合较快。粘膜损害少且轻微。
3.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大疱。
4.免疫病理显示基底膜带IgG(或)C3呈线状沉积。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天疱疮、重症多形红斑、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鉴别。
【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应用中等量即可有效,如强的松40-60mg/d,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维持量因人而异,平均服药时间2年。
2.免疫抑制剂:单用或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使用方法基本同天疱疮。
3.氨苯砜(DDS):100-150mg/d口服,可单独使用或与激素联合应用。
4.四环素1.0~2.0g/d,或米诺环素0.1~0.2g/d,单用或与大剂量烟酰胺联合应用。
5.局部治疗:注意创面清洁,预防感染,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发表于 2008-4-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寻常性痤疮 Acne vulgaris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面部、胸背部。其发病主要与青春期雄激素增加有关,皮脂腺机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毛囊导管中微生物的增殖也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另外还与遗传及心理等因素有关。病程慢性经过,时轻时重,近30岁后多自然痊愈,或持续数年缓解。
【诊断】
1.多发生于青春期,20岁以后发病减少。
2.好发于颜面、上胸部、肩胛间等部位。
3.初发损害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表面被氧化成黑色形成黑头粉刺。无毛孔扩大易挤出黄白色脂拴称为闭合粉刺,也称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形成炎症丘疹,炎症加重时则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经久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排脓后可遗留瘢痕,色素沉着,这几种皮疹可以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多无自觉症状,或轻微痒痛。
【鉴别诊断】
1.酒渣鼻:皮损分布与鼻尖、额、两颊、颏部,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晚期形成鼻赘。
2.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眼周、颊部、鼻部附近、口周、耳后等。皮疹表现为孤立的红色、深红色半球形丘疹,谷粒至豌豆大小,愈后遗留明显的萎缩性疤痕。
3.特殊类型痤疮:新生儿痤疮,药物性痤疮,聚合性痤疮,职业性痤疮,坏疽性痤疮,暴发性痤疮等。
【治疗】
1.寻找诱发因素,祛除之。
2.局部治疗:选择含有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性能的外用药,如硫磺、硫化硒、过氧化苯甲酰、阿达帕林、维甲酸、壬二酸、克林霉素等。
3.全身疗法:对重症病例需要内服治疗。(1)抗生素:如 四环素 0.5克每日2次,连服4周,然后减量;米诺环素50毫克每日2次,可连用12周,适用于对四环素耐药的病例;克林霉素 0.15克 每日3次,可用于炎症重或对四环素耐药的患者。(2)激素类:对炎症很重者可考虑用糖皮质激素;也可酌情用雌女性激素。(3)维甲酸类,异维A酸 0.5-1毫克/公斤体重,连用4月,维胺酯 25毫克,每日2-3次。对硬结性、囊肿性和聚合性痤疮效果好。 ⑷中药:丹参酮 每次4片,每日3次,总疗程为6周。对脓疱、丘疹和结节等炎症效果好。
发表于 2008-4-3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酒渣鼻是常见于中年人,以面中心部为主发生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毛囊蠕形螨及幽门螺杆菌有关。此外辛辣饮食、热或日光、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女性尚有口服避孕药、妊娠或月经等可作为该病的诱发因素。
【诊断】
    1.红斑期:以鼻尖为中心,可扩大至颊、额部,出现一过性弥漫性界限不鲜明的红斑,伴毛细血管扩张,初发为暂时性红斑,继而呈持续性红斑。可伴有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或阻塞。
2.丘疹脓疱期:在红斑期基础上出现红丘疹、脓疱,有明显的皮脂溢出,无粉刺。毛细血管扩张加重。
3.鼻赘期:病程长久者鼻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生,表面凹凸不平,呈瘤状或结节状突起,毛囊口扩大,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分泌旺盛。
【鉴别诊断】
   1.寻常痤疮:见于青春期,好发面颊及胸背上部,鼻部常不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无面部红斑。
  2.皮质类固醇性酒渣鼻样皮炎:有面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病史,表现为瘙痒、疼痛。皮损较稳定,无阵发性加重。
  3.脂溢性皮炎:为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的红斑,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治疗】
1.        一般治疗:避免引起颜面血管扩张的**因素,包括温热、寒冷、过度的光照射、辛辣饮食等。
2.        外用药疗法:0.5%-2%的四环素、克林霉素及红霉素有效。其机制主要是减低白细胞趋化及吞噬作用而达到抗炎效果。1%甲硝唑霜可减轻炎症及红斑;0.2%异维A酸霜对痤疮样皮损有效。20%壬二酸霜对丘疹、脓疱及红斑有效。
3.        全身治疗:抗生素如四环素1.0-1.5g/d或米诺环素50mg每日2次,可有效控制丘疹、脓疱。维A酸口服,依病情选择剂量,注意其毒副作用。甲硝唑对各型酒渣鼻均有效,500mg/d 20-60天。
4. 物理及手术治疗:可通过血管内透热针或激光去除扩张的毛细血管。鼻赘则须外科手术治疗。
发表于 2008-4-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部位发生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诊断】皮损好发于头皮、颜面、耳后、胸背中央、腋窝和腹股沟等多脂、多毛部位。起初通常为毛囊性红丘疹、逐渐扩展融合成黄红色浸润性斑片,境界清楚,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病程呈慢性进展,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银屑病、玫瑰糠疹、湿疹和体癣等疾病鉴别。
【治疗】少食辛辣**性食物,控制脂肪和糖类的摄入,用中性或含硫磺的肥皂、洗发乳(膏)等清洁皮肤和头发。
1.外用药物:常用1%~2%雷锁辛溶液、5%硫磺洗剂和霜剂、2%酮康唑霜(酊)、3%克霉唑霜等外搽,皮损严重时可以联合低效皮脂类固醇外用。头皮脂溢性皮炎可用2%酮康唑香波洗头,每周2次。
2.内服药物:可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6和B2、复合维生素B等;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对炎症明显或皮疹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皮脂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20mg/d;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发表于 2008-4-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斑秃为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任何有毛部位均可受累。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精神过度紧张、机体过度劳累、遗传等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头发全部**则称为普秃,若全身毛发均受累则称为全秃。
【诊断】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2.无自觉症状和前驱症状,突然出现脱发斑。脱发区常呈斑片状分布,邻近的脱发斑可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脱发斑。脱落毛根变细,呈惊叹号样,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通常为单发,也见多发型。毛发几乎全部脱落称为全秃,眉毛、睫毛、胡须、**等全身的毛脱落者为普秃。指甲也能受累,表现为甲凹陷,纵嵴、横沟等。
3.依病情可分为进展期、静止期、恢复期。进展期时毛发不断脱落,脱发斑渐扩大,边缘处毛发松动,易拔下。静止期时毛发不再松动,不易拔下。当脱发区有细软浅色绒毛生长时进入恢复期,病程可数月至数年。
【鉴别诊断】 斑秃应注意和头、梅毒、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藓所引起的脱发相鉴别。
【治疗】
去除可能诱发因素,注意生活规律。大部分斑秃在半年至一年左右可自然治愈。
1. 局部治疗  目的为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毛发生长。外用皮质类固醇剂,或局部多点皮内注射;外用1-3%米诺地尔酊剂或1%-2%地蒽酚软膏。
2.系统治疗  对全秃、普秃患者可口服强的松,但停药后可能会复发。另外还可以服用一些养血、补肾的中药如养颜生发胶囊、何首乌片等。
3.其他治疗  紫外线照射或PUVA治疗。
发表于 2008-4-3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本病包括男性型脱发(male pattern baldness)及女性弥漫性脱发,由雄激素引起。为进行性头发密度减少,发病年龄早自青少年,晚至中老年。此病的发展伴有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但遗传的素质使头发对雄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敏感性增加。
【诊断】
1.主要发生在20-30岁男性。
2.常有家族史,脱发成一定的图形状。
3.皮损特点 脱发以前额和顶部显著,自前额两侧部开始毛发变细、稀疏,即毳毛化。发际向后退缩呈M型,头顶部开始毳毛化为O型,也有两型合并发生者。严重时前额及顶部头发可全部**,仅枕及两颞保留部分的头发,使脱发呈桶盖状。
4.女性为渐进性弥漫性脱发,常以顶部为主。
【鉴别诊断】 应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脱发,如营养不良、药物、内分泌疾患以及缺铁性贫血等引起的脱发相鉴别。
【治疗】
1.局部治疗:2%的米诺地尔溶液外用对病程不足5年,直径不超过10cm且尚存一些稀疏头发者,疗效最佳,但停药后新头发仍可脱落。
2.系统治疗: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1mg/d,可通过抑制雄激素代谢酶或作用于雄激素受体而发挥作用
3.外科治疗:从美容考虑,可以做毛发移植术。
发表于 2008-4-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白癜风(Vitiligo)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细胞损毁,导致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发病率估计在1%左右。男女均可发生,从初生婴儿到年迈老人皆可发病。因为影响美容,常给病人造成心理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对本病的防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包括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神经化学因子学说,外伤,日晒,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造成黒素细胞破坏约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诊断】
1.基本损害:色素脱失性白斑,呈乳白色。大小不一,形状不定。可伴有晕痣白斑境界清楚,白斑部毛发也可完全变白,黏膜部位也可受侵犯。活动期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稳定期常表现为周边色素加深,或中央见色素岛。
2.发病部位: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如口角、前额、耳部、颈部、躯干部,下肢,可以局限在某一部位(局限性)或单侧沿皮节分布(阶段性)。也可散在分布(散发性),也有的单纯在肢体末端(肢端性),也可全身广泛发布(泛发性)。
3.大多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极少数病人初发时局部可有轻度瘙痒或不适感。
4.实验室检查:50%-80%白癜风病人血清中可测出抗黑素细胞表面蛋白抗体。
5.组织病理:白斑部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减少或消失,表皮黑素颗粒缺乏。多巴染色阴性。
【鉴别诊断】
1.贫血痣 (naevus anaemicus):为色素减退而不是色素脱失,用力摩擦或加热后,局部不发红,为先天发育学异常而致。
2.老年性白斑 (senile leukoderma):该病多在中年发生,胸、背、四肢,为豆大圆形白斑,稍凹陷,散在分布,不融合。
3.炎症后色素减退有原发疾病历史,一般为暂时性,以后能自行消退。
【治疗】
白癜风的应尽可能早期治疗,1疗程至少3个月,尽可能采用综合疗法,内用、外用药相结合,中西医药物和理疗或其他疗法结合。临床上病程短、皮损局限者,面部皮损效果较好。
(一)系统治疗
1.活动期患者可选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口服**15mg每天1次,见效后每月递减,维持3-6个月。如服药4-6周无效则停止治疗。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大的泛发型患者。对进行期效果较好。
2. 稳定期补骨脂素(Psoralen) 其中8-甲氧补骨脂素(8-MOP)和5-甲氧补骨脂素(5-MOP)对稳定期白癜风有较好效果。本药可口服、注射或外用。一般配合紫外线或日光照射效果更好。口服8-MOP 0.3-0.6mg/kg,或TMP 0.6-0.9mg/kg,1.5-2小时后照长波紫外线(光化学疗法 PUVA),一般每周1-2次,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照射UVA剂量应根据皮肤色素的深浅和对光的敏感性而定,以达到轻度的皮肤红斑反应或亚红斑反应,避免水疱产生。局部外用0.1% 8-MOP溶液半小时到1小时后照长波紫外线,每周1-2次,对进行期皮损应用要慎重,以免产生同形反应。
3.加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或转移因子治疗。
4.中药治疗:可选用调和气血、舒肝理气、益气固本,活血祛风滋补肝肾等方法治疗。
(二)外用药物:
1.外用皮质激素制成的霜剂、软膏、溶液、涂膜剂均可,每天外涂2-3次。注意长期使用造成的激素副作用,间歇用药或与其他类外用药轮流应用可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局部注射可用于少数限局型皮损,采用去炎松混悬液(10mg/ml)或醋酸**龙混悬液(25mg/ml),皮损内局部注射,每周1次,每次激素用量不超过2ml,共4次。注射次数过多可能造成局部皮肤萎缩或其他不良反应。
2.黑素细胞移植  目前常用方法有自体表皮移植、自体微移植和自体黑素细胞移植。    目前临床开展较多的是自体表皮移植,简单易行,疗效肯定。但仅适用于稳定期、皮损数目不多、且无瘢痕体质者。
3.对于广泛白癜风仅小部分正常皮肤者可采用脱色素法(depigmentation)  氢醌单苯醚可使黑素细胞发生永久不可逆的破坏。可用10%-20%氢醌单苯醚将残存的正常色素全部脱掉,也可达到美容目的。但该药的局部**反应较多,且脱色是不可逆的,应用前应慎重考虑。
发表于 2008-4-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常对称分布,常见于中年女性。患有一些与内分泌有关的病如卵巢和子宫疾病、月经不调、性功能异常、甲状腺疾患等亦可促发本病。男性也可以出现黄褐斑。日晒,某些化妆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冬眠灵等)也可引起本病。慢性肝肾疾病、结核病、长期劳累、紧张、睡眠欠佳等都可促发或加重黄褐斑。
【诊断】
1.基本损害: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损害根据颜色的深浅可分为淡褐色斑的表皮型和深褐色或蓝灰色斑的真皮型。
2.皮疹分布:对称分布在前额、双颧、眉弓、双颊及上唇,可呈“蝶形”分布。
3.不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
4.可随季节、日晒、某些疾病的转归因素而减轻或加重。
【鉴别诊断】
1. 雀斑:雀斑常有家族史,皮损特点为芝麻粒大小色素斑点,多在幼年发生可以鉴别。
2. 黑变病:常与接触某些化学毒物有关,且颜色发黒,比较广泛,除面部外,常见于双耳、颈部淡褐色至灰紫色斑。严重时腋下、脐窝也可受累。\
3. 太田痣:为发育学异常,病理上可见大量黒素细胞分布在真皮甚至皮下组织内,表现为单侧分布的淡青色、深蓝或蓝黑色斑片。部分病人伴有结膜、巩膜呈青蓝色斑。多自幼发生。\
【治疗】  
(一)系统治疗
1.抗氧化剂治疗,可内服维生素C与维生素E并用:二者并用有协同抑制黑色素形成的作用。
2.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并用:谷胱甘肽0.3-0.6g与维生素 C 1- 3g,混合静脉注射,每周2次。疗程10-20次。也可3g维生素C,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3个月。
3.中药用活血化淤治疗。
(二)外用药治疗
1.外用氢醌类制剂:多采用联合使用如复方氢醌霜(3%-5%氢醌 + 0.1% 维甲酸 + 0.05%**或1%氢化可的松)每日2次,持续6-8周,可获得较好疗效。用后可出现局部发红,轻微灼痛,然后脱屑、脱色。部分患者可造成永久性色素脱失。
2.脱色增白剂:3%-5%熊果苷、20%壬二酸霜、l%曲酸霜、SOD霜等都对治疗黄褐斑不同的疗效。
3.外用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制剂外用。
4.倒膜治疗:既有治疗又有美容作用,可同时配合中医**,配以相应药物,采用不同膜类如石膏膜、中药膜等。
5.防晒:外出时涂防光剂,如二氧化肽霜等。
发表于 2008-4-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雀斑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发生于面部皮肤病,以芝麻大小褐色斑点为特征。过度日晒会加重。常在5-6岁时出现,青年表现明显。
【诊断】
1.基本损害:淡褐色至深褐色芝麻粒大小(3-5mm)斑点,境界清楚,数目不定,比较疏散,相互不融合。无鳞屑。
2.皮疹发布:对称分布,以鼻、双颧、颊部为主,也可见于颈部、肩背、双手背及前臂外侧。
3.皮损颜色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数目增多,损害变大,颜色加深。
4.无自觉症状。
5.组织病理黑素细胞数量并不增加,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加。
【鉴别诊断】
1. 雀斑样痣(lentigo):临床表现与雀斑相似,但组织病理上,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加,但不成巢。
2.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um):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除了有雀斑样损害以外,常伴有皮肤干燥、毛细血管扩张、小血管瘤及角化性损害。可发生皮肤癌。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应避免或减少日光照射,夏季外出时用防光剂,如二氧化钛、对氨基苯甲酸霜等。为美容的需要,可参考黄褐斑的治疗。
发表于 2008-4-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皮肤黑变病是一组以暴露部位弥漫性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很多因素和黑变病的发生有关,如化妆品的**,煤焦油的衍生物、石油、***及汞、银、据和砷剂等接触物质,及口服避孕药、氯丙嗪等药物密切相关。内分泌功能障碍可促发本病。机械**如尼龙巾、人造丝棉为原料的健康巾、洗浴品等长期摩擦可引起摩擦黑变病。也有不少患者甚至儿童没有接触任何焦油、化妆品、药物因素,而皮损不知不觉产生。多发生在青年中年和老年,小儿很少发生。
【诊断】
1.基本损害:初起潮红、微肿胀,数月后逐渐出现弥漫的色素沉着。呈灰褐色或深褐色,有时可见网状分布,同时有毛细血管扩张及少许微细屑。
2.皮疹分布:暴露部位如面、颈部,其次为胸部、上肢。有的也可发生在**下等部位。皮损边缘不清楚。
3.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等。
4.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或表皮水肿,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噬黑素细胞。
【鉴别诊断】
1. Addison 病 该病除皮肤色素沉着分布广泛。同时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头晕、疲乏、纳差,低血压、神经及精神症状。化验血钠、氯化物、血糖、尿17酮及17羟均降低,而血钾增高。
2. 炎症后色素沉着  发病前多有原发病史,皮损在原发病部位。
【治疗】
1.尽量避免曝晒,避免接触光敏物质。对于怀疑与职业有关者,应加强劳动防护,禁用所接触致敏物质。
2.内用疗法  大量口服维生素C,每次100-300mg,每日3次,也可用5%葡萄糖500ml + 维生素C 2-3g,静脉点滴,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
3.外用疗法 3%氢醌霜、壬二酸霜、SOD霜等,详细治疗可参考“黄褐斑”的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需要较长时间坚持治疗。
发表于 2008-4-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鱼鳞病(ichthyosis)
鱼鳞病是一组常见的角化异常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干燥、出现片状鱼鳞样的鳞屑为特点。
【诊断】
1.寻常型鱼鳞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型最为常见,冬重夏轻。婴幼儿即可发病。皮损对称分布,以四肢伸侧及躯干为主,尤以小腿最为显著。四肢屈侧、皱褶部位不受累。典型改变是淡褐色至深褐色多角形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状如鱼鳞。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皮损减轻。
2. 性联鱼鳞病:性联隐性遗传,仅见于男性,女性为携带者。生后或婴儿期发病。皮肤干燥粗糙,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主要累及颈部、躯干、四肢伸侧,可波及肘窝、腘窝和面部,但不侵犯掌跖。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可伴角膜点状浑浊。
3.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见,出生时即有皮肤潮红、表皮剥脱,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薄壁松弛性水疱,易破溃成糜烂面。继之出现广泛的鳞屑及局限性角化性疣状损害,以皱褶部位更明显,呈豪猪样外观。继发感染者有臭味,甚至引发败血症导致死亡。
4. 板层状鱼鳞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后全身弥漫潮红,上有大片状棕灰色多角形鳞屑,严重者鳞屑厚如板状或铠甲。肢体屈侧及外**明显。常伴有掌跖角化过度和眼睑外翻。
5.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全身皮肤漫潮红、紧张,有细微的鳞屑,至青春期前后趋向好转。
6.其他少见类型:火棉胶样婴儿与胎儿鱼鳞病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获得性鱼鳞病鉴别,后者常为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麻风或严重营养不良等病的一种表现。
【预防和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根治办法,主要是对症治疗,脱屑保湿。
1.局部治疗:外用10%尿素霜或40%丙二醇溶液。维甲酸外用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钙泊三醇软膏外用疗效较好。
2.全身疗法:对症状较重患者可口服维甲酸类类药物,能缓解症状。
3.物理治疗:盐水浴有效。
发表于 2008-4-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该病以受轻微机械性损伤后摩擦部位皮肤出现水疱大疱为特点。临床上主要依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三类:①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水疱在表皮内;②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水疱在透明板内;③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水疱发生在致密板下带。
【诊断】各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共同特点是皮肤在受到摩擦等机械性**后出现水疱、大疱及血疱。好发于四肢关节的伸侧及肢端,愈后可形成瘢痕,出现粟丘疹,反复发作于肢端者可使指趾甲脱落。
单纯型的皮损最轻,最为表浅。多在生后一年内发病,手足、肘、膝等处摩擦后,发生紧张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阴性,轻度瘙痒,愈后不留疤痕,不累及粘膜。
交界型罕见,发生于新生儿与婴儿,皮损为大面积的水疱、大疱及糜烂,多在2岁内死亡。
营养不良型病情较重,常在出生后即出现皮损,愈合遗留明显的瘢痕。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反复发生的水疱及瘢痕可使指趾间的皮肤粘连,指骨萎缩形成爪形手,张口和吞咽困难。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和天疱疮相鉴别。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保护皮肤,避免摩擦与外伤。可口服维生素E,重者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出现水疱、大疱后注意创面清洁,预防感染
发表于 2008-4-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掌跖角化病系一组以掌跖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角化过度为特征的慢性遗传性皮肤病。
【诊断】
1.弥漫性掌跖角化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期发病,持续终身。双侧掌跖弥漫性角化过度,呈淡黄色蜡样外观,质硬。重者呈疣状增殖。皮损境界清楚,可达掌跖侧缘及背侧。可伴有掌跖多汗,甲板增厚混浊。
2.点状掌跖角化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在10-30岁之间发病,掌跖角化性丘疹散在分布或群集成片状或线状,中心被剥离后呈火山口状外观。不伴有掌跖多汗,可有甲营养不良表现。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角化型手足癣、掌跖部慢性湿疹、获得性掌跖角化症等鉴别。
【治疗】局部外用5-10%水杨酸软膏、20%尿素软膏、0.1%-0.3%维A酸霜等封包软化角质后,继续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可提高疗效。应用润肤剂,可防止皲裂。
发表于 2008-4-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毛周角化病又称毛发苔藓(lichen pilaris)或毛发角化病。是一种毛囊角化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诊断】多见于青少年。皮损为针尖到粟粒大小与毛孔一致的坚硬丘疹,不融合,中央有角质栓,内含卷曲的毛发,剥去角栓后形成漏斗状小凹陷,不久又长出新生的角栓。分布对称,好发于耳前方的颊部、上臂、股外侧。皮损冬重夏轻,多无自觉症状,可伴轻度瘙痒,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维生素A缺乏症、瘰疬性苔藓、小棘苔藓等相鉴别。
【治疗】本病无需治疗。可局部外用10-20%尿素霜,3-5%水杨酸软膏,0.05-0.1%维A酸软膏。
发表于 2008-4-6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表现为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隆起的角化过度性损害。
【诊断】皮损初为火山口形角化性小丘疹,逐渐扩大成环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轻度凹陷萎缩,周边呈明显的角化性隆起,质硬,境界清楚。无自觉症状。皮损好发于面、颈、四肢等外露部位,偶见于**、口腔等部位。皮损数量不等,皮损泛发者,称为播散性汗孔角化症。有的患者皮损在日光暴露部位,角化程度轻,称为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扁平疣、疣状痣、光线性角化病等进行鉴别。
【治疗】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发病与日光有关者应避免日光曝晒,局部可使用维A酸软膏、水杨酸软膏或5-氟尿嘧啶软膏等。较小的皮损可选择电灼、冷冻、激光及手术等方法去除,或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
发表于 2008-4-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维生素B2缺乏症(Ariboflavinosis)
维生素B2缺乏症又称核黄素缺乏症,是由于体内维生素B2缺乏或不足而发生的以阴囊炎、舌炎、唇炎和口角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诊断】
1.典型表现为阴囊炎、舌炎、口角炎,也可有其他皮肤或眼部病变。
2.阴囊炎:皮损可累及一侧或两侧阴囊,但极少累及两侧阴囊接缝处。早期皮损为片状红斑,以后在红斑上出现灰褐色鳞屑或薄痂;也可是针头至黄豆大小扁平丘疹,丘疹上有粘着紧密、发亮的银白色鳞屑,或有薄痂附着。久之阴囊弥漫性浸润肥厚,皱褶加深,上有渗液、结痂、皲裂、苔藓样变而类似慢性湿疹;自觉瘙痒或疼痛。
3.舌类:早期舌面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重者舌肿胀伴青紫,日久萎缩。自觉疼痛。
4.口角炎:口角皮肤浸渍、糜烂、皲裂、结痂,常继发念珠菌感染,愈后可留浅瘢痕。
【治疗】
1.纠正维生素B2缺乏的原因,补充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
2.维生素B2 45mg/d,分3次口服或口服酵母3g,每日3次。
3.阴囊炎可局部给予外用药物治疗。
发表于 2008-4-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烟酸缺乏症又称陪拉格、糙皮病、癞皮病、玉蜀黍疹等,由于烟酸缺乏引起,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皮炎、腹泻、痴呆三联征。
【诊断】
1.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好发于春夏季,日晒后加重而冬季减轻。典型的三联征是皮炎、腹泻和痴呆。
2.皮炎:皮损多对称分布于曝露部位和易受摩擦部位。早期常于暴晒后出现对称性水肿性红斑,酷似晒斑,自觉灼热或瘙痒,严重者可伴有水疱或大疱;随着病程延长,皮损呈暗红、棕红或红褐色,有粗糙、脱屑、皲裂等改变,有的皮损边缘可见1-2mm宽的较红的镶边样改变;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例皮肤变厚粗糙、缺乏弹性,颜色渐渐为暗棕黑色,伴角化过度、干燥性鳞屑、皲裂、出血和血痂。
3.消化道表现:50%的病人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口炎、舌炎、恶心、呕吐。
4.精神神经表现:神经系统有烦躁、失眠,甚至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痴呆等。
【治疗】
1.去除和治疗各种病因,补充富含烟酸和色氨酸的食物,避免日晒。
2.口服烟酰胺500mg/d,严重腹泻或口服困难者,可肌注或静脉滴注,同时补充白蛋白、B族维生素和铁剂等。
3.皮炎依皮损类型选择合适的外用药。
发表于 2008-4-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皮肤淀粉样变是指一种呈特殊反应、均匀无结构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于既往正常的皮肤中,而其它器官无受累的一种病因不清的慢性皮肤病。
    【诊断】
1.苔藓样淀粉样变(lichen amyloidosis):中年多见。典型皮损为发生于双侧胫前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可呈半球形、圆锥形或多角形,密集而不融合,常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皮损也可发生于上肢伸侧和背、腰等处,瘙痒剧烈。
2.斑状淀粉样变(macular amyloidosis): 好发于中年妇女,主要位于肩胛间区。皮损为褐色或紫褐{BANNED}素斑点聚合成网状或波纹型。常无自觉表现或仅有轻度瘙痒,
3.Nomland试验,即用1%刚果红溶液于皮损处行局部皮内注射,48小时后观察,若局部呈红色则判为阳性。
4.组织病理:淀粉样蛋白主要沉积在真皮**部及真皮上部,HE染色淀粉样物质呈均质性,轻度嗜酸性团块。刚果红、结晶紫等染色呈阳性。
    【鉴别诊断】
    应与神经性皮炎、肥厚性扁平苔藓、结节性痒疹、皮肤异色病等鉴别。
    【治疗】本病尚无满意根除疗法。
1.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或皮损内注射。
2.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皮损广泛者可行静脉封闭治疗,亦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
3.部分患者口服阿维A酯有效。
发表于 2008-4-7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黄瘤病是指皮肤或肌腱有黄色或橙色丘疹或结节。含脂质的细胞浸润于这些组织中,内脏器官可有脂蛋白沉积,可伴血脂异常,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诊断】
1.睑黄瘤(Xanthelasma):也称睑黄疣,较常见,好发于上眼睑内眦部。皮疹为软的黄色斑块,常对称分布,可相互融合。多无自觉症状。本型可无高脂蛋白血症,亦可伴发高胆固醇或高LDL血症。
2.结节性黄瘤(Tuberous xanthom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皮损为扁平或隆起的黄色或桔黄色圆形结节。结节较硬,有群集和融合倾向,单发或多发。多伴LDL或IDL升高,常伴心血管疾病。
3.腱黄瘤(Tendon xanthoma)好发于肌腱上,常累及跟腱和伸指肌腱,2-25mm大小的丘疹和结节,与皮肤不粘连。本型黄瘤发展缓慢,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其它脂蛋白代谢异常者。
  4.发疹性黄瘤(Eruptive xanthoma):皮疹为1-4mm大小的桔黄色或黄色丘疹构成,好发于手、膝、臀、臂等处,也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皮疹呈痤疮样外观,迅速分批或骤然发生。急性期炎症明显,数周后皮疹消退,留色素性瘢痕。本型好发于高乳麋血症者。
  5.扁平黄瘤(Plane xanthoma):皮疹为扁平或微隆起的褐色或桔黄色斑块,有间擦性黄瘤、掌纹黄瘤、胆汁郁积性扁平黄瘤、弥漫性扁平黄瘤等亚型。
  【治疗】
    有原发疾病者治疗原发疾病,对于影响美容或功能的黄瘤如睑黄瘤、腱黄瘤可行冷冻、激光或手术等方法去除之。
发表于 2008-4-9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色素痣  Pigmented nevus
色素痣(Pigmentosus nevus)又称痣细胞痣(nevus cell nevus),是由黑素性痣细胞组成的一种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分布的位置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三型。
【诊断】
1. 色素痣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无自觉症状。如色素痣直径大于10cm者称先天性巨痣,伴有多毛者称兽皮痣,此类痣有10%的恶变率,应予注意。
2.皮损为扁平或略隆起的斑丘疹,有些呈疣状、**瘤状、结节或蒂状。由于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混合痣、交界痣和皮内痣。
3.痣细胞因色素含量不同,可呈棕色,褐色、蓝黑色或黑色,无色素痣多呈皮色。
4.色素痣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色素痣恶变的可能性极小,如果体积突然增大,边缘变不规则,色素深浅不一,容易糜烂破溃或周围有卫星状损害,自觉疼痛及瘙痒,应考虑恶变。
【治疗】
1.一般不必治疗,若发生于面部,有碍美容或患者要求治疗时,亦可采用电灼、激光、电离子束等治疗,但瘢痕体质者慎用。
2.交界痣、混合痣如发生于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等易损伤的部位,可考虑切除。
3.后天性色素痣若出现恶变体征,应立即手术切除。
发表于 2008-4-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血管瘤是一类由新生血管组成的良性肿瘤。本病多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发生。
【诊断】
1.鲜红斑痣(nevus flammeus):又称毛细血管痣(naevus telangie ctaticus)或葡萄酒样
(1)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面、颈和头皮。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成年后停止发展,终身不消退。无自觉症状。
(2)皮损为淡红色至深红色斑片,边缘不规则,但境界清楚,不高出于皮面,表面光滑,压之可褪色。
2.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又称单纯血管瘤(hemangioma Simplex)
(1)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在生后数周出现,增大较快。约90%以上的患儿可在7岁之前自行消退。
(2)皮损鲜红色,呈半球形的丘疹或小结节。境界清楚,呈柔软分叶状形似草莓。
3.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amangioma)
(1)多发于头面、四肢、口鼻及外阴粘膜,并可累及骨、肝、肌肉等脏器。
(2)损害为暗红或青紫色隆起性皮下肿块,质软,易于压缩,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3)多在生后不久出现,无症状。部分患者皮损生长稍快。极少数患儿可在5岁内自行消退。
4.混合型:由两种类型的血管瘤混合而成,但常以一型为主。
其他类型的血管瘤,有老年性血管瘤、疣状血管瘤等。
【治疗】
1.鲜红斑痣:多发者和发生于前额一侧或枕部者很少自然消退。近期用脉冲激光治疗获得明显效果。
2.草莓状血管瘤:绝大多数均可自行消退,不必治疗。对长期不消退或生长很快、损害较大者,可采用放射治疗,冷冻治疗,CO2激光治疗,但应注意出现疤痕等副作用。
3.海绵状血管瘤:常用硬化剂局部注射,如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每2周1次,共5-10次可见效。注意剂量要适当,以免造成局部坏死。也可采用手术切除。但有时会出现复发。

[ 本帖最后由 tiandou1975 于 2008-4-9 08:00 编辑 ]
发表于 2008-4-9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脂溢性角化又称老年疣(senile wart)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良性疣状增生,极少发生癌变。病因不明,可能与家族遗传及长期日晒有关。
【诊断】
1.中老年发病,皮损好发于头面、手背等暴露部分。
2.皮损为扁平的丘疹或斑片,皮色或褐色,皮损渐增大形成境界清楚的斑块、隆起。表面干燥粗糙,可形成一层油脂性厚痂。部分皮损呈**瘤样增生。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日光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扁平疣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
【治疗】
本病为良性肿瘤,一般不需治疗。若有碍美容或患者要求治疗时,可采用电灼、激光、手术切除。诊断可疑时,可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超哥+4鲜花香香,辛苦了,兄弟
收到4朵
发表于 2008-4-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汗管瘤是小汗腺的一种错构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诊断】
1.皮疹常为1-3mm直径大小呈正常皮色或淡棕色的扁平丘疹。皮疹常多发,质地软,散在或密集而不融合。
2.皮疹好发于眼睑尤其是双下眼睑及颊部,有时也可见于上胸、腰部及外生殖器等部位。
3.主要见于中青年女性、病程发展慢,无自觉症状,不能自行消退。
【治疗】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采用电子束或电解治疗。部分患者有效,但时有复发。
发表于 2008-4-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多发性脂囊瘤为发生于皮脂腺的错构瘤。不太常见,多有家族史。
【诊断】
1.典型损害为直径2mm左右的淡黄色小囊肿。将皮肤绷紧时更明显。
2.好发于前胸或前臂屈侧、阴囊、外阴。也见于颈部、四肢等处
3.多在青春期后发病,发展缓慢,皮疹数目可由几个至数拾个不等,无自觉症状,一般长期保持不变。
【治疗】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因多发,故实际治疗困难。
发表于 2008-4-1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皮肤纤维瘤是一种结缔组织增生性疾患。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局部外伤史。
【诊断】
1.皮损好发于四肢、臂部,常为单发。皮损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或偶有痒痛感。
2.初起为浅褐色丘疹,渐增大成质地坚实性结节,直径0.5-2cm,与表皮粘连。
【治疗】
本病为良性肿瘤,一般不需治疗。如有症状可以手术切除损害。因本病损害较深,CO2激光等治疗不满意,且易复发并形成瘢痕,故不宜采用。
发表于 2008-4-1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日光角化 Solar Keratosas
日光角化又名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主要是由于长期日光照射损伤皮肤而引起的一种癌前病变,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癌。
【诊断】
1.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程缓慢。
2.常见于暴露部位,以面部、耳部、手背、前臂等处多见。常为单发,也可多发,轻痒或无自觉症状。
3.初为淡红色扁平丘疹或鳞屑性红斑,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形态可呈圆形、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角化或状增生、质较硬。久后角化显著有固着于基底的硬痂,不易剥离,若强行除去可见轻度出血。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脂溢性角化鉴别,主要靠病理学检查区别。
【治疗】
1.防晒避光。
2.对疑有癌变或疣状增生较显著者,适宜手术切除。
3.对多发性或大面积损害,可局部应用1%~5%的氟尿嘧啶软膏或溶液。
发表于 2008-4-13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粘膜白斑是发生于口腔和外阴粘膜的增生性、白色角化性损害,因可继发鳞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诊断】
1.粘膜处的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白斑或灰白色角化性斑片,境界清楚。
2.如果出现明显增生,或易出血及溃疡,应疑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应及时做组织病理检查。
3.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微**感或灼痛。
【鉴别诊断】需与粘膜扁平苔藓、口唇红斑狼疮、白癜风、硬化萎缩性苔癣等疾病鉴别。
【治疗】
1.去除局部**因素,保持粘膜清洁,避免搔抓,积极治疗各种诱发疾病。
2.局部良性皮损,酌情选用止痒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有增生肥厚可外用0.05%维甲酸霜等治疗。
3.定期复查,若有原位间变损害可采用浅层X线、90S贴敷、激光或手术治疗。
发表于 2008-4-1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讲座1]常见皮肤病的诊疗(刘全忠教授主讲)

Bowen病     Bowen’s disease
Bowen病亦称原位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为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表皮内鳞癌。
【诊断】
1.中老年发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发病部位以躯干、四肢多见。
2.境界清楚的黄褐色或红色斑片,略高起,表面角化过度或结痂,强行将痂剥离,则显露湿润潮红的糜烂面。皮损逐渐发展,边缘不甚规则。一般无自觉症状。
3.如果皮损中出现溃疡,则提示可能发生侵袭性生长,尽早诊治。
4.组织病理呈表皮全层细胞非典型性增生,基底膜完整。
【鉴别诊断】早期皮损呈红斑鳞屑性损害,需与银屑病及其他丘疹鳞屑性疾病鉴别,还应与光线性角化病、Paget病相区别。
【治疗】
1.首选手术切除治疗。
2.较小或单发损害可用CO2激光,电离子术,应注意掌握深浅度,以免复发或形成疤痕。
3.对于不适宜手术的患者或头面部损害可用浅部X线照射。亦可外用5%5-Fu软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08:5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