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37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入门三字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特此申明:本人把此書精要部分發表,重在大家學習交流,並無其他任何意圖。如此書原單位或者作者有意見,在必要時盡可以刪除之~~!
                          【中医入门三字经】     前言
                     
中医著作浩如烟海,有必要做些普及工作和编写一些小册子之类的。三字经是古人用过的体裁,如陈修圆的《医学三字经》。因以三字为句,一句一意或多意,简明扼要,易读易记,很受欢迎。为此我们借用这种形式编写了《中医入门三字经》。

全书共分五篇。从医篇,概述学习目的及方法,并介绍了部分古代医家及其著作;基础篇,简述中医基本理论;方药篇,编入二百味藥和九十首方劑;針灸篇,選取常用的百余穴,並簡述針灸方法和注意事項;病證篇,論述了各科常見病症百余種。以求為初學者先開一小徑,為在校學生提供點課外讀物。

平頂山市中醫學會副會長.武漢軍區軍醫學校中醫教授室主任李超同志編寫了部分內容外,並通篇審查了原稿。

在編寫過程中,曾受到武漢軍區軍醫學校及我元黨委的關懷.科研科的支持.教研室同志的協助,在此一並感謝。
因限於作者水平和體裁,如有錯漏,歡迎同仁與讀者指正。
                                                                                               麻永卿
                                                                                      於平頂山市一三五醫院.


               【一:醫德】
做醫生      講醫德     **      是准則。

為人民      要全心     待病者      勝親人。

語言美      行為正     忌粗疏      遵規程。

紅與專      益求精     講文明      樹良風。

                【二:從醫篇】
學中醫      繼遺產     登堂易       入室難。

三字經      文薄淺     摘精華        引玉磚。

治學道      貴恆鑽     紅與專        不可偏。

初淺精      繼博覽     多臨證        積經驗。

拜良師      勤而謙     承古訓        續新篇。

時間問題.明天再繼續寫..........只要大家喜歡    我會堅持把這本手冊上的內容上傳    每天都會寫一部分

一個字  一個字的敲打鍵盤    辛苦啊............《斑竹願意的話就加點分   如果不夠加分資格就算了》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8-24 14: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是这个吗:lol: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
  作者:清 陈修园
  巫祯来先生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医学三字经 卷一
  ----------------------------------------------------------------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回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七情伤 上损是 归脾汤 二阳旨 下损由 房帏弥@@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 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闷 寓意存 补金匮
  ----------------------------------------------------------------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痛不通 气血壅 通不痛 调和奉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 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他标剂 忘本根
  ----------------------------------------------------------------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淫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术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凉
  医学三字经 卷二
  ----------------------------------------------------------------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白虎汤 静而得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思
  方两出 大神奇
  ----------------------------------------------------------------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麴查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相搏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仿佛 小柴胡 小肠谓 吴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 痰积锢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膏石劳 气与血 五淋汤 是秘诀 败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肾气咽
  点滴无 名癃闭 气道调 江河决 上窍通 下窍泄 外窍开 水源凿 分利多 医便错
  浊又殊 窍道别 前饮投 精愈凅 肾套谈 理脾恪 分清饮 佐黄蘗 心肾方 随补缀
  若遗精 另有说 有梦遗 龙胆折 无梦遗 十全设 坎离交 亦不切
  ----------------------------------------------------------------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寒筋水 气血寻 狐出入 颓顽麻 喘治气 景岳箴 五苓散 加减斟
  茴香料 着医林 痛不已 须洗淋
  ----------------------------------------------------------------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蚘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基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 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针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月信准 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渐迟至 重桂姜 错杂至 气血伤
  归脾法 主二阳 兼郁结 逍遥长 种玉者 即此详 经闭塞 禁地黄 孕三月 六君尝
  安胎法 寒热商 难产者 保生方 开交骨 归芎乡 血大下 补血汤 脚小指 艾火炀
  胎衣阻 失笑匡 产后病 生化将 合诸说 俱平常 资顾问 亦勿忘 精而密 长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汤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轶 内十方 皆法律 气后篇 有神术
  小柴胡 首特笔 竹叶汤 风痉疾 阳旦汤 功与匹 腹痛条 须详悉 羊肉汤 污痛諡
  痛满烦 求枳实 着脐痛 下瘀吉 痛而烦 里热窒 攻凉施 毋固必 杂病门 还熟读
  二十方 效俱速 随证详 难悉录 惟温经 带下服 甘麦汤 脏燥服 药到咽 效可卜
  ----------------------------------------------------------------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淫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惟同志 度金针
3# 板凳
发表于 2009-8-25 10: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在下所发的和旋律兄你所发的这个不一样的
4
发表于 2009-8-25 11: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接上一篇。
      【三:中醫源流】

中醫史    越千年   流與派    出一源。

有內經    及傷寒   本草經    金匮篇,

難經書    號經典(1)    為後學    立規范。

漢華佗(2)    外科專    曾創用    麻沸散。

王叔和    著脈經(3)    二四脈    始貫統。

皇莆益    針灸通    專書始    甲乙經(4)

巢元方    病理尋    撰名著    源候論(5)。

唐王冰    攻內經    注素問    釋文行(6)。

孫思邈    醫理精    倡醫德    千金名(7)。

宋錢乙    兒科長    著直決(8)    多創新。

陳自明    婦科詳    編精要    著良方(9)。

金元時    四大家(10)    張子和    主攻下(11);

主火派    劉河間(12)    重脾胃    李東恆(13);

陰不足    陽有余    主相火    朱丹溪(14)。

李時珍    本草專    著綱目    海外傳(15)。

楊繼洲    鑽針灸    集大成(16)    詳且周。

陳實功    外科精    詳其學    閱正宗(17)。

張介賓    重命門    著類經    擅溫腎(18)。

葉桂書    溫熱論(19)    闡病機    研究深。

程鍾齡    內科精    著心悟(20)    切實用。

江筆花    醫鏡撰(21)    髒腑綱    藥類編。

釋傷寒    有柯琴    獨見解    猶創新(22)。

活血家    王清任(23)    邃淤湯    驗於今。

以外治    療內疾    獨一家    吳師機(24)。

唐宗海    血證論(25)    匯通派    志革新。

張錫純    山晚清    參西學    而衷中(26)。

明清代    著作繁    醫之宗    書金鑒(27)。

解放後    倡繼承    棄糟糠    存其精;

中西學    長並存    相結合    為立新。

(1):中醫將《黃帝內經》(包括《靈樞》《素問》)《神龍本草經》《傷寒論》《金匮要略》稱為四大經典,為醫家必讀。也有將《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復原為《傷寒雜病論》,再加上《難經》,為四大經典者。

(2):華佗,東漢末年人,古代傑出的外科醫生  並通曉內  兒科等。《後漢書》等載,他創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後做內髒手術。著述已失,現存《中髒經》是後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晉人,其著作《脈經》內,整理列出二十四種脈象,使脈學系統化。

(4):皇莆益,西晉人,著作《針灸甲乙經》,按部位分經,詳列各穴位.症狀。

(5):巢元方,隋朝人,著作《諸病源候論》,是一部很有價值的醫學著作,宋朝曾被指定為醫生的必修課。本書較系統地對症狀作了符合實際的描述及理論闡述,深受歷代醫家所重視。

(6):王冰,唐代人,著作《素問釋文》,對素問作了全面的注釋,其中對運氣學說,尤有發揮。

(7):孫思邈,唐代大醫家,他不但有淵博的醫學知識,而且刻苦治學,重視醫德修養,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國較早的醫學類書。

(8):錢乙,是宋代兒科專家,著作《小兒藥證直決》。

(9):陳自明,宋代婦科專家,著作《婦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醫發展史上,將張子和. 劉河間.朱丹溪.李東恆稱為金元四大家。

(11):張子和,名從正。著作《儒門親事》,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療范圍。

(12):劉河間,名完素。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及《宣明論方》等。

(13):李東恆,著作《脾胃經》等。

(14):朱丹溪,名震亨。著作《格致余論》,倡“陽常有余.陰長不足”之說。

(15):李時珍,著作《本草綱目》,在國外有很大影響。

(16):楊繼洲,著作《針灸大成》。

(17):陳實功,著作《外科正宗》。

(18):張介賓,號景岳。著作《類經》等,後輯成《景岳全書》。

(19):葉桂,字天士。著作《溫證論治》,相傳為門人輯成,以衛氣營血.三焦,闡發外感溫病的病機。

(20):程國彭,字鍾齡。著作《醫學心悟》,論述簡要,選方切用,很有實用價值。

(21):江筆花,著作《筆花醫鏡》,是一本較好的門徑書,以髒腑為綱,對藥物進行歸類。

(22):柯琴,著作《傷寒來蘇集》,為學習傷寒論的重要文獻。

(23):王清任,著作《醫林改錯》,對淤血為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可謂活血化淤之大家。

(24):吳師機,著作《理淪颦文》,是以外用藥治內病的專著。在浩如煙海的中醫著作中,可稱獨書一枝。現已由李超同志重編為《中醫外治法簡輯》。

(25):唐宗海,著作《血證論》,對氣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張錫純,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

(27):即《醫宗金鑒》,是由清Zhengfu授意吳謙等編著的一本臨床綜合性醫書。


明天將繼續發表【陰陽.五行.髒腑.經絡】..............................
5
发表于 2009-12-12 21:3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历史上的牛人不少啊,可就是如何将他们的思想继承下来尤为重要啊!!!!!!!!!!!!!!!!!
6
发表于 2009-12-27 22: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好东西,下来看看
7
发表于 2011-9-3 16: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千口一杯饮”
8
发表于 2011-9-6 15: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这都是老祖宗总结下来的精华呀,好好学习学习吧!
9
发表于 2011-9-6 16: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好东东,先收藏了,好好学习。谢谢楼主。
10
发表于 2011-11-26 00: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三 医德
做医生,讲医德,**,是准则。
为人民,要全心,待病者,胜亲人。
语言美,行为正,忌粗疏,遵规程。
红与专,益求精,讲文明,树良风。
11
发表于 2011-11-26 00: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基础篇
一 阴阳
古哲理,寓阴阳,天地道,万物纲①;
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说,形象彰②。
相对立,是其常,内外分,脏腑详③;
相依存,曰阴阳,阴内使,外守阳④;
阴阳说,互消长,此之消,彼即长;
互转化,阴和阳,极则变,反方向⑤。
生病理,寓阴阳,阴阳秘,体安康。
阴胜寒,热责阳,阴虚热,阳虚凉⑥。
诊治疗,细分详,里寒阴,表热阳;
热者寒,寒者热,阳治阴,阴治阳⑦。
①  《素问?阴阳之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③ 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针对人体而言: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⑤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⑥ 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⑦ 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二  五行
古学说,唯物论,木火土,水与金。
互制约,相资生,常变化,时运动。
木火土,金水行,依次序,相资生①。
相克序②,木土水,火而金,依次推。
克太过,为相乘。若相克,相侮称。
五行说,万类本③,肝属木,火主心,
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君须分。
疗疾病,推五行,见肝疾,防脾病④。
培脾土,金水生⑤,壮水源,制火盛⑥。
五行说,古今沿,取精华,糟粕删。
① 相和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 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③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故称五行为万事万物之本。
④ 即《难经?七十七难》提出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⑤ 即“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
⑥ 即“壮水制火”,亦指滋肾阴,降心火。

三  脏腑
言脏腑,心肺肝,脾与肾,五脏全;
大小肠,膀胱胆,三焦胃,六腑然。
心主神,血脉兼,开窍舌,荣颜面;
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
肺主气,司呼吸,华皮毛,开窍鼻;
肾藏精,主水源,开窍耳,华发髯。
腐水谷,胃府先;藏精汁,少阳胆;
别清浊,小肠专,传糟粕,大肠权;
膀胱腑,贮小便;唯三焦,有争端。
气血和,津精盈,养脏腑,强功能。

四  经络
1 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中焦,出中府,云门照,
沿上臂,内侧前,下尺泽,列缺现,
循太渊,过鱼际,拇指外,少商止。
2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起商阳,食指端,其位详,
循二间,合谷上,经曲池,肩峰藏,
过颈部,上面颊,鼻翼旁,止迎香。
3 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鼻外起,循目下,承泣始,
环口唇,过地仓,达天枢,膝下藏,
经三里,穿解溪,至二趾,历兑息。
4 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足大趾,起末端,隐白始,
内踝前,胫骨后,循三阴,冲门就,
沿腹胸,腋下寻,停大包,舌下尽。
5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起心间,上于肺,出极泉,
沿上臂,行尺门,循肘窝,少海舍,
向下行,经神门,止少冲,小指尽。
6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指旁,尺侧处,少泽藏,
绕腕骨,过养老,循小海,肩贞到,、
跨肩胛,过颧髎,耳屏前,听宫找。
7 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角,起睛明,上额顶,夹脊行,
过大杼,穿背仑,循八髎,殷门注,
下委中,越昆仑,终至阴,小趾寻。
8 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起小趾,出足心,涌泉始,
循太溪,过照海,上复溜,阴谷载,
达胸腹,正中旁,锁内端,俞府藏。
9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起胸膺,出胁肋,天池行,
循上臂,内侧中,过曲泽,内关应,
经劳宫,掌心中,中指尖,止中冲。
10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起环指,指端处,关冲始,
上腕背,过中渚,三阳络,天井出,
循肩髎,沿耳后,丝竹空,眉外收。
11  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目外角,起始穴,瞳子髎,
循耳后,下肩井,沿体侧,向下行,
经环跳,过阳陵,足四趾,窍阴停。
12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大趾端,大敦始,穿行间,
循太冲,上膝关,绕**,小腹转,
抵乳下,期门现,终止处,二肋间。
13  督脉
督脉起,小腹内,沿脊柱,上脊椎,
出长强,四腰椎,过命门,至阳随,
通巅顶,过百会,下神庭,龈交归。
14  任脉
任脉始,与督同,出会阴,正中行,
经曲骨,上关元,过气海,穿三脘,
经喉结,达廉泉,绕口唇,入眶沿。

五  病因
风火暑,湿燥寒,此六气,本自然,
过不及,皆为偏,正气虚,淫邪干。
风善行,性数变,百病长,万疾源,
常兼湿,挟热寒,犯上部,头晕眩。
火势急,性上炎,身壮热,口渴烦,
善动血,津液煎,减其势,必苦寒。
暑热邪,湿多缠,伤正气,损真元,
清暑淫,宜甘寒,助淡渗,并轻宣。
湿粘滞,性缠绵,头沉重,身困倦,
苔厚腻,别热寒,论治法,清温汗。
燥似火,其性干,口唇裂,咳痰艰,
宜清润,忌苦寒,分凉温,酌轻宣。
寒伤人,痛难言,头身冷,必畏寒,
乘风行,恋湿痰,除此疾,热剂餐。
七情郁,五志偏,与发病,素有缘。
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气下陷;
思伤脾,纳谷减;悲伤肺,气消散。
心神悦,体康健,多忧愁,助邪焰。
有饮食,与劳倦,如不慎,亦为患。

六  四诊
望闻问,不可偏,切脉象,四诊参。
望神色,形态颜,虚与实,粗略辨。
动自如,病轻浅;久卧床,病深缠。
瘦多火,胖多痰。面萎黄,血虚见;
面色白,气虚寒;面晦黯,责肾肝。
舌质红,内热燔;舌质淡,多虚寒;
舌苔薄,病轻浅;舌苔厚,湿浊痰。
嗅气味,闻声音,别疾病,曰问诊。
发声重,多实证;体虚弱,语声轻;
神昏迷,语不清;言謇涩,风痰涌。
呼吸粗,实热属;呼吸微,虚证主。
新病哕,莫惊恐,久病呃,寿将终。
嗅气味,重二便,秽多热,腥属寒。
流清涕,多外感;涕浊热,名鼻渊。
十问歌,当熟念,察表里,问热寒;
辨虚实,当问汗;问头身,痛或安;
问饮食,预后辨;问口渴,别热寒;
问耳鸣,诊肾肝;问胸腹,痛证患;
邪属实,痛拒按,虚寒疼,喜热暖;
小便黄,大便干,里热证,已明显;
大便溏,尿清长,主虚证,内寒伤;
问旧病,用药参,问病因,十问全。
切诊巧,功熟练,细体察,指下验。
浮与沉,表里辨;数迟脉,辨热寒;
脉洪大,内热燔;脉沉微,气息奄;
紧如绳,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
细如丝,血虚见;弱如绵,主虚寒;
滑如珠,孕或痰;涩精亏,脉来难;
促代结,当细辨;反关脉,亦常见。

①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② 促脉数而时见一止,主阳极;结脉缓而时见一止,主阴极,二脉均止无定数。代脉缓而时见一止,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弱。

七  八纲辩证
主八纲,表与里,寒热辨,虚实区,
阴阳统,前六字,诸辨证,此为基。
论表证,寒热兼,脉见浮,紧数变,
表热证,稍恶寒;寒象重,是表寒。
病在里,证多端,分虚实,别热寒。
新急实,素体健,脉实大,证象显,
毒瘀痰,常为患;久慢虚,老弱残,
脉虚小,行动难,扶正气,固本元。    
里热症,不恶寒,身壮热,口渴烦,
脉洪大,苔黄干,溲短赤,便结坚;
里寒证,体畏寒,四肢冷,身缩蜷,
脉沉紧,舌质淡,五心热,口咽干,
脉数细,苔少现;阳虚证,常自汗,
四肢冷,形体寒,苔白滑,舌质淡。

八  脏腑辨证
脏腑证,当细辨,此略述,举要点。
心气虚,神疲倦,心动悸,并气短。
心血虚,唇舌淡,夜不寐,健忘兼。
心阳虚,肢体寒,胸痹痛,脉结代。
心阴虚,常躁烦,眠多梦,口咽干。
口舌疮,心火炎;神志乱,多责痰。
心血瘀,怔忡见,胸憋闷,舌瘀点。
肺气虚,久咳喘,形体瘦,甚盗汗。
肺躁咳,咯痰难;痰阻肺,涌痰涎。
脾气虚,食纳减,日渐瘦,身困倦。
脾阳虚,腹胀满,大便溏,舌质淡。
脾统血,红不全,鼻齿衄,或紫癜。
若脱肛,中气陷;肢浮肿,脾虚寒。
湿困脾,身困倦,头沉重,不思餐。
兼吐泻,肤黄染,脾胃经,湿热患。
肝郁痛,乳胁牵,久症瘕,脉象弦。
肝火炎,头晕眩,面目赤,口苦干。
肝阳亢,易怒烦,头胀痛,伴失眠。
肝风动,筋拘挛,卒昏仆,继偏瘫。
少腹冷,肝经寒;湿热重,发黄疸。
肾阳虚,必畏寒,伴浮肿,腰膝痠。
气不固,溲频短;气不纳,久咳喘。
肾阴虚,五心烦,耳失聪,视力减。
精不足,发育缓,齿发脱,孕亦难。
胃腑病,有诸般,气上逆,嗳腐酸;
实热痛,渴拒按;虚寒痛,喜揉暖。
大肠热,便结干;便稀溏,属虚寒。
膀胱热,尿赤短;频而清,责虚寒。
胆附病,病相连,多湿热,见黄疸。

九  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著专篇,卫和气,营血全。
卫分证,恶风寒,发热重,渴微烦,
脉浮数,红舌边,宜辛凉,银翘散。
气分证,里热显,四大证,为特点,
大汗出,大渴烦,脉洪大,白虎餐。
营分证,舌绛干,神烦躁,清营煎。
血分证,神昏谵,伴出血,发瘀斑,
犀地汤,安宫丸,临证时,酌加减。

十  治则
治则首,整体观,扶正气,保后天,
疗疾病,标本分,急治标,缓治本,
调阴阳,固根本,祛邪气,除病因,
虚则益,实则损,攻与补,宜酌斟。
正治法,性相反,寒则热,热则寒;
反治法,从治焉,热因热,寒因寒。
顺天时,参地利,时地人,各制宜。
12
发表于 2012-6-24 1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回复 1# 醫藥ㄝ家


    顶
13
发表于 2012-6-24 11: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回复 4# 醫藥ㄝ家


    谢谢
14
发表于 2012-6-25 18: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回复 2# 奔放的旋律


    感谢你的贡献啊
15
发表于 2013-1-3 12: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入门三字经】

肝藏血,运化专,开窍口,华唇边;
===================================
是否搞错了?脾主运化,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6
发表于 2017-4-26 08:36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大部分看不懂,但是觉得挺好的,楼主是个好心人
17
发表于 2017-5-2 14:3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