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医学论坛

标题: (案例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zmdzfx    时间: 2017-3-9 22:08
标题: (案例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措施

导语   据新闻报道,我国二胎政策放开后,前往生育门诊咨询或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多为35岁以上,甚至还有50岁左右、有生育要求的妇女。这些高龄产妇的大量涌现,必将带来专科护理上一系列的问题,造成高龄产妇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有一个重要的护理问题需要临床护理人员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无怪乎,2015年湖南省外科护理副高面试的题目,也是案例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措施。
日益突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问题,越来越多的浮出水面,让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案例一
患者刘某,女,54岁,以“月经量增多半下腹痛2年余”为主诉入院,诊断:“子宫肌瘤(多发)”、“子宫腺肌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在“硬腰麻醉”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顺利,查无渗血,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赶紧,清点针线、敷料等无误后关腹;诊疗计划:术后应用止血药、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等治疗,保留尿管48小时开放,心电监护20小时。
术后24小时后,患者**排气,肠蠕动恢复,患者已开始饮少量温开水,要不是患者嫌刀口疼痛,尿管还没拔,就该下床活动了,正当医护人员和家属在对患者的康复充满期待的时候,术后第二天夜里,患者刘某突然死亡,家属情绪激动,纠结大群医闹围攻妇产科病区大门,经过2天多的医患协商,最终医院赔钱了事。后经尸检发现患者死于肺栓塞,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左侧深静脉全是血栓,右侧深静脉也有少许血栓,惨痛的教训!
案例二
据钱江晚报微信号1月3日报道。按传统坐月子观念,产妇出院后不能下床。于是,杭州产妇王某每天都躺在床上休养,即使大小便都不离床,吃的也全都由家里人端到床边。
后来,王某突然感到左大腿根有肿痛感。婆婆告诉她,这是月子病的一种,产妇都会犯的,叫她别太在意,休养几天就好,然而,仅2天后,王某感到疼痛越来越厉害,右腿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又过了3天,两条腿都肿痛难以忍受。掀开棉被一看,她的腿居然比老公粗了2倍!经医院诊断,王某被确诊患上全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再拖一段时间来就诊,很可能出现腿坏死,从而要截肢。
解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深静脉。可能原因有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少而引起下肢血流缓慢;血细胞凝集性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因手术、外伤、反复穿刺置管或输注高渗性液体、**性药物等因素致血管壁和血管内膜损伤。
发病机制
下肢血流缓慢   与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少高度相关。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与手术失血、手术患者禁食有关,诸多因素可造成血细胞凝集性增高。
血管壁和血管内膜损伤  多因手术、外伤、反复穿刺置管或输注高渗性液体、**性药物等因素。
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不低,这两年有升高的趋势,生二胎产妇的发病率比初产妇要高。深静脉血栓严重时会诱发肺栓塞。肺栓塞是现代人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比心肌梗塞“杀人”更快,而孕产妇是肺栓塞的高危对象。
近年来,准妈妈们多选择剖腹产分娩,因为这种分娩方式的出血量更大,也增加了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
这样的案例更多的发生在基层的小医院。在妇产科,剖宫产或子宫切除术术后,由于麻醉作用,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加之伤口疼痛,运动受限,长期卧床,使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另外手术创伤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血小板数目及黏性增多,酿成高凝状态;同时,术后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损伤血管内膜,激活凝血过程,易并发血栓形成。而且剖宫产等腹部手术也会使髂静脉、股静脉受到间接或直接的损伤,从而引起血栓性髂股静脉炎。
    临床为什么不提前预防?
    护理评估
评估出有下肢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

作者: 李燕峰医师    时间: 2019-3-15 13:02
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容忽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欢迎光临 爱爱医医学论坛 (https://bbs.ii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